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二全面战争吧 关注:358贴子:2,022
  • 5回复贴,共1

【资料】刺刀的出现对线式战术发展的巨大影响(1700-179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刺刀、燧发枪的出现与战术的进一步变革
   18世纪初,技术的革新极大地促进了战术发展。轻步兵开始排成线式战斗队形,依赖其火力进行作战,从而成为步兵中实施进攻和防御的主要力量。自从战争中四种基本武器系统形成以来,武器自身的任何改进都对战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人们成功地将滑膛枪作些改进,以成为一杆短的长矛,这对陆地作战的战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滑膛枪的第一步改进,是在枪管上加装一把1英尺长的短刀。早在17世纪中叶,这种被称为刺刀的短刀,最先在法国军队中出现,而后在其他国家军队中也相继出现。一位当时的学者曾将这种短刀描述为,这是“一种没有任何护手盘的宽刃短剑,只是将其一端简单地加工成圆锥形,以便插入滑膛枪枪口固定。这样,滑膛枪就可以取代长矛以对付骑兵的攻击。在装上刺刀前,士兵们首先可发挥滑膛枪射击的优长”,而装上刺刀后,滑膛枪手又都变成了长矛兵。 [ 注:戴维德·钱德勒,《马尔伯勒时期的战争艺术》(纽约,1976年版)第82页。 ]
  即使滑膛枪装上刺刀后,其总长度也只不过6-7英尺。可见,滑膛枪这一武器系统的不足不在于长矛的长短问题。事实上,在与骑兵的对抗中,步兵是把装有刺刀的滑膛枪当作类似于短矛和利剑那样的刺杀武器使用的,而不是像密集方阵中的长矛兵那样使用长矛的。但是,对付手持长枪的骑兵,带刺刀的滑膛枪就不那么有效了,因为,这时需要的是防御者用长矛构成的一道带刺的防护屏障。但对于只装备马刀而不是长枪的骑兵,只要所有步兵都装备上长矛型武器,哪怕性能不如长矛也行,骑兵就难以突破这种可以取代传统重步兵的步兵阵形。但是,对于滑膛枪兵来说,如果放弃成排齐射的优势,就容易受到骑兵的攻击,因为,他们往往还来不及装上刺刀,敌骑兵就已经到了。
  直到17世纪90年代,卡座式刺刀替代了插入式短刀,长矛兵才彻底退出了战争舞台。卡座式刺刀是将刺刀的刀身插入固定在滑膛枪枪头一侧的金属套筒上,这样,滑膛枪就可以带刺刀射击了。这样,装备这种武器的步兵就可以同时担负以往由重步兵和轻步兵分别担负的任务。到1700年,当步兵中已普遍装备了卡座式刺刀后,骑兵就不可能从正面再对步兵队形实施有效的攻击了。如果骑兵仍想从正面接近步兵,它将首先遭到来自滑膛枪队形的排枪齐射,之后,还将遇到像长矛兵队形一样的有力抵抗。
  手枪在与马刀结合使用后,使得骑兵成为同时具有了重骑兵和轻骑兵双重功效的武器系统。骑兵武器的这一发展,增强了骑兵对步兵的攻击能力,而成为在开阔地带最厉害的武器系统,除非轻步兵和重步兵能密切配合作战,可以对骑兵造成一定威胁。但是,步兵装备上卡座式刺刀以后,情况就倒过来了。由于骑兵手枪不敌滑膛枪,马刀更不能有效地对抗由刺刀构成的屏障,所以,装备马刀和手枪的骑兵,就很难对装备带刺刀滑膛枪的步兵形成有效攻击。
  从下面的这段训词中可以看出,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带刺刀滑膛枪步兵此时已经优于骑兵。1730年,一名西班牙将军在给他的步兵训话时讲到:为了检验步兵的抗击能力,指挥官“应该骑上一匹健壮的战马”,用“战马去撞击站在地上、手里只握有一根棍子的士兵;士兵们则用棍子去戳战马的眼睛或击其头部,最终使战马因害怕而拒绝前进”。此时,指挥官抓住机会地向士兵们说明:“既然一匹强健的战马都不能撞倒手里只握有一根棍子的步兵,那么,在吼声震天的战场上,面对装备有带刺刀滑膛枪的步兵营,骑兵则更不可能取胜——战马更容易受到惊吓。” [ 注:戴维德·钱德勒,《马尔伯勒时期的战争艺术》(纽约,1976年版)第104页。 ]

I


1楼2013-11-04 13:01回复
