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吧 关注:4,056贴子:174,313

【读经】论语 开宗明义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授课夫子:子曦
授课频道:YY2150004


1楼2013-01-17 11:32回复
    授课录音

    《论语》注疏:http://ctext*org/lunyu-zhushu/zh


    2楼2013-01-17 11:33
    收起回复
      论语目录 (全文太长了......)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论:议也【说文】
      周礼·春官·大司乐·贾疏:直言曰论,答难曰语
      论语序解正义:
      纶:经纶世务
      轮:圆转无穷
      理:蕴含万理
      次:篇章有序
      撰:群贤集定
      释名:伦也有伦理也——人伦纲常
      说文:仑,理也
      言之理在论,丝之理在纶,车之理在轮,人之理在伦。
      语:论也【说文】
      说文解字·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诗·大雅·疏: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
      释名:敍也敍己所欲说也(敍:宣见之也)


      3楼2013-01-17 11:37
      回复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
        何异孙《十一经问对》:“《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者,有弟子自相答问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研读《论语》四要:
        一、绝大多数的评价议论都是确有所指,或指事,或指人,有其针对性,不可望文生义,不可断章取义。
        一、是对大多数普通弟子的一般性教学和交流,不可任意拔高或者附会,不可随意据之做出否定性论断。
        一、前后联系,相互阐发,微言大义,举一反三,在批评和否定中寻找眞相,在矛盾和冲突中领悟眞谛。
        一、孔子亲传学问千古长有传承,依靠历代注解,尊重古说,没有极确定的依据不能轻易否定历史见解。


        4楼2013-01-17 11:38
        回复
          解《论语》者,无可无不可,成仁唯是,成仁成人,得意忘言。
          王夫之《四书通解·论语》:读论语须是别一法在,与学、庸、孟子不同。论语是圣人彻上彻下语,须於此看得下学、上达同中之别,别中之同。 ……论语一部,其本义之无穷者,固然其不可损,而圣意之所不然,则又不可附益。远异端之窃似,去俗情之亿中,庶几得之。
          字源 用典 文理 经义


          5楼2013-01-17 11:38
          回复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历史学家,生活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靠自己的勤奋,精通了“六艺”,博览了天下的典籍,以学识闻名於天下。他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培养了一大批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创生和推动了民间“寒士”阶层的兴起和壮大,这直接为之后光耀千古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基础;他主张“以礼治国”,宣导“中庸之道”,继承和发展了周公召公的敬德保民思想,以图安定动乱的天下,把“仁者爱人”推到了政权合法性来源的核心,“民心得失”从此成为衡量统治者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年逾五十,他虽然出仕大司寇高位摄相权,几年内便使鲁国大治,却仍无法深彻自己的政治主张,於是毅然辞官带著弟子们周游列国,寻找大道所归……然而,颠沛流离十四年,最终仍是无法重振天下,只好又囘到了故国。年近古稀的孔子,并未被命运所屈服,他一边教授弟子,一边修篡《春秋》,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政治主张,融进了《春秋》的字里行间,同时这也开启了民间修史的先河,从此历史的话语权不再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所垄断,天下百姓都可以对历史、对统治者褒贬善恶、臧否得失,春秋三传乃至《史记》以及无数后来之辈都是对这一民间视角独立修史精神的直接继承。孔子一生运途坎坷,却绝不与污浊世势同流合污,并非是不谙世理的盲目愚痴,而是抱著对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的执著信念,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勇气和顽强毅力,为千古华夏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感召了无数仁人志士挺起了宁折不弯民族的脊梁。


            6楼2013-01-17 11:39
            回复
              孔子是要恢复周礼吗?
                周朝前后延续了700余年之久,一个朝代能跨越如此长久的时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周朝能够如此,与周文王的仁义之道和周公制礼作乐有密切关系,因此,周礼相对於其他朝代来说是比较完善的,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周礼。但是,孔子所提倡的是“礼”,而不仅仅是“周礼”,他把周礼之中可以通行於天下的“达礼”编辑在一起,而形成了《仪礼》,而不是直接照抄周礼的全部内容;而且孔子说过,如果没有“仁”作为前提,那麽,礼和乐就都只是外在的形式,所以,孔子更重视的是符合“道”的“仁”,“礼”反而在其次。在孔子学说中,主张“通三统”,也就是要综合前三代的文化成果而加以损益变通。《仪礼》已经是经过了损益变通之后的“礼”了,所以,我们不能说孔子就是要“恢复周礼”,更不能说孔子是主张复古倒退。
               孔子一生怀才不遇,连他自已恐怕都没有想到身死百年之后,他的思想对於东西方世界造成永久性的广泛影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因为他巨大的文化精神成就而获得全世界各国朝野普遍的尊敬。
                当然孔子是不满意於自己一生的成就的。《礼记》中不止一次地表露了时不我予的遗憾。但在我们后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孔子全都成就了。
                孔子的成就,不是以一时挖空心思、急功近利的势利投机而造成数年或一生的几十年间如同空花泡影般的所谓现实“成就”,而是照耀人类精神世界而与人类文明历史共永恒的成就,这份“内圣而外王”的伟大成就,是凭著他的数十年的实力而铸就的。这就是孔子何以有资格成为中华民族大成至圣先师的理由,也是他何以有资格承受千秋万世的崇敬的理由。大成至圣先师的伟大思想,大成至圣先师的崇高地位与光荣,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取代和超越。这样的成功,是对现实人生负责、对国家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成功,是眞正意义上的成功。


