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还是要写电影,也许这不算背叛,我想我的生活里总有它的存在。这部电影叫作《死亡诗社》。
上次英语课看了一部Patch Adams,虽然是真实的故事,我却怎么也不能相信,它把一个奇迹拍得太像奇迹了。也许它是优秀的,但绝对不会比《死亡诗社》更优秀。
然而,我不愿意再看《死亡诗社》。它是残酷的,冷静的,甚至有一点点嘲讽。里面每个学生都太真实。对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有人爱他,也有人对他不屑。对老师的热情,有人被打动,也有人觉得傻。老师曾经的诗社,成为了喧闹的聚会。
我宁愿再看《女人香》里那段明显煽情的speech,宁愿看《女人香》里那个沉默但至少一直坚持到最后的男孩,宁愿看到那太不真实的梦想,至少我还可以被电影骗得落泪。
我们都说,想要遇到一个像基丁这样的老师。可是我们总是把这样的老师一个一个错过。从小到大,时刻提醒着“要用功”的早已经不是电影里那样的父母,而成了我们自己。妨碍自己去完成梦想,甚至有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心愿的,早已经不是外界的压力,而是我们早就知道什么是“合算”,什么是“吃亏”。
你当然可以告诉我,没有尝试过去完成梦想的人生不是属于自己的。这样的话我也会讲。如果我的梦想是去做一个老板,那当然什么问题也没有。就像我现在的梦想是做一个翻译,也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可是,假如我说,我要做一个导演,我要做中国的塔伦蒂诺,我自己都会觉得我疯了。
早就没有艾德伍德这样的傻子了,其实他又哪里算得上惨,他多少是充满了新的希望的,他永远都想着要拍电影。
可是假如我不幸变成了《清洁》里的摇滚歌手,怎么办?我们当然知道电影里的尼尔是有天赋的,可是假如他对表演就像我对构图那样缺乏天赋,那基丁所给的阳光又会怎样地杀死他?我们当然认为托德是会完成尼尔想要做的事的,可是即使他逃离了“地狱学校”,即使他像当年的基丁一样,在死气沉沉的环境里活了下来,我们指望他去干什么?像老师一样播撒杀人的阳光,然后被开除?
我一直觉得《死亡诗社》说的不是制度的问题,一个充满梦想的人去决定自己的前途,而长辈总希望他能走得安稳一些,尽管安稳会让他遗憾。就像如果我告诉你,你会成为凡高,你愿意吗?你愿意一无所有地死在37岁,你的父母会愿意吗?
更何况现在,我们似乎都有了开明宽容的父母,却让自己变成了阻隔梦想的那道墙。
就像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基丁那样的老师,有多少人会在开学第一天就开始担心自己的期末分数?我们大多是虚伪的,一边在抱怨为什么老师上课没有活力,另一方面又不会希望老师把课本撕了,讲些会让我们不及格的玩意儿。别说你会热烈欢迎基丁老师的到来,他的课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跟上的。到时候,你说你不会在他的课上做理化作业?你说你不会胡乱写一通交差了事?
