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竞争力成为衡量一国投资环境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追求目标。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决定性因素:一是要素条件;二是需求条件;三是相关的产业支持;四是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状况。按照波特的解释,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反映,离开了产业竞争力国家经济竞争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国家竞争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含相关支持性产业,结构,策略与竞争,市场需求,生产要素等)是国家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宏观层面的产业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反映,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总是在特定的产业范围内竞争,即国家竞争力具有产业特定性。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也强调,一个国家只在特定的产业领域内竞争。国家只在特定的产业领域竞争就好比运动员只在同一个体育项目内竞争一样。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从而说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的核心是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主要的就是产业竞争力。各种竞争力理论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思考提供了简捷的方向,即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
对国家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产业创新是产业层面的创新。创新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的集成。通常的衡量指标就是产业转型的能力。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转换,产业转换的速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产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理论研究大多循着这样的思维逻辑构筑理论框架。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结构转换问题。所谓结构转换可以被定义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发生的需求,贸易,生产和要素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结构转换的核心就是产业转型。众所周知,经济发展过程中,专业结构普遍呈现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以资本密集型为主—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演进轨迹。工业化的进程表现为主导产业不断更替的过程,工业化的历史内涵,是指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商品型的产业化改造。也就是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产业不断创新的过程,产业转换能力是一国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