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派
索隐派又称政治索隐派。所谓索隐即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索隐派在乾嘉时期,经学考据风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学派。索隐派的主要手段是大作环琐的考证,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
索隐派的开山鼻祖当推周春(1729-1815)。乾隆59年(1794),周春撰就至今见笔墨的第一部“红学”专著《阅红楼梦随笔》。周春认为《红楼梦》“叙金陵张候家事也”。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不大。
“纳兰成德家事说”把《红楼梦》看成是描写纳兰成德的家事,作者列出种种证据说明纳兰成德(1655-1685)就是宝玉。纳兰成德后改名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之长子,清初著名词人。1676年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侍卫,曾出使塞外。
“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出自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一书。沈王二氏在该书中认为宝玉即是清世祖。清世祖是满清贵族举兵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董鄂妃,相传为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孟范孙的《董小宛考》中说:清世祖出生时小宛已十五岁,小宛死于顺治八年二月,小宛年二十九岁,清世祖还是个十四岁的孩童。清世祖会娶一个比自己大得多的姑娘为妃子么?
“排满说”:1903年,南社作家苏曼珠(1814-1918)在《新小说》上撰文说《红楼梦》是“种族小说”,系愤懑人之作,“不能专以情书目之”。
蔡元培(1868-1940)在1917年9月出版的《石头记索隐》一书中得出的结论是: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之状况。”
蔡元培提出自己索隐时的三条标准:一是品性相类者,二是轶事相征者,三是姓名相关者。他索隐出的结果是:贾宝玉,言伪朝帝之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祁(康熙帝之太子,后被废),林黛玉影朱竹宅也;薛宝钗,高江村也;王熙凤,余国柱也......《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所影射的都是康熙朝的诸位知名人士。
蔡元培是怎样“索”出“隐”在《红楼梦》中的诸位知名人士的呢?且看他是如何索出林黛玉即朱竹宅,薛宝钗,即是高江村的:“林黛玉,影朱竹宅也,绛珠影其氏也,居潇湘馆,影其竹宅之号也。竹宅生于秀水,故绛珠草生于灵河岸上。薛宝钗,高江村(高士奇)也。薛者,雪也。林和靖《呤梅》有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用薛字以影高江村之姓名也(高士奇)。”
关于《红楼梦》的政治意义的推论,《石头记索隐》也是牵强附会:“书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又进一步附会说:“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受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余也!”
索隐除以上介绍的代表外,“五四”以后出版的《红楼梦本事真谛》(1927年,寿鹏飞)、《红楼梦真谛》(1934年,景九梅)也是索隐派的代表著作。前者认为《红楼梦》影射清初重大政治事件,后者以《红楼梦》的“真事”附会为明亡佚事及“清宫秘史”。 旧红学中比较流行的观点除“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纳兰成德家事说”、“排满说”外,还有“宫闱秘事”说,“自传说”、“随园说”、“色空”“梦幻”说、“刺和坤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