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吧 关注:567贴子:1,362
  • 14回复贴,共1

苏 醒:评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以676A—689E为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07-08-23 01:25回复
    一、关于取样部分的说明 

    之所以选取《法篇》卷三676A—689E部分作为分析王晓朝先生汉译柏拉图的样本,有如下考虑。 “建城/建国”(founding)是最为宏大的一桩政治活动,而“立法”则是这一活动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个意义上,《法篇》是柏拉图著作中最具有政治性的一篇对话 ,对话人物的活动是为一个即将建立的城邦(玛格奈昔亚城)精心策划一部法典。《法篇》第一、二卷首先引出关于法律制定的话题,后来雅典人有意跑题到饮酒、音乐和教育问题,为后面关于灵魂的讨论作铺垫;第四卷开始实际的立法活动:选择建城地点,定居人口及政体,设计这部法典的序言,从行政、民事、商事、刑事、司法程序等所谓部门法角度对选举、婚姻、继承、文教、卫生、财产、经贸、诉讼、刑罚等城邦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具体规定,这些工作都在第四卷到第十二卷逐渐展开。如果说,《法篇》前两卷是引子,后九卷是立法的具体内容,那么,第三卷则是整个《法篇》中提纲挈领的一卷,雅典人要在立法开始之前为立法活动本身寻求意义和目的,因此,这一卷称得上是“立法的序言”,而该卷676A-689E所承担的任务就是通过历史考察、引出雅典人所推崇的立法的目的,亦可谓《法篇》的重中之重。 

    二、译误评析 

    本文将以错误类型为主线、以对话原文的行文顺序为辅线,提出《法篇》第三卷676A-689E(王译页427-45)中出现的主要疑误之处,并与T本相应英译文作对照,分析译误原因和后果,最后提出参考译文。每一段疑误译文的截取,以意思的相对独立完整为标准,因此,每一个译误分析,或短或长,甚至可能包括几个回合的对话,均以意思完整为考虑,并非意味着只包括了一处错误。笔者认为,以主要的错误形态为标志,大体可将王版译误分为四个类型: 

    (1)张冠李戴型,即混淆不同单词和词组的含义; 

    (2)一叶障目型,即一词多义把握不当,不能准确拣选词义而仅用一个词最常见的含义来代替特定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3)天马行空型,或可称之为面目全非型,多出现于长句中,表现为无视句法结构,常常还辅以对单词、词组的误读,由此任意臆测句义,导致译句义“飞离”原句义; 

    (4)是非颠倒型,特指译文意思与原文意思正好相反,其错误原因往往由(1)(2)以及(3)类型所致,之所以单列一类,端赖正反颠倒,错误明显,后果严重。 

    除此四类,还有一类“弦外无音型”,即忽视了对话中的语气、语调、语态,致使中文读者无法看出对话者通过弦外之音所透露的真实意图,鉴于这一类型常融会在其他四个类型中,不便于从连贯的句子群中抽离出来(因为一旦脱离了具体的上下文,反而不容易标明正确的语气语调语态),所以不再专门列为一类,而是在进行其他四类的分析时如出现此问题则一并提到 。 

    这四种错误类型的设定盖为评析便宜,绝非截然独立泾渭分明,难免有彼此交叉之处,而且一处译误往往呈现多种类型,下文在进行归类评析时,凡遇到包含多类错误但鉴于意思独立完整而无法割裂为几处的译文,均以该段疑误译文中最突出的错误作为分类依据。本文对译误的分析,不仅止于语言的词法句法层面,更多则从文义入手,希望能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均在于勘查王晓朝先生的译本对于汉语读者研读西学经典,到底是起到了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的作用。在文字形式上,凡是中文带下划线的部分即为王译本疑误之处,T本相对应的英文部分则以斜体标识。本文作者提出的参考译文主要以T本为基准,在极个别处从整体文义上参考了另外三个英译本,参考译文中对应王晓朝疑误处以字体加粗为标识。 

    从以下的分析应该可以看出,但凡长句处,王译总有显著缺失,相较而言,单词、短语上的浅幼错误就显得不足挂齿了。此外,不“忠实”于原文(指T本。而仅借助于其它英文本,也可发现王译对T本的偏离绝不等于是对希腊文的忠实,因为,凡疑误之处不仅差T本很远,差其它几个彼此意思相当的英译本就更远了)的情况则频频出现,至于汉语不“通顺”的地方或也未为少见。


