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臻的课堂笔记吧 关注:10贴子:546
  • 8回复贴,共1

我了解的理查德•罗杰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3-09-15 20:52回复

    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是继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以后第三位以擅长在建筑中极力表现技术美为特征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他的建筑作品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体现着建筑技术对建筑创作的强大作用力,这样的技术审美正是后工业化社会技术模式在建筑界的具体体现,也为当代建筑界的技术表达提供了一种可行性选择。除建筑设计之外,罗杰斯还投入了许多精力到城市设计当中,也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如伦敦格林威治半岛总体规划、奇斯威克公园商业区、上海陆家嘴规划等。还发表了《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专题报告,出版了《小小地球上的城市》等关于城市的专著。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学习与探索,罗杰斯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个人风格。他注重新技术的探索、关注艺术形式向技术的渗透、关注建筑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效应,在他的作品中,技术不再是生硬的、冰冷的技术,也不再是忽视人情、漠视文脉的技术,而是一种温暖人心、关怀人性的技术。I


    IP属地:广东2楼2013-09-15 20:53
    回复

      精神、思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而哲学思想则可以说成是这个民族精神思想内容的核心。而英国的哲学不是一种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哲学体系,而是从长期实践当中总结经验,并用这一实践经验来指导下一步实践的哲学体系。这是一种崇尚理性的哲学,即经验主义哲学。哲学观念的不同使英国人在对美的认知问题上也产生了与其他国家迥然不同的理念,这无疑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建筑审美观。他们认为建筑的美不应当是刻意追求的,而是随着建筑功能、结构、经济等实际问题的科学解决而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只有那些属于建筑实用范畴中的美的形式才是真正的建筑之美。从这个角度思考,20世纪七八十年代,罗杰斯以当代强大的技术力量为支撑,通过个性化的艺术手法,将这一建筑审美带回到大众眼前,并能推向高峰其实也不奇怪了。I


      IP属地:广东3楼2013-09-15 20:53
      回复

        很多对罗杰斯的评论都肯定了罗杰斯在创作中营造的“人性之美”,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评价,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用实际工作向我们讲述一个道理;建筑学是一门包含着深刻社会内涵的艺术形式。通过罗杰斯长期以来取得的工作成就,我们懂得了一个建筑师所承担的最佳角色就是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因此,我尝试去寻找他作品中蕴含的人性美。I


        IP属地:广东5楼2013-09-15 20:54
        回复

          在他对社会建造形式的思考中,我发现了他的人性美,是对社会资源的珍惜。飞速变化着的社会需求让这些建筑一次次推倒,又一次次重建,罗杰斯希望创造一个注重变化的结构。因此,产生了“弹性结构”,所谓“弹性结构”就是指运用当下先进的技术成果和构造技术创造出一种舱体式的预制单元,这些单元之间大多数是铆接的,能够比较便捷的在施工现场组装和拆卸。这极大的节约了社会资源,避免了建筑材料的浪费。正是因为这种结构体系具有很好的灵活度和可持续度,所以称之为“弹性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已经成为罗杰斯作品的标志性特征,在诸多作品中加以运用。伦敦的劳埃德大厦就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弹性结构体,业主要求建筑办公空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三倍,主要空间和辅助空间既要联系又要减少相互干扰。另外,为了适应保险业市场的变化,建筑空间必灵活、可变。能够在日后公司扩大规模时作出必要、及时的反应。为此,罗杰斯运用“弹性结构”,引用了插入式舱体。设备用房、电梯与楼梯,甚至是卫生间等附属设施全部置于这些功能塔中。它们独立于建筑主体量之外,以整体插入的形式与建筑主体相连接。这样,当电梯、卫生间、建筑设备这些建筑中最容易损耗和老化的部件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可以轻松的将其拆卸、更换,而不会影响建筑内部的正常使用。这大大增加了建筑结构体的灵活度,也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伦敦的第四频道电视台总部也是使用“弹性结构”的范例,再此就不过多叙述了。I


          IP属地:广东6楼2013-09-15 20:54
          回复



            IP属地:广东7楼2013-09-15 20:55
            回复

              对自然的尊重也让我感受到了罗杰斯的人性美。先所有的建筑师一样,他也会合理,巧妙、适度的运用光影制造想要表达的效果。但我要说的不仅是对光的尊重,而是他充分尊重空气在建筑中的自然流动,并积极的利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成果将之实现,使建筑生成了优美的外部形态。罗杰斯从来不会因为追求所谓特殊的建筑形象而阻挡空气的自然流动,相反,他总是根据空气在建筑中的游走路径来确定建筑的形态,让建筑遵循着自然的变化规律。同时,他也倡导以生态美学的思想来看待建筑和技术在为人们提供舒适体验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而不要凌驾于大自然利益之上。就是在高科技软件辅助下生成的流线型屋顶实例。建筑的一侧从地表到屋面连通起来呈四分之一圆弧状。空气从地板上方的气孔进入室内,因循这条曲线自然流动,到达弧线顶部的出气孔流到室外。以此达到空气的自然循环,形成室内气流的最佳流动。处理人员密集的资源阅览室时,通常需要较多的排风系统来进行空气调节,会消耗很多电能。由于运用了流线型屋顶,这座建筑基本上不用启动附加的空气调节设备,就可以达到不亚于现代机械设备的排风效果。这让我想起安藤做的住吉的小屋,他对业主说,冷你就穿一件,热你就脱一件,以暗示不给装空调也不许装空调。而罗杰斯也遵循这样一条生态设计原则,与其去效仿大自然的存在,还不如随从它们,从而达到建筑技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的建筑都好像隐隐告诉我,建筑的目的不只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通过建筑表达自然的意义。I


              IP属地:广东8楼2013-09-15 21:01
              回复

                最后,不知道为什么,也是我最不想说的,色彩。罗杰斯善用色彩和色调的搭配对比来突出色彩的表现力,他在建筑中总是恰当的运用艳丽的色彩,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却能与建筑中占主导地位的灰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所具备的情感感染力也随之增加,审美效力突显。例如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那红色的交通设备,蓝色的空调设备管道,绿色的给排水管网,黄色的电气设备,它们交织错落,颜色激烈碰撞。在这里它们首先给人们提供的并不是深邃的理性思考,而是直接的,表层的快乐享受,是一场个性化的饕餮视觉盛宴。绚丽的色彩满足了当今人们表层化,功利化的审美心理。当代社会的变革,使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逐步加快,人们越来越需要一种快餐式的审美方式。而先进的科技成果丰富了当今艺术形式,也令这种快餐式的审美活动得以实现。如今,这种审美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审美活动中的习惯,期待新奇夸张的视觉冲击力,更加偏爱图像化,直观化的感性体验。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建筑,不是罗杰斯色彩运用的不够鲜明,而是不喜欢这样表面化的作品,虽然我也了解到他除了色彩其实还有很内涵的东西,还有很人性化,很地域化的精神,但颜色过于艳丽反而会让我有一种排斥的感觉。I


                IP属地:广东11楼2013-09-15 21:05
                回复

                  不得不说,罗杰斯通过使用炫目的色彩,给人们提供了物深度的,停留在视觉感知表层的震撼体验。这种处理方式迎合了新时代人们的审美心理,而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从罗杰斯的这些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西方建筑审美领域追求功利化、直观化的审美心理转变,从而重新思考我们的建筑创作。I


                  IP属地:广东12楼2013-09-15 2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