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吧 关注:32,171贴子:477,971

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景仁原名王茂章,早先是杨行密的部将,奉命帅军救援王师范,以寡敌众,击破汴军,杀大将朱友宁。俄而朱温亲征,目睹王景仁指挥部队气定神闲潇洒稳重,心向往之,叹道“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
朱温为人刻薄寡恩又残忍好杀,同时又求才若渴。对杀死自己儿子的敌将做出如此高评价可谓稀罕。后来朱温如愿以偿的入手了王景仁,并提拔为上将,位在诸将之上。
期待此人的表现,然而朱温得到他之后没有得到天下,反而王景仁指挥的两场大战均惨败。
究其原因,是不能适应新环境。
后梁猛将如云,但是内部矛盾重重,将帅往往不合,发生过不少火并事件,比如朱珍和李唐宾,贺瑰和谢彦章,等等。总之战斗力强但军纪差,官兵普遍跋扈。
柏乡之战就是,王景仁作为一名客将,对跋扈的梁军指挥不灵是无可奈何的事。
诸葛理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IP属地:辽宁1楼2013-11-19 08:41回复
    我对王景仁感兴趣,但史书对他的记述不多,除了朱温最高评价那场战役,其余都是大败。虎头蛇尾。
    我只能脑补把他和杨师厚刘鄩李神福等人并列为当时超一线名将。
    读史都会有点入戏感。若说绝对公正不带偏私,我觉得是假话。
    李克用的河东军PK朱温的汴军,我支持李克用。喜欢李的勇猛率直重义气又头脑简单,不喜欢朱温的狡诈和残暴。
    而读到了李存勖的晋军和朱温的梁军时,我就转变为支持朱温。
    因为我实在受不了李亚子的轻狂和出风头。“我双手十指得天下”,读起来感觉此人好讨厌的自负狂。 而“若曹魏十万而来,请为大王吞之”读起来豪情壮阔又浪漫。神似柳毅传里的钱塘君。
    李存勖比他老子多智,稳重,也更得人心拥戴。但喜欢出风头,喜欢带少量骑兵侦查和冲阵,如果不是多次被忠勇的将士奋力救出,估计够死几十次有了。应该是仰慕李世民的缘故。因为李存勖的冒险军事,晋军为此牺牲了不少将士。
    宿将们死的七七八八,最后被戏子们围殴终结了自己传奇的一生。GJ~


    IP属地:辽宁2楼2013-11-19 08:47
    回复
      2025-08-13 20:18: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新人挽尊。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1-19 08:58
      回复
        帮顶,柏乡之战,王景仁肯定负有责任的!


        IP属地:江西4楼2013-11-19 09:29
        收起回复

          在朱三手下,啥名将也白搭。


          IP属地:天津5楼2013-11-19 09:54
          回复
            重臣当如张全义。
            谋士当如敬翔。
            武将当如周德威,李存孝。
            若只能得一人,我选周德威。
            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


            6楼2013-11-19 14:29
            收起回复
              朱温和赵光义相比,谁更能驾驭名将?


              IP属地:天津7楼2013-11-19 16:14
              收起回复
                回复 apm79 :晋军战斗力强,得微博牙兵后更如虎添翼。晋多骑,梁多步,对阵晋军得悠着点,结果管不住人主动出击导致大败。刘鄩亦客将,对军人能管的住,但坏在皇帝干预军事,刘鄩也没有“将在外”的魄力。
                刘鄩有一步百计的美名,也确实数次阴了晋王。苦于晋军太强悍,每次晋军都能以勇猛硬生生把王从危机中解救出来。
                刘鄩王景仁是朱温最看好的领将,却无法施展才华。杨师厚悍名内外,晚年却拥兵自重。
                后梁虽有全明星超强阵容,奈何气数已尽,挂已到期,换谁都白搭。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11-19 16:29
                收起回复
                  2025-08-13 20:12: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讨论王茂章怎么都往周德威身上歪过去了?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11-19 21:38
                  回复
                    王景仁这样的空降兵是很难当的!须恩威并施再辅以铁腕镇压!当年李光弼夜入朔方军可算一例,虽然此后仆固一直另有心思,当时也算压住了。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11-19 21:44
                    收起回复
                      五代十国时期那么多演员...但我相信王茂章哭杨行密是真心的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13-11-19 23:35
                      回复
                        李存勖这辈子演了那么多戏...但我相信他哭周德威是真心的。


