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店小二跟随猪头六,残荻两位美食家,也不能这样说吭!这样说显得不亲切。应该说是跟随招远两大呔才,呔才是招远话,网络语言叫吃货。
跟随他们进行了一周的美食调查,深刻挖掘招远名小吃杜家羊汤的历史渊源。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正本清源的美食调查。在调查期间得到了史志办的领导们的帮助与支持。也得到了杜家村民的支持,先在此感谢,感谢各位的帮助,成就了杜家羊汤的历史美名。这段美食佳话即好看又有韵味,你要是看的同时再哈上一碗杜家羊汤就别提有多美了。下面转入正题,千万别流口水。
昨天 23:13 上传下载附件 (121.35 KB) 杜家村先祖于洪武二年,从四川华阳县大槐树底下迁徙至招远张星镇河西岸建村。
昨天 23:14 上传下载附件 (221.78 KB)
因怀念家乡遂栽槐树以慰望乡之情。村里曾是三棵老槐树,如今只剩下了两棵。
昨天 23:15 上传下载附件 (186.64 KB)
可以说两棵老槐树见证了历史,承载了杜家世世代代的喜怒哀乐。
昨天 23:15 上传下载附件 (119.42 KB)
从这两棵老槐树开始,我们寻访了在树下纳凉的老人。从老人的口中得知一些关于杜家羊汤的故事,虽然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诉说者,有些支离破碎,一会建国后,一会建国前,一会到了明清。但是我们还是缕出了杜家羊汤的历史沿革的脉络。
第一个传说,杜家羊汤的六百年历史 明朝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因战乱与天灾导致的山东人口匮乏,田地荒芜,朝廷强制移民填补山东。杜氏先祖被迫来此落户建村,杜氏移民来此无田,故开疆拓土。大量的荒地开垦出来种植作物,四五年过去后,引的一些本地人(就是招远土著嗲)开始眼红,见杜家这地方确实土地肥沃,亦迁居此处。因移民与本地人风俗不一,常有矛盾。因相互抢开荒地使得逐渐激化,时常殴斗。县令闻听此事颇觉头痛,经过数次开堂审理,难分对错。师爷灵机一动出一计谋。既然是纷争常有,又无法断出个子丑寅卯来。何不把两拨人聚到一起,商议一下双方都做个让步。县令说,这开堂审理,双方都不服又都各占理。想要把他们聚在一起难啊!即使聚在一起,弄不好又打起来,岂不是弄巧成拙。师爷一听缕了缕胡子不再吱声,此时窗外传来羊羔的叫声,咩咩之音入耳不绝。师爷说,有了,何不宰几只羊,在村里支上一口大锅,凡是来开会者,每人一碗羊肉。看他们还来不来,来了都在一个锅里吃肉,看他们还打不打,还吵不吵了。县令一听也是个好法子,可是转念一想这一村的人,得吃多少羊啊!师爷说,何不找村里的厨子来,看看他有什么办法。
于是一杜姓厨子被叫到县令前问话,县令说,给你一只羊,一口锅,一些青菜,可能做出这全村人得吃食来。厨子一听噗通跪下,老爷难为小的了。县令有些不悦,你这厮既然是个厨子岂能没有法子?厨子面露难色,战战兢兢的说,巧妇难为无米炊呀!县令大怒,大胆,限你三日想出法子,想不出就砍了脑袋。
厨子摸着自己的脖子就回了家,一想到这羊,他的脖子就嗖嗖的冒凉风,似乎那鬼头大刀就要砍到自己的脖子上。厨子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起来吃饭。只见桌上一盆汤。就问妻子,这是什么汤。妻子说,杂烩汤。什么杂烩汤?厨子说着用勺子在盆里搅了搅。妻子答,昨日你出去带回的剩菜,我加了点水熬成了汤。厨子心里想,剩菜加点水做出一锅汤?刚要骂,突然口中说,有了,有了。
厨子跑去找县令,我有办法了,我有办法了,明天就可以做。县令说,好吧!你去准备吧!于是第二天早上,县令吩咐人把大锅支在了村头。厨子将羊宰杀。厨子想就一只羊,这羊血不能浪费了,宰羊的时候用盆将羊血接了出来。看看这半盆羊血跟那只羊剔出的肉实在没有多少。此时正好碰到卖杂和面的路过,厨子端着羊血就走,卖杂合面的挑着挑子迎面走了过来。羊血盆碰在了挑子上,杂合面落入了盆里。厨子急了,你这卖杂合面的走路不长眼,就这么点羊血撒进面粉来,我可怎么办?弄不好要杀头的。卖杂合面的也恼了,哎呀!你怎么不说你不长眼呢?撒进去杂合面,你搅合一下不照样吃么?我还没问你要钱呢?厨子一听对啊!搅合搅合看能不能做出来。头也不回的就奔大锅走了过去。厨子将手掌小心翼翼的探入羊血盆,拨开杂合面,手掌放到血里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如此搅合了一下,竟然杂合面跟养血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停了一会羊血凝结成块。厨子用刀子把血划成块状倒入大锅的开水中。竟然氽出一块块细腻的羊血豆腐。
