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吧 关注:13,694贴子:80,904

【人间失格】人间失格6种译本测评:烨伊/许时嘉/李欣欣/高詹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仅为笔者挑出第一部分给出的测评,其后内容不在考虑之内,给诸位想入本书的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至于具体该买哪本书我想诸君读完也有自己的想法。
当然这是笔者的一己之见,相信诸位也有各有高见。欢迎各位心平气和提出意见和建议讨论,至于喷子直接删楼不谢。


IP属地:上海1楼2013-02-22 17:10回复
    人间失格 (日)太宰治|译者:烨伊

    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 我总是无法理清人类生活的头绪。我从小在东北的乡间长大,初次见到火车,是年纪稍大后的事了。我在火车站的天桥上爬上爬下,满以为它是为了把车站建得像国外的游乐场一般复杂有趣,而特地打造的新潮设施。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此深信不疑。在天桥上爬上爬下,曾是我最拿手的游戏。我原以为,那是铁路局最为贴心的服务之一。后来我发现,天桥不过是供乘客跨越铁路而设,只是一段实用性的阶梯,于是顿感索然无味。此外,幼年的我在绘本中见到地铁,也不以为它是为实际需求而建,竟自认为比起地面上的车,地底下的车别出心裁、乐趣非凡,这应是地铁出现的缘由。 我自幼体弱多病,长期卧床在家。躺在床上,我笃定地认为这些床单、枕头套、被套都是单调乏味的装饰品。将满二十岁时,才得知这些竟也都是实用品。我颇感意外,对于人活于世的简朴,不禁悲从中来。还有,我不懂得饥肠辘辘的滋味。不,我并非要傻乎乎地说明自己成长在不愁衣食的大户人家,只是我的确不曾体会饥饿之感。这样说来或许奇怪,我是那种即使饿了,也无法自察的人。中小学时,每当放学回家,周遭的人们总会七嘴八舌地吵着:“肚子饿了吧?我们都是过来人,放学回家的时候肚子总会饿得够戗。来点甜纳豆如何?还有蛋糕和面包哦。”我也总会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讨好人的精神,嘴上说着“我饿了”,顺手把十颗甜纳豆扔进嘴里。但其实,那时的我对于饥饿一无所知。 当然,我的食量并不小,记忆中却几乎不曾因饥饿而进食。我吃人们眼中的山珍海味,也吃众人艳羡的奢华之食。外出用餐时,总会勉强自己吃到撑。年幼之时,于我而言,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在自家用餐的时候。在乡下家中,每逢用餐,全家十余人的餐盘都分成相对的两列排开。身为幺子的我,自然坐在未座。用餐的房间光线暗淡,午饭时,十几位家人默默坐在桌前扒饭,这光景总是让我不寒而栗。我家是传统守旧的乡下家庭,菜色大都墨守成规,我渐渐对山珍海味或奢华之食不再抱有期待,最终竟觉得吃饭的时刻是可怖的。我坐在那幽暗房间的餐桌末端,因恐惧而寒战连连,把饭食一点点强压进口中,闷想着:“人为何一天非吃三餐不可?”每个人吃饭时都表情严肃,用餐俨然如某种仪式:一家人须得每日三次,准时聚集到一间幽暗的屋中。餐盘的顺序要摆放正确,即使并不饿,也须沉默着低头咀嚼饭食。以至于我曾以为,这是在向家中蠢蠢欲动的亡灵们祈祷。在我听来,“人不吃饭就会死”这句话不过是可恶的恐吓之词。然而,这种迷信的说法(到现在我仍觉得这像是某种迷信)却总能带给我不安和恐惧。人不吃饭就会死,所以必须劳动、吃饭——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让我觉得艰涩难懂、更具有胁迫感的话语了。 即是说,我对人类的行为,至今仍无法理解。我的幸福观与世人几乎大相径庭。为此,我深感不安,夜夜辗转反侧、呻吟不止,甚至精神发狂。我究竟能否称得上是个幸福的人昵?自幼时起,就常有人说我幸福,我却总觉得自己有如身陷炼狱,那些说我幸福的人在我看来反而比我幸福许多,他们安乐的生活远非我所能比拟。我甚至曾认为,自己背负着十个灾祸。若任意将其中一个交与旁人背负,恐怕都足以令人丧命。 总之,我不懂。旁人承受的痛苦的性质和大小,我完全捉摸不透。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只是吃个饭就能化解的痛苦,或许才是莫大的痛苦。也许,我刚才所说的那十个灾祸在这些痛苦面前,不值一提。也许那些我无法理解的痛苦才是凄惨的阿鼻地狱。果真如此吗?我不知道。但即使如此,那些人依然不想轻生、不会发狂,纵谈政治、亳不绝望、毫不屈服、继续与生活作战。他们不觉得痛苦吗?他们变得自私自利,甚至视其为理所当然,难道从未怀疑过自己?若真如此,那真是快活。不是每个人都是如此吧?真的都满足于此吗?我不知道……在夜里酣然入睡,一早醒来就会神清气爽吗?他们做了怎样的梦?走路时想些什么?想着钱的事情?不会仅此而已吧?我似乎听说过“民以食为天”,却从未听过“人为钱而活”。不,也许因人而异吧……我还是搞不懂……思绪渐感困惑之时,我越发惶恐不安,仿佛自己是这世上的异类。我与旁人几乎无法交谈,因我既不知该谈些什么,也不知该从何谈起。于是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他人。 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我极度恐惧人类的同时,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对人类死心。于是,我靠滑稽这根细线,维系着与人类的联系。表面上,我总是笑脸迎人,可心里头,却是拼死拼活,在凶多吉少、千钧一发的高难度下,汗流浃背地为人类提供最周详的服务。我的家人有多痛苦?为了生计他们在思考些什么?自孩提时起,我就对这些事一无所知,只是畏缩着,不堪承受家人之间的隔膜,因此从小就练就了取悦他人的本领。换言之,不知从何时起,我成了一个不说半句真话的孩子。翻看那时与家人的合照便可发现,其他人都一本正经,只有我一个人,必定笑得诡异而扭曲。那是我取悦他人的一种幼稚而可悲的方式。 而且,无论我被家人怎样责怪,也从不还嘴。哪怕只是戏言,于我也如晴天霹雳,令我为之疯狂,哪里还谈得上还嘴?我深信,他们的责备才是亘古不变的“人间真理”,只是我无力践行真理,无法与人共处。因此,我无力反驳,也无法为自己辩解。只要被人批评,我就觉得对方说得一点都没错,是我自己想法有误。因此我总是黯然接受外界的攻击,内心却承受着疯狂的恐惧。 P4-7


