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4日漏签0天
胶东吧 关注:4,192贴子:53,65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6回复贴,共1页
<<返回胶东吧
>0< 加载中...

栖霞建村最早的姓氏 春秋末年寄籍于胶东的柳氏源流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胶东书院5
  • 汉武东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栖霞市桃村镇大庄头村是胶东柳氏故里。自春秋末年,柳光、柳弟由鲁国柳姓故里一一柳下寄籍于此。历经二千多年的生息繁衍,由此分出众多支派。后来,柳光的后裔迁到栖霞城西寺口时,寺口是柳姓大村,现有400余户。柳弟的后裔留在大庄头,现有柳姓362户。
文献记载:"胶东最早的居民是东夷族"。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有"莱夷作牧,撅筐异丝》的记载,说明这里最早有了蚕丝生产。
大庄头古为荒岭僻壤之地,柳氏先人世世代代在此辛勤劳动,开荒种植,构筑农舍,开源汲水,养畜放牧,植柞养蚕,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全靠结集同居,团结协力,才能生存。宗族结集是以宗族为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历史上常期存在于农村,是一个生产自给、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经济与文化群体。
柳姓的宗族结集在胶东有特殊的地位与特征。自宋元以后,从故源地一一大庄头村分迁出的支派大多数都结集而居,故胶东以"柳"姓聚居者达400多个自然村。
胶东柳氏家族缘何徒居? 据《栖霞县志》、《柳氏族谱》记载:一是灾荒,二是战乱。宋元之际,由大庄头村分迁出不少支派,如栖霞东寨、西荆夼、辛家夼、寺口、福山高疃、旺远等,自明初到成化至万历年间,又从这些支派中分出48个柳姓村庄。据大庄头村柳氏老人介绍:"历史上大庄头发生过几次山洪瀑泻,冲毁房舍、圃地,迫使部分人流离失所,远走他乡,当年大庄头村1000余户,现在只剩362户柳姓人了"。
大庄头村为胶东柳氏故里,位于栖霞东端,是一个群山怀抱中的古老山村,大庄头背靠后山坡之阳,东与东寨村为邻,前隔王家莹,大庄头居中,在周围是最大的自然村,是胶东柳姓最早的古源地。自汉代以后,历经沧桑,在史可查者,自宋元到明清,从达里分迁出众多的柳姓人分布在胶东各地,延续至今约有80多代裔孙。追根溯源,大庄头是胶东柳姓世系祖源,达里的耕地是先人开,山林是先人栽,这片故土养育了柳姓族人,这里有柳姓共祖之墓地遗址、柳氏祠堂,还有籍居古源的大庄头柳姓族人。
大庄头村地处牙山北麓,三面连山,山外有山,向北一条峡谷平川,是据守开出的关隘,也是进出牙山的通道。进可攻,退可守。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不敢冒进,称此地为"送死路"。八路军在此地牵制了敌人,打击了故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电影《苦菜花》的主人公于得水曾率领部队在上崖头村(距大庄头村2·5公里)同日军小林部队进行过激烈的战斗。许世友领导的抗日队伍在牙山地区发展壮大。当年,大庄头村有10多位柳姓人参加了抗大,后来,这些人都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战争。有柳树栋、柳宝德、柳忠喜、柳中梅(女,栖东县妇女主任)英勇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兵工厂设在老庙沟,部队医院设在回龙夼,大批青壮年为部队运送作战物资,妇女作军鞋、缝军服、做干粮「有力地支援了战争。从《栖霞县志》与《栖霞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查到柳姓革命烈士79名。