    IP属地:广东3楼2007-08-23 01:26
    回复
      2025-05-14 13:52:34
      广告
      第一类 张冠李戴型:任意猜测或随意混淆单词或固定短语的含义 

      单词或固定短语的翻译错误,是《法篇》中的常见错误,随意翻阅,即可信手拈来: 

      “conspicuous for his just”(因他的正义而著称)(625A2,T本第1226页)译成“怀疑米诺斯的公正”(625A,第366页);“censure”(责难、指责)(629D8,T本第1231页;632A,T本第1233页)译成“赞同”(629D6,第372页),后面又译成“批准”(632A,第374页); 
      “mortal enemies”(不共戴天的敌人)(634B6,T本第1235页)译成“世俗的敌人”(634B5,第377页);“fatigue”(疲劳、疲倦)(653D,T本第1250页)译成“瘟疫”(653D,第399页);“jurymen”(陪审员)(674B2,T本第1270页)译成“水手”(674B2,第426页);“amateurs 
       of legislation”(立法的外行)(697A7,T本第1291页)译成“成熟的立法者”(697A5,第454页);“infantrymen”(步兵)(706C,T本第1298页)译成“幼稚无知的人”(706C,第463页);“has got the upper hand”(业已占据优势)(714D2,T本第1305页)译成“得到了人们的举手拥护”(714D2,第473页);“in defiance of”(无视、蔑视)(727C2,T本第1314页)译成“缺乏”(727C2,第485页);“stoop to”(屈尊去做什么)(741E5,T本第1326页)译成“停止去做什么”(741E4,第500页);“to adorn and beatify”(装饰和美化)(761B8,T本第1340页)译成“崇拜和赞美”(761B5,第517页);“the shrines of the kindred”(宗族的神庙)(785A7,T本第1360页)译成“相关神庙”(785A5,第542页);“the nocturnal council”(夜间议事会)(908A4,T本第1463页)译成“午夜法庭”(908A2,第676页);“demagogues”(政治煽动者)(908D5,T本第1464页)译成“巫师”(908D5,第677页);“confinement”(拘禁)(908E4,T本第1464页)译成“一定的处罚”(908E4,第677页);“will always second our prayers for ourselves”(将一直支持我们为自己所做的祈祷)(931E2,T本第1482页)译成“总是我们的第二个祈祷者”(931E2,第698页);“at the mercy of circumstance”(任由环境摆布)(962C,T本第1507页)译成“在一个仁慈的环境中”(962C,第727页);“to meet in the small hours”(在午夜的凌晨时分会面)(962C9,T本第1507页)译成“经常碰头”(962C9,第727页);“hazard”(危险、冒险)(969A5,T本第1513页)译成“困惑”(969A4,第736页);“we must 
       deliver the state into its keeping”(我们必须把国家交给它 来掌管)(969B3,T本第1513页)译成“我们必须保存这个国家”(969B2,第736页)。 

      我们着重分析676A-689E中此类错误的表现、成因以及对汉语读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困扰。 

      (一) 679C3 

      雅典人:……一听到某种事物被称作是美好的或愚蠢的,…… 
      ATHENIAN: …when they heard things called fair or foul, … 

      译误分析:大洪水后的人,无贫无富,没有善恶观念,性情纯朴简单。一旦告诉他好与坏的价值判断,他就信以为真,“foul”本身没有愚蠢的意思,而且在后面雅典人的论述中,“愚蠢”指的是人的无知,尤其是指人不懂得用理智来调控欲望。 

      参考译文:雅典人:……一听到某些事物被称作是公正的或者卑劣的…… 

      (二) 680D4 

      雅典人:……表明确实可以在不同时代找到这种政治类型。(680D4) 
      ATHENIAN: …to show that this type of polity is actually to be found at times. (680D5) 

      译误错误:词组的错误。这里,雅典人的意思大概有两层,其一是说由于荷马诗句中的左证,可以说明第一种政体类型“王朝”的确有时候出现过,但是在远古的某些时代出现过,而不是在不同时代都出现过;其二,关于这种古老的政体的传说、诗歌等可资左证的材料并不多,但偶尔还是可以找到像个别荷马诗句这样的例证。“at times”或其它几个英译本中“sometimes”,其含义绝不是“不同时代”。 

