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吧 关注:25,224贴子:168,701

《别丢掉》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使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林徽因的这首《别丢掉》以美妙的诗情韵味与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向人们传达了一段隐幽而寂寞的情感。初读之下,我们隐约感觉到这就是一首“朦胧诗”:诗人想表达某种欲言又止、忽明忽暗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留恋与怀念?是诗人对人生理念的追索与求探?人对纯洁爱情的期待与向往? 是诗人对人间真诚的缅怀与纪念?是诗人对往日幸福的追忆与呼唤,是诗人对今后生活的希冀与梦幻……这一切好像都说得通,但好像都不是实指。似乎她可以从“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你仍得相信”这些诗句中得到一些暗示与启迪。但是,我们转意一想,似乎感到诗人的真意并非如此,内中必有深意。你看,这里的“热情”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般的热烈感情?是友情、恋情,还是爱情?是热情、冷情还是悲情……确实,我们摸不透诗人指向。你看,诗中的“真”是什么?其含义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真善美”意义上的“真”,也可以是“童真”意义上的“真”,更可以理解为哲学意义上“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真”……确实,我们模棱两可。你看,诗中要“相信”什么?是诗人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还是诗人在感叹韶华流逝、童真不再?是诗人在相信“爱情至上”,还是在相信“人间四月天”……确实,我们模模糊糊!所有这一切,诗人只给我们留下了迷糊与朦胧,我们只好在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慧眼去努力把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别丢掉》所试图传达的是一种往日逝情渺茫与心意寂寞零落的轻纱似的情绪,它既对逝情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又在缅怀与追忆之中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恋之情。“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这表明诗人是在怀念,或者说是在追忆过去的某种值得留恋的事件。这个事件可以被称之为“热情”。这个特指“热情”,其相对的标的很广,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为指对“人”的热情:比如爱情、友情、同情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泛指为对“事”和“物”的热情:比如人们的某种兴趣、某种爱好以及人们对事业、前途、生活、幸福、理想的追求等等。接下来的诗句是:“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这几句诗是说过去这种“热情”已经像“流水似”的流走了,一切所谓的“热情”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地黯淡冷却下去了。到如今,这一切“热情”也已“渺茫”难寻,只留下一脸茫然和声声叹息了。“渺茫”两字,一方面可以用来形容抽象的物,如“希望渺茫”;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实在物,如“人迹渺茫”、“音讯渺茫”。那么,诗人究竟所指为何?我们还得需要进一步探解其迷。“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这两句诗,从表面看来,好像是指那种已经失去的东西现在的所“在”之处:在黑夜里,在松林中。但是它还是不可触摸、不可寻见的——“叹息似的渺茫”!这究竟是抽象物还是“实在物”?看来只有诗人心中明了。作为品读着,我们也只好心存这种朦胧和迷茫,在心中把握与体验这里的“美丽与魅力”了。


IP属地:贵州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2-14 20:56回复
    《别丢掉》可以堪称林徽因所有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除了表现作者隐幽和寂寞的情感外,这首诗在艺术表现的技巧与特色方面也是值得称道与赞赏的。
    首先,主题集中与诗句错杂加深了诗的美学意义。
    林徽因的《别丢掉》理当归为新诗行列,她以现代主义风格为诗的主要格局。在诗中,作者为了达到“朦胧”的需要,有意识地采用了变格、改路和错向的手段,隐蔽了联想的桥梁,加上诗思的间杂离落,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抒情氛围。作者通过错杂的的诗句,添重了逝情的渺茫与零落,别有一番情趣。朱自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分析:“第一、二行和第八行本来是一句话的两种说法,只因‘流水’这个长比喻,又带着转个弯儿,便容易把读者绕住了。”(《新诗杂话·解诗》)因此,《别丢掉》这首诗的主干意绪也许就是这么三句:“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仍要保存着那真!”这是缠绵而执着的爱情的呼唤。而在那些离离落落散布的零碎意象中,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这种纯粹的情感在深层流动,仿佛每个景致都渗透着千头万绪的情与爱:流水、山泉、黑夜、松林、明月、隔山灯火、满天星斗、山谷回音……
    其次,互为对照与重点强化表现了诗的创作技巧。
    诗人非常注重用对比的方法来照应诗的重点与诗的主题。比如,诗人用“过往”的“热情”与“现在”的“叹息”来对照人情转移时过境迁,用“热情”似“火”与时间“流水”来映照“水”“火”无情互不相容。这种强烈的对照表达了诗人对“遗忘”的恐惧,对时间的恐惧。因此她要呼吁“别丢掉”,这既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世人的告诫。“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作者用“一样是……,一样是……,只……”这种物是人非的对照变化,给人以沉痛沉默、落寞惆怅之感。现实中的死亡所导致的“渺茫”(“只使人不见”)与梦中的“挂起”这一对照也可见诗人怀念之深切。“幽冷的山泉底”、“黑夜”与“月明”、“灯火”、“满天的星”这两种人鬼生存环境的对照尤其给人以悲哀苍凉的情觉。把人间的真情、光和热与坟墓的鬼火幽灵、凄戚冷艳相对照更显出逝者的孤独与生者的悔恨。除了通过这种对照与反差来达到强化抒情的效果外,诗人还借助于两个感叹号的运用,强化了对“真”保存的誓言与对“回音”的坚信的信念。
    再次,自我问答与互动对话体现了诗的显著特点。
    通读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似乎是诗人的自我对话与自我诘问,似乎也是诗人与亡灵的对话交流。“别丢掉”的主语,既可以理解为是诗人自己,也可以理解为是九泉下的亡灵,更可以理解为双方抑或整个世界的灵与肉。在“你仍得保存着那真”、“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三句中的“你”,既可以是指诗人自己,也可以是指地下亡灵,更可以泛指天下所有的灵与肉。把这首诗作为诗人自我灵魂的叩问,这点很好理解:诗人在提醒自己,不要忘掉那个人,不要忘掉那段真情,尽管那个人已经不在人间了。把这首诗作为人与鬼之间的对话,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悼亡诗文的传统本来就常借用这种对话方式来沟通向人与灵的倾诉与陈述。诗人相信这种“真”是不会受时空阻隔的,是永恒的,哪怕是阴阳两界,人鬼殊途,也不能抹去这种“真”。把这首诗理解天下所有的灵与肉的有机对话也是有其依据的,因为人与人、人与鬼、鬼与鬼的一切交流与沟通实际上就体现了一种关系:在人间是社会关系,在阴间则是精神融合关系,其最为根本的关系就是物质关系与精神关系,尽管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世上有鬼与魂的存在。而在纯粹的诗论角度,我们不得不相信灵与肉之间的一切关系确应存在: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事实上,在徐志摩的追悼会上,林徽因作了《悼志摩》(后发表于《北平晨报》1931年12月7日),其中有这样的话值得一读:“志摩我的朋友,死本来也不过是一个新的旅程。我们没有到过的,不免过分地怀疑,死不定就比这生苦,‘我们不能轻易断定那一边没有阳光与人情的温慰’,但是我前边说过最难堪的是这永远的静寂。我们生在这没有宗教的时代,对这死实在太没有把握了。这以后许多思念你的日子,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不会有一点点光明,除非我也有你那美丽的诗意的信仰!”。在这里,我们看出了诗人已经完全混淆了人间与阴间,完全将人与鬼、灵与肉看成了客观存在与物质存在,尽管这个存在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真正存在。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中,林徽因还有这样的说法:“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这充分表明了诗人从情感上是宁愿相信人死而灵魂不灭的,愿意模糊与亡灵之间的界限,这种“愿意”实际上已经具备了那种“美丽的诗意的信仰”。


