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08,412贴子:26,936,763
  • 11回复贴,共1

【转帖】战火中的"红星"——二战期间的苏联军服与服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载:《轻兵器》2005年5~7期


IP属地:天津1楼2013-03-29 21:46回复
    苏德战争前(1917~1940年)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红军军服历经若干次变革.
    直到1920年代末,落后的苏联工业仍迫使苏联红军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沙俄军队遗留的军用物资来装备部队,不同的仅仅是取下了沙俄的军徽和军衔标记.这些军服的式样自1910年以来就没有改变过.
    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于1917年12月颁布法令,规定:"……军衔制是剥削阶级军队的产物,因而必须予以废除……工农红军的指挥员和战士按职务区分上下级关系……"从1918年1月起,红军各级军官改称"指挥员",列兵则称为"红军战士".同年7月,红军指战员开始统一佩戴制式的"红星"帽徽和兵种领章.这些第一代"军人识别标志"十分简陋,只是按佩戴在军帽前端和军服领口上的小块呢料的不同颜色来区分兵种.肩章被视为"官老爷的派头"和帝国主义专制统治的象征而被取消,领章也只是少量佩戴.1919年1月,红军开始使用"职务等级识别符号",以佩戴于军服左袖的红色三角形,方形,菱形符号来表示其职务等级,同时在军大衣上启用菱形领章.
    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胜利后,军服改革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也是与新政权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同步开展的.1922 年1月,苏联红军开始发放统一的新式军服,改用新式的职务袖章,并重新修订了军人等级.1925年3月,以职务等级识别领章代替了职务袖章,新领章底板和军服镶边均按不同的兵种类别采用相应的颜色,领章上除职务等级外,同时缀有兵种勤务符号.这种军服样式一直沿用到1935年.
    1935年9月22日,为进一步加强部队建设,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命令,决定在红军中建立军衔制度.同年12月,开始使用新的军衔领章,袖章等军衔识别标志.军衔领章以不同数量的五角星,菱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符号来区分军衔,中级以上指挥员的领章镶金边,其他人员领章镶红边或黑边,同时缀有军兵种勤务符号.指挥员在军服,军大衣袖口处佩戴由金红相间,尖角向下的"V"字形角线组成的军衔袖章,政工人员袖章则为绣有金黄色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底黄边五角星组成,海军则用数量,宽窄不同的金黄色横条纹,角线和五角星袖章来标示军衔.
    1941年之前苏联的军衔制度又经历了若干次变化.如1940年5月,陆,海,空三军高级指挥员实行将官军衔,包括新式领章和袖章在内的新式将官军衔标志开始采用.同年11月,又在初级指挥员,战士中实行新的军衔等级.但直到 1941年之前,红军的军服种类和样式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已经形成常服,军便服,野战服和专业工作服等若干粗略分类.
    不过,军衔制度的反复变化也在部队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而且军事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的双重领导,使得对部队的指挥不能协调一致,加上193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规模"清洗",使红军损失了大批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将领和指挥员,军队中人人自危,部队的管理和士气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已经初露端倪,并且给苏德战争初期的红军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IP属地:天津3楼2013-03-29 21:49
    回复
      2025-08-21 15:22: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这种话题你木图说个牙签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3-29 21:50
