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31日漏签0天
情迷彼得堡吧 关注:29,604贴子:475,00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情迷彼得堡吧
>0< 加载中...

伏尔加河上的灯火--从苏联小说透视苏联的兴亡 (转天涯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惟有江心秋月白
  • 诗情画意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0


  • 惟有江心秋月白
  • 诗情画意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柯切托夫:《茹尔宾一家》、《青春常在》、《州委书记》、《落角》
  
  1952年,柯切托夫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茹尔宾一家》横空出世,这一年是斯大林时代的最后一个整年,这本书也是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标志作品,完美的代表作。(提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在的年轻一代恐怕很难理解这样拗口的名词。在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文学发展史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1934年,这个术语的定义经过斯大林批准后公布如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我以为,这个定义的翻译值得商榷,不简洁,不明晰,不精确,很让人迷糊。我琢磨了半天,没明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什么要求,和批判现实主义如何区隔。)
  
  《茹尔宾一家》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短时间内至少有三部不同的译本陆续问世(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殿兴、桴鸣译本,泥土社的徐克刚译本,作家出版社的金人译本)。此外,著名文艺理论家靳以还写了一本小册子《向“茹尔宾一家”学习》,向中国读者如此介绍这本书:
  
  “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茹尔宾一家》,是一本描写工人阶级大家庭的小说,通过茹尔宾一家三代的生活和工作,描写了拉达河上造船厂的重建,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面貌。……”
  
  为什么“茹尔宾一家”会立刻在中国引起反响,受到出版社、翻译家和读者的关注?我想大概是因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无论是人物的塑造、情节的编排、结构的组织,还是细节的描绘,文字的提炼,都恰到好处,整体而言比同时期同类型的其他作品高出一筹,而思想性更是正确的了不得,完美的苏联社会,完美的工人阶级人物,完美的斯大林时代,在斯大林还活着的时候写出这样近乎完美的斯大林主义作品,柯切托夫可谓踌躇满志。
  
  我到了八十年代才有机会读到这本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小说,读过之后叹服作者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几乎无懈可击,但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东西,大概是所有的一切太完美了,反而显得不真实,或许就是后来人们指责的粉饰现实主义吧。
  
  凭着这部《茹尔宾一家》,本来只是众多二流作家之一员的柯切托夫一步登天:斯大林奖金,作协理事,《文学报》主编――成了一线大作家,什么都有了,就是斯大林不在了。后斯大林时代风云变幻,反斯大林个人崇拜开始发酵,并在苏共二十大上的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达到高潮。柯切托夫作为坚定的斯大林主义者,这以后不仅义无反顾地投身文艺界两条路线的斗争,还机智地用作品来表达他的愤怒和不满,这也导致他其后的几部长篇小说水准参差不齐:
  
  《青春常在》(1954),描写科研机构知识分子生活(八十年代出了中译本),与《茹尔宾一家》相比未见进步。
  
  《州委书记》(1961),是作者反对反官僚主义浪潮的应景之作,他笔下美化的苏共高级官员,其真实性很令人怀疑。这部作品很有趣的一个人物是被作者恶意丑化糟践坏了的颓废诗人普土什柯夫,居然毫不掩饰地影射当红的自由派诗人叶甫图申科,这种文学令人大开眼界。
  
  《落角》(1967),描写列宁格勒内战时期的故事。1973年出了中译本,和《你到底要什么》一起同样在文革后期风行一时。这本书有两个问题,第一,苏联内战时期的历史错综复杂,敌我矛盾,内部矛盾纠缠一起,加上后来血腥的权力斗争,导致这段历史真相难明。1912年才出生的柯切托夫怎么可能写好1919年的故事?第二,柯切托夫浓厚的斯大林色彩,以及当时苏共官方历史观的限制,怎么可能写好斯大林的政治对手们?因此,这本书也就是翻翻罢了,不可当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柯切托夫作品都不堪一读,至少有一本我非常的欣赏,非常的喜欢,那就是曾引起巨大争议的《叶尔绍夫兄弟》(1958)。
  
  (《茹尔宾一家》,殿兴、桴鸣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1883
  《茹尔宾一家》,徐克刚译,泥土社,1854
  《茹尔宾一家人》,金人译,作家出版社,1956;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青春常在》,刘恩泓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州委书记》,孙广英等译,作家出版社,1962;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落角》,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2025-08-31 00:56: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惟有江心秋月白
  • 诗情画意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邵燕祥等人根据前苏联柯切托夫同名小说改编。1963年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与前苏联形成了特殊的政治关系,于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改编演出


  • 叶津
  • 风情月意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路过~~~~~~~~~~~~


  • 惟有江心秋月白
  • 诗情画意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本来好好介绍苏俄文学的帖子,怎么丢了好多


  • 叶津
  • 风情月意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没有好多,有也看不懂,不过喜欢顶一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情迷彼得堡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