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争第一”
刻板教育下的扭曲追求:渴望“第一”、而不是渴望“知识”。印度人对于本国教育的自我解剖和反省,竟然一下子说到中国学生的心窝里。
电影中,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生每学期有42门考试!为了考试不挂科,有人拜神,“发誓如果物理过了,就献上一个椰子”;有的给奶牛喂草,求“奶牛女神”护佑;有的拜眼镜蛇,供上一品脱的牛奶;还有人索性给菩萨塞钱。“100元连交通警察都贿赂不了,何况是神!”夸张的表演,让中国孩子觉得似曾相识。
“印度和我们太像了!”中国学生称,“从影片中能找到了‘我们’,任何一个角色都有‘我’的影子。”电影高度提炼了学生对老师、学校曾有过的怨念。比如,多少老师曾因为所谓的“成绩”,给家长打小报告,离间朋友间的感情;又比如,有多少老师一上课,就要求学生背绕口的定义,考试时必须只字不差,才能算通过?
“定义”只是应试教育的象征,但足矣——
电影中有个经典桥段:兰乔被气急败坏的“病毒”校长拖上讲台,要求其演示“正确的上课方法”,他用好友的名字“生造”了两个单词,要在座同学“下定义”,结果同学们疯狂翻书,以求成为“第一个找到答案的人”。
时间一到,自然没人能找到答案。“倒退一分钟,当我提问时,你们对这个新知识感兴趣么?你们不感兴趣!你们都陷入了可怕的比赛,就要争第一。就算你是第一,这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兰乔说: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可是,“争第一”的社会氛围,早已犹如病毒,入侵家庭、学校、企业等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中国的课本上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小只要求背‘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第一个发明灯泡的人’、‘第一个环游世界的人’,‘第二个、第三个是谁’不作要求。这暗含着一个可怕的社会价值观:人们永远只关心第一名,没人会记住第二名。而第二名,往往意味着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