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宰相张氏吧 关注:323贴子:4,249
  • 7回复贴,共1

十八世张漱菡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漱菡,又名张菁子。1930年1月出生于安徽桐城。台湾著名小说家、诗人,堪称琼瑶之前最富盛名的美女作家。清朝有名的父子宰相之后,张英是她的九世祖,张廷玉是她的十世祖,桐城派名宿马通伯是她的外祖父,自幼生活在书香氛围中。
1949年时20岁随母亲避难来台。到台后,因水土不服,染上了疟疾和呕吐头晕的毛病,经年不愈。为了驱除病榻上的寂寞,她开始试着写作自娱。
1952年时24岁,她根据台湾“土改运动”中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意难忘》在台湾出版后,竟然产生了轰动效应,立即成为当时台湾最畅销的一部书。
1956年,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举办读者投票测验最喜爱的小说作品的活动,她的小说列为第一名,初创成功,从此创作一发不可收。
从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她创作了三十多部长、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其中重要的作品除《意难忘》外,还有长篇小说《紫色的雾》、《翡翠田园》、《飞梦天涯》、《花之恋》、《碧云秋梦》、《云桥飞絮》、《樱城旧事》、《胡秋原传》;中短篇小说《翠鸟热梦》、《绿堡之秘》、《桥影箫声》、《悲翠龙》、《相思山下》;散文集《风城画》、《永远的橄榄枝》、《漱菡小品》等.计五十多本长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达一千多万字。
她对中国古典诗词造诣很深,曾自费出版过旧体诗词集《荷香集》,选集诗词佳作百余首,其中七绝占三分之二,其绝句立意遣词,出奇制胜,深得唐宋大家七绝三昧。
数十年来,她笔耕不辍,80年代中期,她驾车出游,遭遇严重车祸。在治疗和养伤期间,她仍然坚持写作,新作不断涌现。就在她离开人世的那个月,香港《当代文艺》还刊发了她的小说新作《赝品》。
她以文为生,婚前就征得未婚夫的谅解和赞同,婚后不生儿育女。在她长长的一生中,她把她的爱和才华,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她钟爱的文学。
2000年6月17日张漱菡因心肌梗塞仙逝,6月27日安葬在台北县三芝山,享年71岁。
(以上百度百科资料)


1楼2012-11-29 22:34回复

    开创文坛合集风气的先驱——张漱菡
    张漱菡是个说故事的能手,她的著作以小说为主,大多是改编自真实故事,她爱听故事,爱写故事,显赫的家世背景让她有更多故事可以告诉读者朋友,《意难忘》、《七孔笛》、《愤怒的鉴湖》、《翡翠田园》等书,都是红极一时的佳作。
    张漱菡,1930年11月生,安徽省桐城县人,本名张欣禾,另有笔名寒柯。张漱菡出生于名门世家,庞大的家族背景,是她日后小说创作源源不绝的灵感所在,桐城派名儒方苞、姚鼐都是她的尊亲长辈,她的祖先张英、张廷玉是清朝的父子宰相。张父及张母都是早期留日的学生,两人能诗能文,张父甚至出版不少诗、文集和翻译文集,在这样家学渊源的书香门第成长的张漱菡,自然养成对古典诗词及古文学的喜爱与欣赏能力。
    由于生逢战乱,张漱菡的幼年一直都在流离播迁中度过,学校的教育时常因战火而中断,对知识的渴望也只能依靠父亲时有时无的外文史补习,自小学三、四年级她便对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诗句所表达的情境深深感动且钦羡不已。有天她偶然在哥哥房间发现一本附有图画的《西游记》,出于好奇就拿起来翻阅,这一翻竟让她爱不释手,连夜读了两遍才沉沉地睡着,这一翻也将她翻进了小说世界,一有空,就到处搜寻可以借阅的小说,《封神榜》、《包公案》、《红楼梦》等都是她的案上宾,看完了古典小说,她开始将触角伸向武侠小说、志怪小说及民国初年兴起的白话文、新体诗,广泛地阅读奠定她日后文学创作雄厚的基础。   


