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弥陀佛为崇拜对象,以往生极乐净土为信仰内容的印度净土教思想及经典,相继形成于公元世纪末至2世纪初左右。后经龙树菩萨(公元150?~250年)及世亲菩萨(公元320~400年)的阐扬,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日本净土教基础上成立,发展起来的。
早自公元2世纪,以净土三部经为代表的印度净土教经典陆续传入中国并由支谶(支娄迦谶,公元147~186年),罗什等先后译出,广为流布。东晋末年,庐山东林寺慧远和尚(公元334~416年),以《般若三昧经》为旨,集隐士高僧等道俗百佘人,结念佛白莲社,修持、实践念佛法门,开净土信仰之先河。
但关于净土教的师资传承的关系,却是众说纷纭。中国净土教是以文学流布于庶间的净土信仰为社会背景,由诸时代佛学造诣精深的其它各宗派的高僧皈信,传承和弘扬的。慧远以后,北魏昙鸾(公元476~542年)师承曾译出世亲的《净土论》的印度译经僧菩提流支(公元?~527年),秉受《观无量寿经》,在山西交城石壁山创立玄中寺,专修、弘倡净土法门。并撰有《往生论经》、《略论安乐净土义》等。禀承思想,主张众生凭借“弥陀如来本愿力”(他力)发愿往生安乐净土的教说为“易行道”,其它则靠“自力”解脱,为“难行道”。并倡导心念,口称阿弥陀佛名号,临终时即可往生安乐之净土。昙鸾继承,发展了龙树,世新以来的印度净土思想,奠定了中国净土教义体系。同一时代的净影奇慧远(公元538~592年),天台开山之祖智觊(公元538~597年),三论再兴之祖吉藏(公元549~624年)等亦阐扬净土念佛思想,其中智觊入天台“四种三昧”中的“常行三昧”修掎注,对日本净土教的产生、发展影响极大。
隋唐两代,昙鸾门下道绰、善导、怀感、迦才、少康等辈出,承师净业,弘扬净土法门。道绰(公元562~645年)原为涅磐学者,晚年专弘净土法门。行化玄中寺,撰《安乐集》二卷净佛法判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主张净土门的与时机相应的“易行道”提倡观想念佛,亦重口称念佛。善导(公元613~681年)初学法华、维摩,后入道绰门下,专修净土法门。道绰寂后,善导出入长安教化庶民,著述立说,共有《观无量寿经疏》等5部9卷传世。他继承,发挥了印度净土思想及中国诸师的净土思想,主张众生皆可往生,用“正杂二行”区别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的修行,将其它口称念佛称为“正定业”。他针对历来的观想念佛,强调以“正行”为中心的口称念佛,大成了中国净土教。他主张的口称念佛思想,发展成为中国净土宗的主流而风靡于世。使净土思想史产生了空前未有的飞跃。他的口称念佛思想对日本法然的净土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唐一代,除道绰、善导外,法相宗人窥基(公元632~682年),华严宗新罗僧人元晓(公元618~686年)等也撰述、阐扬净土思想。唐初慧曰(公元680~748年)西行印度遍访天竺三藏,修学盛行于世的净土法门。归国后行代长安。撰述、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他主张的“禅净双修”、“禅净一致”思想,奠定了念佛禅的发展基础。慧日法孙法照(公元766~822年)初入庐山师事白莲社主承远,后创立“五会念佛”规仪,创建五台山竹林寺,于太原,长安间弘扬五会念佛。法照的五会念佛法及以念佛三昧的无上禅门的思想,由入唐僧入圆仁传入日本,流布怒山。
中国净土教传入日本可远溯至飞鸟时代。首先,以阿弥陀佛像和净土变相为中国的净土教美术作品陆续问世,继之阿弥陀佛信仰在皇室及贵族社会萌芽。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随遗隋使小野姝子入隋求法的30余年的惠隐携回大量净土经典,并屡次在宫中进行《无量寿经》。至8世纪中叶,以净土三部经为主的印度净土经典及中国,新罗诸师的注、疏,由入隋、唐学问僧全部传入日本,促进了净土教信仰的普及和典籍研究的发展。奈良时代中期以后,受唐代佛教的波及和影响,阿弥陀佛和净土变相的制作剧增,阿弥陀信仰在贵族社会占据了中心地位。这一时期皇帝,贵族社会流行的净土信仰的引进方式,基本上承袭了国家佛教引进时期的一般倾向。天平宝字四年(公元760年)光明皇后殁后,淳仁天皇曾命诸国国分寺经制阿弥陀净土画像,抄写《称赞净土经》礼拜、供养。翌年又为其建阿弥陀净土院,并命诸国国分寺造六丈阿弥陀像等供养。这一方面体现了光明皇后生前的信仰,同时也反映了吸收净土教初期的实态,即祈求现世安稳,祈祷死者冥福为主要目的。