      参考译文:雅典人:……表明有时候确实可以找到这种政体类型。 

      (三) 682A2-A4 

      雅典人:……你知道,诗人们吟诵的时候也要有神灵的鼓励才有灵感,凭着神灵的恩典和缪斯们的帮助,他们往往会道出真实的历史事实。(682A2-A4) 
      ATHENIAN: …Poets, you know, singing as they do under the divine afflatus, are among 
      the inspired and so, by the help of their Graces and Muses, often enough hit upon 
       true historical fact. (682A2-A) 

      译误分析:1.最明显的错误是把大写、复数的“Graces”(美惠三女神 )译成了“神灵的恩典”。 
      2.该句前半部分译得不准确。雅典人在此认为,诗人们(比如荷马)属于人类中通神的那类人,他们吟咏诗歌的时候,往往是受到了神的启示,因而,此时他们常常会碰巧说出历史的真实。这种对真相的揭示全靠神的指示,并非诗人本人的能力,所以完全是偶然或意外地说出了真相。汉译对“hit upon”(偶然发现、无意中发现)的简化处理,不能算错,但无意中丢掉了一些深含的意义。 

      参考译文:雅典人:……你知道,当诗人们在神圣的灵感下吟诵的时候,他们就属于受到了神启的那类人,因此,凭借美惠女神和缪斯女神的帮助,诗人们往往能意外地道出真实的历史事实。


      IP属地:广东4楼2007-08-23 01:27
      回复
        (七)684D 

        雅典人:说到那个时期还有一个便利条件,可以极大地促进立法。 
        ATHENIAN: The statesmen of that period had moreover a second initial advantage 
        which would greatly facilitate their legislative task. 

        译误分析: 大概是把“statesmen”(政治家们)看成了“statement”(陈述),所以删除了句子的主语。 

        参考译文:雅典人:此外,那个时期的政治家们还有另一个初始的优势,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立法工作。 

        (八) 686C3 

        雅典人:是的,我同意。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发现自己可以幸运地开始对它的大小进行研究。 
        ATHENIAN: So here, I take it, we find ourselves happily launched on an inquiry 
        of magnitude. 

        译误分析:“of magnitude”一个简单的词组搭配!一个重要的研究,竟然变成了“对它的大小进行研究”。再者,下文的研究中根本没有涉及什么大小问题。 

        参考译文:雅典人:那么就此,我想,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幸运地开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考察。 

        (九)688B4 

        雅典人:……我重复以前说过的话,嘴唇两张皮,…… (688B4) 
        ATHENIAN: …I, its mouthpiece, say once more now what I said before, … (688B5) 

        译误分析: “mouthpiece”即说话者、发言人,不是王译的“嘴巴两张皮”!否则,柏拉图笔下智慧而运思绵密的雅典人,在汉语读者看来似乎不过是一个插科打诨的耍嘴皮子的人。(第一种类型)  
        参考译文:雅典人:…… 我,这个发言人,再重复一次我之前说过的话,……


        IP属地:广东6楼2007-08-23 01:28
        回复
          第二类 一叶障目型:多义词含义拣选错误 
           
          本类错误往往与第四类相互包含、互为因果,由于无法把握句子结构,处理多义词时,难免望文生义,用最常见的意思来囫囵消化整个句子。这里仅列举最为明显的几处。 

          (一) 684C 

          雅典人:现在我可以提醒你,人们通常期待平民或大众作为立法者来制定这样的法律,以便能接受他们自己的动议,这就好比人们希望一位教练或医生对身体的训练和治疗成为接受者的快乐。 
          ATHEIAN: Now I may remind you that a legislator is commonly expected to enact such 
          laws as a populace, or multitude, will accept of its own motion, which is much as 
          though a trainer or physician were expected to make his treatment, or cure, of the 
          body a pleasure to the recipient. 

          译误分析:前半句话彻底译错了。雅典人说,人们都希望立法者颁行这样的法律,即人们自己所乐于接受的法律,而不是颁行那些强人所难的法律。第一个定语从句中作状语的英语短语“of 
          one’s own motion”意思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不是“自己的动议”,王译对多义词“motion”意思拣选不当,且错把短语状语当作动词宾语成分,至于主句的翻译则完全是混乱不明。 

          参考译文:雅典人:现在我可以提醒你,人们通常期望立法者所颁行的法律,是平民或大多数人会自愿接受的法律,这好比人们期望教练或者医生对身体的训练或者治疗能够成为接受者的一种快乐。 

          (二)(683D1-D2) 