    IP属地:上海2楼2013-02-22 17:13
    收起回复
      2025-08-20 20:26: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烨伊译本
      总评:此译本语言较为平实,无甚浮华辞藻,逻辑比较清晰不拗口。从语句上推测翻译与原文相接近。但感觉还是有一些译本共通的缺陷:作者的感情没有完全翻译出来,这当然也不能强求,毕竟译者并非原作者。笔者曾读过网上佚名所译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读起来深有共鸣,本人所买多本实体书与之相差甚大,可见显现作者之情感重要。
      以下选择3处作分评:
      1、中小学时,每当放学回家,周遭的人们总会七嘴八舌地吵着:“肚子饿了吧?我们都是过来人,放学回家的时候肚子总会饿得够戗。来点甜纳豆如何?还有蛋糕和面包哦。”
      其中“我们都是过来人”一句乍读甚是拗口,略显突兀了。笔者觉得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大人们”说自己也有过这种感受,这句话可以不必单放出来,甚至剔除也可(以后会有不同译本示例)。
      “来点甜纳豆如何?还有蛋糕和面包哦。”这句话显得轻快活泼,趣味横生,读起来仿佛让人鼻子间萦绕着蛋糕和面包的香气,这里是笔者认为比较好的。
      2、我似乎听说过“民以食为天”,却从未听过“人为钱而活”。
      这里考虑到的是作者运用我国俗语的问题,也许有人喜欢耳熟能详的俗语,有的人却觉得外国文学加上俗语不伦不类,这不过见仁见智。这里仅仅注重翻译的准确程度以及字句的推敲。
      前面“民以食为天”无可挑剔之处,后面“人为钱而活”因找不到与之对应之句,故无法与上句对应,略显不对称感。中国有句话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倒是意思上(注意)有些相近,但用上反而与原文有些出入 故也不能。笔者觉得既然不能同时用上倒不如不用俗语较为好。
      3、 于是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他人。 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读起来意义不是很明了,原文是“人间に対する最后の求爱でした。”意思应该是“我”委屈自己以求使自己不脱离人类这个群体云云,但其他译本大概都如此笔者也不做多判断。。。


      IP属地:上海3楼2013-02-22 17:14
      收起回复
        人间失格 (日)太宰治|译者:许时嘉

        对我而言,在天桥上跑上跑下,是在玩着相当时髦的游戏,我当初还一直觉得这是铁路局最上道的服务之一,后来当我发现这是用来让旅客们跨越铁道具有实用性的楼梯时,突然间觉得索然无味。
        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在图画书里看到地下铁这类的东西,竟不觉得是为了实用而建造的,径自认为比起乘坐在地面上的车子,在地底下搭车会是一种更与众不同而有趣的游戏。
        我从小体弱多病,常常卧病在床,但躺归躺,却觉得床单、枕头套、被单等等,实在都是些无聊的装备,直到快二十岁,才意外发现这些都是实用品,当时的我对于人类的俭朴,感到黯然而悲哀。
        还有,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饿肚子。不,这并不代表我生长在一个衣食无缺的家庭中,没这么愚蠢的意思。是因为我完全不知道「饿肚子」的滋味是什么?虽然听起来有些诡异,但就算是肚子饿,自己也浑然无所觉。
        我还记得,小学、中学时候,从学校一回来,周遭的人便会争相对我说「啊!肚子饿了吧!放学后肚子最容易饿了,来点甜纳豆如何?还有蜂蜜蛋糕和面包喔!」因此,我就会发挥天生阿谀的精神,喃喃地道着「肚子饿了!」,然后一口塞进十颗左右的甜纳豆。可是,饿肚子到底是什么感觉呢?我实在一丁点儿都不明了呀!
        当然,我的食量相当大,不过却没有一丝一毫因感到饥饿而进食的记忆。我会吃众所认同的山珍海味,也会吃别人眼中的丰盛佳肴,还有,到别人家时他们端上来的食物,我也会吃到撑为止。
        然而,对幼年时代的我而言,最痛苦的时候,莫过于在自己家里吃饭的时候。
        在乡下的家中,家庭成员十余人全部各自对着饭菜,面对面排成两列,身为家中幼子的我,自然坐在最后方的座位。
        饭厅除了些许阴暗外,吃午饭时,全家十余人不发一语地扒着饭的模样,老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加上是传统乡下家庭的关系,配菜大致都是那样,根本不用奢望会有什么珍贵而丰盛的食物,因此对用餐的时刻渐渐感到恐惧了。
        有时我还会在阴暗的饭厅末端,在以为自己是因寒冷而颤栗的念头下,一点一点将饭送到嘴边硬塞了进去,甚至还思索着,为什么人每天都要吃三餐啊?其实呢,大家表情严肃地吃着饭,或许也算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因此家人每天早晚三次,固定时间聚集在微微阴暗的饭厅里,将饭菜依顺序排列着,就算不想吃也要沉默地嚼着饭、低着头对家中蠢动着的鬼魂们祈祷着。
        不吃饭就会死!这样的话听起来只是个讨人厌的威胁。这样的迷信(到现在我还是忍不住觉得这是个迷信),却老是带给我不安与恐惧。「人啊,不吃饭会死呀,所以一定要赚钱、吃饭才行。」
        对我而言,没有一句话比刚刚那句更深涩难懂,更让人有感于胁逼性的震撼。也就是说,自己似乎对于人类谋生这件事尚未有所理解。
        我的幸福观与世界上人类的幸福观在吃的方面不同而产生不安的感觉,我甚至因此夜夜辗转难眠、低语呻吟或因此发狂。
        到底什么才是幸福呢?其实我从小,就三不五时地被别人说成是一个幸福的人,但是我却老觉得自己身在地狱,反而觉得那些认为我幸福的人什么都没比较,就老是认为我很安逸。
        我甚至还觉得自己背负了十个灾祸,旁人背负了其中一个,都足以因此丧命。
        总之,我不懂。对于旁人痛苦的性质与程度,我完全没有头绪。
        实际的痛苦,只是单单吃了饭即能解决的痛苦,但是,这才是最强烈的痛楚、或许还会身陷在那些痛苦直到连自己的十个灾祸都化为乌有一般凄惨的阿鼻地狱(会以烈火不断燃烧着死者肉躯永无安息之日,逐次步入极度痛苦阶段的地狱,又称为「无间地狱」)。
        会不会是这么回事,我也不知道。然而,尽管能够不自杀、不发狂、正常地谈论政党、不绝望、不屈辱地继续与生活抗衡着,难道这样就不会痛苦了吗?难道这样就会完全拥有自我,而且深信理所当然,完全不曾怀疑过自己?
        若真能如此,就轻松多了,但所谓的人,真的如此就算满分了吗?我不知道……在夜里深深地熟睡,早晨就会觉得很爽快?作了什么样的梦呢?在路上走着时,脑海里想的又是什么呢?是钱吗?不会吧,不只有这有而已吧?虽然我曾听过「民以食为天」,但却不曾耳闻「为金钱而活」这样的话语,不,可是依不同情况的话…… 不,这我也不懂……越是努力去思索,就越搞不懂,自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净是被不安与恐惧所侵袭。我几乎无法和旁人聊天。因此该说些什么才好呢,我不懂。
        此时,我想到的是娱乐他人。
        这是我对人最后的求爱。我,极度恐惧着人的同时,却怎么也无法对人死心。于是,我要讨人欢心,才能与人类保持着一丝的牵连。表面上虽然不断地绽放笑容,内心却紧张万分,这才是成功率渺茫,千钧一发,让人泠汗直流的服务。
        从孩提时代开始,我的家人有多痛苦?脑子里想着甚么事而活?这些我一点概念也没有,只是恐惧着,无法忍受这种不舒坦,让自己成为一个讨人欢心的高手。换句话说,不知从何时起,我就成了一个不会说半句真话的孩子。
        若是看到当时我和家人合照的相片,大家都是认真的表情,只有我怪异地歪着脸笑着。这也是我年幼可悲的一种娱人方式。
        此外,我从未因为被双亲叨念而顶过嘴。即使小小的责备,都会让我如晴天霹雳般感觉强烈,几近发狂。别说是顶嘴,那种责备才正是所谓千古不变的人类真理啊!
        由于我无力实行真理,会不会因而无法与人同住呢?我还是会这样陷入思绪里。因此,我无法争论,也无法为自己辩解。若是被别人恶言相向,不管如何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错,默默地承受着攻击。内心深处则感受到一股狂乱的恐怖。