我们也只是在数学老师说要离开教师岗位的时刻,忽然想起他所有羞涩的微笑,忽然后悔那么多节课都花在了周公那儿。我们也只是在 Tek刚来的时候兴奋地笑着,然后久了,不愿回答他的问题,也不愿向他提问了。即使是我,我以为我够认真了,在他最后提问的那堂课上,我才知道我也只是把他的课拿来玩的。
或许电影总该给我们一个唯美的结局?可是你看,那些在最后悲壮地为基丁送行的学生,有哪一个没有为他的离去“贡献”过自己的证明?即使曾经对那个“叛变”的学生极度鄙视,最后有谁挺身而出了?带头站上桌子的,居然是托德,我总是为这个柔弱的孩子叹息,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不会让他失望。因为其他人大多是附和,并不打算真的去燃烧生命,而他,已经打算去迎接阳光了。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送别只是一种姿态,生活依然是生活。《美丽罗塞塔》结尾,罗塞塔麻木的灵魂终于释放出了眼泪,比利时的政策为之改变,一切又可以重新开始。可《死亡诗社》里,什么都晚了。惠特曼在林肯去世后发出了无助的悲呼:“O Captain my captain!”而那些学生在最后,对他们的“船长”作无望的挽留。
寻找梦想与现实的平衡点,永远是说的比做的容易。
上次英语课看了一部Patch Adams,虽然是真实的故事,我却怎么也不能相信,它把一个奇迹拍得太像奇迹了。也许它是优秀的,但绝对不会比《死亡诗社》更优秀。
然而,我不愿意再看《死亡诗社》。它是残酷的,冷静的,甚至有一点点嘲讽。里面每个学生都太真实。对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有人爱他,也有人对他不屑。对老师的热情,有人被打动,也有人觉得傻。老师曾经的诗社,成为了喧闹的聚会。
我宁愿再看《女人香》里那段明显煽情的speech,宁愿看《女人香》里那个沉默但至少一直坚持到最后的男孩,宁愿看到那太不真实的梦想,至少我还可以被电影骗得落泪。
我们都说,想要遇到一个像基丁这样的老师。可是我们总是把这样的老师一个一个错过。从小到大,时刻提醒着“要用功”的早已经不是电影里那样的父母,而成了我们自己。妨碍自己去完成梦想,甚至有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心愿的,早已经不是外界的压力,而是我们早就知道什么是“合算”,什么是“吃亏”。
你当然可以告诉我,没有尝试过去完成梦想的人生不是属于自己的。这样的话我也会讲。如果我的梦想是去做一个老板,那当然什么问题也没有。就像我现在的梦想是做一个翻译,也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可是,假如我说,我要做一个导演,我要做中国的塔伦蒂诺,我自己都会觉得我疯了。
早就没有艾德伍德这样的傻子了,其实他又哪里算得上惨,他多少是充满了新的希望的,他永远都想着要拍电影。
可是假如我不幸变成了《清洁》里的摇滚歌手,怎么办?我们当然知道电影里的尼尔是有天赋的,可是假如他对表演就像我对构图那样缺乏天赋,那基丁所给的阳光又会怎样地杀死他?我们当然认为托德是会完成尼尔想要做的事的,可是即使他逃离了“地狱学校”,即使他像当年的基丁一样,在死气沉沉的环境里活了下来,我们指望他去干什么?像老师一样播撒杀人的阳光,然后被开除?
我一直觉得《死亡诗社》说的不是制度的问题,一个充满梦想的人去决定自己的前途,而长辈总希望他能走得安稳一些,尽管安稳会让他遗憾。就像如果我告诉你,你会成为凡高,你愿意吗?你愿意一无所有地死在37岁,你的父母会愿意吗?
更何况现在,我们似乎都有了开明宽容的父母,却让自己变成了阻隔梦想的那道墙。
就像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基丁那样的老师,有多少人会在开学第一天就开始担心自己的期末分数?我们大多是虚伪的,一边在抱怨为什么老师上课没有活力,另一方面又不会希望老师把课本撕了,讲些会让我们不及格的玩意儿。别说你会热烈欢迎基丁老师的到来,他的课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跟上的。到时候,你说你不会在他的课上做理化作业?你说你不会胡乱写一通交差了事?
我们也只是在数学老师说要离开教师岗位的时刻,忽然想起他所有羞涩的微笑,忽然后悔那么多节课都花在了周公那儿。我们也只是在 Tek刚来的时候兴奋地笑着,然后久了,不愿回答他的问题,也不愿向他提问了。即使是我,我以为我够认真了,在他最后提问的那堂课上,我才知道我也只是把他的课拿来玩的。
或许电影总该给我们一个唯美的结局?可是你看,那些在最后悲壮地为基丁送行的学生,有哪一个没有为他的离去“贡献”过自己的证明?即使曾经对那个“叛变”的学生极度鄙视,最后有谁挺身而出了?带头站上桌子的,居然是托德,我总是为这个柔弱的孩子叹息,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不会让他失望。因为其他人大多是附和,并不打算真的去燃烧生命,而他,已经打算去迎接阳光了。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送别只是一种姿态,生活依然是生活。《美丽罗塞塔》结尾,罗塞塔麻木的灵魂终于释放出了眼泪,比利时的政策为之改变,一切又可以重新开始。可《死亡诗社》里,什么都晚了。惠特曼在林肯去世后发出了无助的悲呼:“O Captain my captain!”而那些学生在最后,对他们的“船长”作无望的挽留。
寻找梦想与现实的平衡点,永远是说的比做的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