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5年区划调整后各区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两只手在发挥力量。一只是政府的手,通过区划调整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协调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只是市场无形的手,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受到区划调整的影响。但不以行政的意志为转移这一点,从南沙和萝岗的发展差距上可以得到清晰的例证。
回顾
新一轮区划调整
应更重视市场作用
在发达国家,区划调整往往是由民众提出来的,而不是政府推动的。一个地区的居民看到另外一个地区发展得好,主动提出与之合并,通过优势互补来带动发展。
顺应市场配置资源规律的区划调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强行设置行政边界的做法,则收效甚微。广东省社科院丁力教授指出:“真正意义上的配置资源,一定要通过动用行政区划手段吗?从行政区划来看,南沙无疑是政府的宠儿,但政府看好的地方,市场未必买账。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从政府主导转变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政府的作用完全抹掉不行,但应该把更多力气放在加强市场上。现在的问题是政府的手和市场的手往往无法握手。”
回顾上一轮区划调整,丁力直言“找不到明显的化学反应,基本上还是物理反应”。他指出,通过行政资源调整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也是一种战略,但战略的实施效益值得考量。在发达国家,区划调整往往是由民众提出来的,而不是政府推动的。一个地区的居民看到另外一个地区发展得好,主动提出与之合并,通过优势互补来带动发展。
行政区划调整历来是把“双刃剑”,其效果取决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号准了市场的脉。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指出,调整行政区划历来有得有失,实际效果因时因地而异。就拿撤县并区来说,苏州下属的四个县级市全部是中国百强县,如果苏州撤县并区,苏州城主城区的经济数据可能很好看,也有利于城区做大做强,但另一方面昆山、太仓等县级市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变小,活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广州如果撤县并区,也会面临类似的“双刃剑”。
陈鸿宇指出,总的来说,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频繁调整行政边界是不正常的,它会干预市场力量的正常发育。衡量区划调整是否合理,主要是看其能否促进市场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密集分布。行政边界有可能集中要素,也有可能分割市场要素,造成资源配置网络的碎片化。解决市场边界和行政边界错位的状态,发达国家通常是通过城市联盟、城市联合体、市长联席会议等专门性机构去解决专门性问题,而不一定非要借助行政边界的调整。丁力也指出,区划调整涉及极其复杂的调整,几年搞一个轮回,基层干部屁股还没坐热就挪窝,不利于基层发展,变动过快也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教授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并不是万应灵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政府治理的理念,即把属于市场的功能要还给市场,而政府则要做好服务市场、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的工作,问题是,广州市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到底是有利于政府治理理念的落实以及政府职能转变,还是会让政府变得更加凌驾于市场机制之上,这取决于行政体制的改革和政府机构的改革是否与行政区划的调整同步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