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阆中文史资料选》第十三辑
阆中市政协学习法制文史委员会 编
准印字号(2001)第104号
从历史文化名城到撤县设市的回顾
写在阆中撤县建市十周年
郭历权
(2001年5月1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名山大川,古迹文物,园林奇景,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至今仍放射着异彩,为世人所瞩目,许多城市保存着特别丰富的文物,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特色,国务院于1982年2月批准公布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4个城市。(附件一)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根据国务院(1980)229号文件精神,阆中县人民政府于1981年8月第一次编制报送了《阆中县城总体规划》,1983年5月,南充地区行政公署以(1983)132号文件转报到四川省人民政府及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1984年1月,阆中县政府和县城建局派城建局综合股股长邓仕元等同志专程前往省城建厅规划处汇报,规划处领导及工程师们对阆中的历史沿革及自然环境很感兴趣。1984年3月,省城建厅规划处处长杨明宁(女)带着有关工程师前来阆中考察指导县城总体规划,发现阆中城颇具特色,山、水、城融为一体,名胜古迹甚多,古街区保存完整,在全省乃至全国少见,她向陪同考察参观的我和周有德、邓仕元说:建议你们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定要珍惜历史,保护好古城风貌。县委、县政府为了广泛宣传,发动全县人民大家都来保护古城,爱护文物古迹,决定由阆中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阆中县政府文史研究委员会负责牵头,组织县政协、县人大和有关的老同志,如县政协副主席侯泽周、李文密、张际中。副秘书长戴则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林由、安天泽,阆中中学老教师王义超、毛明文,县委办主任李炽昌,县政府办主任马正经等同志,于1984年5月编辑了《古城阆中历史概述》一书,对宣传阆中历史和古城发挥了重大作用。
1985年2月2日,四川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以(1985)规0144号文件批准了《阆中县城总体规划》。在批复中着重指出:“阆中县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汉时期曾是全国天文研究中心之一,三国名将张飞镇守的军事重镇,城内遗存名胜古迹甚多,部分古街古巷保持完好,应划定范围加以保护。在保护区范围内必须新建的房屋,要注意与原有建筑风格相协调。”“希阆中县政府在总体规划指导下,作好详细规划,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努力把阆中县城建成为不失古城风采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县城总体规划批准后,县委、县政府又决定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努力,由城建局长周有德负责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组织有城建、文化、文物、政协文史委等方面的同志编写申报资料,草拟县政府申报文件,尽快上报了省城建厅,省城建厅审查同意后并转报了国家城建部。在国家城建部、文化部、文物局组织全国有关专家讨论评审之前,县城建局领导多次前往北京向有关部门汇报。1985年8月,我与邓仕元、牛德强一行又专程前往北京,在宋延明、王青、王华(均为在京工作的阆中籍人)同志的关心、支持、配合下,向城建部、文物局的专家和处长罗哲文、王景慧、郭旃汇报,并报送了补充材料。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文物局郭旃副处长送了请柬,邀请他到阆中观光考察。1985年9月郭处长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临阆中实地考察,在县政府领导及城建局、文化、文物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的陪同下,爬山涉水,不辞辛劳,对阆中古城、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生态环境、民族风情等作了深入的了解,搜集和拍摄了大量的资料和照片带回了北京,并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介绍他考察阆中古城的情况,为专家讨论评审会作了充分准备。经专家评审通过后,于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104号文件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8个城市(附件二),阆中名列其中。当时的四川省,除成都己列入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外,列入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只有重庆、阆中、宜宾、自贡四个城市。
阆中市政协学习法制文史委员会 编
准印字号(2001)第104号
从历史文化名城到撤县设市的回顾
写在阆中撤县建市十周年
郭历权
(2001年5月1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名山大川,古迹文物,园林奇景,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至今仍放射着异彩,为世人所瞩目,许多城市保存着特别丰富的文物,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为了保护我们国家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特色,国务院于1982年2月批准公布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4个城市。(附件一)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根据国务院(1980)229号文件精神,阆中县人民政府于1981年8月第一次编制报送了《阆中县城总体规划》,1983年5月,南充地区行政公署以(1983)132号文件转报到四川省人民政府及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1984年1月,阆中县政府和县城建局派城建局综合股股长邓仕元等同志专程前往省城建厅规划处汇报,规划处领导及工程师们对阆中的历史沿革及自然环境很感兴趣。1984年3月,省城建厅规划处处长杨明宁(女)带着有关工程师前来阆中考察指导县城总体规划,发现阆中城颇具特色,山、水、城融为一体,名胜古迹甚多,古街区保存完整,在全省乃至全国少见,她向陪同考察参观的我和周有德、邓仕元说:建议你们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定要珍惜历史,保护好古城风貌。县委、县政府为了广泛宣传,发动全县人民大家都来保护古城,爱护文物古迹,决定由阆中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阆中县政府文史研究委员会负责牵头,组织县政协、县人大和有关的老同志,如县政协副主席侯泽周、李文密、张际中。副秘书长戴则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林由、安天泽,阆中中学老教师王义超、毛明文,县委办主任李炽昌,县政府办主任马正经等同志,于1984年5月编辑了《古城阆中历史概述》一书,对宣传阆中历史和古城发挥了重大作用。
1985年2月2日,四川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以(1985)规0144号文件批准了《阆中县城总体规划》。在批复中着重指出:“阆中县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汉时期曾是全国天文研究中心之一,三国名将张飞镇守的军事重镇,城内遗存名胜古迹甚多,部分古街古巷保持完好,应划定范围加以保护。在保护区范围内必须新建的房屋,要注意与原有建筑风格相协调。”“希阆中县政府在总体规划指导下,作好详细规划,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努力把阆中县城建成为不失古城风采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县城总体规划批准后,县委、县政府又决定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努力,由城建局长周有德负责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组织有城建、文化、文物、政协文史委等方面的同志编写申报资料,草拟县政府申报文件,尽快上报了省城建厅,省城建厅审查同意后并转报了国家城建部。在国家城建部、文化部、文物局组织全国有关专家讨论评审之前,县城建局领导多次前往北京向有关部门汇报。1985年8月,我与邓仕元、牛德强一行又专程前往北京,在宋延明、王青、王华(均为在京工作的阆中籍人)同志的关心、支持、配合下,向城建部、文物局的专家和处长罗哲文、王景慧、郭旃汇报,并报送了补充材料。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文物局郭旃副处长送了请柬,邀请他到阆中观光考察。1985年9月郭处长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临阆中实地考察,在县政府领导及城建局、文化、文物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的陪同下,爬山涉水,不辞辛劳,对阆中古城、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生态环境、民族风情等作了深入的了解,搜集和拍摄了大量的资料和照片带回了北京,并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介绍他考察阆中古城的情况,为专家讨论评审会作了充分准备。经专家评审通过后,于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104号文件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8个城市(附件二),阆中名列其中。当时的四川省,除成都己列入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外,列入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只有重庆、阆中、宜宾、自贡四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