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语文有三怕:字音,字形,和成语。高一高二不止一次跪倒在这三座大山面前。随着语文笔记本的日渐丰富,终于成功摆脱了成语的蹂躏,但是不知为何,虽然记了不少同音近音一字多音,字音始终是我永远的痛,字形同样如此。后来得出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小学基础没打好。
当年试卷第一题有节操的只考了字音,着实让我长吁一口气。后来又发现字音的区别十分明显,人道主义地没有在前后声鼻音边音上出文章,心中最大的石头终于落地。
第二题是关于成语运用,按理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时间久远,实在是想不出当初的选择,不过按照当初的风格,应该是选择了正确答案。大概是记的成语多了,不知不觉养成了一种盲目的自信,一旦遇到不明白的成语,或是感觉不适合但找不出理由的成语,多半是正解。
接下来的题目远比古诗文来的令人讨厌,并且一直认为只是无聊的文字游戏,毫无价值。磕磕绊绊地写出了认为差不多了的答案,进入了语文试卷的正题。
清楚记得2011江苏高考语文古文阅读里“淫祠”的翻译,每每想起,都忍俊不禁。所幸老天有眼没有再次出现这种神一般的翻译。高考前一直想整理一下所有的实词虚词等等奇葩词语的翻译,不过实在挤不出时间,只能作罢。但实际上经过最后又是老师又是自己准备的几十上百篇古文阅读的密集轰炸,只要把出现的重要词语句式都记住,也无伤大局。但是即使到了现在,强烈的收藏欲还是为不能整理耿耿于怀。总的来说古文阅读平和无坑,词语翻译都是经常遇到的,长句翻译不过“尔曹”较为奇葩,但对于熟知“尔曹身与名俱灭”的筒子们显然构不成任何威胁。
至此,完全沉浸在强大的自我催眠,并无任何心慌等负面状况发生。
一首梦江南,不知伤了多少人的心。初见作者,温庭筠,脑海里竟然浮现了叶无道,不得不说催眠的效果实在是太强大了。显然是一首闺怨词,然后开始一字一句地精读,然后就开始了脑补过程。惆怅,思念,无奈,哀怨,孤独,寂寞,思妇形象跃然纸上。组织组织语言,答案也就出来了。虽然现在看来与标答还有些许距离,但该答到的点几乎都覆盖了,也算是马马虎虎了。
一鼓作气,趁着顺利写完诗词阅读的气势如虹,开始了古诗文默写。一直不喜欢孔子,顺带着不喜欢论语,顺带着背诵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顺带着最后一句记得不清楚。若是平日考试,两句不会倒也无碍,但现实的特殊境遇决定了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脱离了催眠的状态。
接下来的现代文阅读却又偏偏不合我胃口,紧张,恐慌,终于开始出现。现在仍然能够感受到当时紊乱的心情,依稀可以看见颤抖着满满写下匆匆组织的答案。或许,这就是命运。
至今仍然不能理解,竟然写了一篇议论文。高中三年,除去必须写议论文的几次考试,几乎从未写过议论文。但最后,却是选择了极不熟悉的议论文。写完时的感觉还是不错,但事后对比那不上不下的分数,想必是好不到哪里去的。现在想来,或许还是某一次模拟考后破天荒写了一篇同题材的议论文却得到了老师较高评价的结果,赤裸裸的赌徒心理啊。高考,虽然要高分,或许求稳才是康庄大道。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今晚大学语文期末考,考题竟然是三道类似赏析的题目。写感受,写看法,分析立意与写法,看着曾经无比熟悉的题型,百感交集。一度以为高中的很多知识技巧都遗忘在了时间里,但面对曾经的题型,却都还是汩汩流出。正如前文所说,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深深埋葬在高考的坟茔,但在特定的场合下,仍然会挣脱死亡的束缚,走出寂静的黑暗。
————————一载韶光打马过,最是留人醉,那年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