          雅典人:如故事所说,他们下一步就是要把他们的力量一分为三,建立三个城邦,也就是拉栖代蒙、阿尔戈斯、墨西涅。(683D1-D2) 
          ATHENIAN: Their next step, as the story goes, was the resolution to divide their 
          forces into three, and establish three cities, Argos, Messene, and Lacedaemon.(683D2-D4) 

          译误分析:“force”一词多义,做“(抽象的)力量”讲时多为不可数名词,复数可数形式则代表具体的力量,常常指“军队”,此处与后面685D-687B处讨论军队相呼应,又有P本和J本明确译为“army”作支持,可以肯定“forces”在这里应该作“军队”解。 

          参考译文:雅典人:如故事所说,他们下一步就是决定把他们的军队一分为三,并建立三个城邦:阿尔戈斯、墨西涅和拉栖代蒙。


          IP属地:广东7楼2007-08-23 01:29
          回复
            第三类 天马行空型:句法结构理解错误 

            (一) 677D6-D8 

            雅典人:你说得太妙了,克利尼亚,但有些地方说得很含糊,谁是严格意义上的昨天的人? 
            克利尼亚:我想,被你挑到毛病的可能是帕拉默得斯吧? (677D6-D8) 
            ATHENIAN: It is delicate in you, Clinias, to omit your connection, who was in 
            strict fact a man of yesterday. 
            CLINIAS: You refer to Epimenides, I presume? (677D8-D10) 

            译误分析:错误不只是看错了一个人名(把“厄庇美尼德”改成了“帕拉默德斯”)那么简单,而是看错了表从句的句子结构。克利尼亚前面(T本677D4-D6)提到了六位历史或传说中的发明人,雅典人认为还遗漏了一位生活年代较近的发明人,而且这个人是克里特人(在第一卷642D5处,克利尼亚还提过这个人与自己有着亲缘关系),即厄庇美尼德 ,而不是王译的帕拉默得斯(Palamedes),帕拉默得斯在前面已被克利尼亚提到(677D3)。这里王译大概没看清原文,也没有理解好上下文的内容,更没有搞懂英文句法(原文表从句而不是疑问句),所以才会用想当然的意思来翻译原句,比如以“挑到毛病的”来翻译“refer to”(“指出”)、比如把“connection”(“有关联的人”)的意思删掉。 
             
            参考译文:雅典人:克利尼亚,你巧妙地遗漏了与你有关系的人,那个人才真正地是一个昨天的人。 
            克利尼亚:我想,你说的是厄庇美尼德吧? 

            (二) 678C2 

            雅典人:我确实应当假定,这个时候他们仍然提心吊胆,因为从高山到平原都有各种可怕的事情发生。 
            ATHENIAN: Indeed, they were still haunted, I should presume, by a terror of coming 
            down from the highlands to the plains. 

            译误分析:“I should presume”是插入语,“Indeed”修饰的不是这个插入语。“因为……”一句所表述的因果关系更是离原文相差甚远。大洪水过后在高山上幸存下来的人们,继续生活在高山上,他们不敢下山,因为大洪水的恐怖记忆依然笼罩在他们心头。使得他们“提心吊胆”的,并不是“从高山到平原的各种可怕的事情”。 

            参考译文:雅典人:我可以推测,实际上,他们对下山依然心怀恐惧,害怕从高地移居平原。 

            (三) 684A2-B5 

            雅典人:……三个统治家族与其治下的城邦相互发誓,这是他们所采用的法律所明确要求的王权和忠诚,国王除了在家族中传承王位之外不应再扩大特权,而他们的臣民要尊重契约,既不应该在内部作乱废除国王,也不应该屈从来自外部的对王权的颠覆;…(684A2-B5) 
            ATHENIAN: …Three reigning houses and the cities over which they reigned swore a 
            mutual oath to one another, as required by the laws they had adopted as definitive 
            of sovereignty and allegiance, the monarchs engaging that the continuance of the 
            crown in the family should lead to no enlargement of prerogative, their subjects 
            that, so long as they respected the compact, they would neither abolish the 
            monarchies from within, nor submit to their subversion from without; …(684A-A8) 