      回复
        苏德战争初期(1941~1942年)
        1941年6月22日,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面对180余万汹汹而来的法西斯德国及仆从国军队,准备不足的苏联红军陷入了被动,不得不在一片混乱中节节后退,空军和装甲部队损失尤其惨重。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正是依靠步兵和炮兵部队不计代价的顽强阻击,才最终将敌人的攻势遏制在莫斯科城下。
        战争初期,红军步兵主要装备1935型军服。士官、士兵的夏装上衣为小翻领、束袖、套头式短军便服,颜色为棕绿色,有两个胸袋,下摆无口袋(我军在 1950年后也曾短期装备过类似的套头式军服);下身着马裤(也有称其为灯笼裤的),膝盖处经过特别加强,材质都是卡其布(卡其是Khaki的音译,指黄棕色的染料,后指染成类似颜色的一种紧密的棉布料,这种布料当时被广泛用于军服制造),颜色从黄棕色到深棕褐色,这些成为二战中苏联军装的主色调;脚穿黑色长筒靴,或穿低腰皮鞋同时打绑腿。冬装为灰色粗呢大衣,但在1941年的冬天,由于后勤供应的混乱,很多红军战士还穿着黄褐色卡其布大衣,这些大衣后端有开叉,以方便活动。从1939年开始,除绰号为“基洛夫”的软质大檐帽外,苏军还以卡其布或呢制的船形帽作为军便帽,士兵的船形帽为卡其色。直到1942年夏天,船形帽才基本上取代了大檐帽的地位。普通步兵腰间扎有可加挂肩带的皮制武装带;腰间或腰后挂有皮制枪弹盒、帆布制的手榴弹袋,以及水壶、刺刀、工兵锹等物;身上挎有盛装个人物品的杂物袋、干粮袋;背上背有皮制或帆布制的背包,内装军毯等物,钢盔系在背包上,有些背包还配有折叠起来的防水帆布,在宿营时充当帐篷或床垫,在没有背包的情况下,一般会把毯子卷成长条状斜背在肩上。
        军官的制服要比士兵的精细一些。和欧洲一些国家一样,苏联军官的军服可以按统一款式自行找裁缝缝制,所以同一级别的军官军服可能面料和工艺并不相同。特别是战前生产的呢料质量较好,而在战争期间则一直是稀缺的货物,价格相当高。有的红军军官甚至会请在后方的亲属代为制作军服,并邮寄回前方。军官军服上衣采用法国式样,故称为“法兰西式上衣”,特点是小翻领、单排5 枚纽扣,有4个口袋,胸袋上有翻盖,有的左胸袋上方留有佩戴勋、奖章而预留的扣子或若干小孔(部队发放的军服一般没有),右胸袋上方一般佩戴战伤标记,袖子上有军衔袖标,袖口和下摆有镶边,颜色为棕绿色;头戴大檐帽,帽瓦前方翘起一定角度,并有镶边,帽檐为塑料制,有皮制饰带;下身着深蓝色马裤,裤腿侧面有镶边。将官则是类似哥萨克裤式的红色饰条,脚上穿长筒皮靴或马靴。军官也有穿带束袖的套头式上衣和戴船形帽的,颜色都是棕绿色,领口和袖口有镶边。值得一提的是,卫国战争之初,著名的“布琼尼帽”仍在红军官兵中使用,它因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骑兵英雄布琼尼元帅而得名,是红军最有特色的军帽之一。“布琼尼帽”在1936年进行过改进,但主要特征仍与以前的相同:以粗呢或棉布制成,有一个尖顶,两侧护耳可以放下御寒,并通过两个纽扣在下巴处固定,前额有一个呢子或布制成的较大的五角星,以其颜色来区分佩戴者的兵种,其上还有一枚带有镰刀和锤的金属“红星”小帽徽。严寒地区的红军官兵还普遍使用一种光面羊皮短大衣,机械化部队中也有配发。这种大衣有军需工厂生产和民间自制两种,在领口和袖口处有翻毛,下摆设有两个很大的口袋,后期的可以佩戴肩章。1941年的冬天,正是那些穿着羊皮大衣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苏军预备队,在莫斯科战役胜负的天平上投下了最具分量的砝码。
        1940年,将官大檐帽上开始用圆形帽徽代替“红星”帽徽,并有金属丝编织成的金黄色饰带,冬季军帽则改成了灰色羊羔皮制的哥萨克式高筒皮帽。同年,将官开始采用新式白色夏季常服,冬季新式大衣则是大翻领、双排12枚纽扣式样,袖子上同样带有由金线和红线绣成的角线和五角星组成的军衔袖章。一种新式的带护耳的冬帽也同时配发部队,样式即是我们后来所熟悉的“三块瓦”,军官帽内衬灰色带毛羊皮,士兵帽则是兔毛或人造毛内衬。除了材料上的变化外,这种冬帽样式一直沿用至今。
        1941年卫国战争开始到1943年初,红军军服的军衔和军兵种区别主要通过领章体现。如步兵兵种色为红色,领章红底黑边,上面有带珐琅面的金属制军衔符号,按其形状及数量区别佩戴者的军衔等级,并缀有两支步枪交叉形式的步兵兵种标识;炮兵的兵种色为黑色,领章为黑底红边(炮兵“布琼尼帽”上的呢制大五角星也为黑色),兵种标识为交叉的两门旧式大炮。由于原先的识别标志上大量采用了醒目的红色、金黄色,同时金属符号容易反光,不利于隐蔽和保密,所以在1942年初,前线野战部队不论是何兵种,统一改用“保护色军衔领章”,即从大将到列兵的领章都改为橄榄绿色,钉缀深绿色五角星、菱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同时取消了领章上的兵种符号和指挥员、政工人员的袖章。