    2楼2012-11-29 22:44
    回复
      2025-08-21 07:19: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另一件事,是“怒斥花花姑(神婆)”。菡姐的母亲(我的堂大伯母)因不小心从楼梯上跌滚下来,大腿骨折,久治未愈,痛苦难受,日夜心惊肉跳,弄得整个相府不得安宁,一片阴森之气。家人迷信,便请“花花姑”前来卜算阴凶、除邪辟怪。“花花姑”说此屋里有“龌龊”(即鬼怪),必须由她乘八抬大轿出府,向南走七七四十九里,将所遇的一条黑狗逮回活活打死,用黑狗的血海洒楼梯上下、屋里屋外以驱怪,并设神坛念咒七七四十九天。家人如此照办,两位伙计将逮回的黑狗捆在大树上,一位用斧砍狗,一位跪在旁边向狗磕头如捣蒜,并喃喃而语:“神犬见谅,小人奉命行事,罪过罪过。”当时我站在一旁观看,黑狗的叫声十分凄厉,直至活活被砍死,令人惊恐万状。那次,恰逢菡姐放假回家,那“花花姑”正在屋内设坛装神弄鬼,下人一片虔诚。菡姐见之,不由分说,怒斥神婆,并将所有法器冥物尽皆抛弃于屋外。事后,她请来名医治好了母伤。此事在当时相府内着实引起了轰动,毁誉均有。今天回想起来,我对菡姐还是敬佩有加。

      1948
      年,18岁的菡姐因陪伴母亲取道香港赴台观光,不料被突变的时局所滞,留在了台湾。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族人才有机会与菡姐鸿雁传书,大陆也陆续有她的作品出版。晚年的她将自己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寄回家乡的“桐城文库”收藏。这时期,我们才知道她自离大陆后,一心扑在她所倾心的文学事业上,先后出版了《意难忘》等三十多部长、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文学造诣很高的诗词作品,计有两千万字,成了台湾最负盛名的“为端正社会风气而写作”的作家,蜚声台湾文坛数十年。

      菡姐晚年曾向族人寄回一首《怀乡》诗。诗曰:“新月如钩透碧纱,无端心系故园花。只恐梦魂飞不到,庭前双桂是吾家。”“只恐”之事在20世纪最后之际惊成现实,历经浩劫磨难的“庭前双桂”虽然依旧在,但其“梦魂”已永远“飞不到”“吾家”了。


      半个多世纪,海天阻隔,姐弟也分阴阳之界。我只有将自己新近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褒贬皆一笑》(内有与菡姐有关的文字)焚献南天,遥祭菡姐,以寄心香一瓣。

      注:张淑菡于2000617下午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台北去世。终年70岁。

      ——张先涛《焚书遥祭菡姐》,载于张先涛散文集《心之韵》,作家出版社出版。


      5楼2012-11-29 22:45
      回复


        6楼2012-11-29 22:47
        回复


          7楼2012-11-29 23:04
          回复





            8楼2012-11-29 23:15
            回复


              9楼2012-11-29 23:16
              回复
                附张漱菡诗词六首:
                偶拾
                瓶花照影夜生香,满月无声上短墙。
                亲故飘零音讯杳,梦魂先我到家乡。
                雨后
                向晚楼台新雨后,重帘风定有余香。
                离人莫作归乡梦,纵使归乡也断肠。
                怀人
                乡心千里伤离索,岂甘抛却林泉约。
                啼鹃莫唱不如归,只恐春归花又落。
                阳明山
                暮云山影两苍茫,遥望烟波卧夕阳。
                微雨扑人轻似梦,错将淡海作钱塘。
                浣溪沙
                短梦无痕冷露秋,人间风雨几时休?故园路远思悠悠。
                百劫余生人已老,频年浪迹水悠悠,而今识得许多愁。
                江城子(思亡母)
                是谁吹笛扰愁人?伴秋虫,小楼东,仿佛声声,都在诉幽衷。何必教人肠百转,筛月淡,一帘风。
                慈颜常在梦魂中。似相逢,却无踪,时节清明,底事去匆匆。记得年时曾倚膝,新雨后,数归鸿。


                17楼2012-12-13 16: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