        IP属地:上海4楼2013-02-22 17:17
        收起回复
          许时嘉译本
          总评
          此译本较为中肯,没有什么太突出的地方也没什么缺点,和众多普通译本一样。。。
          1、我还记得,小学、中学时候,从学校一回来,周遭的人便会争相对我说「啊!肚子饿了吧!放学后肚子最容易饿了,来点甜纳豆如何?还有蜂蜜蛋糕和面包喔!」
          这里就没有上面译本的“我们都是过来人”,意思也翻译到位了。而“蜂蜜蛋糕 ”也显然较具日本特色,读起来也蛮有一番风味。
          2、虽然我曾听过「民以食为天」,但却不曾耳闻「为金钱而活」这样的话语
          修辞稍作变化,基本与上面一样。
          3、此时,我想到的是娱乐他人。这是我对人最后的求爱。
          “娱乐他人”笔者觉得是翻译的一大败笔。可能译者的意思不是说要去作弄他人的意思,可这句话也不得不让人引起联想- -这样偏离作者意思的问题比较严重,显得文中“我”玩世不恭,而不是对生活妥协的状况。


          IP属地:上海5楼2013-02-22 17:17
          收起回复
            李欣欣--游绣月译本
            总评
            台湾译本笔者觉得一般质量较高(当然不是必然)。也许是和大陆文化有差异却属同源,加上其文化的开放,使其译本较之大陆相对活泼而且新鲜。总之此译本喜欢台湾文化的可以看看~
            1、读小学和中学时,每次从学校回来,周围的人总会七嘴八舌地问道:“肚子饿了吧?我们以前也这样啊,每次放学回家总觉得饿得要命。先吃点纳豆吧,家里还有蛋糕和面包哦!”
            “我们以前也这样啊”这里加上去了,但不像第一个加上去那么突兀,也不像第二个原文没有全译完,显得恰到好处。但缺点是全句略显拖沓。
            2、尽管我曾听说过人们因吃饭而活着这句话,但是为了金钱而活这句话却没听说过
            此处没有用俗语,而且上下较为对称,语句通顺流畅,因此认为在上面两文本之上。
            3、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扮演逗人发笑的丑角。 那是自己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此句用比喻手法把“我”比作“丑角”,这是比较恰当的。翻译不死板不拘泥于原文,并且不离原意,这是难能可贵的。