        IP属地:天津6楼2013-03-29 21:53
        回复
          在战线两侧以及后方大城市中还活跃着大量游击队和工人纠察队等非正规武装。由于战争初期苏军迅速后退,在敌人后方留下了大量的失散人员,他们往往撤往森林和山区,和当地群众一起,就地开展游击战,袭扰敌人的交通线和后方机关,有效地牵制了德军的兵力。游击队员往往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或缴获的染成其他颜色的德国军服,使用能得到的一切武器,很多人都戴着标识身份的红军军帽。工人纠察队则是在城市工人中组织起来的准军事组织,有“工人营”、 “布尔什维克师”等诸多名称,一般承担维持治安、反空袭及构筑工事等任务,并作为正规军的后备队。1941年10月,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全市在3天之内就组织起25个工人营和12万人的民兵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也曾在当地工人中组成了若干支这样的部队,并在危急关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工人纠察队员一般戴着工人常戴的鸭舌帽,穿着自己的便服,但有制式的装具和武器,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很多人都穿着军用皮靴,并以红色袖章来标明身份。
          德国在1930年代初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军用迷彩和迷彩服,并在1937年将其投入实战使用。美、英、意大利等国也先后开发出了自己的伪装服。苏联自然也不甘落后,在战争期间先后研制和装备了数种伪装服,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就是白色的雪地伪装服。这种服装在苏芬战争中就已经装备苏联红军,并根据战争的经验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苏德战场上使用的雪地伪装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大衣式的,带有风帽,为方便戴手套时穿脱,用系带代替了纽扣;另一种是两截式的,上衣带有宽大的风帽,可以在戴钢盔时使用,裤子和上衣一样肥大,领口、袖口和裤脚都有系带,以防止匍匐时雪灌进衣服内。为了加强伪装效果,还配发有白色手套,所配用的钢盔也漆成白色。穿着雪地伪装服的冲锋枪枪手和搭载他们的T-34 坦克一起冲锋,这在苏联的冬季战场上是最常见的景象。

          手持PPSh41式冲锋枪的工人纠察队员

          老游击队员穿的是农民的便衣,戴的却是德国一战时期带有保护色罩布的头盔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由工人组成的“工人营”的战士们在废墟中搜索前进