            译误分析:本段多处翻译有误,主要是对长句中的语法结构理解不清。1.发誓的内容所根据的是他们采纳的法律,这些大家都接受的法律规定了统治者的权力和被统治者的服从,而不是说“发誓……是法律所明确要求的王权和忠诚”。王译没有搞清楚插入成分的结构关系:第一个“as”引导的是方式状语修饰前一步所说明的行为,第二个“as”与动词搭配(“be adopted as ”)修饰“法律”, 
            2.誓约的内容是:君主们要保证王位的世袭不会扩大特权;臣民们则保证,只要君主严守诺言(即不扩大权力或不实施更加苛刻的统治),他们就会效忠王室、保卫君主政体,而不是“臣民要尊重契约”,这里的“as long as they respected the compact ”中的“they”指的是君主,这与前面“their subject”(他们的臣民)中的“他们”是呼应的,在句中作条件状语,而王译将其改为了并列的陈述句。 

            参考译文:雅典人:……三个实行统治的王室与其治下的城邦,彼此之间相互发誓,按照他们为确定统治和效忠而通过的法律所要求的,君主们保证王位在家族中的延续不会导致特权的扩大,他们的臣民则保证,只要君主们遵守合约,他们决不会从内部废止君主政体,也不会容忍外部对君主政体的颠覆;……


            IP属地:广东9楼2007-08-23 01:30
            回复
              (十)688C4-D1 

              雅典人:……你们马上就会发现这三位国王毁灭的原因,在他们的整个设计中指挥员和被指挥的人都没有胆小鬼,也没有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人,使他们遭到毁灭的原因是他们具有的其它各种邪恶,尤其是他们对人的最高关切一无所知。这就是这一连串事件的结果,而这种情况在今天仍旧存在,将来也会存在。……(688C4-D1) 
              ATHENIAN:…you will directly discover that the cause of the ruin of the three kings 
              and their whole design was no cowardice and no military ignorance on the part 
              of commanders or commanded; what ruined them was their abundant vice of other kinds 
              and, above all, their folly in the supreme concerns of man. That this was the 
              sequence of events on that occasion, is so still today in similar cases, and will be 
              the same in the future…(688C4-D3) 

              译误分析:1.雅典人对两位对话者说,跟着我的思路就会发现三位国王和他们创设的多利安同盟衰落的原因,而不单是“三位国王毁灭的原因”,王译搞错了动词宾语与动词的关系,才会有这样的译文。2.“这就是这一连串事件的结果,……”,王译无视主语从句的句法关系——当然,也有可能顺带着把“sequence”(“顺序、连续”)错误地等同于“ consequence”(“结果”),所以后面的“而这种情况”便所指不详,整个句子意思模糊。雅典人认为,如果不关注正确的立法目标,那么就会导致政治共同体的衰落,这种因果进程,在今天同样的条件下仍然会发生,也即如果今天的人们没有正确的立法目标,一个政治体迟早会衰落。3.顺便提到一个涉及第二种类型的译误问题。 “最高关切”在这里显得语焉不详,以“关切”翻译T本的“concerns”似乎无碍,不过名词“concern”除了抽象的名词含义外,也有“所关切之事、关系重大之事”这一具体的名词含义,加上这里用的是复数形式,就更偏向具体层面上的含义;而P本和J本使用的是“affairs”(事务),并无“关切”这一层抽象的含义;请教希腊文学者可知,此处,希腊原文为“pragmatōn”,该词有行为、事务、事物等意思,侧重人类行为所关涉的实务面向;而从文义来看,雅典人认为诸如多利安同盟等政体的衰落,主要在于没有以正确的目标来正确地完成立法工作,整个《法篇》讨论的也正是建城和立法这些属人的、重大的政治事务。所以,综合起来看,“concerns”译成“事务”才是较为准确和忠实的做法,也更容易理解。每当面对这类疑误,我们都不得不怀疑王译本所谓“以希腊原文为基准”的真实性。 

              参考译文: 雅典人:……你们马上就会发现那三个国王以及他们的整个设计之所以毁灭,其原因不在于指挥者或者被指挥者的怯懦,也不在于他们的军事方面的无知;毁灭他们的是许多其它方面的恶,最主要的恶就是他们在首要的人类事务方面所表现出的愚蠢。那时所发生的,今天在类似的情况下同样还会发生,未来也一样……


              IP属地:广东13楼2007-08-23 01:33
              回复
                第四类 是非颠倒型:译文义与原文义相反 

                (一) 679A1-A3,679A5 

                雅典人:……他们不必为了维持生计的方式而争吵。除非在最初的某些场合,他们想要吝惜他们的牲畜,因为那是当时最主要的用来维持生计的东西,但实际上当时的奶和肉的供给还是够的,……还有,他们的衣服、被褥、房屋、器皿、烹饪用具都很短缺。(679A1-A3,679A5) 
                ATHENIAN: …there could be no quarreling over the means of subsistence. Except 
                perhaps in some instances at the very first, they were not stinted for flocks and 
                herds, the principal support of life in that age; in fact, there was no shortage of 
                milk or meat, …Again, they were quite well off for clothes, bedding, shelter, 
                or vessels, culinary and other. (678E11-679A3,679A5-A6) 