厨子来了信心,将氽熟的羊血豆腐捞出来。刷锅添水,将羊骨,羊下货一起扔进锅里。羊肉切成了薄片,羊血切成小块,青菜以及葱花香菜一并切细喽。羊骨与下货在锅中熬出奶白的汤汁。下货熟了后厨子将下货也切细喽! 而此时在衙役们敲锣打鼓走街串巷的吆喝下,人们都端着碗来了。衙役们说,嗨,一吆喝上村头喝羊汤不要钱,都来了。说开会一个来的也没有。
有几个胆子大一些的馋娃娃想早早的尝一个鲜,伸手就要抓那煮好的羊下货吃,被厨子一巴掌打的缩回了手。县令老爷没发话谁也不准吃,厨子刚说完。只听得县令问了一句,厨子可以开饭了?厨子点了点头。
县令开始了一番讲话,无非是劝和的话。县令絮絮叨叨的说完了,喊了厨子开饭。厨子将羊肉羊下货羊血青菜倒进了锅里,羊肉断生,只见厨子将葱花香菜撒进大锅里,喊了一声开吃喽!厨子的勺子上下翻飞,面对一只只递到眼前的碗。每人分到一碗,最后大锅里剩下一点,厨子盛到碗里端给县令。县令尝了一下,竟然啧啧有声的吃了个精光,对厨子的厨艺赞不绝口。
经过厨子这一锅汤,将常常斗殴的两拨人得恩怨得以勾销。自此提起开会这事,村里人谈的最多的是厨子这手艺。都盼着能再开一次会,可惜再也没有了纷争,也就没了这羊汤大会。吃不上就馋得慌,于是厨子就开始做起这个羊汤生意。但是厨子这技术一直不外传。一直以来名声不响,只在村里颇得名气。顺着历史的脚步,杜家羊汤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
这就是杜家羊汤的第一个传说,但是我们在查证一些资料时,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是在寻访一些杜家羊汤的经营者,一些杜家村的老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有着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也有着一些言之凿凿的传说。我想,在招远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应该有着如此深厚的饮食文化。
这是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这是一个舌尖上美味的印迹。我想,我会记住这个故事,我也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杜家羊汤的传奇。
【本文以及图片均系原创,属招远饭统网www.zyfantong.com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跟随他们进行了一周的美食调查,深刻挖掘招远名小吃杜家羊汤的历史渊源。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正本清源的美食调查。在调查期间得到了史志办的领导们的帮助与支持。也得到了杜家村民的支持,先在此感谢,感谢各位的帮助,成就了杜家羊汤的历史美名。这段美食佳话即好看又有韵味,你要是看的同时再哈上一碗杜家羊汤就别提有多美了。下面转入正题,千万别流口水。


因怀念家乡遂栽槐树以慰望乡之情。村里曾是三棵老槐树,如今只剩下了两棵。

可以说两棵老槐树见证了历史,承载了杜家世世代代的喜怒哀乐。

从这两棵老槐树开始,我们寻访了在树下纳凉的老人。从老人的口中得知一些关于杜家羊汤的故事,虽然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诉说者,有些支离破碎,一会建国后,一会建国前,一会到了明清。但是我们还是缕出了杜家羊汤的历史沿革的脉络。
第一个传说,杜家羊汤的六百年历史 明朝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因战乱与天灾导致的山东人口匮乏,田地荒芜,朝廷强制移民填补山东。杜氏先祖被迫来此落户建村,杜氏移民来此无田,故开疆拓土。大量的荒地开垦出来种植作物,四五年过去后,引的一些本地人(就是招远土著嗲)开始眼红,见杜家这地方确实土地肥沃,亦迁居此处。因移民与本地人风俗不一,常有矛盾。因相互抢开荒地使得逐渐激化,时常殴斗。县令闻听此事颇觉头痛,经过数次开堂审理,难分对错。师爷灵机一动出一计谋。既然是纷争常有,又无法断出个子丑寅卯来。何不把两拨人聚到一起,商议一下双方都做个让步。县令说,这开堂审理,双方都不服又都各占理。想要把他们聚在一起难啊!即使聚在一起,弄不好又打起来,岂不是弄巧成拙。师爷一听缕了缕胡子不再吱声,此时窗外传来羊羔的叫声,咩咩之音入耳不绝。师爷说,有了,何不宰几只羊,在村里支上一口大锅,凡是来开会者,每人一碗羊肉。看他们还来不来,来了都在一个锅里吃肉,看他们还打不打,还吵不吵了。县令一听也是个好法子,可是转念一想这一村的人,得吃多少羊啊!师爷说,何不找村里的厨子来,看看他有什么办法。
