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袍 又称褶子、海青等,是明代中后期男子最常见的便服款式之一,也可作为衬袍使用。《酌中志》记载:“道袍,如外廷道袍之制,惟加子领耳。”定陵出土有8件明神宗的道袍,墨书标签题作“大袖衬道袍”。 道袍通常的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小襟用系带一对、大襟用系带两对作为固定,大袖,收口,衣身左右开裾,前襟(大、小襟)两侧各接出一幅内摆,打褶后缝于后襟里侧。内摆的作用主要是遮蔽开裾的部位,使得穿在里面的衣、裤不会在行动时露出来,保持了着装的端整、严肃。同时,摆上作褶又形成了一定的扩展空间,不会因为内摆连接前后襟而使活动受限。

示意图•直身 也称直领。《酌中志》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缀本等补。圣上有大红直身袍。”直身形似道袍,直领、大襟、右衽,衣襟用系带固定,大袖,收口,衣身两侧开裾,大、小襟及后襟两侧各接一片摆在外(共四片),有些会在双摆内再各加两片衬摆。双摆的结构是区分道袍和直身的标志。 定陵出土了34件交领龙袍,均为直身式,仅分为有衬摆和无衬摆两种,衣身装饰有二团龙补、四团龙补、八团龙补、云肩通袖膝襕纹等,与常服、吉服圆领的纹样相同。从明代的一些绘画来看,缀有补子的直身应具有常服的功能,可用在出行或一些较为正式的政治活动中。 又称鹤氅,是比较传统的便服款式,明代多作为春、秋或冬季的外套,穿于道袍之上,可用来遮风御寒。氅衣的形制为直领,对襟,大袖,衣襟用长带一对系结,两侧一般不开裾。衣身用色及纹样无要求,但浅色较多见,领、袖、衣襟均施以皂色(或深色)缘边。与道袍、直身两袖收口的做法不同,氅衣的袖口是敞开的,因此《酌中志》中说:“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曰氅也。彩素不拘。”冬季的氅衣常用羊绒、貂皮等厚实保暖的材料制作。

氅衣示意图•披风 披风也是明代后期男子比较流行的便服,功能、材质与氅衣相同,外形也很相似。披风从宋元时期的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褙子”云:“即今披风。”朱之瑜《朱氏舜水谈绮》描述披风:“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衽边前后分开而不相属……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披风的形制为直领,对襟,领的长度约为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裾,衣襟可缀系带系结,也可以用花形玉纽扣纽系。披风的领、袖、衣襟均不施深色缘边。 江西南城益宣王墓曾出土一件黄缎绣花夹披风,两襟之间用锦带扣系,在领部、袖缘及衣身的云肩、通袖襕、膝襕处均绣有云龙海水纹样,整件披风共绣龙纹12条,非常华丽精美,应是益宣王生前所穿。

披风示意图

益宣王墓出土披风实物

示意图•直身 也称直领。《酌中志》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缀本等补。圣上有大红直身袍。”直身形似道袍,直领、大襟、右衽,衣襟用系带固定,大袖,收口,衣身两侧开裾,大、小襟及后襟两侧各接一片摆在外(共四片),有些会在双摆内再各加两片衬摆。双摆的结构是区分道袍和直身的标志。 定陵出土了34件交领龙袍,均为直身式,仅分为有衬摆和无衬摆两种,衣身装饰有二团龙补、四团龙补、八团龙补、云肩通袖膝襕纹等,与常服、吉服圆领的纹样相同。从明代的一些绘画来看,缀有补子的直身应具有常服的功能,可用在出行或一些较为正式的政治活动中。 又称鹤氅,是比较传统的便服款式,明代多作为春、秋或冬季的外套,穿于道袍之上,可用来遮风御寒。氅衣的形制为直领,对襟,大袖,衣襟用长带一对系结,两侧一般不开裾。衣身用色及纹样无要求,但浅色较多见,领、袖、衣襟均施以皂色(或深色)缘边。与道袍、直身两袖收口的做法不同,氅衣的袖口是敞开的,因此《酌中志》中说:“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曰氅也。彩素不拘。”冬季的氅衣常用羊绒、貂皮等厚实保暖的材料制作。

氅衣示意图•披风 披风也是明代后期男子比较流行的便服,功能、材质与氅衣相同,外形也很相似。披风从宋元时期的褙子发展而来,《三才图会》“褙子”云:“即今披风。”朱之瑜《朱氏舜水谈绮》描述披风:“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衽边前后分开而不相属……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披风的形制为直领,对襟,领的长度约为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裾,衣襟可缀系带系结,也可以用花形玉纽扣纽系。披风的领、袖、衣襟均不施深色缘边。 江西南城益宣王墓曾出土一件黄缎绣花夹披风,两襟之间用锦带扣系,在领部、袖缘及衣身的云肩、通袖襕、膝襕处均绣有云龙海水纹样,整件披风共绣龙纹12条,非常华丽精美,应是益宣王生前所穿。

披风示意图

益宣王墓出土披风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