                译误分析:1.“除非……”这句话的逻辑关系完全翻译错了。王译把这句话译成了前面“他们不必争吵”的例外情况,句子内部又先后使用了错误的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使得整个句子既不正确也不顺畅。这里讲为何洪灾后幸存的人中间没有了内讧和战争,其一是因为荒凉和孤独使人们相互亲近、彼此友爱,其二就是人们无须为生活数据而争吵,因为有足够的牛羊,除了洪灾刚过后牛羊稀少而将就维持生活的那些最初时期——这正好与前面678A处相照应。2. 王译把“well off”(富足、富裕的)的含义完全搞反了。雅典人说,洪水后幸存的人们,通过畜牧和打猎,以及神赐的技术——纺织和制陶,在基本生存上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他们无须为争夺生活数据而争斗。3.第三处是个细节问题(严格上说,属于第五类型的错误),T本中“vessels, culinary and other”,后面两个并列形容词修饰前面的名词“器皿”,即指两类“器皿”,一类是烹饪用的器皿,另一类器皿用于其它用途,根据其它英译本可以知道,这里隐含的区别是,一类可以用于火,另一类不能用于火。 

                参考译文:雅典人:……他们不会为生活数据而争吵。除了最初的某些可能情况之外,他们并不缺少牛羊,而牛羊是那个时代维持生活的主要依靠;实际上,奶和肉都不短缺,……还有,他们有十分充足的衣服、寝具、房屋以及用于烹饪和其它用途的器皿。 

                (二) 681A5 

                雅典人:那么有没有不太可能的事情呢? 
                ATHENIAN: Well, and is there not something else which is no less probable? 

                译误分析:雅典人在说完“部族内部规模逐渐扩大”这种情况后,问克利尼亚,除了部族内部的扩大,是否还会发生其它可能的事情,因为雅典人接着要说的就是另一种可能的发展情况,即若干部族的汇聚。但是,在王译中,雅典人改成问“有没有不太可能的事情”,言外之意,接下来说明的那种“部族扩大和汇聚”的情况是“不可能的事情”,谬之大矣。 

                参考译文:雅典人: 那么,没有其它可能的事情了吗?


                IP属地:广东15楼2007-08-23 01:34
                回复
                  2025-05-14 13:46:34
                  广告
                  (五) 687D 

                  雅典人:还有,我假定,我们向与我们亲近的人祈求,希望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ATHENIAN: And, again, I suppose, our petition for our dear ones will be that they 
                  may receive what they ask for themselves. 

                  译误分析: 雅典人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想要什么东西,而我们又喜欢这个人,那么我们往往都会希望自己喜欢的这个人能够如愿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王译把意思完全颠倒了。 

                  参考译文:雅典人:此外,我猜想,我们也会替我们心爱的人们祈求,祈求他们能够获得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 

                  (六) 687D7-D9 

                  雅典人:请注意,这个男孩祈求得到的东西很多,而他的父亲就向上苍祈求能够满足他儿子的要求。 
                  麦吉卢:你的意思是祈求者思想还不成熟,还很年轻?(687D7-D9) 
                  ATHENIAN: And, mark you, there is much a boy prays to befall him, of which his 
                  father would beseech heaven that it may never fall out as the son prays. 
                  MEGILLUS: You mean when the petitioner is thoughtless and still young? (687D7-D11) 

                  译误分析:整句话恰好译反了。而且,也没有把麦吉卢的对话的紧凑感译出来(这一点属于第四类型),因为麦吉卢追问的是父亲在什么条件下会向上苍祈祷不要满足儿子的心愿。另外,严格地讲,“思想不成熟”这种译法也不准确,不利于联系和暗示后面的理解,原文是“缺乏思想、缺乏理智”,考虑到后面雅典人把“无知”、 “缺乏智慧”称为“愚蠢”,以及全面理解文义之需,译为“思想不成熟”对汉语读者还是容易造成困扰。 

                  参考译文:雅典人:注意,孩子祈求要得到的东西是很多的,对此,他的父亲可能会恳求上苍永远不要实现他儿子的祈求。 
                  麦吉卢:你指的是当祈求者缺乏思考而且还很年轻的时候?