现在的大庄头,原是镇政府驻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街西道旁商店、旅馆、工厂众多,村中民合焕然一新,村民收入稳步增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大庄头村柳氏祠堂5间,座北朝南,南院墙中建大门楼,清朝嘉庆年建。
祠堂是民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不但是"寻根"圣地,也是对族人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之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为了宏扬祖先功德,寻根溯源建伺的优良传统。今天,遍布城乡的祠堂,其实都是这种传统的延续相引伸。
柳氏墓地:大庄头村西、上崖头、东寨仙人沟三处柳氏古墓地,面积600市亩,像达样规模庞大、集中的墓群,碑喝昭人,千年松柏和《幽篓坟",标志着柳氏家族悠久的历文和郡望地位。古墓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以前,当地族人中世代流传着达样一勺话:"先有西老莹,后有北京城"。证实了达处古墓地的年代之久远。北京城是明代建的,说明这处墓地早于明代。大庄头西老莹,有一大碑,高6尺余,宽2尺多,镑刻着栖霞、福山等县48个柳姓居住村。
柳氏分布:烟台市柳氏分布310多个自然村,12032户,37843人,其中栖霞市230村,6832户,22000人。另据1998年《乳山市志》按其全市姓氏户数统计排榜,全市238姓,柳姓排在第62名,也应是从大庄头迁出的支脉之一。
柳氏谱书:烟台市有44个村,藏清代、民国时期的《柳氏族谱》5册,其中栖霞大白马夼、巨夼、寺口等24个村,藏《柳氏族谱》28册;福山门楼村柳清罢于清同治十年修的《胶东柳氏全谱》定二十字俞名字序,至今,胶东柳氏大部分文派延续了统一字辈,世系不紊,有谱可依。国史、县志、家谱是祖国传统文化三大文柱,它是研究历史、教育人民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珍贵史料。
招远市退休干部柳硫明同志,在柳志光、柳新华、柳才鹏、柳光锋等50多位族人的大力支持下,历经8年调查碉究,撰写出《胶东柳氏族谱》30万字,于2004年5月,印2000册问世。达是一部巨大的文化工程,为抢救史料、延绢历女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族人赞扬。


  • 胶东书院5
  • 汉武东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柳玉志 /撰文
“胶东郡望”:十世封侯的高疃柳氏 家族
(一)家族荣耀 彪炳史册
春秋末年,柳下惠的后裔——鲁国贵族柳氏一支,因避战祸而迁徙胶东,在栖霞大庄头落籍。汉朝末年,大庄头柳氏长支分出北移,坐户于高疃村。自此以后,他们世代以耕读为业,过着殷实而又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到了元朝末年,由于官府的残酷统治,红巾军起义爆发,山东各地纷纷响应。1357年,安徽红巾军著名首领刘福通,派东路北伐军由海州(今连云港)经海道进军山东半岛,先攻克胶州,接着攻下莱州,占领益都路。红巾军和元朝政府军在山东展开拉锯战长达四年,红巾军曾在高疃磁山一带招兵,补充兵源。约于此时,高疃柳氏的代表人物柳崇投入反元大军之中。
柳崇先战于山东、安徽一带,1364年归附朱元璋的吴军,洪武十一年(1378)以战功提升燕山右护卫,授予百户世袭。虽然柳崇的战功和衔职不是太高,但他确是高疃柳氏由此走向270年辉煌的跬步之始。柳崇阵亡后,其子柳升替职,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任燕山右护卫。元朝被推翻后,蒙古贵族部落常派兵南下袭扰,燕王朱棣为保境安民,多次率军远征漠北,柳升随军征战,开始在洪武朝坛中崭露头角。历经大小近30战,柳升加封安远伯,职世袭。柳升再度随朱棣出征漠北是在永乐八年,此时朱棣是以大明成祖皇帝身份率军扫北,柳升第一次作为副帅从驾北征。他统领神机火器为前锋,大败敌军后,论功晋封安远侯爵,出镇宁夏,挂平羌将军印。柳升驰骋疆场近40年,有百战胜绩在身,成为明朝开疆护国的一代名将。永乐十一年以后,柳升连续五次从驾出征,征安南(今越南),扫漠北,百战百胜,勇冠三军,功晋朝廷;他数挂大将军,帅充总官兵,创建神机营,统领当时世上最先进的战略部队;他营建北京,掌管右府,“帝宠甚厚,悦爱有加”,“诸列侯无与比者”。柳升在洪武朝至永乐朝,是其南征北扫、纵横捭阖的辉煌时期,尤其在永乐期,他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达至巅峰。
