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鹿邑县历史沿革
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涡河上游,地处辽阔的豫东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涡河、惠济河、白沟河、清水河为主要河流。四周北接商丘、柘城,东邻安徽省亳州,南与郸城县毗连,西与太康、淮阳县接壤。
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以栾台遗址、武庄遗址等为代表,内含主要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说明史前时代这里应当是东夷部族的活动区域。商及西周时置有厉国。1997年在县城东之太清宫镇发现并发掘有长子口墓,时代正当商末周初时。春秋属楚,置有苦县邑,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即老子,即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故地有太清宫遗址及古建筑群等胜迹。县境西部,另设有鸣鹿城,盖因麋鹿群集,鹿鸣呦呦而得名。春秋末期,楚灭厉。战国地仍属楚。秦置苦县,隶属于陈郡。西汉以县属兖州刺史部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属陈国。三国属魏,以苦县改属谯郡。西晋划属梁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后秦等政权辖境,多属谯郡地。北魏置谷阳县,乃因苦县城居、搬水之阳,又谷水东经苦县故城中,因名谷阳,隶陈留郡(郡治亳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置鹿邑县,乃因鸣鹿城为故鹿城地得名,县治位今县城西,属淮阳郡;今县城区仍置有谷阳县,属谯郡。唐以两县地属亳州。乾封元年(666年)改谷阳县为真源县,真源者,真义之源也,意即道教发祥地,乃因推崇道教鼻祖李耳即老子命名。唐朝皇帝姓李,推崇道教,尊李耳为李姓始祖,把道教抬高到独尊的地位,借以宣扬李氏王朝政权神授,麻痹人民,加强统治。唐时太清官“特起宫阙,如帝者居”,曾繁盛一时,后毁于兵燹。至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又改真源为仙源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真源之名。五代梁、唐、晋、汉、周时期,均为亳州辖境。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易真源为卫真,即捍卫道教教义之意,县境西之鹿邑县建制不变,二县仍隶于亳州。金袭宋制不改。元初省卫真并入鹿邑县,县治始东迁至今鹿邑县城,隶于归德府。明、清均以鹿邑县隶于归德府。
近代1914年鹿邑县划归开封道,1932年划归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划归淮阳专区, 1953年1月改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又属开封专区,1961年12月复属商丘专区辖属,1965年5月划归新增设的周口专区,1969年改称周口地区,鹿邑仍属之,2000年6月撤销周口地区,设立省辖周口市,鹿邑县继属之,至今不变。
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涡河上游,地处辽阔的豫东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涡河、惠济河、白沟河、清水河为主要河流。四周北接商丘、柘城,东邻安徽省亳州,南与郸城县毗连,西与太康、淮阳县接壤。
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以栾台遗址、武庄遗址等为代表,内含主要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说明史前时代这里应当是东夷部族的活动区域。商及西周时置有厉国。1997年在县城东之太清宫镇发现并发掘有长子口墓,时代正当商末周初时。春秋属楚,置有苦县邑,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即老子,即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故地有太清宫遗址及古建筑群等胜迹。县境西部,另设有鸣鹿城,盖因麋鹿群集,鹿鸣呦呦而得名。春秋末期,楚灭厉。战国地仍属楚。秦置苦县,隶属于陈郡。西汉以县属兖州刺史部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属陈国。三国属魏,以苦县改属谯郡。西晋划属梁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后秦等政权辖境,多属谯郡地。北魏置谷阳县,乃因苦县城居、搬水之阳,又谷水东经苦县故城中,因名谷阳,隶陈留郡(郡治亳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置鹿邑县,乃因鸣鹿城为故鹿城地得名,县治位今县城西,属淮阳郡;今县城区仍置有谷阳县,属谯郡。唐以两县地属亳州。乾封元年(666年)改谷阳县为真源县,真源者,真义之源也,意即道教发祥地,乃因推崇道教鼻祖李耳即老子命名。唐朝皇帝姓李,推崇道教,尊李耳为李姓始祖,把道教抬高到独尊的地位,借以宣扬李氏王朝政权神授,麻痹人民,加强统治。唐时太清官“特起宫阙,如帝者居”,曾繁盛一时,后毁于兵燹。至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又改真源为仙源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真源之名。五代梁、唐、晋、汉、周时期,均为亳州辖境。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易真源为卫真,即捍卫道教教义之意,县境西之鹿邑县建制不变,二县仍隶于亳州。金袭宋制不改。元初省卫真并入鹿邑县,县治始东迁至今鹿邑县城,隶于归德府。明、清均以鹿邑县隶于归德府。
近代1914年鹿邑县划归开封道,1932年划归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划归淮阳专区, 1953年1月改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又属开封专区,1961年12月复属商丘专区辖属,1965年5月划归新增设的周口专区,1969年改称周口地区,鹿邑仍属之,2000年6月撤销周口地区,设立省辖周口市,鹿邑县继属之,至今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