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谦信上洛,从作品的名字大家就不难猜出,这是一款假象的架空题材作品,因为历史上的上杉谦信在他决定正式上洛的日期(天正6年-1578年3月15日)之前,就因为脑溢血去世(3月9日),上洛也成了越后之龙永远也无法企及的目标。而在上杉谦信去世后,织田信长一举击溃了其余的反织田势力,基本瓦解了第二次反织田包围网,成为了在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大名。
而本作品,则是假想若上杉谦信并没有被天正六年(157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脑淤血击倒,而是在静养了3个月后,于6月上旬正式从春日山城出兵上洛,与织田信长正面决战的故事。
(手取川合战是天正五年-1577年,长蓧合战是天正三年-1575年)
当然本作也说明了这里只是假想上杉谦信在上洛这件事情的军事上的可能性,个人的观点是织田家在当时的巨大优势已经明显确立了,这不是靠上杉谦信一个人打几场胜仗就能扭转的。
从作品中附带的插图可以看出,击败信长的最佳时机是在元龟元年(1570)的第一次反织田包围网,那时相比于反织田联合军而言,织田德川联合军无论在军力还是总体经济方面还处于下风:

而到了第二次反信长包围网,织田德川联合军已经成功的压倒了反织田联合军,武田家已经被打断了脊梁,毛利家一如既往的不靠谱,宇喜多家已经开始骑墙,三好与本愿寺已大不如前,因此上杉谦信孤掌难鸣,实际上击败织田军的可能性已经非常非常低了。

于是在本作中,设计师并没有将着眼点放在宏观战局上,而是仅仅将视线放在从天正六年6月-10月(进入冬季后北陆大雪封道,不再10月撤兵谦信就回不了越后了。)这4个月中,上杉谦信是否有可能可以率军攻入京都,至于进入京都之后的事情就不谈了,全军覆没也没关系,谦信仅仅光杆司令的上洛也算成功,仅谈在军事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