柳氏阵亡于第二次征剿交址(今越南)之战中,朝廷追封融国公,谥襄愍。柳升的盖世功绩荫及后代,波及长久。其子柳溥于宣德十年(1435),承袭安远侯爵,先后挂征蛮大将军、佩平虏大将军,充总官兵,帅湖广,守广西,讨柳州,复征大藤峡,斩贼破石门,进剿陕西边寇,以宁西陲边境,累立战功,屡获封赏,及至奉诏掌右府,总帅神机营。其后,柳景于天顺五年(1461)袭封安远侯,柳文得于弘治六年(1503)承袭安远侯,柳恂嘉靖十二年(1533)袭爵安远侯,柳震嘉靖二十四年(1545)获封安远侯,柳懋勋、柳祚昌、柳绍宗分别于万历年间、天启年间、崇祯年间承袭安远侯爵。他们数挂将军印,数充总官兵,镇两广,守两湖,戍甘肃,领南京,平海南,征安南,屡立战功,数受加封。加上朝廷追封柳升曾祖、祖父的安远侯爵位,高疃柳氏一族的杰出人物,在有明一朝277年里,诞生了一公十一侯。
纵观高疃柳氏一族,以柳升为代表的诸位杰出人物的表现,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柳升的盖世功绩,奠定了他在有明一朝里开疆护国的功臣根基。高疃柳氏一族,均以柳升为荣,以柳升为豪。第二,柳升的一生百战胜绩,勇冠三军,铸就了他作为明代著名军事家、著名军事首领、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他率领的神机火炮部队,开启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先河,在当时领先欧洲200年;他开创的枪炮兵与步骑兵协同作战并在沙漠之战中大败敌军的著名战法,已赫然载入中国战争史册和世界战争史册。第三,柳升因其功勋卓著,“诸列侯无与比者”,奠定了高疃柳氏成为胶东郡望强族的社会地位。因其十世公侯的郡望家族荣耀,高疃安远侯家族史迹在《福山县志》、《登州府志》、省志以及《明史》、《明通鉴》等史籍均有传记。第四,明史277年,明兴柳氏家族门第荣光,明亡柳氏家族爵位亦绝,一个家族,一门柳氏,始终与一个皇家朝代共荣辱同兴亡,相始相终,实属罕见。


2025-08-24 11:42: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胶东书院5
  • 汉武东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柳侯陵园 规模宏大
高疃柳氏自汉末坐村1800年来,迄今繁衍了60多代。从明初安远侯家族诞生700多年来,自柳崇——柳升——柳溥等世系算起,历有24代左右。清光绪《登州府志》卷之四十八载:(柳)升贵后,移咨山东学政,置本籍祖墓奉祀生”。此记清楚道出,高疃柳侯陵园是安远侯柳升回乡扩建,且将先逝祖辈从安徽移灵回乡,葬于祖籍墓地。高疃柳侯祖陵,历来有美丽的传说,人皆知之,盛传至今。
高疃《柳氏谱书》中有这样神奇的记载,邑崱岦山之阳,先人曾看见一只凤凰在山顶鸣叫。神仙顶南麓有柳氏祖墓地300余亩,“所可异者,古墓生侯之地”。此地历来被人认作风水宝地,传说秦始皇三次东巡腄县(今福山)时,均到过崱岦山寻宝,《山东通史》记载说:秦始皇“射鱼在芝罘海,展风在崱岦山”。古人因此记证秦始皇对腄地崱岦山流连忘返,因而崱岦山及神仙顶的传说愈加神奇,并与柳氏祖陵为生侯之地相得益彰。还有一说:“先有老北陵,后有北京城”。此一传说,说明高疃柳氏一族的兴衰与明朝休戚相关,也说明了高疃柳氏一族的悠久历史。人们都说:“老北陵风水宝地,祖上明朝代代封侯,清朝多出官员,近代优秀人才也很多。”根据家谱资料不完全统计,自明到清,有近200位柳氏人物受封为各类官阶或谥号;当代有作为的人可谓人才济济,各行各业举业不凡,优秀人物多不胜数,历代族人皆认为崱岦山祖陵地风水好。
