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鳢吧 关注:3,490贴子:30,582
  • 11回复贴,共1

专题介绍——我国常见的四种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介绍第一种也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乌鳢
中文名:乌鳢
拉丁名:Channa argus
英文名:Argus snakehead fish
Northern snakehead
分类: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
俗称:黑鱼、才鱼、乌鱼、乌棒、蛇头鱼、生鱼。
体形特征: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尖而扁平,颅顶、颊部及鳃盖上均覆盖着鳞片。口大,端位,下颌稍突出。
上下颌、犁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咽头上方有一宽大的鳃上腔,能呼吸空气。背鳍和臀鳍基部都很大,
尾鳍圆形。体色暗黑,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花斑,头侧有2条纵横的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及尾鳍上都有黑
色相间的条纹;胸鳍和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斑点。
生活习性:乌鳢为底栖肉食凶猛性鱼类,平时喜生活在沿岸泥底水草丛生的浅水区,潜伏在水草中等待时机追捕食物,夜间
有时在水的上层游动。平时游动缓慢,在缺氧的水体中能借助鳃上腔的辅助呼吸器,不时将头斜露出水面进行呼
吸,而且在喉部上方凹陷处贮藏着一定量的气体。当离开水体后还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冬季在深水处,把身体
埋在淤泥中越冬,一般很少摄食。春、秋季为摄食旺季,产卵期亲鱼基本不摄食。性凶猛,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
幼鱼以水生昆虫、小虾和小鱼为食;成鱼则捕食其它鱼类。乌鳢长至2龄可达性成熟,怀卵量为1.4-3.4万粒。
亲鱼于5-7月在长有茂盛水草的静水浅滩处繁殖。亲鱼成对地活动于产卵场所,非常活跃,有时还跃出水面。雄鱼
用口将水草筑成约1公尺直径的“鱼巢”。产卵在宁静的日出之前,先是雌鱼进入鱼巢,腹部向上成仰卧姿势,身
体缓缓摇动而产卵;随后雌鱼以同样方式射精。产卵后,雌雄鱼一同守在巢的底下,保护鱼卵,防止敌害侵袭。
2-3天后,仔鱼孵出。仔鱼集群生活于近岸的水草丛中,雄鱼随群保护,待幼鱼长至4-5厘米时,亲鱼不再进行保
护,幼鱼分散营独立生活。乌鳢生长速度较快,最大个体长可达700毫米,重达5公斤左右。
分布:乌鳢分布极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从黑龙江至海南的河川、湖泊、水库、池塘等各种类型的水体皆产此鱼,国外产于朝鲜西、南部。