    但是,骑兵具有快速机动能力,并且不必进行长时间的部署和准备就能迅速投入战斗,因此,骑兵仍然拥有明确的进攻作战优势。再加上线式步兵队形的翼侧和后方完全暴露,也便于骑兵充分发挥它的这些进攻作战优势。由于3列纵深的步兵线式队形就可以抵挡住骑兵的突击,因此,步兵就形成一种每边由3列步兵线式队形组成的空心正方形全方位防御阵形。可是,形成这种全方位防御队形需要一定时间,而且,骑兵的攻击速度又很快,在烟尘滚滚的战场上,骑兵的出现往往很突然,因此,步兵总是来不及组成这种能够有效对付骑兵攻击的全方位防御队形。然而,不管怎么说,刺刀的出现还是大大动摇了骑兵在战场上的统治地位。在整个18世纪,骑兵在西欧各国军队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  刺刀的出现,使得军队成份趋于同一,从而,也使战术家们的任务变得更加简单。在古代,由于军队包括轻、重步兵和轻、重骑兵四种作战力量组成,因此,战术家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将这些不同的作战力量有效组合起来,寻求以占优势的武器系统去对付不占优势的武器系统。比如,拜占庭军队之所以多次战胜对手,就是因为他们能根据不同的对手,灵活使用不同的作战力量。在塔吉纳会战中,他们使用重型步兵和下马骑兵改装成的步兵攻击哥特军队的重型骑兵;在卡西里努姆会战中,他们则使用轻步兵来对付法兰克军队的重型步兵。十字军的战术也是在使用强大的武器系统去对付处于弱势的武器系统。  由于西欧各国从未重视过使用轻型骑兵,所以,装备马刀和手枪的轻骑兵的出现,也并没有使他们的战术问题简单化。他们仍然保留着骑兵和轻、重两种步兵,两种步兵如果没有密切配合,就极易遭受骑兵的攻击。然而,刺刀的出现,不仅使军队中只剩下了步兵和骑兵,而且步兵也已代替骑兵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用D表示抵御攻击的力量,那么,图解5.1清楚地反映了这两种武器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与早期战争中的4种作战力量相比,战术经历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I


    2楼2013-11-04 13:01
    回复
      战术家们不再像以往的战争中那样,面临着如何去抵挡更先进武器系统的攻击问题,也没有机会利用一种先进武器系统的优势去对付另一种武器系统。战术家应考虑的是如何利用骑兵突击效果攻击队形散乱的步兵,或者去攻击成线式战斗队形的步兵的翼侧和后方。这对于聪明的指挥官来说,失去了一些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而对于平庸的指挥官来说,则少一些造成重大失误的机会。由于军队成份的趋于同一,会战不再具有较大的决定性,战败方的人员伤亡也大大减少了。  滑膛枪的重大改进也增大了其火力威力,从而使步兵更依赖火力的杀伤力。经过大约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到17世纪90年代,部队开始大量装备燧发枪。这种枪是靠燧石撞击钢片发出火花而点着火药池中的火药的。燧石夹在弹簧击锤上,扣动扳机时,弹簧突然松开击锤,撞击火药池上的金属盖片,撞击的同时打开火药池上的盖片,并产生火花,点燃火药池中的引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插图5.1)。显然,燧发枪的机械原理比火绳枪要可靠得多,最初,燧发枪的点火有效率为2/3,而火绳枪的有效率仅为50%。后来,随着技术进一步改进,滑膛枪的点火有效率提高到了85%。I


      3楼2013-11-04 13:02
      回复