于是一杜姓厨子被叫到县令前问话,县令说,给你一只羊,一口锅,一些青菜,可能做出这全村人得吃食来。厨子一听噗通跪下,老爷难为小的了。县令有些不悦,你这厮既然是个厨子岂能没有法子?厨子面露难色,战战兢兢的说,巧妇难为无米炊呀!县令大怒,大胆,限你三日想出法子,想不出就砍了脑袋。
厨子摸着自己的脖子就回了家,一想到这羊,他的脖子就嗖嗖的冒凉风,似乎那鬼头大刀就要砍到自己的脖子上。厨子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起来吃饭。只见桌上一盆汤。就问妻子,这是什么汤。妻子说,杂烩汤。什么杂烩汤?厨子说着用勺子在盆里搅了搅。妻子答,昨日你出去带回的剩菜,我加了点水熬成了汤。厨子心里想,剩菜加点水做出一锅汤?刚要骂,突然口中说,有了,有了。
厨子跑去找县令,我有办法了,我有办法了,明天就可以做。县令说,好吧!你去准备吧!于是第二天早上,县令吩咐人把大锅支在了村头。厨子将羊宰杀。厨子想就一只羊,这羊血不能浪费了,宰羊的时候用盆将羊血接了出来。看看这半盆羊血跟那只羊剔出的肉实在没有多少。此时正好碰到卖杂和面的路过,厨子端着羊血就走,卖杂合面的挑着挑子迎面走了过来。羊血盆碰在了挑子上,杂合面落入了盆里。厨子急了,你这卖杂合面的走路不长眼,就这么点羊血撒进面粉来,我可怎么办?弄不好要杀头的。卖杂合面的也恼了,哎呀!你怎么不说你不长眼呢?撒进去杂合面,你搅合一下不照样吃么?我还没问你要钱呢?厨子一听对啊!搅合搅合看能不能做出来。头也不回的就奔大锅走了过去。厨子将手掌小心翼翼的探入羊血盆,拨开杂合面,手掌放到血里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如此搅合了一下,竟然杂合面跟养血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停了一会羊血凝结成块。厨子用刀子把血划成块状倒入大锅的开水中。竟然氽出一块块细腻的羊血豆腐。
厨子来了信心,将氽熟的羊血豆腐捞出来。刷锅添水,将羊骨,羊下货一起扔进锅里。羊肉切成了薄片,羊血切成小块,青菜以及葱花香菜一并切细喽。羊骨与下货在锅中熬出奶白的汤汁。下货熟了后厨子将下货也切细喽! 而此时在衙役们敲锣打鼓走街串巷的吆喝下,人们都端着碗来了。衙役们说,嗨,一吆喝上村头喝羊汤不要钱,都来了。说开会一个来的也没有。
有几个胆子大一些的馋娃娃想早早的尝一个鲜,伸手就要抓那煮好的羊下货吃,被厨子一巴掌打的缩回了手。县令老爷没发话谁也不准吃,厨子刚说完。只听得县令问了一句,厨子可以开饭了?厨子点了点头。
县令开始了一番讲话,无非是劝和的话。县令絮絮叨叨的说完了,喊了厨子开饭。厨子将羊肉羊下货羊血青菜倒进了锅里,羊肉断生,只见厨子将葱花香菜撒进大锅里,喊了一声开吃喽!厨子的勺子上下翻飞,面对一只只递到眼前的碗。每人分到一碗,最后大锅里剩下一点,厨子盛到碗里端给县令。县令尝了一下,竟然啧啧有声的吃了个精光,对厨子的厨艺赞不绝口。
经过厨子这一锅汤,将常常斗殴的两拨人得恩怨得以勾销。自此提起开会这事,村里人谈的最多的是厨子这手艺。都盼着能再开一次会,可惜再也没有了纷争,也就没了这羊汤大会。吃不上就馋得慌,于是厨子就开始做起这个羊汤生意。但是厨子这技术一直不外传。一直以来名声不响,只在村里颇得名气。顺着历史的脚步,杜家羊汤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
这就是杜家羊汤的第一个传说,但是我们在查证一些资料时,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是在寻访一些杜家羊汤的经营者,一些杜家村的老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有着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也有着一些言之凿凿的传说。我想,在招远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应该有着如此深厚的饮食文化。
这是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这是一个舌尖上美味的印迹。我想,我会记住这个故事,我也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杜家羊汤的传奇。
【本文以及图片均系原创,属招远饭统网www.zyfantong.com独家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