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可能我已经谈论过很多次了
首先 从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角度评判 翻译稿明显有赶脚的嫌疑 很多错误明显并不是文化差异或者“顾虑”造成的 而是译者根本没弄懂或者没花时间去弄懂原意 很多笑点就此被埋没 也难怪 官方译制都有任务指标 不可能像网络字幕组那样一星期只做一集 从而有时间对文本精雕细琢 换成我 要我一天内连续做个3、4集我就已经感到疲劳了 吧里各位基本上都看过听过原版 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详细说说配音 以我20多年译制片爱好者的角度来看 央视版的配音演员没入戏 给人感觉就是在读稿 而没有去深入体会每个角色 总的来说就是缺乏感情 让本来生动的对话经配音后索然无味 本来诙谐幽默的对白在罐头笑声下显得很生硬 当然这恐怕是现在中国译制片很难避免的问题 对比一下当年上海电视台译配的《成长的烦恼》 文本翻译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周野芒、张欢、梁正辉等资深配音演员(或者说话剧演员)却把每个角色演活了 完全让观众忘却了语言文化的差异 当年的配音是所有人一起在简陋的录音棚里完成的 在工作时演员之间是有互动的 而现在的音频剪辑技术进步飞跃 参与配音的演员不用同时同地完成工作 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 但演员间见不着面 自然缺少了互动 所以就会导致配音缺乏感情
《人人》一剧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美国情景喜剧 没有之一 GP也只能排第2 但我不会爱屋及乌的去褒奖差强人意的央视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