        马尔伯勒公爵在成功地将敌人的主要兵力吸引在两翼之后,立即集中步兵和骑兵,跨过那条小河猛攻法军的中央地带。虽然步兵和骑兵的兵力相当,马尔伯勒公爵还是决定使用一半多的骑兵和23个步兵营中的9个营实施攻击。这是因为,法军的步兵和步兵预备队几乎全部被牵制在右翼,中部只有5000名用于防守的步兵。虽然还有一定数量的骑兵,但骑兵的优势是进攻,在防守中也只是实施反击行动。不得已,法军只好使用不善于防守的骑兵来抗击英军的攻击。  在马尔伯勒公爵步、骑兵联合攻击下,法军的中部被突破,大部分骑兵沿多瑙河仓皇逃走。一名在那次惊慌逃跑中幸存下来的士兵回忆道:“我紧紧伏在马背上狂奔,突然冲到了一个深深的溪谷边上,我和战马一起跌进了一个20英尺宽的沼泽地里。紧接着被敌人紧紧追赶的一些骑兵,连人带马也跌进了池里,压在了我的身上。我费劲地从战马上抽出身子。”大概有3000多名法国骑兵在逃跑时跳入多瑙河中试图游过该河。英、奥、荷联军在拥挤的布伦海姆村子里抓获了大量的法军俘虏。在这次会战中,法军共损失了3.5万人,其中包括1.4万名俘虏,几乎占其总兵力的2/3,而英、奥、荷联军只损失了23%的兵力。 [ 注:戴维德·钱德勒,《马尔伯勒时期的战争艺术》(纽约,1976年版)第54页。 ]I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11-04 13:06
        回复

          布伦海姆会战是整个18世纪西欧发生的一些主要战争中影响最为巨大的一次会战。它不但使帝国联军在战略上彻底解除了法巴联军对奥地利帝国的威胁,而且还占领了巴伐利亚,并迫使法军退回到了莱茵河地区。
            马尔伯勒公爵的其他战役行动是在尼德兰展开的。当法国国王的孙子继承了西班牙王位时,法西两国结成了同盟,法军因此占领了西班牙属尼德兰省。英国和荷兰也都想插手尼德兰问题,将法军赶走,因此,马尔伯勒公爵率领英荷联军为达到这一目的和法军周旋了7年。他所面临的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散布在尼德兰地区的城镇都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这些筑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城镇在16世纪曾让西班牙人头痛不已,现在又对马尔伯勒公爵这样的一个天才提出了挑战。像西班牙人遇到的一样,马尔伯勒公爵遇到的正如罗马人防守他们的国境线时一样的纵深很大的防御。筑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城镇,既有各种各样的物资仓库,还有士兵避弹所。另外,它还可以牢牢控制经过这个地区的主要道路和河流。因此,要想通过这样的城镇,不仅非常困难,而且很危险。因为,城镇里的守军随时都可以出来袭击运送物资的车队或其他的小股部队。
            好在这时攻城技术和后勤供应体制都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尼德兰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可以维持城外部队1-2个月的生活,以使其有较充裕的时间对筑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城镇实施围攻。但是,进攻一方却需要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以对被围攻的要塞形成包围之势,有时需要10倍于防守之敌的兵力。另外,即使围城的一方还没有采取任何攻击行动,也要时时小心防守之敌的突然袭击。这意味着,单一的攻城行动要持续很长时间,有时要从5月份一直持续到10月份。
            幸运的是,在1706年,马尔伯勒的对手是无能的法国元帅维勒鲁瓦。5月份,维勒鲁瓦元帅匆忙出发,急于寻找马尔伯勒公爵的联军主力决战。他对自己的能力很自负,梦想着能替路易十四国王报布伦海姆惨败的一箭之仇。法军将6万兵力全部摆在了一个低洼地带,这个地带的中部有一个叫拉米伊的村子。马尔伯勒公爵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打败维勒鲁瓦。中午一过,他立即将部队展开,前方部队已和法军接上了火。双方都采用传统的布阵方法,步兵位于中央,骑兵和少量的步兵位于两翼。一开始,马尔伯勒公爵对法军的两翼进行试探性攻击。在左翼,公爵的骑兵对法军没有骑马的骑兵给予了重创,步兵也夺占了两个村子;在右翼,公爵集中了英军12个步兵营,诱使维勒鲁瓦元帅急忙抽掉中央的步兵,以增援其薄弱的右翼。
