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东辛农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北倚云台山,东濒黄海,场部距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市区)25公里,介于北纬34º28′-34º37′,东经119º18′-119º30′之间。农场地处温暖带南缘,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场东、北面隔烧香河分别与徐圩盐场、台南盐场、徐圩镇、云台乡和云台农场为邻;场西部云善河、埃字河西岸为宁海乡;场南隔善后河与灌云县的圩丰、鲁河、同兴、伊芦、板浦等乡镇相望。农场东西最长处21.5公里,南北最宽处19公里,总面积202平方公里。场部位于全场中心,中干河小海河交汇处。 场境属海湾泻湖相沉积平原,由于海岸东移,清康熙年间才由浅海变成沼泽荒滩,地面高程2.4--3.2米,史称“东大滩”。民国初年,始有部分外地人迁徙于此,在小海河、烧香河沿岸零星垦植,但因盐碱重且水旱无常,多广种薄收。日军侵华期间,曾在此设“海州第一棉场”,强迫百姓垦荒植棉数百亩,但产量很低。“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夜盖芦花被,家无隔宿粮”,是解放前东大滩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1948年12月解放,江苏省国营东辛农场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于1950年4月28日在原灌云县东辛农场基础上组建。1952年4月更名为江苏省国营东辛农场,隶属苏北行署,1953年2月,又转由江苏省农林厅管辖。
1969年11月25日,东辛农场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1975年7月又恢复原农场建制,此后一直隶属江苏省农垦局(后改为江苏省农垦总公司、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1993年11月,东辛农场全权接管南云台林场。
1995年1月,根据省农垦总公司部署,成立江苏省东辛集团,并将连云港市农垦分公司(原连云港农垦分局)与东辛集团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7年,连云港市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成立,连云港市农垦管理职能自东辛集团分离出去。
1995年初,根据省农垦北南挂钩精神,东辛集团对共青团农场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同年买断连云港市无线电十厂。按照省农垦主持的东辛集团相关企业筹委会意见,东辛集团紧密层包括东辛农场、云台农场和淮阴棉纺针织厂,并组建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等现代企业制度。
2002年,随着南云台林场与共青团农场分别划归地方管理后,东辛集团这种形式逐渐淡出,所以区划调整仍以国营东辛农场为主。
第二节区划调整
东辛农场地处灌云县沿海滩涂地带。建场前分属灌云县的东滩乡、云南乡、五官乡和西陬乡。1950年4月成立国营东辛农场时,划定土地18.6l万亩,共有人口374人,其中职工187人,设3个工作队,负责开荒生产。
1952∼1957年建有6个工作站,有耕地8.3万亩。1957年底,当地东滩、云南、五官、西陬四个乡合并为东滩乡。
1958年场社合并,东滩乡的东阳、刘圩、祝庄、水圩、三缺、干河、合兴、冯庄等8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及张圩坨地区并人农场。农场总面积增至32万亩,总人口达16224人,其中职工5665人。同时以工作站为基础进行统一规划,成立了冯庄、东阳、西陬、杨圩、东陬5个农业分场及1个盐场。分场下设生产队,盐场下设工区。
1969年11月25日,东辛农场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1975年7月又恢复原农场建制,此后一直隶属江苏省农垦局(后改为江苏省农垦总公司、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1993年11月,东辛农场全权接管南云台林场。
1995年1月,根据省农垦总公司部署,成立江苏省东辛集团,并将连云港市农垦分公司(原连云港农垦分局)与东辛集团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7年,连云港市农垦事业管理办公室成立,连云港市农垦管理职能自东辛集团分离出去。
1995年初,根据省农垦北南挂钩精神,东辛集团对共青团农场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管理。同年买断连云港市无线电十厂。按照省农垦主持的东辛集团相关企业筹委会意见,东辛集团紧密层包括东辛农场、云台农场和淮阴棉纺针织厂,并组建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等现代企业制度。
2002年,随着南云台林场与共青团农场分别划归地方管理后,东辛集团这种形式逐渐淡出,所以区划调整仍以国营东辛农场为主。
第二节区划调整
东辛农场地处灌云县沿海滩涂地带。建场前分属灌云县的东滩乡、云南乡、五官乡和西陬乡。1950年4月成立国营东辛农场时,划定土地18.6l万亩,共有人口374人,其中职工187人,设3个工作队,负责开荒生产。
1952∼1957年建有6个工作站,有耕地8.3万亩。1957年底,当地东滩、云南、五官、西陬四个乡合并为东滩乡。
1958年场社合并,东滩乡的东阳、刘圩、祝庄、水圩、三缺、干河、合兴、冯庄等8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及张圩坨地区并人农场。农场总面积增至32万亩,总人口达16224人,其中职工5665人。同时以工作站为基础进行统一规划,成立了冯庄、东阳、西陬、杨圩、东陬5个农业分场及1个盐场。分场下设生产队,盐场下设工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