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桃村镇大庄头村是胶东柳氏故里。自春秋末年,柳光、柳弟由鲁国柳姓故里一一柳下寄籍于此。历经二千多年的生息繁衍,由此分出众多支派。后来,柳光的后裔迁到栖霞城西寺口时,寺口是柳姓大村,现有400余户。柳弟的后裔留在大庄头,现有柳姓362户。
文献记载:"胶东最早的居民是东夷族"。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有"莱夷作牧,撅筐异丝》的记载,说明这里最早有了蚕丝生产。
大庄头古为荒岭僻壤之地,柳氏先人世世代代在此辛勤劳动,开荒种植,构筑农舍,开源汲水,养畜放牧,植柞养蚕,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全靠结集同居,团结协力,才能生存。宗族结集是以宗族为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历史上常期存在于农村,是一个生产自给、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经济与文化群体。
柳姓的宗族结集在胶东有特殊的地位与特征。自宋元以后,从故源地一一大庄头村分迁出的支派大多数都结集而居,故胶东以"柳"姓聚居者达400多个自然村。
胶东柳氏家族缘何徒居? 据《栖霞县志》、《柳氏族谱》记载:一是灾荒,二是战乱。宋元之际,由大庄头村分迁出不少支派,如栖霞东寨、西荆夼、辛家夼、寺口、福山高疃、旺远等,自明初到成化至万历年间,又从这些支派中分出48个柳姓村庄。据大庄头村柳氏老人介绍:"历史上大庄头发生过几次山洪瀑泻,冲毁房舍、圃地,迫使部分人流离失所,远走他乡,当年大庄头村1000余户,现在只剩362户柳姓人了"。
大庄头村为胶东柳氏故里,位于栖霞东端,是一个群山怀抱中的古老山村,大庄头背靠后山坡之阳,东与东寨村为邻,前隔王家莹,大庄头居中,在周围是最大的自然村,是胶东柳姓最早的古源地。自汉代以后,历经沧桑,在史可查者,自宋元到明清,从达里分迁出众多的柳姓人分布在胶东各地,延续至今约有80多代裔孙。追根溯源,大庄头是胶东柳姓世系祖源,达里的耕地是先人开,山林是先人栽,这片故土养育了柳姓族人,这里有柳姓共祖之墓地遗址、柳氏祠堂,还有籍居古源的大庄头柳姓族人。
大庄头村地处牙山北麓,三面连山,山外有山,向北一条峡谷平川,是据守开出的关隘,也是进出牙山的通道。进可攻,退可守。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不敢冒进,称此地为"送死路"。八路军在此地牵制了敌人,打击了故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电影《苦菜花》的主人公于得水曾率领部队在上崖头村(距大庄头村2·5公里)同日军小林部队进行过激烈的战斗。许世友领导的抗日队伍在牙山地区发展壮大。当年,大庄头村有10多位柳姓人参加了抗大,后来,这些人都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战争。有柳树栋、柳宝德、柳忠喜、柳中梅(女,栖东县妇女主任)英勇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兵工厂设在老庙沟,部队医院设在回龙夼,大批青壮年为部队运送作战物资,妇女作军鞋、缝军服、做干粮「有力地支援了战争。从《栖霞县志》与《栖霞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查到柳姓革命烈士79名。
现在的大庄头,原是镇政府驻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街西道旁商店、旅馆、工厂众多,村中民合焕然一新,村民收入稳步增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大庄头村柳氏祠堂5间,座北朝南,南院墙中建大门楼,清朝嘉庆年建。
祠堂是民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不但是"寻根"圣地,也是对族人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之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为了宏扬祖先功德,寻根溯源建伺的优良传统。今天,遍布城乡的祠堂,其实都是这种传统的延续相引伸。
柳氏墓地:大庄头村西、上崖头、东寨仙人沟三处柳氏古墓地,面积600市亩,像达样规模庞大、集中的墓群,碑喝昭人,千年松柏和《幽篓坟",标志着柳氏家族悠久的历文和郡望地位。古墓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以前,当地族人中世代流传着达样一勺话:"先有西老莹,后有北京城"。证实了达处古墓地的年代之久远。北京城是明代建的,说明这处墓地早于明代。大庄头西老莹,有一大碑,高6尺余,宽2尺多,镑刻着栖霞、福山等县48个柳姓居住村。
柳氏分布:烟台市柳氏分布310多个自然村,12032户,37843人,其中栖霞市230村,6832户,22000人。另据1998年《乳山市志》按其全市姓氏户数统计排榜,全市238姓,柳姓排在第62名,也应是从大庄头迁出的支脉之一。
柳氏谱书:烟台市有44个村,藏清代、民国时期的《柳氏族谱》5册,其中栖霞大白马夼、巨夼、寺口等24个村,藏《柳氏族谱》28册;福山门楼村柳清罢于清同治十年修的《胶东柳氏全谱》定二十字俞名字序,至今,胶东柳氏大部分文派延续了统一字辈,世系不紊,有谱可依。国史、县志、家谱是祖国传统文化三大文柱,它是研究历史、教育人民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珍贵史料。
