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化学物质其毒性效应不尽相同。就能够导致肝脏损害的化学物质而言,涉及到卤代烃类,如网友提到的四氯化碳,药物类、金属和类金属、农药、有毒动植物等为数众多的类别。临床上曾经有过误服卤代烃-三氯甲烷、三氯丙烷导致急性肝坏死进而致人死亡的病例,与本起中毒事件受害者的临床转归极为相似;但是该起中毒事件在饮水中投入卤代烃类毒物的可能性很小,理由是该类物质属于脂溶性,不溶于水,在物理性状上能被人一眼看穿,同样的道理,四氯化碳的嫌疑也能排除掉。
有网友称犯罪嫌疑人所投毒物为四氧嘧啶,该物质通常用于制作动物的糖尿病研究模型,虽然具有水溶性,也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但是其主要的毒性效应还不属于典型的肝脏毒物。至于网上提及的N-二甲基亚硝胺,由于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特征,能够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其急性毒性试验为高毒物质,经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为典型的肝脏毒物,以此比对,能够解释患者中毒的临床表现。
在医学实践中,能够看到一种毒物因接触剂量、接触方式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中毒表现特征;另一方面不同的毒物也能导致极为相似的中毒临床表现;这是中毒医学病因学诊断的难点之一。无论是何种毒物导致复旦大学研究生中毒身亡的悲剧,就临床救治现实状况而言,是没有特效解毒剂可供应用。早期诊断、争取以洗胃的方式早期清除毒物,以合理的方式及早进行血液净化,是改善中毒者预后的关键救治环节。一旦致死剂量的毒物进入人体并显现毒性效应,基于剂量-效应关系的普遍规律,现代医学也回天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