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应该开始到了山地/丛林流派了。
再次的友情提示,本层推荐歌曲在火力都很强悍,强烈建议控制音量。没有绝对把握的人在听的时候确保音量不超过最大值50%,如果使用耳机的,建议最好保持在最大音量35%以下。
前面说过,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他们所属人群的世界观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与草原流派最大的差别就是,山地/丛林流派的人群由于资源的相对匮乏,因经常会为水源和领地的原因发生部族战争,而且由于气候更适合于战争的原因,这边的战争更持久,规模也会更大。
不可避免的,对于山地/丛林流派中,鼓在他的发展历程中,与战争的关系更为紧密,因而在鼓乐的发展历程中,与战争相关的特色相比于草原流派,会更明显。但是,又由于各种历史发展的因素,作为这个大流派分支出来的东亚流派和欧洲流派,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鼓乐的风格也迅速的拉开了差距。
先说东亚流派。这个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其实就是中国和日本的鼓乐。如果但从鼓乐角度来看,这两个国家真是文化同源,风格非常的近似。
在古代中国,鼓作为战争中主要的指挥器具,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擂鼓而进,鸣金收兵就是说着这个道理。又因为从商周起,排兵布阵,对阵交兵都讲究堂堂正正,音乐,鼓的使用,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奠定了堂堂正正的风格。
在中国的古代,经常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战场的场面宏大,因此战争选择的乐器是不容易是必须具备不容易被战场的喧哗干扰,声音力度大,传播距离远等特征。因此,鼓逐渐发展成为直径大,鼓皮坚固厚实,可以经得起大力度反复敲击。而且,为了提高敲击效果,骨质的鼓槌改成了较粗木制鼓槌。同时为了提高击鼓的效果,击鼓的站姿和发力技巧也都列入鼓技法的一部分,随着军队的阵法、战法指令的日益复杂,力度和节奏的变化也逐步体现在鼓的技法中,但由于军令需要简介,所以节奏变化这事,东方的鼓一直搞得就不那么复杂。
中华文化传统中大道方正,也都体现在鼓上面了,传统的中国鼓,也讲究个堂堂正正,别的不说,至少在站姿和击鼓的姿势方面,绝对是各大流派中最规矩的。日本自古在文化方面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不小,自然,在鼓这个方面,也是继承的非常完整。下面分别介绍中国和日本的一首顶级发烧鼓曲。
第一首,鼓诗。这首曲子是谭盾大师作曲,人称炎黄第一鼓的阎学敏演奏作品。是国内发烧鼓曲的顶级作品,录音设备也很顶级。但参与录音的话筒价值就已经超过百万。主拾音话筒是有话筒中的劳斯莱斯之称的B&K4040。
鼓诗(为一群中国鼓而作) - 阎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