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引吧 关注:4贴子:370
  • 7回复贴,共1
0


1楼2007-05-30 20:10回复
    这首诗的题目是《湘夫人》。据传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舜。大概是氏族社会末期,著名的部落长。他到南方巡视时,死在苍梧,他的妃子是尧的女儿,到南方寻找舜,走到洞庭湖附近,听说舜已死,她就投湘江而死。死后就成了湘水神,被称为湘夫人。这首诗描写了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恋爱生活片段。诗题虽是湘夫人,可全诗都是湘君的口吻。主要是写湘君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时候,感情的起伏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写的是神的生活,流溢出来的却是人的情味。全诗情节虽然简单,但内蕴丰富,感情强烈,有很多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很耐人寻味。这首诗的境界和思想义有很多颇难琢磨的地方,需要反复诵读,反复体会,反复推敲。


    2楼2007-05-30 20:11
    回复
      2025-07-30 04:29: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湘夫人》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其特点是:它不只是写现实中的景象,还有追忆景象,幻象等,因而使全诗的境界,充满了幻奇的情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与前两句结合,构成点与染相辅相成,情与景相生相长的现实境界。要能从点与染的关系,情与景的关系,景与景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说明这一现实艺术境界的成功。

      2、“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水裔?”这四句通过对比联想造成异乎寻常的假想境界。要能分析说明造成这一假想境界的主客观条件和由实景触发到物我对比,再到设景比况的四个发展过程。

      3、“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恍惚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在这一小节中,包蕴着心随流水远去所造成的恍惚的追忆境界。要分析从回忆到追悔的发生和芷、兰的比兴,暮蔼、流水的渲染几个方面的激情作用。

      4、通过对理想生活的铺陈美化,所造成的色彩绚丽的幻奇境界。这是一个幻化的境界,要抓住建房造屋、彩饰门面的大肆铺陈和香草、玉树的大量比兴来说明这境界的特点与意义。

      总起来说,诗中情景交融的地方,都是诗中感情最强烈、最动人的地方,都是湘君感情起伏最大、心理活动最鲜明的地方。这说明抒写情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结合的很好,说明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强化了诗中感情的鲜明性与深度,用古人话说:“寓情于景而情更浓。”


      4楼2007-05-30 20:12
      回复
        jingongzizhonherzhieang
        jinchuchengchuzhizhan


        5楼2007-05-30 20:20
        回复
          全篇基本上是以顺叙和补叙、追叙相结合,而以顺叙为主;在行文中又时而嵌进一则则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以加强叙事的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如“乞食野人”的故事,发生在他刚离狄.开始踏上周游列国之时,遇事粗暴,“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他流亡生涯结束的前夕,遇事冷静,洞察幽明,当楚成王一再问他“何以报我”时,他的回答是“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态度不卑不亢,表现出重耳对晋楚日后必争的预见和决不牺牲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此外,本篇还有“季隗待子”、
          “醉遣重耳”、“曹共公观裸”、“怀赢不卑”、“子犯授璧”等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小故事,犹如锦簇的繁花,趣味盎然。像这类为历史添枝加叶的小故事,《左传》中琳琅满目,俯拾皆是。所以,运用小故事来强化历史人物性格,不仅是本篇的特色,也是《左传》全书的一大特色。

           此外,公子重耳流亡期间所幸遇的几个女子几乎都是值得称颂的。如季隗对爱情的坚贞,姜氏和僖负羁之妻在政治上的远见,怀赢对个人命运的自尊自重等。《左传》作者尽力赞美这些女子,刻画她们的品质和关德,虽然笔墨不多,但对于鞭挞重耳的弱点。督促他克服轻狂、贪图安逸、任性骄傲等贵公子的劣性和陋习,显然也起着比照和催化的作用。


          6楼2007-05-30 20:20
          回复
            《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采用了长轴画的结构来表现特定的丰富内容。全诗八十八句,分为八章,以时间为顺序,逐月叙述了农奴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生活。全诗在相同的章法结构中,做到了每章内容有重点,表现手法不雷同,生动多采而井然有序,在朴素中表现了匠心。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叙述农奴们的农桑田猎劳动,后三章叙述农奴们的杂务劳动,第五章为两部分间的过渡。以劳动贯穿全诗始终,从衣、食、住三个方面把农奴和农权主的生活作了对比反映。
            《七月》具有落尽纷华的古朴平淡风格。全诗似一农奴在低声吟唱自己的苦难生活,他随口吟出了久积于胸的生活重压:无穷无尽的劳作,不能温饱的生活,无人身自由的忧惧,精神上受蹂躏的辛酸。一词一句,一景一物,一情一事,都从他胸中溢出,是那么的自然流畅,不加思索,没有夸饰。这里,没有剑拔弩张的斗争气氛,也没有金刚怒目式的抗争姿态,只有渗透了农奴斑斑血泪的生活事实。诗人寓鲜明倾向于事实叙述中,这种生活真实具有铁一般的力量,有着无可争辩的逻辑性,它不可辩驳地证明了奴隶社会的残酷不合理,它也透露了农奴的朦胧觉醒和不满。这种古朴平淡的特点使诗篇产生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8楼2007-05-30 20:28
            回复
              《陌上桑》在对罗敷进行上述正面描写后,引得读者欲罢不能,都急于知道罗敷到底有多美。作者不是直接写罗敷本身,而是笔势一荡紧接着运用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读到此处,很多读者都会哈哈一笑。作者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罗敷的神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哈哈一笑吗?不,此处极尽诙谐夸张之笔,不仅是为了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喜剧气氛,更重要的是,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通过夸张描写美的效果,让读者去感觉美,进入为罗敷之美所陶醉的意境。这样不需浓墨重彩,自然天成,就将罗敷无与伦比、不可描摹的完美烘托而出。这种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的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如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形容容貌美丽的女子
               总而言之,《陌上桑》中罗敷外貌描写艺术的关键在于:避实就虚的正面描写与无中生有的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使人物外貌充满了朦胧美,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又满足了不同阶层人的审美标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成为文学史上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外貌的经典之笔。


              9楼2007-05-30 20:31
              回复
                此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诗篇开头,“也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诗中对详写部份的处理是极为出色的。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话别,兰芝辞婆和太守迎亲等,都是浓笔重彩的段落。这些段落在整个长诗中都是直接关系到刘焦爱情悲剧的关键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感情的渲泄,对题意的显示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更妙的是,这样的浓笔重彩,在全诗自然、朴实、流畅的基本风格中,起到了丰富色彩的作用,使整个描述的节奏疏密有致,快慢有度。


                10楼2007-05-30 2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