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地名考 (一)懒板凳 懒板凳,今遵义县县城南白镇中心城区,最早又叫南白锦。《遵义县志(春秋战国~1988)》载:“唐乾符三(876)年,杨端同舅氏谢将军(姓谢的将军),率领八姓部众,自泸州、合江出发,径入播州白锦,军高遥山(今遵义县龙坑镇八里村高岩山)。”白锦地名当出自唐贞观九(635)年之前。清康熙《遵义军民府志》记载:南白锦场“西街口(今南白镇老街南口、卫生路西口同西大街交汇处)有一株树根出露的皂角树,蔽日遮阴,盛夏来往行人树下休息,不愿动身赶路。”乡人约足俗成,称南白锦场为懒板凳场(今世居懒板凳75岁以上老人见证:在卫生路西口同西大街交汇处立灯杆那里,原有一棵三四人围不住的皂角树,树根从地下露出在地面悬空延伸丈许又扎入地下,过往客商、赶场民众、场上居民盛夏树下纳凉从不带板凳,故称懒板凳。此树死于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发现一棵三人合抱抱不住的千年皂角树,懒板凳皂角树当在千年以上)。清道光年间,西南巨儒郑珍考证:“今府城(今遵义市中心城区老城)南40里有市(乡村集市)曰懒板凳,西距高遥山10里,市名极无意义,疑其地即古之白锦。至杨轸北徙穆家川,人以其地在南,遂称为南白锦。‘南’‘懒’‘白’‘板’双声,‘锦’‘凳’叠韵,历久音讹,遂成今称(南白锦讹为懒板凳)。”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懒板凳场成为区治、县治中心,地名外延概念随着扩大。民国2(1913)年,懒板凳场成为遵义县南三上区区治,属南三上区何保、何甲、何牌无考;民国21(1932)年,成为遵义县第八上区区洽,属第八上区白锦镇何闾、何邻无考,此时的白锦镇区划建置泛指全镇行政区域,又特指懒板凳场。民国24(1935)年5月,白锦镇改为白锦联保,联保下置保、甲区划,联保、保、甲区划不是地名。民国30(1941)年,县辖行政区划改为乡镇、保、甲,白锦联保改置为南北锦镇,此时的南北锦镇,是一级行政区划,不是地名。1949年11月,遵义县人民政府接收经营南白镇(何时讹为南白镇无考),成为遵义县第五区区治;1954年4月,成为遵义县县治。南白镇作为区划,泛指全镇行政区域;作为地名,特指懒板凳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