            IP属地:上海7楼2013-02-22 17:19
            收起回复
              人间失格 (日)太宰治|译者:高詹灿--袁斌

              此外,我孩提时在画本上见过地铁,始终认为那不是为了实际需求所想出的设计,而是因为在地下坐车别出心裁,别有一番乐趣,远胜于在地面上坐车。我从小便体弱多病,常卧病在床,我总是躺在床上心想这些床单、枕头套、被套,真是单调无趣的装饰品,直到年近二十,才得知这一切竟然都是实用品,不禁心中黯然,对人类的俭朴感到悲从心中来。还有,我不懂什么叫饿。不,这并非意指我生长在衣食无缺的家庭,我可没这个蠢思想,我是真的不懂饿是什么样的感觉。这句话听来有些奇怪,但我就算肚子空空如也,也浑然未觉。小学、国中时,每次一回到家中,周遭的人们总会七嘴八舌地说道:“肚子饿了吧?”我们都还记得那时候,从学校回来后,总是特别饿。“吃点甜纳豆吧?也有蛋糕和面包噢。”而我也会发挥天生喜欢讨好人的精神,嘴里说着“我肚子饿了”,顺手把十颗纳豆送进嘴里。我完全不懂肚饿是何种滋味。 当然了,我的食量也不小,但我不记得自己曾经为饿而吃。我吃人们眼中的珍馐,还有豪华大餐。到外头用餐时,我也会勉强自己吃。就儿时的我来说,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家中的用餐时间。我位于乡下的老家,用餐时一家十几口全员到齐,迎面而坐,饭菜排成两列,我身为家中老幺,坐在末座。用餐的房间里灯光昏暗,午餐时,一家十几口人全部沉默不语扒着饭,那光景总令我感到一股寒意。我家是个守旧的乡下家庭,菜色几乎一成不变,别指望会有什么珍馐或是豪华大餐,所以更是令我视用餐为畏途。在这昏暗的房间里,我坐在餐桌末座,因寒冷而全身打颤,一点一点地将饭塞进口中,心中暗忖——我们为何每天都得吃三餐不可呢,每个人用餐时都一脸严肃,宛如某种仪式,一家人每天三次准时聚在昏暗的房间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毫无食欲,也得低头默默嚼着米饭,这也许是向潜伏于家中的亡灵祈祷的一种仪式。 “人不吃饭就会死”这句话听在我耳里,不过是一种讨厌的恫吓。然而,这项迷信(至今我仍觉得它像是某种迷信)却总是令我惶恐不安。因为人们不吃饭就会死,所以才得工作、吃饭。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艰涩难懂、更令人感到威胁的话语了。换言之,我对人类的行为,至今仍是无法理解。我与世人的幸福观似乎大相径庭,这份不安甚至令我夜夜辗转难眠暗自呻吟,令我几近发狂。我到底算不算幸福呢?从小人们就常说我幸福,但我总觉得自己置身于地狱,反而是那些说我幸福的人,过着的安乐生活远非我所能比拟。我甚至认为自己背负着十个灾祸,其中随便一个交由旁人来背负,恐怕都足以令人丧命。 旁人痛苦的性质和程度,我完全无从捉摸。那些实际的痛苦,只要有饭吃就能解决的痛苦,也许才是最强烈的痛苦,是凄绝的阿鼻地狱,足以将我那十个灾祸吹跑。是否真是如此,我不知道,不过,他们竟然没自杀、没发疯、阔谈政治而不绝望、持续与生活搏斗而不屈服,难道他们不会感到痛苦吗?他们彻底变得自私自利,而且视其为理所当然,难道从未怀疑过自己?如果真是这样,那确实轻松,可是,不是每个人都如此,以此视为满分的目标吧?我不明白。他们夜里睡得香甜,一早醒来神清气爽吗?做了哪些梦呢?会边走路边想事情吗?想着钱的事吗?不会只是这样吧?我好像曾听说过“人为食而生”,但从未听过人是为钱而活,不,虽然有时候也……我还是搞不懂,愈想愈迷糊,这令我益发感到惶惑不安,仿佛这世上只有我是异类。我几乎无法和旁人交谈。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于是我想到一个好方法,那就是搞笑。 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尽管我对人类极度恐惧,但始终还是无法对人类死心断念.。于是我借着搞笑这条细线,与人类系在一起。我表面上总是笑脸迎人,但内心却是铆足了全力,在成功率千分之一的高难度下,如履薄冰,冷汗直流,提供最周详的服务。从小,就算是自己家人,我也猜不出他们有多痛苦、脑子里想些什么,我只觉得害怕,无法忍受那尴尬的气氛,就此成了搞笑高手。换言之,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个说话从不吐实的孩子。看我当时和家人合照的照片便可发现,其他人全都一脸正经,唯独我表情歪斜地笑着。这也是我既幼稚又悲哀的一种搞笑方式。 不论家人对我说什么,我从不顶撞。他们小小的批评,我却感觉如同闪电霹雳般强烈,几乎令我发疯,别说顶嘴了,我甚至认为他们的批评肯定是人类自古一脉相传的真理,我没有实践真理的能力,恐怕已无法和人类共处。因此,我无力反驳,也无法为自己辩解。_旦受人批评,我便觉得对方说得一点都没错,是我自己想法有误,我总是默默承受对方的攻击,内心感受到几乎为之狂乱的恐惧。 受人责备或训斥,可能任何人心里都会觉得不是滋味,但我从人们生气的脸上,看出比狮子、鳄鱼、巨龙还要可怕的动物本性。平时他们似乎隐藏着本性,但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在暴怒之下,突然暴露出人类可怕的本性,就像温驯地在草原上歇息的牛,冷不防甩尾拍死停在腹部上的牛虻一样,这一幕总是令我吓得寒毛倒竖。想到这种本性或许也是人类求生的资格之一,我感到无比绝望。对人类,我始终心怀恐惧,胆战心惊,而对于自己身为人类一员而言,我更是毫无自信,总是将自己的烦恼埋藏心中,一味掩饰我的忧郁和敏感,伪装出一副天真无邪的乐天模样,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搞笑的怪人。P12-15


              IP属地:上海8楼2013-02-22 17:21
              收起回复
                高詹灿--袁斌译本
                总评:
                台湾译本。国版的就是把原文变成简体字而已。网上有许多人推荐这本,但笔者仅从这段推测只是属于中上而已。。。莫非是因为在看简体的原因。。。?
                1、小学、国中时,每次一回到家中,周遭的人们总会七嘴八舌地说道:“肚子饿了吧?”我们都还记得那时候,从学校回来后,总是特别饿。“吃点甜纳豆吧?也有蛋糕和面包噢。”
                “我们都还记得那时候”这里笔者认为不太好,从语境上来说“周遭的人”显然是大人,用这种语气对小孩纸说话略显不妥,如果说“还记得以前怎样怎样云云 ”倒还更适合吧。
                2、我好像曾听说过“人为食而生”,但从未听过人是为钱而活
                这里虽未用俗语,但依然是未对称,这种结果就是读起来不通顺,显得结构不紧凑。
                3、 于是我想到一个好方法,那就是搞笑。 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同二译本。


