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二回贾宝玉写了三句话: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了一句: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很多人看到这里,不明白什么意思,我百度了一下,解释的也不错,但是我知道,假如不明白的人,看了注解也不一定明白,因为这些禅语理解需要一点悟性。如果你了解庄子的学说,或者道家的思想,可能一看就看明白了。那么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呢?
先说起因。起因是宝玉听了宝钗说给他的曲文,曲文的大概意思就是一个和尚剃度,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听了就有些感触。后来黛玉和湘云又在闹小矛盾,他去怎么劝也劝不听,他就回来写了这么几句话。先解读一下这四句话的意思。
第一句:你证我证,心证意证。证是证什么呢,证的是第三句的立足境。什么是立足境?就是好的,对的,正确的。
第二句:是无有证,斯可云证?这里我觉得是个问号,意思是有没有去证?什么样的才算证?斯可云证?
第三句: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思是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去证明的。
这是贾宝玉的禅境,他认为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去证明的。
林黛玉就续了第四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这是什么意思呢?好多人就开始乱猜了,其实她的意思就是,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好的这种感觉的,不需要立足境的。
这就让人不理解,为什么好的东西是不需要好的这种感觉呢?
下面就用生活中的一些现像来理解这种禅理。
比如说你在比较冷的环境,那么你就要温暖,所以你认为最好的感觉就是温暖。但是当你在一个合适的温度里,是没有感觉的,你也不需要温暖。所以无感觉要更完美于有感觉。也就是说没有感觉比温暖的感觉要更好。
再比如你呼吸的肺是完美的,那么它每天呼吸你是感觉不到的。但是有一天你感觉呼吸好舒服,好舒畅,说明你的肺有毛病了。肺的毛病让你呼吸不自然,然后你才会有舒服的感觉,一个完美的肺每天呼吸,你是感觉不到它存在的,所以无感觉要大于舒服的感觉。
这样的例子太多,不多说,总之完美的东西你是感觉不到它存在的。
贾宝玉的禅境还停留在有感觉的境界,就是有立足境。而林黛玉的禅境超过了贾宝玉,是无立足境。曹公怕别人看不懂,用宝钗之口说了个参禅的典故,有两首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贾宝玉境界)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林黛玉境界)
所以林黛玉说的第四句话,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参禅的意思。这是生活的禅理,可以解释很多现像。比如说爱情,一般人认为完美的爱情应该是甜蜜的,浪漫的,或者激情的,总之是有感觉的。但是用这个禅理去解释,完美爱情应该是没有感觉的。这怎么去理解呢?比如你看到一个老公公老婆婆手拉手走路,你要问他们有没有爱的感觉,他们肯定是没有的,但是他们的爱是最完美的。很多恋人或者夫妻时间长了,对对方就没感觉了,就理解不了。其实是他们走向完美的一个步骤,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理解不了。西方科学家研究,相爱的人大脑会分泌爱情荷尔蒙,只在人体存在大约一年时间,于是大家都信了。为什么不用我们国学的禅理去理解呢,是不是很好理解呀。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是不是很有禅意呢?
现在回到红楼梦。当林黛玉看到贾宝玉禅语的时候,她笑了,她懂了,她不像我们这种木瓜脑袋看不懂。她就拉了宝钗和湘云,问了贾宝玉一个问题:
“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当时就回答不上来,湘云就说:“宝哥哥可输了!”那么我们现在知道标准答案,如果当时你是宝玉,你要怎么回答呢?至贵者宝,就要去想比宝还贵的东西,但是不能用价值恒量的东西,比如生命,时间之类的东西。至坚者玉,就要去想比玉还硬的东西,但是你感觉不到它坚硬的存在,大家自己去想。
第二次写贴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不知能不能加精。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了一句: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很多人看到这里,不明白什么意思,我百度了一下,解释的也不错,但是我知道,假如不明白的人,看了注解也不一定明白,因为这些禅语理解需要一点悟性。如果你了解庄子的学说,或者道家的思想,可能一看就看明白了。那么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呢?
先说起因。起因是宝玉听了宝钗说给他的曲文,曲文的大概意思就是一个和尚剃度,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听了就有些感触。后来黛玉和湘云又在闹小矛盾,他去怎么劝也劝不听,他就回来写了这么几句话。先解读一下这四句话的意思。
第一句:你证我证,心证意证。证是证什么呢,证的是第三句的立足境。什么是立足境?就是好的,对的,正确的。
第二句:是无有证,斯可云证?这里我觉得是个问号,意思是有没有去证?什么样的才算证?斯可云证?
第三句: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思是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去证明的。
这是贾宝玉的禅境,他认为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去证明的。
林黛玉就续了第四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这是什么意思呢?好多人就开始乱猜了,其实她的意思就是,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是不需要好的这种感觉的,不需要立足境的。
这就让人不理解,为什么好的东西是不需要好的这种感觉呢?
下面就用生活中的一些现像来理解这种禅理。
比如说你在比较冷的环境,那么你就要温暖,所以你认为最好的感觉就是温暖。但是当你在一个合适的温度里,是没有感觉的,你也不需要温暖。所以无感觉要更完美于有感觉。也就是说没有感觉比温暖的感觉要更好。
再比如你呼吸的肺是完美的,那么它每天呼吸你是感觉不到的。但是有一天你感觉呼吸好舒服,好舒畅,说明你的肺有毛病了。肺的毛病让你呼吸不自然,然后你才会有舒服的感觉,一个完美的肺每天呼吸,你是感觉不到它存在的,所以无感觉要大于舒服的感觉。
这样的例子太多,不多说,总之完美的东西你是感觉不到它存在的。
贾宝玉的禅境还停留在有感觉的境界,就是有立足境。而林黛玉的禅境超过了贾宝玉,是无立足境。曹公怕别人看不懂,用宝钗之口说了个参禅的典故,有两首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贾宝玉境界)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林黛玉境界)
所以林黛玉说的第四句话,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参禅的意思。这是生活的禅理,可以解释很多现像。比如说爱情,一般人认为完美的爱情应该是甜蜜的,浪漫的,或者激情的,总之是有感觉的。但是用这个禅理去解释,完美爱情应该是没有感觉的。这怎么去理解呢?比如你看到一个老公公老婆婆手拉手走路,你要问他们有没有爱的感觉,他们肯定是没有的,但是他们的爱是最完美的。很多恋人或者夫妻时间长了,对对方就没感觉了,就理解不了。其实是他们走向完美的一个步骤,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理解不了。西方科学家研究,相爱的人大脑会分泌爱情荷尔蒙,只在人体存在大约一年时间,于是大家都信了。为什么不用我们国学的禅理去理解呢,是不是很好理解呀。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是不是很有禅意呢?
现在回到红楼梦。当林黛玉看到贾宝玉禅语的时候,她笑了,她懂了,她不像我们这种木瓜脑袋看不懂。她就拉了宝钗和湘云,问了贾宝玉一个问题:
“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当时就回答不上来,湘云就说:“宝哥哥可输了!”那么我们现在知道标准答案,如果当时你是宝玉,你要怎么回答呢?至贵者宝,就要去想比宝还贵的东西,但是不能用价值恒量的东西,比如生命,时间之类的东西。至坚者玉,就要去想比玉还硬的东西,但是你感觉不到它坚硬的存在,大家自己去想。
第二次写贴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不知能不能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