    IP属地:贵州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2-14 21:00
    回复
      2025-08-31 14:31: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最后,个人默哀与信念升华提炼了诗的情感主题。
      在《别丢掉》这首诗里,“真”这个具有抽象的哲学上的意义效果的字眼特别“耀亮”,它可以被视为“诗眼”。就是这个“真”,最能体现诗人的真情实意,真切感悟;就是这个“真”,在超越了个体私情之痛后,毅然地转化为人类共同的怜惜与爱意,顺势传达了人类共有的美好信念与精神价值取向。诗人在告诫自己,虽然时光飞逝流水无情,虽然人鬼殊途灵肉分离,作为一个“有情人”,不能随意忘却曾经有过的那段“热情”与“真”情。她坚信:真爱永存!真情永在!那种“真”的“回音”必将回荡在山谷,留存在人间。因为那是美好的“真”,它不仅仅只属于所当事的两个人的个体,它应该具有普遍人性,是超人间的性情与情感。这种性情与情感必然要通过“真”来升华,以致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诗人很巧妙地通过一个破折号完成了这个祈愿:“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这里,“破折号”在诗中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省略,掩藏了那句很关键的话,达到了表达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转折,把对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的回味与思索打住,将其升华成为一种超个人的、人类共通的永恒信念:真情永在,真爱不朽!
      总之,在《别丢掉》一诗中,诗人拟情于流水、山泉、黑夜、松林、明月、灯火、满天的星斗等具象性的语词之中,通过意象的情绪化渲染,隐晦地传达出了对昔日恋人悠长的爱恋与追怀之情,其中的隐幽与寂寞的感情含量厚重而深远。在诗中,诗人运用巧妙隐蓄的比喻,托物有情,意象含意,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内涵与写作功底,新颖独特,韵味深重,兼具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风貌。


      IP属地:贵州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2-14 21:00
      回复
        其实这篇不算很好跟她的其他作品比,但感情上还是很喜欢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5-03 15:25
        收起回复
          神分析


          7楼2013-05-03 20:34
          回复
            每个人的赏析都会不同,但都是大同小异,看你的赏析就可以看出你是什么生活态度。因为文字可以表达出你的性格,你的思维方式,也就可以判断出你的环境,经历了什么东西


            IP属地:湖北8楼2015-02-03 22:31
            回复
              林徽因最好的诗之一。赏析也很精彩。
              .
              金岳霖:“大致说来,样型同而意义不一的字,所蕴藏的情感多;一样型一意义的字,所蕴藏的情感少。意义愈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贫乏,情感上的寄托愈丰富,意义愈不清楚。”也就是说语言和字所寄托的情感多与少,与语言和字的意义清晰有一种反比例关系。
              老金晚年关于林徽因的答话,也是典型的例子。
              .
              徐志摩死后,老金一直鼓励林做诗的。
              林诗晚期的意境更有古诗韵味,许是受金影响?
              老金的古文基础很好的,不然写不出《论道》


              来自iPad9楼2015-02-04 12:47
              收起回复
                楼楼,好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2-04 14:57
                回复
                  2025-08-31 14:25: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想知道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9-24 16:59
                  回复
                    不太看得懂现代诗


                    12楼2015-10-19 10:47
                    回复
                      掘!~
                      看央视的某个综艺节目看到的许老先生念到其中某句诗感动至极于是搜诗名跟到此处,而且看过嘟嘟这个节目里面讲过民国时期四大才女,因这首诗成为林徽因粉丝,也知道了原来一篇现代诗词可以作的如此精妙与感动,谢谢


                      13楼2017-02-27 00:30
                      回复
                        我也是看许老读了这首诗才关注林徽因的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7-03-08 19:2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4-26 22:00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5-20 20:21
                            回复
                              2025-08-31 14:19: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赞 棒棒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5-20 2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