                        IP属地:天津12楼2013-11-19 23:39
                        回复
                          1、《旧五代史刘寻传》八月,末帝赐鄩诏曰:“阃外之事,全付将军。河朔诸州,一旦沦没,劳师弊旅,患难日滋,退保河需,久无斗志。昨东面诸侯,奏章来上,皆言仓储已竭,飞挽不充,于役之人,每遭擒掳,夙宵轸念,惕惧盈怀。将军与国同休,当思良画,如闻寇敌兵数不多,宜设机权,以时翦扑,则予之负荷,无累先人。”末帝又遣使问鄩决胜之策,鄩曰:“臣无奇术,但人给粮十斛,尽则破敌。”末帝大怒,让鄩曰:“将军蓄米,将疗饥耶?将破贼耶?”乃遣中使督战。鄩集诸校而谋曰:“主上深居宫禁,未晓兵机,与白面儿共谋,终败人事。大将出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机制变,安可预谋。今揣敌人,未可轻动,诸君更筹之。”
                          2、《新五代史刘寻传》久之,末帝以书责掞曰:“阃外之事全付将军,河朔诸州一旦沦没。今仓储已竭,飞挽不充,将军与国同心,宜思良画!”掞报曰:“晋兵甚锐,未可击,宜待之。”末帝复遣问掞必胜之策,掞曰:“臣无奇术,请人给米十斛,米尽则敌破矣!”
                          刘寻召诸将谋曰:“主上深居禁中,与白面儿谋,必败人事。今敌盛,未可轻动,诸君以为如何?”
                          既然摆事实,就全面看待下,确实刘寻责任不应该全部承担,但是至少也是大部分责任,末帝不是不理解刘寻,当时的局势是,后梁已经国库空虚,撑不起长久的持久战了,“昨东面诸侯,奏章来上,皆言仓储已竭,飞挽不充,于役之人,每遭擒掳,夙宵轸念,惕惧盈怀”他对刘寻说的“今仓储已 竭,飞挽不充,将军与国同心,宜思良画!”他的语气完全是请求刘寻考虑下现在的国库空虚的现状,与哥舒瀚不同,哥舒翰时期,唐朝是可以坚守潼关,但是在后梁的时候,后梁是难以和李存勖再这么耗下去了,既然你刘寻知道主上不知道军事,更应该详细的解释下军事部署,王彦章还知道回去搞个沙盘演戏,刘寻详细把军机情况写下来解释下又如何?非要说什么“臣无奇术,请人给米十斛,米尽则敌破矣!”此外当时是五代,这样一个朝代,属下叛乱极多,全国精锐都在刘寻手上,末帝能不担心刘寻有没有二心,上下直接沟通不畅通,刘寻在明知道国家没粮食,还要一直催要粮草打持久战,在这个君臣关系信用低的年代,明显会更加的刺激末帝,所以末帝最后说:“将军蓄米,将疗饥耶?将破贼耶?”疗饥不大可能,言下之意无非就是你积攒粮食是不是有二心,最后刘寻本人真的就打算听从皇帝的话嘛?或者皇帝所谓的督促又有多少效果?刘寻自己这么说:“主上深居宫禁,未晓兵机,与白面儿共谋,终败人事。大将出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机制变,安可预谋。今揣敌人,未可轻动,诸君更筹之。”他的话核心就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皇帝懂什么,咱们该干嘛还干嘛!”