          1941年的莫斯科外围,穿着雪地伪装服的摩托化步兵


          IP属地:天津13楼2013-03-29 22:20
          回复
            苏联还研制了一些其他品种的伪装服,以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并主要装备侦察兵和狙击手。战争期间苏军使用最为广泛的是一种称为“圆锯”的迷彩服:橄榄绿色的底色上带有很大的不规则形状的褐色斑块。该迷彩服的风帽比一般的要宽大得多,从头部一直延伸到胸部,用纽扣固定,戴钢盔时也可以穿着。风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有效改变人体的外形轮廓,增强伪装效果。战争爆发后,部队还装备了另一种特殊的伪装服,其外形与“圆锯”相似,但只有棕绿色一种颜色,衣服表面加工了许多小布环,可以根据隐蔽地点的实际环境,在布环中插上伪装用的植物。1943年以后,红军又配发了一种新式林地迷彩服,在深绿的底色上点缀有边缘呈锯齿状的黄色小块,改进型上还有大面积的棕色斑块,以模拟秋季林地环境,这是苏军在二战中装备的最后一种伪装服。此外,苏军还少量采用过一种根据德军迷彩服仿制的冬季伪装风衣,该风衣的棕绿色底色上带有白色斑点,而且正反两面均可以穿着。
            1943~1945年的这段时间是红军军服最为混杂的时期。这里因为战争造成了巨大破坏,物资相当匮乏,许多旧式的军服在回收缝补后又重新下发给部队,有些则作为个人的衣物继续使用,所以在1943年恢复肩章以后,在苏联红军的各兵种中都普遍存在着新式肩章和旧式军服、甚至于两种不同型号的军服混合穿着的现象;另一个原因就是部队的频繁调动和后勤供应的不及时,使得军服不能按时发放到部队,官兵们不得不在相应的条令颁布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穿着旧式军服,这种情况在战争初期相当常见。最典型的就是留用1935型的上衣,只是按新条令的要求,将原先的军衔领章去掉,并缀上新式肩章;老式的蓝色马裤也是被保留下来的服装之一。兵种色的混淆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严酷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常常使得战士们被迫穿上能找到的一切衣物,包括其他兵种的衣物。在前线,有时双方的阵地犬牙交错,为避免暴露目标,到前沿视察的高级军官们有时会穿着普通士兵或低级军官的外衣,并且取下肩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犯有过错而必须在惩戒营中戴罪立功的官兵,往往被暂时取消了军衔或降低了物资供应标准,只能不戴肩章或将肩章戴在旧军服上。

            身穿“圆锯”迷彩服的女狙击手

            1943~1945年期间苏军使用的“圆锯”迷彩服,迷彩服外面是防弹钢板马甲

            1944~1945年红军侦察兵的林地迷彩服

            部队首长欢迎押着俘虏返回的侦察兵小分队。侦察兵伪装服上的布环中插有伪装用的植物枝条

            具有浓厚的“苏联情结”的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在纪念莫斯科战役胜利63周年的仪式上。这次特殊的纪念仪式共出动了 2000余名身穿当时军服的军人和演员。普京总统身后的旗手穿的也是当时两种最典型的冬季军服


            IP属地:天津14楼2013-03-29 22:22
            回复
              你有没有发现。这贴就俩回复。都是我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03-29 22:23
              回复
                结束语
                  战争结束后,苏联开始重建满目疮痍的国家,从战火中幸存下来的军人们带着作为战争纪念品的军服陆续复员回到了家乡。这些军服在重建工作中大多数作为工作服来使用,质料较好的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经过重新染色和裁剪,改制成其他衣物,只有一小部分被它们的主人妥善收藏起来。而在仓库中保存的军服,除集中回收处理外,剩下的一部分则在战后拍摄的众多反映二战的影视作品中充当道具,并随着时间的消逝也逐渐损耗殆尽。时至今日,这些军服和二战期间苏联红军使用过的其他装具已成为欧洲收藏爱好者的新宠,其价格自 1980年代以来已经翻了若干倍,这大概是它们当年在冰天雪地中奋战的主人们始料未及的。
                  但是在二战中建立并完善的苏式军服体系并未完全消失,战后苏联军队仍继承了这一服装体系并加以发展。在1990年苏联解体之前,军服的种类及军衔符号、徽章的样式基本上都和二战时期一脉相承。这种相似性在现在的俄罗斯军服上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苏联军服的影响不仅局限在本国,二战后建立的华约及大多数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武装力量,在军服、军衔的设计上都受到苏式军服的很大影响。我国建国初期所采用的55式军服及相应的军衔,在种类、式样上基本都采取了与苏联相同的模式。即使是到了今天,在朝鲜和越南这两个昔日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小兄弟”的军服上,仍能看出苏式军服的痕迹。(完)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和军衔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二战期间的苏式军服

                1980年代末,驻扎在东柏林的苏联军队,其军服、军衔和徽章的式样与二战期间的苏联军服一脉相承


                IP属地:天津19楼2013-03-29 22:27
                回复
                  2025-08-21 15:16: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几楼被删的不明不白,已申请恢复


                  IP属地:天津20楼2013-03-29 22:28
                  回复
                    顶一个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3-03-29 22:30
                    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7-08-10 0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