            当对法军中部的攻击没有奏效,而法国的骑兵已经撤回,步兵的翼侧完全暴露时,马尔伯勒公爵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开始行动。当发现到他的骑兵难以迅速通过右侧那条泥泞的小河,而法军的骑兵却容易利用地形实施反冲击时,公爵果断放弃了对右翼的攻击,悄悄将骑兵调往左翼,战场上的浓烟和不平坦的地形使维勒鲁瓦元帅没有发现公爵的兵力转移。公爵首先使用在数量上占有2比1优势的骑兵,击退了法军骑兵,然后猛攻法军中部的步兵,攻击行动很快奏效。当维勒鲁瓦元帅发现自己的右翼和中部都处于危险境地,急调左翼的骑兵增援右翼和中部时,为时已晚。此时,他的右翼和中部已全线溃败。这次交战,法军损失了1.3万人,占其总兵力的20%还多,而英、荷联军只损失了不到总兵力的5%。和布伦海姆会战一样,马尔伯勒公爵首先使用步兵进行佯攻,以分散敌人的兵力,当敌军阵形中出现暴露的翼侧时,然后再集中优势的骑兵实施突击。
            与布伦海姆之战相比,此次会战在战术上没有太突出的战果,但在战略上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马尔伯勒公爵从心理上彻底摧毁了法军的抵抗斗志。正如有人评论:“有些被认为可以有效对付攻击的城镇,没有经过任何打击就拱手相让了”,因为维勒鲁瓦元帅彻底丧失了斗志,随着他的败退,他的下属们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有着坚固防御工事的城镇。 [ 注:戴维德·钱德勒,《军事家——马尔伯勒》,(纽约,1973年版)第179页。 ]
            当地的居民较友好,对英荷联军的继续推进没有产生妨碍。由于哈布斯堡王朝对尼德兰地区统治的时间较长,因此新的波旁王朝的统治地位并不牢固,特别是随着包括原西班牙国王的堂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联军入侵之后,其统治地位更不牢固。马尔伯勒公爵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同时抓住罗马帝国皇帝的兄弟想取得西班牙国王的宝座而成为查理三世的心理,对查理三世许诺,保证不影响他对尼德兰的控制,“全部优良的动产、不动产及其他物品将原封呈上。我们特此公告,严格约束我们的军官和士兵,尽量不使当地居民遭到侵扰”。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马尔伯勒公爵的军队没有遭受当地老百姓的抵抗,不久即攻占了尼德兰地区当时的首府布鲁塞尔,以及曾被西班牙军队控制、现由一部分法军防守的安特卫普。最后,在战役季节结束,以及精力充沛、接替维勒鲁瓦元帅指挥权的旺多姆元帅制止轻易放弃筑有坚固工事的要塞之前,英荷联军已控制了尼德兰地区的大部分地区。 [ 注:戴维德·钱德勒,《军事家——马尔伯勒》,(纽约,1973年版)第179页。 ]
            马尔伯勒公爵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与维勒鲁瓦元帅有着天壤之别、指挥才能超众的对手。旺多姆元帅是法国亨利四世国王的孙子,他在18岁时就领兵打仗,当时已有30多年的指挥经历。旺多姆元帅不但有着非凡的指挥才能,而且在战场上还有着超常的胆识、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感召力。然而,由于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机敏的旺多姆元帅要对付一些潜在的威胁,而马尔伯勒公爵也要尽量减少开支,所以在双方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在战略上都采取了防御的态势。第二年,法军利用当地居民对联盟军队统治的不满,只用了一小部分兵力,就又重新夺占了两个重要的城市,重新控制了尼德兰的大部分地区。但是,此时法军的指挥权力分散了,国王的小孙子与旺多姆共同分享权力,这又给马尔伯勒公爵带来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当法军的一支小部队在收复一个反叛的城镇时,两支部队终于遭遇了。在两天半的时间内,马尔伯勒公爵率军机动了50英里,到达了奥德纳德附近的一条小河边,与向同一个方向渡河的法军只相隔6英里。