                IP属地:上海9楼2013-02-22 17:21
                收起回复
                  2025-08-20 20:20: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间失格(赠太宰治绝笔之作) (日)太宰治|译者:安安

                  第一手札 回首前尘,尽是可耻的过往。 对于我来说,所谓人的生活是难以捉摸的。因为我出生在东北的乡下,所以,初次见到火车,还是长大了以后的事情。我在火车站的天桥上爬上爬下,满以为它是为了把车站建得像国外的游乐场一般复杂有趣,所特意打造的设施。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此深信不疑。对我来说,沿着天桥上上下下,是一项很特别的游戏,而且它算是铁路公司设想最周到的服务之一。后来,我发现它不过是为了方便乘客跨越铁轨而架设的极其实用的阶梯时,顿时大感扫兴。此外,在孩提时代,我从小人书上看到地铁时,也以为它的设计并非出自实用性需要,而是缘于另一个更好玩的目的。竟然自认为比起地上的车,乘坐地底下的车更别有一番乐趣,这应该是地铁出现的缘由。从幼年时代起,我就体弱多病,常常卧床不起。我总是一边躺着,一边思考着:这些床单、枕套、被套全都是无聊的装饰品。直到自己二十岁左右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都不过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罢了。于是,我不禁为人类的节俭黯然神伤。还有,我也不知道饥肠辘辘是何等滋味。这倒并不是故意炫耀自己生长在不愁吃不愁穿的富贵人家。我绝不是在那样一种愚蠢而浅薄的意义上这样说的,只是我真的对“肚子饿”的滋味一无所知。或许我这样说有点奇怪,但是即使我两腹空空,自己也真的浑然不知。在上小学和中学时,一旦我从学校回到家里,周围的人就会七嘴八舌地问道:“哎呀,肚子饿了吧?我们都是过来人,放学回家的时候肚子总是特别饿,真是难受。吃点甜纳豆怎么样?家里还有蛋糕和面包哦。”而我只顾着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阿谀奉承的秉性,一边小声嘀咕说“我饿了”,一边把几十粒甜纳豆一股脑儿塞进嘴巴里。但其实,肚子饿到底是什么感觉呢?我一点都不知道。 其实我的食量并不小,但我不曾记得,有哪一次是因为饥饿才吃东西的。我吃人们眼中的山珍海味,也吃别人眼中的丰盛佳肴,还有去别人家时,主人端上来的食物,我即使勉为其难,也要咽下肚去。在孩提时代的我看来,最痛苦难挨的莫过于在自己家吃饭的时候。 在乡下的家中就餐时,全家十几口人排成两列入座。作为最年幼的孩子,理所当然我是坐在最靠边的席位上。用餐的房间光线有些昏暗,吃午饭时只见十几个人全都一声不响地嚼着饭菜,那情形总让我不寒而栗。再加上我家是传统守旧的乡下家庭,所以,每顿端上饭桌的菜肴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我渐渐对山珍海味和奢华之食不再抱有期待,因此对用餐的时刻也渐渐感觉恐惧了。我坐在那阴暗房间的餐桌末端,因寒冷而浑身颤抖。我把饭菜一点一点勉强塞进口中,心里暗暗地揣度着:“人为什么要一日三餐呢?”每个人吃饭时都表情严肃,用餐俨然如某种仪式:一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聚集到一间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并排坐着,不管你有没有食欲,都得一声不吭地咀嚼着。以至于我曾经以为,吃饭时,大家低着头是向家中蠢蠢欲动的鬼魂们做祈祷。 “不吃饭就会饿死。”这句话在我听来,无异于一种讨厌的恐吓。但这种迷信(即使到今天,我依旧觉得这是一种迷信)却总是带给我不安与恐惧。“因为人不吃饭就会饿死,所以才不得不干活,才不得不吃饭。”——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这更让我觉得晦涩难懂,更充满恐吓性的话了。总之,我似乎对人类仍然是迷惑不解的。 我自己的幸福观与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也完全不同。这使我深感不安,并因为这种不安而每夜辗转难眠,呻吟不止,甚至几近发狂。我究竟幸不幸福呢?说实话,尽管我自幼时起,就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幸福的人,可是我却总是觉得自己深陷地狱。我反倒认为,那些说我幸福的人看上去比我幸福多了,他们安乐的生活远非我所能比的。我甚至认为,自己背负着十大灾难,如果将其中的任何一个灾难让他人来承受的话,恐怕都足以让其丧命。 总之,我不懂。别人苦恼的性质和程度,都是我捉摸不透的谜。 现实生活中,仅仅依靠吃顿饭就能一笔勾销的痛苦,或许才是最为强烈的痛苦,是惨烈得足以让我所列举的十大灾难显得无足轻重的地狱。是否真是如此,我不知道。这种痛苦,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尽管如此,那些人依然不想自杀、不会发狂,他们纵谈政治、毫不绝望、不屈不挠,继续与生活搏斗。他们难道不痛苦吗?他们彻底变得自私自利,甚至视其为理所当然,难道他们就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不幸吗?若真是如此,那他们果真幸福。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此吧?真的都满足于此吗?我确实不明白……或许他们夜里酣然入睡,一早醒来就会神清气爽吧!他们在夜里都梦见了什么呢?他们一边款款而行,一边思考着什么呢?是金钱吗?绝不可能仅仅如此吧?尽管我曾听说过“人是为了吃饭而活着的”,但却从不曾听说过“人是为了金钱而活着的”。 不,或许……因人而异吧……我还是搞不懂……思绪渐感困惑之时,我越发恐惧不安。最终的下场就是被“唯有自己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不安和恐惧牢牢攫住。 我与别人几乎不说话,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这是我对世人最后的求爱。尽管我对世人感到极度恐惧,但却怎么也没办法对世人死心。于是,我依靠滑稽这一根细线,维系着与世人的一丝联系。 从孩提时代起,我的家人有多痛苦?又是如何艰难地生活?对这些我都一无所知。我只是觉得害怕无法忍受那尴尬的气氛,不堪承受家人之间的隔膜,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我变成了一个不说一句真话的孩子。换言之,我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变成了一个扮演“小丑”来取悦别人的孩子。 P5-8