高疃柳侯墓地合现亩270亩,祭田合现亩30亩,共计占地300亩。陵园浩大气势,南北以方石砌成高2米,墓地有林八百余株,松树参天,柏树合抱,柞树挺拔,藤绕树连,遮天盖地。附近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回忆说:“小时结伴到山上拾柴或挖野菜时,都远远地绕着陵园走,若一个人单独走,更不敢靠近。这个陵园太大了。”《福山地名志》载:柳氏陵园北部多宋(金)墓,地上似鸡笼,地下似旱井,内有石坑。中部多明墓,封土高于山,低于丘,石碑如林,供桌如台,高者近丈,桌面如床,石碑石桌大小不齐,高有一人半,明代有墓五百余丘,融国公柳升及其父祖辈、柳升的子孙以及历代安远侯皆葬于此陵。高疃侯陵明末渐落,清代再无发展。1949年土改,墓地归高疃所有。1956年石墙、石碑、石桌被拆修水利。1958年,砍树炼钢铁,平坟种地,砸碑砌墙,划归西罗格庄所有。如今是一片果园。
高疃柳氏墓地还有一处规模可与老北陵相比的老西陵,位于栖霞市法卷村西北荆山之东,坐墓时间大约晚于老北陵200年左右。到民国年间有墓400余座。荆山柳氏墓地加上祭田,合现亩240亩。墓地有古树500余株,柏繁松翠,古藤缠绕,遮天蔽日,巨荫如盖。新中国成立前后,柳氏墓地古树遭到偷伐现象严重,引起柳氏一族的高度重视,以柳运吉为代表的族人向福山县和山东省政府上书反映,十几年时间里,前后上书200余次,强烈要求阻止乱砍滥伐现象,保护古墓古树,惜最终未能阻止,500余株古树被砍伐殆尽,荡然无存。柳玉本后人保存的1951年福山县政府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第三三九六号)载:“法卷道茔地,亩数70亩(合现制210亩),东至包在内,西至界石,南至界石,北至沟心,系东长支合茔地。”另有约30亩祭田土地,1951年划归法卷村。
在福山西部,有一个较大的柳氏群落村庄,全村现有1300多名柳姓人,几占福山柳姓人口的三分之一,它就是“胶东郡望”诞生之地高疃村——
高疃柳侯祠堂建于明初,由柳氏第一代安远侯柳升出资建成,初建规模为三间,到明中期扩建为七间。柳侯祠堂坐落在高疃北村村中。嘉靖年间正是各地建祠立庙大盛之时,按当时朝制规定,被封王封侯的可建五间或七间;一般官阶的只能建三间;民间旺族可根据家族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建祠不能超过三间,一般家族无受封的列祖建祠为两间半。高疃柳侯祠堂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再次扩建,由高疃柳氏第五代安远侯柳恂按照侯爵级制标准,请人设计绘出图纸,经嘉靖帝恩准,柳恂亲自带人回乡监造,春天开工,秋后竣工。柳侯祠堂扩建时,高疃柳氏一族已有一公五侯三将军,柳氏祠堂依据公侯最高级制而建为正房七间,两侧配耳屋厢房。并由嘉靖帝特敕,屋脊上置放屋脊六兽,以示殊荣。祠前耸列石鼓,高树旗杆。祠前树立旗杆,在家族祠庙中罕见。柳侯祠堂占地合现制1.8亩,规模宏大。另有置田5亩,用以辅助祠堂管理费用的支出。祠堂坐北面南,中三间为正厅,悬宗谱,祭神位,正厅龛内供奉着历代安远侯受封圣旨。两侧联语为:胶东望族,安远世封。横眉联为:光宗耀祖。
高疃柳侯祠堂屋脊上所置屋脊六兽,也称五脊六兽。明朝规定除宫殿庙宇外,民宅不得安兽。高疃柳氏一族因有数代公侯爵级功名,所以由皇帝特批敕建安兽之侯祠。安兽之脊叫作“仪脊”,以示殊荣。五脊,指大脊(正脊)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有龙吻,又叫吞兽。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蹲兽。统称“五脊六兽”。镇脊神兽有祈吉祥、装饰美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高疃祠堂屡经修缮,显示出武侯气势,多道门枕,门两边有石鼓及下马石,历届县官上任或路过,都要下马进祠拜祭。令人惋惜的是建国以后,柳侯祠堂先是被征用办小学、用于公社的办公场所,后为供销合作社食品站占用。祠堂后来年久破陋,无人出资维修,1979年被村里拆除,作为村民宅基地建了民房。


  • lwchzhy
  • 东莱兴衰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柳氏历史悠久!