当两军的骑兵小分队遭遇时,旺多姆元帅意识到英联军的大部队就在附近。此时,法军已全部渡过了这条河,元帅决定立即攻击。马尔伯勒公爵知道法军的指挥权分散,相信自己这次同样一定能取得会战的胜利。因为,指挥权分散在两个人手里,两个人必然要争功抢胜,绝不会相互配合形成有利的作战态势。果然,旺多姆元帅自恃重兵在握,认为很容易就可以将联军击败,但他的作战计划却瞒着国王的小孙子,以至于在他实施进攻时,其翼侧却失去了应有的防护。马尔伯勒公爵及时抓住了这一时机,集中骑兵和步兵猛攻法军薄弱的翼侧,从而取得了奥德纳德会战的胜利。法军在夜幕降临时,也成功地将部队撤离了战场。这次交战,联军只损失了总兵力的3%,而法军却损失了15%。从此,两支军队再次相遇时,一改过去既不主动交战,又不抢占地盘的做法,双方都既积极进攻,又注重防守。在法军撤退后,马尔伯勒公爵实施了一系列的迷惑行动,使对方搞不清他下一步的意图是围攻图尔内,还是伊普雷、蒙斯或者里尔。其实,公爵的下一个目标是里尔,8月初,他就率军出发了。
            里尔是法国北部的一个主要城市,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实际的战略价值。法军派资格较老、又有才能的布夫莱尔元帅,率领1.6万名士兵在此驻守。英联军约10万大军参与了这次围城作战行动。罗马帝国皇帝的主要元帅——欧根王子,负责指挥攻城部队;英军名将——马尔伯勒公爵,负责指挥掩护部队。由于城墙隐藏在护城壕沟和土制斜堤的后面,当时炮兵的射程够不着。因此,实施攻击的士兵挖掘了一些锯齿状的工事,以接近护城壕沟。这样,炮兵就可以利用这些工事做掩护向前机动。密集的炮火开始对城墙四围的防御工事实施猛烈的轰击,炮弹也纷纷落入了城内。进行突击的士兵需要这样的炮火,同样,实施防守的法军也需要炮火支援。为了能抗住联军利用堑壕发起多次的突击,为对付这些堑壕,防御者也设置炮火以摧毁进攻部队挖掘的堑壕。
            正当欧根王子运用这种规范的攻城方法,一点一点地动摇着固若金汤的里尔城堡防御时,马尔伯勒公爵也在与城外11万法军周旋,以免其对围城作战行动产生影响。围城作战引起了长时间的会战,但是,由于马尔伯勒公爵占据坚固的阵地,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的名声在外,法军先后两次放弃会战的念头,第一次是在9月初,第二次是10月,旺多姆元帅率增援部队赶来,也没敢贸然交战。I


          8楼2013-11-04 13:08
          回复
            法军两千名骑兵,每人携带一个装有100磅火药的袋子,突然冲破联军的防御,给守城部队运送了一批弹药。然而,此次行动中,只有一半的骑兵冲了进去,其余的却倒了大霉。有人曾这样描述,随着联军围城士兵的枪响,“一些敌人的火药袋子被击中;在一阵阵可怕的爆炸声中,数以百计的敌人立即被抛向了天空”。幸免于难者仓皇逃跑,其中一些人的火药袋子“被颠破,火药漏了出来,在他们身后的路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火药尾巴。战马狂奔,马蹄铁掌踏出的火星点燃了火药尾巴,紧接着就又点燃了他们的火药袋子,大部分的士兵和战马都被炸死。没死的景象更惨,士兵和战马没有一个不是缺胳膊少腿的,甚至树上都挂着残肢断臂”。 [ 注:戴维德·钱德勒,《马尔伯勒时期的战争艺术》(纽约,1976年版)第261-262页。 ]
              法军成功地切断了联军从大本营布鲁塞尔至里尔的交通运输线,里尔要塞仍被法军牢牢控制着。这时,马尔伯勒公爵又重新开辟了一条从港口城市奥斯坦德至里尔的交通运输线,而且多次击退了法军的袭扰。当法军引海水冲毁这条运输线时,公爵又仍设法使用船只建立了一条自奥斯坦德至里尔的水上运输线。至此,法军为了解除联军对里尔的围攻,使用了最后的一招——围魏救赵的办法,即派兵威胁联军的大本营布鲁塞尔。然而,法军对布鲁塞尔的炮火轰击,既没有动摇联军对布鲁塞尔的防御,也没有达到使马尔伯勒公爵分散兵力的目的。相反,公爵却率军威胁法军的退路,并彻底解了布鲁塞尔之围。