                  IP属地:上海10楼2013-02-22 17:23
                  收起回复
                    安安译本
                    总评:
                    此译本有抄袭第一个译本的嫌疑。。。似乎是作为女性的语气修改了一些描写?而且稍加了一些辞藻,可以说是第一种译本的加强版。
                    1、在上小学和中学时,一旦我从学校回到家里,周围的人就会七嘴八舌地问道: “哎呀,肚子饿了吧?我们都是过来人,放学回家的时候肚子总是特别饿,真是难受。吃点甜纳豆怎么样?家里还有蛋糕和面包哦。
                    同一。
                    2、尽管我曾听说过“人是为了吃饭而活着的”,但却从不曾听说过“人是为了金钱而活着的”。
                    这里笔者是较为肯定的。这样读起来是不是更通顺易懂?
                    3、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这是我对世人最后的求爱。
                    同一。


                    IP属地:上海11楼2013-02-22 17:24
                    收起回复
                      人间失格 (日)太宰治|译者:杨伟

                      对我来说,所谓人的生活是难以捉摸的。因为我出生在东北的乡下,所以初次见到火车,还是长大了以后的事情。我在火车站的天桥上爬上爬下,完全没有察觉到天桥的架设乃是便于人们跨越铁轨,相反认为,其复杂的结构,仅仅是为了把车站建成外国的游乐场那样又过瘾又时髦的设施。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都这么想。沿着天桥上上下下,这在我看来,毋宁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俏皮游戏,甚至我认为,它是铁路的种种服务中最善解人意的一种。尔后,当我发现它不过是为了方便乘客跨越铁轨而架设的及其实用的阶梯时,不由得大为扫兴。
                      另外,在孩提时代,我从小人书上看到地铁时,也以为它的设计并非出自于实用性需要,而是缘于另一个更好玩的目的:即比起乘坐地面上的车辆,倒是乘坐地下的车辆更显得别出心裁,趣味横生。
                      从幼年时代起,我就体弱多病,常常卧床不起。我总是一边躺着,一边思忖到:这些床单、枕套、被套、全都是无聊的装饰品。直到自己二十岁左右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都不过是一些实用品罢了。于是,我对人类的节俭不禁感到黯然神伤。
                      还有,我也不知道饥肠辘辘是何等滋味。这倒并不是故意炫耀自己生长在不愁吃不愁穿的富贵人家。我绝不是在那样一种愚蠢而浅薄的意义上这么说的,只是我真的对“饥肠辘辘”的感觉一无所知而已。或许我这样说有点蹊跷,但是即使我两腹空空,也真的不会有所察觉。在上小学和中学时,一旦我从学校回到家里,周围的人就会七嘴八舌地问道:“哎呀,肚子也该饿了吧,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呐。放学回家那种饥饿感,可真要人命啦。吃点甜纳豆怎么样?家里还有蛋糕和面包哟。”而我只顾着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那种讨好人的秉性,一边嗫嚅着“我饿了我饿了”一边把十粒甜纳豆一股脑儿塞进嘴巴里。正因为如此,我对所谓的“饥饿感”是何等滋味,一点也不了解。
                      当然,我也吃很多东西,但我不曾记得,有哪一次是因为饥饿才吃的。我吃那些看起来珍奇的东西,看起来奢华的东西。还有去别人家时,对于主人端上来的食物,我即使勉为其难也要咽下肚去。在孩提时代的我看来,最痛苦难捱的莫过于自己家吃饭的时候。
                      在我乡下的家中,就餐时,全家人一共有十个左右,大家各自排成两列入座。作为最小的孩子,我当然是坐在最靠边的席位上。用餐的房间有些昏暗,吃午饭时只见十几个人全都一声不响的嚼着饭粒,那情形总让我不寒而栗。再加上这是一个古板的旧式家族,所以,每顿端上饭桌的菜肴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不可能奢望出现什么稀奇的山珍,抑或奢华的海味,以至我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我坐在那幽暗房间的末席上,因寒冷而浑身颤抖。我把饭菜一点一点勉强塞进口中,不住地忖度着:“人为什么要一日三餐呢?大家都一本正经地板着面孔吃饭,这似乎成了一种仪式。一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一间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并排坐着,不管你有没有食欲,都得一声不吭地咀嚼着,还一边佝着身躯埋下头来,就像是对着那蛰居于家中的神灵们祈祷一样。”
                      “不吃饭就会饿死”,这句话在我的耳朵听来,无异于一种讨厌的恐吓。任这种迷信(即使到今天,我依旧觉得这是一种迷信)却总是带给我不安与恐惧。“人因为不吃饭就会饿死,所以才不得不干活,才不得不吃饭”——在我看来,没有比这句话更晦涩难懂,更带有威吓性的言辞了。
                      总之,也就意味着,我对人类的营生仍然是迷惑不解。自己的幸福观与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风马牛不相及,这使我深感不安,并因为这种不安而每夜辗转难眠,呻吟不止,乃至精神发狂。我究竟是不是幸福呢?说实话尽管我打幼小起,就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幸福的人,可是我自己却总是陷入一种置身于地狱的心境中,反倒认为那些说我幸福的人比我快乐得多,我和他们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我甚至认为,自己背负着十大灾难,即使将其中的任何一个交给别人来承受,也将会置他于死地。
                      反正我是弄不明白的。别人苦恼的性质和程度,都是我捉摸不透的谜。实用性的苦恼,仅仅依靠吃饭就一笔勾销的苦恼,或许这才是最为强烈的痛苦,是惨烈得足以使我所列举的十大灾难显得无足轻重的阿鼻地狱。但我对此却一无所知。尽管如此,他们却能够不思自杀,免于疯狂,纵谈政治,竟不绝望,不屈不挠,继续与生活搏斗。他们不是并不痛苦吗?他们使自己成为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并虔信那一切理所当然,曾几何时怀疑过自己呢?这样一来,不是很轻松惬意吗?然而,所谓的人并不全部如此,并引以满足吗?我确实弄不明白......或许夜里酣然入睡,早晨就会神清气爽吧?他们在夜里都梦见了什么呢?他们一边款款而行,一边思考着什么呢?是金钱吗?绝不可能仅仅如此吧?尽管我曾听说过“人是为了吃饭而活着的”,但却从不曾听说过“人是为了金钱而活着的”。不,或许......不,就连这一点我也没法开窍。......越想越困惑,最终的下场就是被“唯有自己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不安和恐惧牢牢攫住。我与别人无从交谈,该说什么,该怎么说,我都不知道。
                      在此,我想到了一个招数,那就是扮演滑稽的角色来逗笑。
                      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尽管我对人类满腹恐惧,但却怎么也没法对人类死心。并且,我依靠逗笑这一根细线保持住了于人类的一丝联系。表面上我不断地强装出笑脸,可内心里却是对人类拼死拼活的服务,汗流浃背的服务。
                      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对家里人每天思考些什么,又是如何艰难地求生,不得而知。我只是对其中的隔膜心怀恐惧,不堪忍受,以致于不得不采取了扮演滑稽角色来逗笑的方式。即是说,我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变成了一个不说真话来讨好卖乖的孩子。
                      只要看一看当时我与家人们一起拍的留影,就会发现:其他人都是一本正经的脸色,惟独我一个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歪着脑袋发笑。事实上,这也是我幼稚而可悲的一种逗笑方式。