  • 胶东书院5
  • 汉武东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为一代名将正名 为胶东历史加分——读《柳升传》
于维平
柳升,明朝早期著名将领,祖籍福山高疃,流寓安徽安庆府(今安庆市)怀宁县,因战功累封安远侯,追封融国公。柳升历仕四朝,身经百战,迭败强虏,是一位值得书写的历史人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史学界,关于柳升的研究一直乏人问津,这个人物的功绩也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付诸阙如。
最近,本埠作者柳新华、柳林所著《柳升传》,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全书凡23万字,由烟台现代画院院长刘泽文先生配插图,以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这位明朝名将的曲折人生历程和卓越功勋,并对其一生功过是非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该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研究柳升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和胶东地域特色的明代人物传记力作。
柳升研究带有一定的开创性,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史料缺佚。由于明初征战频仍,有关柳升家世、宦迹的史料多毁于兵燹(xiǎn),现存有限的原始资料,散见于《明实录》《明通记》等史书及明中后期乃至以后的文人笔记之中,且多残缺不全。加之明清朝代更迭,明代书籍遭到禁毁和修改,清官修史书和私人论著对于前朝功勋人物的记载更是讳莫如深,更让柳升的史料难觅踪影。
从2010年开始,作者便利用工作余暇,先后多次到全国各地查阅有关古籍善本。在此基础上,又追本溯源,寻访散居全国各地的柳升后裔,在山东、安徽、湖南等地找到《高疃柳氏族谱》《胶南柳氏族谱》《怀宁柳氏族谱》《笆篱堡柳氏家谱》等民间谱牒,并获得了柳升后裔的口述资料;又顺藤摸瓜考察柳升宦迹、柳升驻扎和战斗过的地方。作者足迹遍及京、沪、鲁、皖、甘、宁、湘、鄂等众多省份,积累了五十多万字的珍贵文献资料,为本书的写作夯实了史料基础。书中使用的很多资料都是第一次公开面世。
该书的写作还得到了柳升故里福山区政协、高疃镇和市区两级地方史志部门的支持,汇集了各地考古发掘、历史方志、谱牒研究等方面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观点,从而给作者的考证和论点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撑。
当然,历史资料并不等于历史真实。作者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所搜集的资料逐一进行了认真的考订,除粗取精,去伪存真,力图还历史本来面目。
柳升一生,“靖难之役”屡立战功,镇边平叛,抵御倭寇,参与营建北京城,统领神机营,组建了中国历史上首支正规编制的“炮兵”,开启了中国热兵器时代,对上述功绩,史载已有定论,但对柳升在明宣德二年的安南之败,颇多争议。作者对此进行了考证甄别。
在全面考察明朝当时国内外政治局势和军事态势之后,作者指出,在柳升出征之前,征讨安南已经成为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柳升之败其实是明廷之败、决策之败、指挥之败。柳升兵败之后,文官集团咄咄逼人、武官集团退让妥协,明朝史官出于维护皇帝尊严和朝廷颜面的考虑,不敢如实记录战争过程和失败原因,只能将兵败的原因全部推卸到柳升身上。明亡清兴之后,清代的史官出于维护满清政权的考虑,对前朝的文治武功进行歪曲和抹黑。因此,一代名将柳升就成了“勇而寡谋”“轻敌丧师”的昏庸将领了。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没有安南这一战,柳升的一生将一路走向荣耀的顶点;因为这一仗,柳升被人为地抹上了悲情色彩,掩盖了他一生的辉煌”。作者对于宏大历史背景的准确把握和对事件本末的细致剖析,令人折服。


  • 胶东书院5
  • 汉武东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从作者编年叙事、自成单元的描绘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堪称英雄的人物:柳升历仕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身经百战,特别是由于明成祖朱棣的器重,他几乎参加了永乐朝所有重大军事活动,是明成祖最为信赖和倚仗的将领。戎马之余,柳升又能慎虑擘画,参与北京城的督建。可以说柳升是有明一代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
作者基于史实的细致刻画亦是该书一大特点。在描写永乐七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中,作者直接引用了文献资料所载:“上追及虏于回曲津,命安远伯柳升以神机铳当先,铳发,声震数十里,每矢洞贯二人,复中傍马,皆立毙,虏怖慑,策马走,我师奋进,大败之”。寥寥数十字,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第一支“炮兵”部队的强大气势,也可以间接领略到柳升作为这支部队首任指挥官的雄姿勃发。
柳升的籍贯是柳升研究的一个绕不开的难题。明史中多记载为“柳升,直隶安庆府怀宁县人”,但康熙本《福山县志》和光绪本《增修登州府志》都记载柳升“流寓怀宁”,此外还有怀远、榆林等说。对于这一问题,作者并没有囿于成见,而是在深入考稽史料的基础上,综合专家学者意见建议,结合各地发现的柳升后裔家传谱牒及碑文、传说等文化遗存,提出柳升家族“原籍福山,流寓怀宁,后裔遍布各地”的论点。这一论点获得了专家学者和柳升后裔的广泛认同,不仅了却一桩历史公案,也为胶东历史文化增加了几多内涵。


  • fattonypink
  • 太史子义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東萊鄉民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6回复贴,共1页
<<返回胶东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