1楼2013-12-06 09:17回复
    月鳢
    拉 丁 名:
    Channa asiatica
    英 文 名:
    Small Snakehead
    中文俗称:
    七星鱼、孤呆、山花鱼、 点秤鱼、 秤星鱼、星光鱼
    分 类:
    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月鳢属。
    分布地区:
    长江以南各水系,以上游相对较为多见。
    形态特征:
    月鳢体细长,前部呈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尖而扁平,全身覆盖鳞片(包括头部)。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前于上颌,后达眼后缘。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背鳍、臀鳍均长,达到尾鳍基部。胸鳍短圆,尾鳍圆形,无腹鳍,尾鳍基部两侧,两鳃后体侧各有一圆黑斑。体侧有7—11条“<”形银灰色斑纹。月鳢雌雄鉴别较难,配对是否得当是繁殖成败的关键。我们选择时认为,雄鱼体形略大,全身特别是臀鳍及泄殖孔周围分布着密集的小斑点,腹部色泽较深,而雌鱼腹部柔软、膨大,浅淡色,有弹性,头部略圆钝,全身星点较少,按这种方法鉴别雌雄辨别率为100%。
    生活习性:
    月鳢为底栖广温性鱼类,适应性强,生存水温为1-38℃,摄食水温为12-32℃,生长水温为13-30℃,最佳生长水温为15-25℃。月鳢为广温性鱼类,适应性强,生存水温为1-38℃,摄食水温为12-32℃,生长水温为13-30℃,最佳生长水温为15-25℃。月鳢主要生活在山涧、冷水山塘中,偶尔进入水稻田,性喜阴暗,昼伏夜出,有打洞、穴居、集群、残食等习性,性凶猛,动作迅速,为动物性杂食鱼类,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也摄食少量水生植物。会跃出水面,甚至逆流而逃。平时以摇动其胸鳍维持身体平衡。一旦见到食物则以迅速猛冲的姿态突击获取食物,吞咽时声音响亮。在无水潮湿处,可生活很长时间,夏天为3—4天,冬天为6—7天。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喜食配合饲料和冰冻鲜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人工养殖的鱼类为1冬龄,相对怀卵量为500粒左右。生殖期为4-6月,5-7月份为产卵盛期,繁殖水温为18-28℃,亲鱼有配对、筑巢、护幼的本能。
    内部结构:
    月鳢头部上下颌骨、犁骨、口盖骨均具有尖锐的细齿,具有片状鳃上器官,位于鳃上腔内。鳔一室,细长,纵贯全身,腹腔空隙较大。食道较短,肌性,适应于吞咽食物。肾脏从围心腔背侧起至泄殖腔孔,呈两条褐色带状。肝胆胃相对较大。肠长约为体长的一半。成熟雄性月鳢精巢呈暗红色,长约为体长的1/15,左右不对称。成熟雌性月鳢卵巢膨大,卵呈颗粒状黄色半透明,卵直径1.8mm。
    驯化繁殖:
    野生月鳢养进水泥池后头3—4天不进食。将野生活杂鱼饲喂月鳢两周左右,接着以冰冻小鱼、沼虾饲喂两周左右,待其进食稳定后,以白鲢肉切碎代替冰冻小鱼。浙江野生月鳢的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在月鳢成鱼中选择体形差不多大小的月鳢配对单独饲养。要求环境稳定,水质良好,食物充足。月鳢卵巢为一次成熟,分批产卵,多为2—3次,中间一次产卵数量最多,一般产卵期为5月中旬到8月。产出的卵为金黄色,不易见,随着卵的孵化,转为灰黑色。亲鱼有护卵、护幼行为,为雄性护卵,如受惊动会将幼鱼含在口中待安全时吐出,有时也会将幼鱼吃掉,所以最好将卵与亲鱼分开,并单独孵化。水温20℃下需2天左右孵化,孵出的幼鱼形体极似蝌蚪,头大尾小。此时由于有卵黄囊的存在而腹朝上,并以它为营养生活1—2天,接下来的1—2天以自身卵黄囊为部分营养同时开口摄取外界食物,随后卵黄囊消耗完毕,以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以鹄沼枝额虫幼体作月鳢仔鱼开口饵料我们用的是。仔鱼进食较好,待仔鱼稍大后改用鹄沼枝额虫、丰年虫成虫投喂,成活率高
    鱼病防治:
    月鳢在野生状态下极少发病,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如果饲养管理不当,环境条件恶化,鱼体抵抗力下降也会引起鱼病。因此,养殖期间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常见病有:
    晕头病:病鱼鱼体发黑,食欲减退,不集群,严重时鱼在水面窜游,挣扎并旋转,然后沉水死亡。治疗可用甲胺磷0.3ppm全池泼洒,或用40%福尔马林40ppm+立特灵4ppm混合全池泼洒。
    烂身病:为细菌性疾病,发病时鱼体全身(特别是头部与尾部)出现红色或白色病灶,鳞片脱落,肌肉充血,鳍条腐烂。治疗可用二氧化氯或强氯精0.3ppm全池泼洒,连用二次,第三天起每公斤饲料添加2~3克红霉素或氯霉素内服。
    肠炎病:鱼体腹部胀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液体流出,离群独游,解剖可见肠道出血,肠内无食物。治疗可用二氧化氯或强氯精0.3ppm全池泼洒,隔日再用1次,并拌喂土霉素粉,每公斤饲料加3克,连喂3~5日。
    车轮虫病:鱼体鳞片脱落,鳍条残缺,肌肉组织发灰,体瘦,发黑,鳃丝充血腐烂,镜检可见体表粘液及鳃丝中附满虫体。治疗用0.5ppm硫酸铜+0.2ppm硫酸亚铁全池泼洒。
    水霉病:病灶部位长出一片白色毛状菌丝,病鱼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直至死亡。治疗可用0.2ppm孔雀石绿溶液全池泼洒。


    4楼2013-12-06 09:20
    回复
      2025-08-25 07:51: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顶,拿图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12-06 16:01
      收起回复


        6楼2013-12-22 11:18
        回复
          。。。。。。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4-01-07 12:12
          回复


            IP属地:辽宁9楼2014-01-13 2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