              7楼2013-01-17 11:39
              回复
                《孔子家语·本姓解》: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内诸侯,入为王卿士。微、国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於朝歌,使奉汤祀。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於殷后,作《微子之命》由之,与国于宋,徙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子后,故号微仲。生宋公稽。胄子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至於稽乃称公焉。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方祀以下,世为宋卿。弗父何生送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犇鲁。防叔生伯夏。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大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卽尔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旣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於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上官氏。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鲤,而字伯鱼。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8楼2013-01-17 11:40
                回复
                    《左传·昭公七年》还记载了正考父在家庙的青铜鼎上刻下铭文:“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这段铭文的背景是,正考父长年作为宋国的上卿,连辅三君,可谓是宋国炙手可热的权臣。但正考父却能够在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深谙以柔克刚、以屈保身之道。这种做人处事之道与西周的第一大贤周公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段铸刻在家庙铜鼎上的铭文其用意很明显,是用来教育本家子弟的,并不一定是正考父在现实中行为状态的准确描述。这一点又与周公想到了一起:曲阜周公庙古代铸有一个金人,金人的背上铸刻著一段铭文,铭文的内容通篇都是诫强守弱、诫高守卑之言。传说这是周公在他的儿子伯禽就封鲁国时,恐其有失,亲书铭文於老家仆的背上,让伯禽随时观看,以免忘记自己的训诫。伯禽就国之后,乃铸金人于祖庙,并把此文铭于金人之背。
                    《金人铭》碑文:古之慎言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河。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疆梁者不得其终,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世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惑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於此,江河虽左,长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


                  10楼2013-01-17 11:41
                  回复
                      正考父之子为孔父嘉。孔父嘉的行为轨迹和命运结局,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正考父为什麼要在家庙的鼎上铸刻下这样一段卑躬屈膝的铭文。
                      孔父嘉者,名嘉,字孔父。文献上说他“羲形於色”。“羲”者,“曦”也,日色阳光之意。可见孔子的这位六世祖从小就是一位美男子,所以取名为“嘉”。孔父嘉长大后成为伟丈夫,轩昂挺拔,聪明睿智,品德高尙,得到宋穆公的激赏和信任,出任宋国的最高武职——大司马,负责统帅宋国军队,战功彪炳,权重一时。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的父亲正考父所担心的事情终於发生了。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於是穆公使冯出居於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见《史记·宋微子世家》。
                      从这一段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出孔父嘉在宋国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托孤大臣。是否由此也埋下了孔父嘉遭受杀身之祸的隐患呢?
                      “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卽位十年耳,而十一战,民不堪苦,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甯民。’……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弑殇公,而迎穆公子冯于郑而立之,是为庄公。”见《史记·宋微子世家》。


                    11楼2013-01-17 11:41
                    回复
                        孔父嘉是孔子先祖中一个转变了家族命运的重要角色。他的意义有以下四点:
                        1.孔父嘉的被杀,直接导致了他的后代被迫逃离宋国,辗转来到鲁国定居;
                        2.孔父嘉的后代从此失去了高级贵族(上卿)的地位,下降为寄人篱下的末等贵族;
                        3.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在几代之后,他的字中的“孔”将成为一个人类历史上传承最为清晰和久远的姓氏,并在两千七百多年之后繁衍成为一个拥有数百万子孙的世界第一家族;
                        4.为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2楼2013-01-17 11:41
                      回复
                          孔父嘉的儿子为木金父,木金父的儿子为祁父(睾),祁父的儿子为防叔。直到防叔这一代,古代文献中才有孔子先祖“迁鲁”的明确记载。
                          《世本》:“宋泯公生弗甫何,弗甫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为宋司马华督杀之,而绝其世。其子木金父降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为华氏所逼,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仲尼。”
                          史籍记载“防叔无名”,只因驻守防邑,因邑为名,故称“防叔”。这就更加有力地反证了防叔是一个逃亡者的身份。防叔出生于宋国的公室后裔之家,卽使其祖父“木金父降为士”,士族之家的子弟怎麼可能没有名字?“防叔无名”的可能性只有一个,那就是防叔被人追杀,被迫从宋国逃亡,故意隐姓埋名,逃到鲁国都城还不成,还要越过鲁国都城继续东逃,一直逃到偏远的鲁国东部边邑小镇“防”才敢停留下来,在这里开始了隐姓埋名的流亡藏匿生涯。
                          伯夏生平事迹无考。叔梁纥成年之后身材高大威猛,是鲁国著名的武士。