招远市退休干部柳硫明同志,在柳志光、柳新华、柳才鹏、柳光锋等50多位族人的大力支持下,历经8年调查碉究,撰写出《胶东柳氏族谱》30万字,于2004年5月,印2000册问世。达是一部巨大的文化工程,为抢救史料、延绢历女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族人赞扬。
文献记载:"胶东最早的居民是东夷族"。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有"莱夷作牧,撅筐异丝》的记载,说明这里最早有了蚕丝生产。
大庄头古为荒岭僻壤之地,柳氏先人世世代代在此辛勤劳动,开荒种植,构筑农舍,开源汲水,养畜放牧,植柞养蚕,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全靠结集同居,团结协力,才能生存。宗族结集是以宗族为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历史上常期存在于农村,是一个生产自给、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经济与文化群体。
柳姓的宗族结集在胶东有特殊的地位与特征。自宋元以后,从故源地一一大庄头村分迁出的支派大多数都结集而居,故胶东以"柳"姓聚居者达400多个自然村。
胶东柳氏家族缘何徒居? 据《栖霞县志》、《柳氏族谱》记载:一是灾荒,二是战乱。宋元之际,由大庄头村分迁出不少支派,如栖霞东寨、西荆夼、辛家夼、寺口、福山高疃、旺远等,自明初到成化至万历年间,又从这些支派中分出48个柳姓村庄。据大庄头村柳氏老人介绍:"历史上大庄头发生过几次山洪瀑泻,冲毁房舍、圃地,迫使部分人流离失所,远走他乡,当年大庄头村1000余户,现在只剩362户柳姓人了"。
大庄头村为胶东柳氏故里,位于栖霞东端,是一个群山怀抱中的古老山村,大庄头背靠后山坡之阳,东与东寨村为邻,前隔王家莹,大庄头居中,在周围是最大的自然村,是胶东柳姓最早的古源地。自汉代以后,历经沧桑,在史可查者,自宋元到明清,从达里分迁出众多的柳姓人分布在胶东各地,延续至今约有80多代裔孙。追根溯源,大庄头是胶东柳姓世系祖源,达里的耕地是先人开,山林是先人栽,这片故土养育了柳姓族人,这里有柳姓共祖之墓地遗址、柳氏祠堂,还有籍居古源的大庄头柳姓族人。
大庄头村地处牙山北麓,三面连山,山外有山,向北一条峡谷平川,是据守开出的关隘,也是进出牙山的通道。进可攻,退可守。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不敢冒进,称此地为"送死路"。八路军在此地牵制了敌人,打击了故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电影《苦菜花》的主人公于得水曾率领部队在上崖头村(距大庄头村2·5公里)同日军小林部队进行过激烈的战斗。许世友领导的抗日队伍在牙山地区发展壮大。当年,大庄头村有10多位柳姓人参加了抗大,后来,这些人都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战争。有柳树栋、柳宝德、柳忠喜、柳中梅(女,栖东县妇女主任)英勇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兵工厂设在老庙沟,部队医院设在回龙夼,大批青壮年为部队运送作战物资,妇女作军鞋、缝军服、做干粮「有力地支援了战争。从《栖霞县志》与《栖霞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查到柳姓革命烈士79名。
现在的大庄头,原是镇政府驻地,交通便利,商业发达,街西道旁商店、旅馆、工厂众多,村中民合焕然一新,村民收入稳步增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大庄头村柳氏祠堂5间,座北朝南,南院墙中建大门楼,清朝嘉庆年建。
祠堂是民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不但是"寻根"圣地,也是对族人进行传统道德教育之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为了宏扬祖先功德,寻根溯源建伺的优良传统。今天,遍布城乡的祠堂,其实都是这种传统的延续相引伸。
柳氏墓地:大庄头村西、上崖头、东寨仙人沟三处柳氏古墓地,面积600市亩,像达样规模庞大、集中的墓群,碑喝昭人,千年松柏和《幽篓坟",标志着柳氏家族悠久的历文和郡望地位。古墓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以前,当地族人中世代流传着达样一勺话:"先有西老莹,后有北京城"。证实了达处古墓地的年代之久远。北京城是明代建的,说明这处墓地早于明代。大庄头西老莹,有一大碑,高6尺余,宽2尺多,镑刻着栖霞、福山等县48个柳姓居住村。
柳氏分布:烟台市柳氏分布310多个自然村,12032户,37843人,其中栖霞市230村,6832户,22000人。另据1998年《乳山市志》按其全市姓氏户数统计排榜,全市238姓,柳姓排在第62名,也应是从大庄头迁出的支脉之一。
柳氏谱书:烟台市有44个村,藏清代、民国时期的《柳氏族谱》5册,其中栖霞大白马夼、巨夼、寺口等24个村,藏《柳氏族谱》28册;福山门楼村柳清罢于清同治十年修的《胶东柳氏全谱》定二十字俞名字序,至今,胶东柳氏大部分文派延续了统一字辈,世系不紊,有谱可依。国史、县志、家谱是祖国传统文化三大文柱,它是研究历史、教育人民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珍贵史料。
招远市退休干部柳硫明同志,在柳志光、柳新华、柳才鹏、柳光锋等50多位族人的大力支持下,历经8年调查碉究,撰写出《胶东柳氏族谱》30万字,于2004年5月,印2000册问世。达是一部巨大的文化工程,为抢救史料、延绢历女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受族人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