                  IP属地:广东17楼2007-08-23 01:35
                  回复
                    三、结论 

                    王译《法篇》676A-689E,即第427页到第445页,共18页半,占《法篇》第三卷一半的内容,也就是《法篇》全书的1/24的篇幅。在此篇幅内,雅典人说话90次,有44次说话的汉译都出现错误(如上文所列出),其中大部分是十分严重的错误。除以上列出的30个疑误(每一个疑误不止一个错误),雅典人的发言中尚有至少10次也存值得商榷之处;其它两个人物发言较少,但汉译本对他们两人简洁而陪衬性的语言也制造了不同程度的错误。如果汉译《法篇》第三卷前一半内容中每页都有五处以上的错误,那么第三卷后半部分的情况如何?《法篇》整个12卷的情况又如何?推而广之,整套《全集》中的各篇对话又当如何呢? 

                    通过以上取样分析,我们可以从各种译误的形态和特点中得出如下三个结论。第一,王晓朝版汉译《法篇》并没有忠实于原文(无论是希腊原文还是英文原文),我们还可以进而推论:要么王晓朝版汉译《柏拉图全集》中至少《法篇》这一篇对话完全没有以希腊原文为基准,仅以一种英译本为基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疑误重重的汉译本说明王先生的英文能力似乎并不足以将英文本的原意表达出来;要么就是虽然以希腊原文为基准,但是译者的读译希腊文的能力实在勉强以至于根本无法转达原意,甚至参照英译本也无力弥补。第二,王晓朝版汉译《法篇》的语句远非通顺,很多地方人为地对汉语读者造成了理解的障碍。第三,如果说翻译经典著作应该以精深的研究为前提,语言能力本身作为工具还在其次,那么,如此既无力做到忠实,也无法保证通顺的汉译反过来则揭示出译者对柏拉图学问缺乏最基本的研究,更遑论精研。 

                    经典翻译绝不是简单的中西文转换,而是在学问钻探、观念剖析基础上,用本族语言文字承载异族文化交流融贯的重任。诚如严老先生言,“翻译乃为不识原文者效劳”。 经典翻译乃为不识原文但同样要倾听伟大心灵、领略经典魅力的人效劳。倘若呈交给汉语读者的经典作品,都是如此千疮百孔、错乱歪曲的介质,那么不要谈什么细致阅读、深度理解,就连西学经典在西方毋庸置疑的经典地位在汉语读者心中都会大打问号,因为照这样的译文读下去,我们会以为大哲柏拉图原来也常常头脑不清、胡言乱语。这种译文可能会“进一步促使”我们汉语读者像被雅典人援为反例的“诗人们”那样,“去指摘探究哲学的人们,把他们与徒然空吠的狗相比,而且还会讲出许多别的荒唐之言” ,我们也许真的会以为所谓西学之博大原来也不过尔尔,因为整个西洋学界千百年来竟然就是为了如此一些混乱不堪的言语而不惜皓首穷经、不厌其烦地在批注和争论着。