                          IP属地:江苏13楼2013-11-20 00:49
                          回复
                            此外到底刘寻不出战,真的是对手实力太强,锋芒太甚,还是自己短于决战呢?
                            我们可以看看刘寻在魏州之战之前的晋阳偷袭战的表现,以及李存勖对刘寻的评价:
                            在魏刘鄩以晋兵尽在魏州,晋阳必虚,欲以奇计袭取之,乃潜引兵自黄泽西去。晋人怪鄩军数日不出,寂无声迹,遣骑觇之,城中无烟火,但时见旗帜循堞往来。晋王曰:“吾闻刘鄩用兵,一步百计,此必诈也。更使觇之,乃缚刍为人,执旗乘驴在城上耳。得城中老弱者诘之,云军去已二日矣。
                            晋王曰:“刘鄩长于袭人,短于决战,计彼行才及山下。”
                            亟发骑兵追之。会阴雨积旬,黄泽道险,堇泥深尺馀,士卒援藤葛而进,皆腹疾足肿,或坠崖谷死者什二三。晋将李嗣恩倍道先入晋阳,城中知之,勒兵为备。鄩至乐平,糗粮且尽。又闻晋有备,追兵在后,众惧,将溃。鄩谕之曰:“今去家千里,深入敌境,腹背有兵,山谷高深,如坠井中,去将何之!惟力战庶几可免,不则以死报君亲耳。”众泣而止。周德威闻鄩西上,自幽州引千骑救晋阳,至土门,鄩已整众下山,自邢州陈宋口逾漳水而东,屯于宗城。鄩军往还,马死殆半。时晋军乏食,鄩知临清有蓄积,欲据之以绝晋粮道。德威急追鄩,再宿,至南宫,遣骑擒其斥候者数十人,断腕而纵之,使言曰:“周侍中已据临清矣!”鄩军大骇。诘朝,德威略鄩营而过,入临清,鄩引军趋贝州。时晋王出师屯博州,刘鄩军堂邑,周德威攻之,不克。翌日,鄩军于莘县,晋军踵之,鄩治莘城,堑而守之,自莘及河筑甬道以通馈饷。晋王营于莘西三十里,烟火相望,一日数战。
                            可见刘寻一开始的小聪明就被李存勖识破了,这个时候没有人催促他和李存勖决战吧?这场战役明显是自己指挥失误,而战败,不得不困守莘城。此外末帝即便在这个时候仍然没有处罚刘寻,“帝以杨师厚故将杨延直为澶州刺史,使将兵万人助刘鄩,且招诱魏人。”还派遣了杨师厚旧将去增援。


                            IP属地:江苏14楼2013-11-20 01:00
                            回复
                              2025-08-13 20:06: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清楚自己实力,最清楚的恐怕还是自己的敌人,李存勖评价很贴切:长于袭人,短于决战。即便在莘县并不是没有机会,但是刘寻的长项不是与敌军决战,甚至可以说,梁军之后(不是之前)的将领能在“决战”中战胜晋军的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敬翔着力推荐王彦章的原因,把刘寻推到主帅的位置,就是用其短,而非其长,在强于野战的晋军交手,刘寻最适合的是率领偏师骚扰偷袭,而不是全军主帅,而为什么敬翔后来才推荐王彦章,而不再开始的时候推荐,原因很简单,首先敬翔被排挤,他不会随便开口,其次,王彦章地位不如刘寻、谢彦章这些将领高,敬翔又已经边缘化,推荐未必有用,此外谢彦章和贺瑰两人都是猛将,一骑一步天下无双,双剑合璧,也可以胜任,谁知道谢、贺两人内斗造成了后来的惨败,所以王彦章到了最后才被推上去。末帝也并不是疾病乱投医,因为末帝本身事实上是不想听敬翔的话的,如果不是敬翔拼了老命的推荐,估计王彦章还是哪儿凉快待哪里去。
                              至于王彦章战略对不对,我想没有什么错误,杨刘本身就是战略重点,当时晋军一直抢修杨刘的城墙加固防御,王彦章猛攻并没有错误,并且深沟高垒围困,逼迫李存勖重新在东面博州附近的黄河南岸再筑一个渡口,建城固守。此外所谓收复河北失地,无非也是因为晋军主力被牵制在东面,而段凝才有机会乘虚偷袭。也说明在东线猛攻晋军,牵制晋军主力的战略并没有什么错误


                              IP属地:江苏15楼2013-11-20 01: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