                      IP属地:上海12楼2013-02-22 17:26
                      收起回复
                        杨伟译本
                        总评
                        此译本是笔者从贴吧上看来的,网上貌似没有此译本卖?综合考虑笔者感觉此种译本是最好的了,不仅是因为字句修辞得当,而且还将译者的情感与译本相融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大多表达了出来。实为诸译本中之上品。
                        1、在上小学和中学时,一旦我从学校回到家里,周围的人就会七嘴八舌地问道: “哎呀,肚子也该饿了吧,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呐。放学回家那种饥饿感,可真要人命啦。吃点甜纳豆怎么样?家里还有蛋糕和面包哟。”
                        从这里可以看出译者笔法多变,语言活泼,还适当增加了一些解说,却没有违和的感觉。而且没有译本大多的通病,生硬死板。比较有生活的感觉。
                        2、尽管我曾听说过“人是为了吃饭而活着的”,但却从不曾听说过“人是为了金钱而活着的”。
                        同前一个译本。
                        3、在此,我想到了一个招数,那就是扮演滑稽的角色来逗笑。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同前一个译本。只是这里“办法”换成了“招数”,读起来更有趣味,更显译者语言功底。


                        IP属地:上海13楼2013-02-22 17:26
                        收起回复
                          最后贴上网上觉得有作用的建议:

                          还行,个人比较喜欢“高詹灿”和“袁斌”翻译的那本,感觉翻译很到位,语言很流畅
                          目前买到吉林、万卷和台湾木马三个版本的人间失格。就翻译来说觉得木马文化的更加优秀一些,万卷次之,吉林末位;把吉林放在最后可能是不怎么适应他家动不动就叹号来叹号去的翻译方法,总觉得抹掉了一些感情似的。学日语的朋友也觉得语境和语气甚至一些意象的描述木马文化出版的更接近原著。
                          抛开翻译不谈的话万卷的收录内容应该是最丰富的,包括鱼服记等等短篇;吉林那版收录了据说很难一见的 樱桃;木马出版的只收录人间失格。


                          IP属地:上海14楼2013-02-22 17:27
                          收起回复
                            然后是节选的那段原文:

                            人间失格日文原版
                            太宰治
                             耻の多い生涯を送って来ました。
                             自分には、人间の生活というものが、见当つかないのです。自分は东北の田舎に生れましたので、汽车をはじめて见たのは、よほど大きくなってからでした。自分は停车场のブリッジを、上って、降りて、そうしてそれが线路をまたぎ越えるために造られたものだという事には全然気づかず、ただそれは停车场の构内を外国の游戯场みたいに、复雑に楽しく、ハイカラにするためにのみ、设备せられてあるものだとばかり思っていました。しかも、かなり永い间そう思っていたのです。ブリッジの上ったり降りたりは、自分にはむしろ、ずいぶん垢抜《あかぬ》けのした游戯で、それは鉄道のサーヴィスの中でも、最も気のきいたサーヴィスの一つだと思っていたのですが、のちにそれはただ旅客が线路をまたぎ越えるための颇る実利的な阶段に过ぎないのを発见して、にわかに兴が覚めました。
                             また、自分は子供の顷、絵本で地下鉄道というものを见て、これもやはり、実利的な必要から案出せられたものではなく、地上の车に乗るよりは、地下の车に乗ったほうが风がわりで面白い游びだから、とばかり思っていました。
                             自分は子供の顷から病弱で、よく寝込みましたが、寝ながら、敷布、枕のカヴァ、挂蒲団のカヴァを、つくづく、つまらない装饰だと思い、それが案外に実用品だった事を、二十歳ちかくになってわかって、人间のつましさに暗然とし、悲しい思いをしました。
                             また、自分は、空腹という事を知りませんでした。いや、それは、自分が衣食住に困らない家に育ったという意味ではなく、そんな马鹿な意味ではなく、自分には「空腹」という感覚はどんなものだか、さっぱりわからなかったのです。へんな言いかたですが、おなかが空いていても、自分でそれに気がつかないのです。小学校、中学校、自分が学校から帰って来ると、周囲の人たちが、それ、おなかが空いたろう、自分たちにも覚えがある、学校から帰って来た时の空腹は全くひどいからな、甘纳豆はどう? カステラも、パンもあるよ、などと言って騒ぎますので、自分は持ち前のおべっか精神を発挥して、おなかが空いた、と呟いて、甘纳豆を十粒ばかり口にほうり込むのですが、空腹感とは、どんなものだか、ちっともわかっていやしなかったのです。
                             自分だって、それは勿论《もちろん》、大いにものを食べますが、しかし、空腹感から、ものを食べた记忆は、ほとんどありません。めずらしいと思われたものを食べます。豪华と思われたものを食べます。また、よそへ行って出されたものも、无理をしてまで、たいてい食べます。そうして、子供の顷の自分にとって、最も苦痛な时刻は、実に、自分の家の食事の时间でした。
                             自分の田舎の家では、十人くらいの家族全部、めいめいのお膳《ぜん》を二列に向い合せに并べて、末っ子の自分は、もちろん一ばん下の座でしたが、その食事の部屋は薄暗く、昼ごはんの时など、十几人の家族が、ただ黙々としてめしを食っている有様には、自分はいつも肌寒い思いをしました。それに田舎の昔|気质《かたぎ》の家でしたので、おかずも、たいていきまっていて、めずらしいもの、豪华なもの、そんなものは望むべくもなかったので、いよいよ自分は食事の时刻を恐怖しました。自分はその薄暗い部屋の末席に、寒さにがたがた震える思いで口にごはんを少量ずつ运び、押し込み、人间は、どうして一日に三度々々ごはんを食べるのだろう、実にみな厳粛な颜をして食べている、これも一种の仪式のようなもので、家族が日に三度々々、时刻をきめて薄暗い一部屋に集り、お膳を顺序正しく并べ、食べたくなくても无言でごはんを噛《か》みながら、うつむき、家中にうごめいている霊たちに祈るためのものかも知れない、とさえ考えた事があるくらいでした。


