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富农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吴祖鲲 王雪雁
【内容提要】苏联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由于粮食收购危机引起对富农政策的转变,即由限制到消灭富农。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苏维埃政权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使富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没有达到能够威胁苏维埃政权的程度。斯大林为了保证重工业发展,在农村展开社会变革,暴力消灭富农阶级,使之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由于这种政策转变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使农村阶级斗争更加激烈,不利于农村社会变革;政策失去了控制尺度,斗争扩大化打击了基本群众中农,破坏了农业生产,是引发30年代动荡局势的重要根源。
【关键词】苏联 富农政策 阶级斗争扩大化
【作者简介】吴祖鲲,1960年生,现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教授。(长春 130012)
王雪雁,女,1967年生,现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讲师。(长春 130012)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苏联对富农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限制富农政策转为作为阶级消灭富农的政策。这种转变给苏联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富农做为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被消灭了,整个农村成为社会主义阵地。但由于转变是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实行的,因而,苏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造成了动荡的社会局势,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分析苏联富农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总结苏联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理解苏联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针和策略都是有益的。
一
苏联由限制到消灭富农政策的转变是由1928年粮食收购危机引起的。
从1927年10月量开始下降,到年底,全国只收购到3亿普特粮食,这个数字比1926年年底收购的4.28亿普特少1.28亿普特。“这个缺额也就是粮食收购危机在数字上的大略表现”. [1]联共(布)认为,这次危机决不是偶然的,它“标志着农村资产阶级分子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又一次严重进攻”,[2]表明必须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向富农展开猛烈的进攻,因为富农的破坏是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从1928年粮食收购危机开始,苏联富农政策开始转变。
十月革命胜利后,农村分化了。中农成为农村的“中心人物”. 1925~1926年度,中农户占农户总数的65.8%[3]. 1926~1927年度,他们生产的粮食为40.52亿普特,而1913年仅25亿普特,并且提供了商品粮4.66亿普特,即占74%[4],是国家商品粮的主要生产者,中农问题是当时苏联阶级斗争策略的关键问题。
进入工业化时期,联共(布)虽然多次强调在农村依靠贫农,联合团结中农,同富农作斗争,并把“巩固地联合中农”作为重要环节来抓。然而,同中农的经济联系始终不够巩固。苏联在许多方面损害了中农的经济利益,最明显的是“剪刀差”问题。“在某些地区中,粮食的采购价格显然不能抵补生产成本”。[5]农民不愿按国家的固定价格出售粮食,对苏维埃价格政策表示不满。而富农趁机拉拢中农,“在粮价问题上有时使中农跟着他们走”,[6]进行粮食投机,破坏粮食收购工作。1928年危机与其说是富农反抗破坏的结果,不如说是中农对苏维埃政策不满,而富农趁机拉拢中农一同反对苏维埃政策造成的。可见,苏维埃政权仅仅在政治上同中农联盟是不够的,政治联盟必须以经济联盟为基础。
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苏维埃政权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允许富农存在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这表明苏联党和政府低估了农村分化和农村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增长的危险性,于是,农村中的富农力量得到了发展。
新经济政策一方面是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同资本主义成分竞争,在竞争中社会主义成分排挤资本主义成分。而合作社、集体农庄、国营农场是限制排挤富农的最根本方法。但这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布哈林曾经说:“我们实际上只是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和与此相联的震荡等等以后,才注意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问题。"[7]
吴祖鲲 王雪雁
【内容提要】苏联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由于粮食收购危机引起对富农政策的转变,即由限制到消灭富农。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苏维埃政权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使富农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没有达到能够威胁苏维埃政权的程度。斯大林为了保证重工业发展,在农村展开社会变革,暴力消灭富农阶级,使之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由于这种政策转变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使农村阶级斗争更加激烈,不利于农村社会变革;政策失去了控制尺度,斗争扩大化打击了基本群众中农,破坏了农业生产,是引发30年代动荡局势的重要根源。
【关键词】苏联 富农政策 阶级斗争扩大化
【作者简介】吴祖鲲,1960年生,现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教授。(长春 130012)
王雪雁,女,1967年生,现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讲师。(长春 130012)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苏联对富农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限制富农政策转为作为阶级消灭富农的政策。这种转变给苏联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富农做为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被消灭了,整个农村成为社会主义阵地。但由于转变是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实行的,因而,苏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造成了动荡的社会局势,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分析苏联富农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总结苏联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理解苏联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针和策略都是有益的。
一
苏联由限制到消灭富农政策的转变是由1928年粮食收购危机引起的。
从1927年10月量开始下降,到年底,全国只收购到3亿普特粮食,这个数字比1926年年底收购的4.28亿普特少1.28亿普特。“这个缺额也就是粮食收购危机在数字上的大略表现”. [1]联共(布)认为,这次危机决不是偶然的,它“标志着农村资产阶级分子在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又一次严重进攻”,[2]表明必须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向富农展开猛烈的进攻,因为富农的破坏是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从1928年粮食收购危机开始,苏联富农政策开始转变。
十月革命胜利后,农村分化了。中农成为农村的“中心人物”. 1925~1926年度,中农户占农户总数的65.8%[3]. 1926~1927年度,他们生产的粮食为40.52亿普特,而1913年仅25亿普特,并且提供了商品粮4.66亿普特,即占74%[4],是国家商品粮的主要生产者,中农问题是当时苏联阶级斗争策略的关键问题。
进入工业化时期,联共(布)虽然多次强调在农村依靠贫农,联合团结中农,同富农作斗争,并把“巩固地联合中农”作为重要环节来抓。然而,同中农的经济联系始终不够巩固。苏联在许多方面损害了中农的经济利益,最明显的是“剪刀差”问题。“在某些地区中,粮食的采购价格显然不能抵补生产成本”。[5]农民不愿按国家的固定价格出售粮食,对苏维埃价格政策表示不满。而富农趁机拉拢中农,“在粮价问题上有时使中农跟着他们走”,[6]进行粮食投机,破坏粮食收购工作。1928年危机与其说是富农反抗破坏的结果,不如说是中农对苏维埃政策不满,而富农趁机拉拢中农一同反对苏维埃政策造成的。可见,苏维埃政权仅仅在政治上同中农联盟是不够的,政治联盟必须以经济联盟为基础。
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苏维埃政权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允许富农存在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这表明苏联党和政府低估了农村分化和农村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增长的危险性,于是,农村中的富农力量得到了发展。
新经济政策一方面是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同资本主义成分竞争,在竞争中社会主义成分排挤资本主义成分。而合作社、集体农庄、国营农场是限制排挤富农的最根本方法。但这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布哈林曾经说:“我们实际上只是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和与此相联的震荡等等以后,才注意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问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