               4个月后,里尔城守军终于投降了。这次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联军充分考虑到了围攻行动所需要的巨大物资消耗。另外,奥德纳德会战的胜利对联军夺取里尔城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双方重视里尔城的争夺,其重要意义表明,面对有着坚周筑垒工事做支撑,有纵深防御部署的对手,进攻部队的快速推进是相当困难的。
               1709年,法军起用了优秀的指挥官维拉尔元帅,但由于法军此时元气已伤,所以英联军在没有遭到严重阻击的情况下就包围了图尔纳。维拉尔元帅曾在法国著名将领孔代、图仁、卢森堡的麾下领兵作战,从他的上司们那里,富有理想的维拉尔学到了许多指挥作战的本领。当英联军攻破图尔纳,开始围攻蒙斯时,维拉尔元帅立即采取了行动。考虑到马尔伯勒公爵乐于进攻,元帅将部队机动到距蒙斯很近,几乎和围城的联军可能遭遇的位置,抢占了一个叫马尔普拉凯的村子,并利用树林对其翼侧进行了充分的防护。等到马尔伯勒公爵率军赶到并展开队形时,法军已经利用一天一夜的宝贵时间在其正面构筑了防御工事、设置了障碍物,而且还留出了一些可供其骑兵机动的通路。
              正如狡猾的维拉尔元帅所预料的那样,马尔伯勒公爵和欧根王子,这对在战场上配合默契的黄金搭档,果然计划先以部分兵力攻击法军的翼侧,当法军中部的主力回援时,然后,就像他们在布伦海姆之战中那样,集中优势的骑兵猛烈攻击法军薄弱的后方,直至取得交战的胜利。然而,英联军对法军两翼的最初攻击,很快就惨遭失败。左翼,纵深为四列横队的法军步兵方阵,在50步远的距离上,以密集的齐射击退了联军的进攻;右翼,法军隐蔽配置的20门火炮,在步兵密切配合下,突然以猛烈的炮火轰击联军,使联军在半个小时内就伤亡了5000余人。维拉尔元帅指挥的法军左翼和布夫莱尔元帅指挥的法军右翼,相互支援,密切配合,牢牢连在一起,避免了再犯布伦海姆之战中的错误。
              但是,联军却占领了法军做为左翼屏障的一片树林,迫使维拉尔元帅不得不从中部抽调一部分步兵来夺回这片树林。维拉尔元帅从中部抽调了1.5万名步兵以解除其左翼的威胁,这样一来,他的中部防御实际上就已经非常薄弱,只剩下了骑兵仍在对抗着联军步兵的攻击。马尔伯勒公爵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集中了3万名骑兵,利用法军前沿障碍物中的间隙,对维拉尔元帅的中部防御给予了致命的一击。当发现法军的左翼开始溃败后,布夫莱尔元帅指挥他的部队对联军的骑兵进行了一下象征性的抗击,然后也就从战场上撤退了。
              法军虽然败退了,但是从士兵到指挥官,整个部队的士气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相反,由于英联军连续作战,元气大伤,已无力再对蒙斯进行有效的围攻了。马尔伯勒公爵原指望通过这次作战胜利就能进军法国本土,然而,在这次会战中,他却损失惨重,11万大军,阵亡了2.5万人,伤员也占了总兵力的22%。而法军只死了1.2万人,伤员和被俘的人员只占了8万总兵力的15%。就像古希腊的皮洛斯,虽然勉强取得了在古罗马作战的胜利,却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最后落了个孤身一人逃回希腊的下场。因此,在马尔普拉凯会战失利后,维拉尔元帅曾给路易十四国王写了一封信,“如果上帝开恩,再让我们的敌人取得这样的一次胜利,那他们离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如果能再这样拖下去,法国就将赢得这场战争。
              在马尔普拉凯会战中,马尔伯勒采取分兵攻敌两翼的策略,其代价是昂贵的。因此,即使其取得了会战的胜利,但这仍不能弥补其所付出的代价。当然,此次会战也表明,马尔伯勒是一位高明的战术家,他在会战中成功地运用了这么一种原则:先攻击敌部署的某一点,吸引敌人调动预备队救援,这样,敌必然会在其他部位露出破绽,然后,再集中兵力进行决定性的突击以赢得胜利。马尔伯勒公爵通常使用骑兵担任最后主攻的任务,因为,骑兵具有快速机动和灵活部署的优长。
            I


            9楼2013-11-04 1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