                            IP属地:上海15楼2013-02-22 17:29
                            收起回复
                              2025-08-20 20:14: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めしを食べなければ死ぬ、という言叶は、自分の耳には、ただイヤなおどかしとしか闻えませんでした。その迷信は、(いまでも自分には、何だか迷信のように思われてならないのですが)しかし、いつも自分に不安と恐怖を与えました。人间は、めしを食べなければ死ぬから、そのために働いて、めしを食べなければならぬ、という言叶ほど自分にとって难解で晦渋《かいじゅう》で、そうして胁迫めいた响きを感じさせる言叶は、无かったのです。
                               つまり自分には、人间の営みというものが未《いま》だに何もわかっていない、という事になりそうです。自分の幸福の観念と、世のすべての人たちの幸福の観念とが、まるで食いちがっているような不安、自分はその不安のために夜々、転辗《てんてん》し、呻吟《しんぎん》し、発狂しかけた事さえあります。自分は、いったい幸福なのでしょうか。自分は小さい时から、実にしばしば、仕合せ者だと人に言われて来ましたが、自分ではいつも地狱の思いで、かえって、自分を仕合せ者だと言ったひとたちのほうが、比较にも何もならぬくらいずっとずっと安楽なように自分には见えるのです。
                               自分には、祸《わざわ》いのかたまりが十个あって、その中の一个でも、隣人が脊负《せお》ったら、その一个だけでも充分に隣人の生命取りになるのではあるまいかと、思った事さえありました。
                               つまり、わからないのです。隣人の苦しみの性质、程度が、まるで见当つかないのです。プラクテカルな苦しみ、ただ、めしを食えたらそれで解决できる苦しみ、しかし、それこそ最も强い痛苦で、自分の例の十个の祸いなど、吹っ飞んでしまう程の、凄惨《せいさん》な阿鼻地狱なのかも知れない、それは、わからない、しかし、それにしては、よく自杀もせず、発狂もせず、政党を论じ、绝望せず、屈せず生活のたたかいを続けて行ける、苦しくないんじゃないか? エゴイストになりきって、しかもそれを当然の事と确信し、いちども自分を疑った事が无いんじゃないか? それなら、楽だ、しかし、人间というものは、皆そんなもので、またそれで満点なのではないかしら、わからない、……夜はぐっすり眠り、朝は爽快《そうかい》なのかしら、どんな梦を见ているのだろう、道を步きながら何を考えているのだろう、金? まさか、それだけでも无いだろう、人间は、めしを食うために生きているのだ、という说は闻いた事があるような気がするけれども、金のために生きている、という言叶は、耳にした事が无い、いや、しかし、ことに依ると、……いや、それもわからない、……考えれば考えるほど、自分には、わからなくなり、自分ひとり全く変っているような、不安と恐怖に袭われるばかりなのです。自分は隣人と、ほとんど会话が出来ません。何を、どう言ったらいいのか、わからないのです。
                               そこで考え出したのは、道化でした。
                               それは、自分の、人间に対する最后の求爱でした。自分は、人间を极度に恐れていながら、それでいて、人间を、どうしても思い切れなかったらしいのです。そうして自分は、この道化の一线でわずかに人间につながる事が出来たのでした。おもてでは、绝えず笑颜をつくりながらも、内心は必死の、それこそ千番に一番の兼ね合いとでもいうべき危机一髪の、油汗流してのサーヴィスでした。
                               自分は子供の顷から、自分の家族の者たちに対してさえ、彼等がどんなに苦しく、またどんな事を考えて生きているのか、まるでちっとも见当つかず、ただおそろしく、その気まずさに堪える事が出来ず、既に道化の上手になっていました。つまり、自分は、いつのまにやら、一言も本当の事を言わない子になっていたのです。
                               その顷の、家族たちと一绪にうつした写真などを见ると、他の者たちは皆まじめな颜をしているのに、自分ひとり、必ず奇妙に颜をゆがめて笑っているのです。これもまた、自分の幼く悲しい道化の一种でした。
                               また自分は、肉亲たちに何か言われて、口応《くちごた》えした事はいちども有りませんでした。そのわずかなおこごとは、自分には霹雳《へきれき》の如く强く感ぜられ、狂うみたいになり、口応えどころか、そのおこごとこそ、谓わば万世一系の人间の「真理」とかいうものに违いない、自分にはその真理を行う力が无いのだから、もはや人间と一绪に住めないのではないかしら、と思い込んでしまうのでした。だから自分には、言い争いも自己弁解も出来ないのでした。人から悪く言われると、いかにも、もっとも、自分がひどい思い违いをしているような気がして来て、いつもその攻撃を黙して受け、内心、狂うほどの恐怖を感じました。


                              IP属地:上海16楼2013-02-22 17: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