                        13楼2013-01-17 11:42
                        回复
                          (度娘把字换成了逼)
                            如果从被谋杀的宋国大司马(军事统帅)孔父嘉算起,孔子先祖以武传家的家族传统到了叔梁纥已经是第六代了。六代以武传家,三代边邑从军,足以造就出勇冠三军的一代英雄,叔梁纥就是这样一位闻名遐迩的武士。
                            《左传》记载了叔梁纥作为武士两段作战英勇的事迹。
                            《左传·襄公十年》:“晋荀偃、士匄请伐逼阳,而封宋向戌焉……丙寅,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陬人纥抉之以出门者。”
                            这一段《左传》记载是说:鲁襄公十年,也就是西元前563年,以晋国为首的几个诸侯国(包括鲁国在内)南下去攻打一个叫逼阳的小诸侯国。叔梁纥作为鲁国军队的一员(鲁国上卿孟献子属下武士)参加此次战役。战役进行胶著,进攻方虽然以众淩寡,但防守方却也以逸待劳,凭藉高大的城墙顽强固守。在这种僵持的局面下,狡猾的逼阳守军突施诱兵之计,敞开城门;联军久攻不下,求胜心切,不辨虚实,夺门而入;逼阳守军放进一些联军之后,突然启动隐蔽的悬门,要把联军一切两段,把已经涌进城门内的联军关在城里,围而歼之。联军中的叔梁纥恰位於城门之下,见状奋不顾身,双手高举,以无比神力托起下压的悬门,使得已经冲进城内的联军战友得以从悬门下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的人员伤亡。此次战役,叔梁纥一战成名,成为列国武士尊崇的英雄。此年,叔梁纥五十五岁。
                            陬人纥就是叔梁纥,因身为陬邑大夫,故被称为陬人纥,亦称陬叔纥。可见,在此次战役以前,叔梁纥就已经凭藉自己的武功和战绩,从边邑小镇“防”来到了鲁国首都附近的陬邑,做了陬邑的长官。
                            叔梁纥另外一件被记载的壮举发生在他年届六十二岁的年份。


                          14楼2013-01-17 11:44
                          回复
                              《左传·襄公十七年》:“秋,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於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於旅松。陬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
                              鲁襄公十七年,也就是西元前556年,齐国自鲁国北部侵入,齐国将军高厚率师包围了鲁国的防邑,鲁国的上大夫臧纥与其弟臧畴、臧贾以及叔梁纥都被围困在防邑里面。鲁国的军队从阳关(今山东泰安市东部一带)出击前去救应,但慑于齐军的气势,走到接近防邑的旅松停下来观望。叔梁纥得到救应军队在旅松停止前进的消息,便自吿奋勇,与臧畴、臧贾等将领一起,率领甲兵三百人,趁著夜色保护臧纥从防邑突围而出,将臧纥上大夫护送到驻扎在旅松的鲁国接应军队之中,然后又率军冲囘防邑,担负起固守防邑的重任。齐军见臧纥上大夫已经突围,叔梁纥率领的防邑守军又众志成城,只好悻悻撤军而去。此年叔梁纥已是六十二岁高龄。
                              从沙场载誉归来的著名武士叔梁纥又上演了一幕千年之后依然令人激动不已的爱情故事。


                            15楼2013-01-17 11:44
                            回复
                                《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记: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民间关於孔子诞生的传说,讲述了一个孔子具体诞生过程的故事:叔梁纥与颜徵在成婚后,盼子心切,经常去附近的尼丘山祈祷山神保佑降子;在孔子出生的那一天,颜徵在又独自去山上祈祷,下山时在山脚的一个山洞休息,诞下孔子。后人把这个山洞称为“坤灵洞”,又称“夫子洞”。
                                孔子生下来之后,颜徵在产后虚弱,独自一人无力把孔子抱囘家,就把小孔丘放在半路的野地里,用柴火遮住。颜徵在的娘家颜母庄距离尼丘山很近,因此颜徵在选择到娘家颜母庄喊人帮助。到了庄前的一口井前,颜徵在又累又渴,实在走不动了,就趴在井边休息,井水虽然近在眼前,却无法喝到。颜徵在说:要是这口井能够扳倒过来该多好呀!於是,奇迹发生了,那口井应声倒了过来,让颜徵在顺利喝到了水。这口井被命名为“扳倒井”,作为“圣迹”之一被保存在今天的颜母庄前。颜徵在从娘家叫上了人来接小孔丘,却发现小孔丘不见了,后来在山洞里找到了小孔丘,与小孔丘在一起的还有一只在洞里为他喂乳的母老虎和一只在山洞门前为他用翅膀遮住骄阳的苍鹰。这个传说在曲阜当地简称为“龙生虎养鹰打扇”。当然,这个民间传说显然具有很大的神话想像成分,但却反映了孔子故里的百姓对孔子崇敬与自豪的感情。


                              17楼2013-01-17 1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