早自公元2世纪,以净土三部经为代表的印度净土教经典陆续传入中国并由支谶(支娄迦谶,公元147~186年),罗什等先后译出,广为流布。东晋末年,庐山东林寺慧远和尚(公元334~416年),以《般若三昧经》为旨,集隐士高僧等道俗百佘人,结念佛白莲社,修持、实践念佛法门,开净土信仰之先河。
但关于净土教的师资传承的关系,却是众说纷纭。中国净土教是以文学流布于庶间的净土信仰为社会背景,由诸时代佛学造诣精深的其它各宗派的高僧皈信,传承和弘扬的。慧远以后,北魏昙鸾(公元476~542年)师承曾译出世亲的《净土论》的印度译经僧菩提流支(公元?~527年),秉受《观无量寿经》,在山西交城石壁山创立玄中寺,专修、弘倡净土法门。并撰有《往生论经》、《略论安乐净土义》等。禀承思想,主张众生凭借“弥陀如来本愿力”(他力)发愿往生安乐净土的教说为“易行道”,其它则靠“自力”解脱,为“难行道”。并倡导心念,口称阿弥陀佛名号,临终时即可往生安乐之净土。昙鸾继承,发展了龙树,世新以来的印度净土思想,奠定了中国净土教义体系。同一时代的净影奇慧远(公元538~592年),天台开山之祖智觊(公元538~597年),三论再兴之祖吉藏(公元549~624年)等亦阐扬净土念佛思想,其中智觊入天台“四种三昧”中的“常行三昧”修掎注,对日本净土教的产生、发展影响极大。
隋唐两代,昙鸾门下道绰、善导、怀感、迦才、少康等辈出,承师净业,弘扬净土法门。道绰(公元562~645年)原为涅磐学者,晚年专弘净土法门。行化玄中寺,撰《安乐集》二卷净佛法判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主张净土门的与时机相应的“易行道”提倡观想念佛,亦重口称念佛。善导(公元613~681年)初学法华、维摩,后入道绰门下,专修净土法门。道绰寂后,善导出入长安教化庶民,著述立说,共有《观无量寿经疏》等5部9卷传世。他继承,发挥了印度净土思想及中国诸师的净土思想,主张众生皆可往生,用“正杂二行”区别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的修行,将其它口称念佛称为“正定业”。他针对历来的观想念佛,强调以“正行”为中心的口称念佛,大成了中国净土教。他主张的口称念佛思想,发展成为中国净土宗的主流而风靡于世。使净土思想史产生了空前未有的飞跃。他的口称念佛思想对日本法然的净土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有唐一代,除道绰、善导外,法相宗人窥基(公元632~682年),华严宗新罗僧人元晓(公元618~686年)等也撰述、阐扬净土思想。唐初慧曰(公元680~748年)西行印度遍访天竺三藏,修学盛行于世的净土法门。归国后行代长安。撰述、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他主张的“禅净双修”、“禅净一致”思想,奠定了念佛禅的发展基础。慧日法孙法照(公元766~822年)初入庐山师事白莲社主承远,后创立“五会念佛”规仪,创建五台山竹林寺,于太原,长安间弘扬五会念佛。法照的五会念佛法及以念佛三昧的无上禅门的思想,由入唐僧入圆仁传入日本,流布怒山。
中国净土教传入日本可远溯至飞鸟时代。首先,以阿弥陀佛像和净土变相为中国的净土教美术作品陆续问世,继之阿弥陀佛信仰在皇室及贵族社会萌芽。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随遗隋使小野姝子入隋求法的30余年的惠隐携回大量净土经典,并屡次在宫中进行《无量寿经》。至8世纪中叶,以净土三部经为主的印度净土经典及中国,新罗诸师的注、疏,由入隋、唐学问僧全部传入日本,促进了净土教信仰的普及和典籍研究的发展。奈良时代中期以后,受唐代佛教的波及和影响,阿弥陀佛和净土变相的制作剧增,阿弥陀信仰在贵族社会占据了中心地位。这一时期皇帝,贵族社会流行的净土信仰的引进方式,基本上承袭了国家佛教引进时期的一般倾向。天平宝字四年(公元760年)光明皇后殁后,淳仁天皇曾命诸国国分寺经制阿弥陀净土画像,抄写《称赞净土经》礼拜、供养。翌年又为其建阿弥陀净土院,并命诸国国分寺造六丈阿弥陀像等供养。这一方面体现了光明皇后生前的信仰,同时也反映了吸收净土教初期的实态,即祈求现世安稳,祈祷死者冥福为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