                    IP属地:广东18楼2007-08-23 01:36
                    回复
                      [1]《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第36、37页,着重号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 
                      [2]同上,第37页。 
                      [3]同上。 
                      [4]同上,第38页。 
                      [5]见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edited by Edith Hamilton &Huntington 
                      Cair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第1226页页尾注释。 
                      [6]Jowett的英译《柏拉图对话集》于1871年首次问世(The Dialogues of Plato , 4 
                      vols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71),至今仍被认为是经典译本之一,并不断再版。本文所参考的该译本中的《法篇》为网络版: http://classics.mit.edu/Plato/laws.html 
                      [7]Plato: The Laws, tran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Trevor J. Saunders, the Penguim 
                      Group, 1975. 从行文的措辞、内容、句法以及个别注释等细节来看,张智仁、何勤华翻译的《法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所根据的应该就是Saunders的英译本,而不是译者所说的Jowett的英译本(参见该书译者的话,第3页)。 
                      [8]The Laws of Plato, trans. , with notes and an interpretive essay, by Thomas 
                      L. Pangle,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88. 
                      [9]参Leo Strauss, The Argument and the Action of Plato’s Law.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p. 1。 
                      [10]第一类型中的第六个的译误分析3,第三类型中第一个,第四类型中的第三个、第六个, 
                      [11]指夜间议事会。 
                      [12]除下面的所列出的“张冠李戴型”疑误,属于本类型的错误还见于在第三类型进分析的第五个的译误分析1,第九个的译误分析3,第十个的译误分析2,第十一个中的译误分析3等,以及第四类型中的多处。 
                      [13]个别中文版的标准码与英译本的标准码往往有稍许不一致,这种现象在中译经典中常常出现。本文中,如遇此情况,标题中的标准码从王译本,并在王译与T本译文后标出各自的标准码 
                      [14]可参见赫西俄德着,张竹明、蒋平译:《神谱》910,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页52。 
                      [15]比如,《伊利亚特》第二卷奥德修斯说:“我们待在这里,已经有九个年头/不断旋转而去,阿开奥斯士兵们/在弯船旁边感到烦恼也很自然”。(荷马着,罗念生译:《伊利亚特》,第二卷,295-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页41) 
                      [16]其他如第三类型中第十个的译误分析3,第十一个的译误分析2。 
                      [17]厄庇美尼德(Epimenides),公元前6世纪的克里特预言家和哲人,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中记载他曾经到过雅典,帮助雅典驱除瘟疫,与梭伦有过通信。由于厄庇美尼德生活年代距雅典人等三人对话的年代(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较近,大约一百多年,所以,相比克利尼亚在上面提到的六个人而言,雅典人说他才真正是一个“昨天的人”。 
                      [18]“the tenure of land”,“土地占有权”,这个词源于且多用于西欧封建土地制度,指封建领主对国王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tenure)。英译本将该词用于远早于西欧封建时期的多利安同盟时代,此时尚没有国王与封臣的制度和区分,所以也就无所谓“所有”和“占有”的区别,而且按希腊古制,土地为家庭或家族所有,因此,这里将“the tenure of land”译成“土地所有权”。 
                      []9]T本和S本用的都是“fundamentals”(基础、根本原则等),J本用的是“vested interests” (既得利益)。P本用的是“the immovable”(不可移动的东西),其注释中认为,这个词指的是雕像、祭坛、坟地以及界石。参看Pangle(trans.), The Laws of Plato, p.522, note 16。 
                      [20]可参看Pangle(trans.), The Laws of Plato, p. 522, note19;Sanders(trans.), The Laws, p. 131。也可参看如下网页对“the Great King”的解释:多指延续了将近300年的阿凯美尼达世系的波斯国王。http://www.answers.com/main/ntquery;jsessionid=tnn32kehg4t5?tname=great-king&sbid=lc05b,2006年7月1日。 
                      [21]荷马史诗中记载第一次攻陷特洛伊是由赫拉克勒斯完成的。(《伊利亚特》,第五卷,640)参看Pangle(trans.), The Laws of Plato, p. 522, note 19;Sanders(trans.), The Laws, 
                      p. 131, note 12。 
                      [22]“他们”指前面“那个时代的人们”,也就是那个时代的希腊人,特洛伊的占领者。 
                      [23]同上,页6。 
                      [24]此处三对引号中所引合起来为一句完整的句子,系本文作者根据T本翻译,“...... 
                      further inspired poets to denounce students of philosophy by comparing them with 
                      dogs baying the moon, and to talk a world of folly besides, ......”(967C7)。王晓朝版汉译为:“......以后那些天才的诗人们谴责哲学家,把他们比做狂犬吠月,胡言乱语,......” (967C5)仅从英文本身——而非文义——角度,可以看出该句译误出现在对英文成语“bay 
                      the moon”(字面意思为“吠月”,内在含义是“空嚷、徒劳”),过去时态的动词“inspired”以及“and”所连接的动词并列关系的翻译错位上,可以说四种类型的译误在此均有所体现。


                      IP属地:广东19楼2007-08-23 01:36
                      回复
                        转自学术批评网


                        IP属地:广东20楼2007-08-23 09:32
                        回复
                          ………


                          21楼2007-08-24 16:10
                          回复
                            正如作者所说,“经典翻译绝不是简单的中西文转换,而是在学问钻探、观念剖析基础上,用本族语言文字承载异族文化交流融贯的重任”,切忌偷懒啊!


                            IP属地:广东22楼2007-08-24 20:59
                            回复
                              2025-05-14 13:40:34
                              广告
                              正如作者所说,“经典翻译绝不是简单的中西文转换,而是在学问钻探、观念剖析基础上,用本族语言文字承载异族文化交流融贯的重任”,切忌偷懒啊!


                              IP属地:广东23楼2007-08-24 2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