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吧 关注:389,818贴子:11,260,712
  • 7回复贴,共1

鹿邑县境内文物点概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鹿邑县历史沿革

     鹿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涡河上游,地处辽阔的豫东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涡河、惠济河、白沟河、清水河为主要河流。四周北接商丘、柘城,东邻安徽省亳州,南与郸城县毗连,西与太康、淮阳县接壤。
     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以栾台遗址、武庄遗址等为代表,内含主要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说明史前时代这里应当是东夷部族的活动区域。商及西周时置有厉国。1997年在县城东之太清宫镇发现并发掘有长子口墓,时代正当商末周初时。春秋属楚,置有苦县邑,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即老子,即为“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故地有太清宫遗址及古建筑群等胜迹。县境西部,另设有鸣鹿城,盖因麋鹿群集,鹿鸣呦呦而得名。春秋末期,楚灭厉。战国地仍属楚。秦置苦县,隶属于陈郡。西汉以县属兖州刺史部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属陈国。三国属魏,以苦县改属谯郡。西晋划属梁国。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东晋、后秦等政权辖境,多属谯郡地。北魏置谷阳县,乃因苦县城居、搬水之阳,又谷水东经苦县故城中,因名谷阳,隶陈留郡(郡治亳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置鹿邑县,乃因鸣鹿城为故鹿城地得名,县治位今县城西,属淮阳郡;今县城区仍置有谷阳县,属谯郡。唐以两县地属亳州。乾封元年(666年)改谷阳县为真源县,真源者,真义之源也,意即道教发祥地,乃因推崇道教鼻祖李耳即老子命名。唐朝皇帝姓李,推崇道教,尊李耳为李姓始祖,把道教抬高到独尊的地位,借以宣扬李氏王朝政权神授,麻痹人民,加强统治。唐时太清官“特起宫阙,如帝者居”,曾繁盛一时,后毁于兵燹。至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又改真源为仙源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真源之名。五代梁、唐、晋、汉、周时期,均为亳州辖境。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易真源为卫真,即捍卫道教教义之意,县境西之鹿邑县建制不变,二县仍隶于亳州。金袭宋制不改。元初省卫真并入鹿邑县,县治始东迁至今鹿邑县城,隶于归德府。明、清均以鹿邑县隶于归德府。
     近代1914年鹿邑县划归开封道,1932年划归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划归淮阳专区, 1953年1月改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又属开封专区,1961年12月复属商丘专区辖属,1965年5月划归新增设的周口专区,1969年改称周口地区,鹿邑仍属之,2000年6月撤销周口地区,设立省辖周口市,鹿邑县继属之,至今不变。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11-05 18:02回复
    二、鹿邑县文物点

    【武庄遗址】
         位于王皮溜镇武庄村北。新石器时代、商、周、汉。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7.5万余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出土有陶鼎、壶、盆、钵、碗、罐等。内涵以大汶口文化遗存为主,上层陶片多饰方格纹、篮纹,属龙山文化遗存。遗址内还见有少量商周遗物及10余座汉代墓葬。
    【太清宫遗址】
         位于太清宫镇太清宫集西北。新石器时代、商、周、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2万余平方米,高出地表约3米,文化层最厚处达10米,可分4层。出土有磨制石器、骨器、蚌器,篮纹、方格纹陶片,铜器,玉器等。器形有石斧、耒、弹丸,蚌刀、镰,陶釜、鼎、鬲、罐,铜镞、盆等。属龙山文化及商、周、汉文化遗存。该遗址1963年6月被公布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将“鹿邑太清宫遗址”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内涵包括有太清官新石器时代遗址,太清官长子口等西周初大墓,太清宫东周夯土基址及马坑,太清官纪念老子前后宫明清建筑及唐、宋、金地下基址,唐、宋、金等一批与祭祀老子有关的碑刻,鹿邑县城内与老子有关的老君台建筑。实际是一处大型地下、地上文物古迹群。
    【栾台遗址】
         位于王皮溜镇普大庄西北角。新石器时代、商、周。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高出周围地表5米的台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8米。1987~1988年发掘。发现灰坑、房基等遗迹及大量蚌壳堆积层。出土陶器有鼎、罐、盘、鬲、甗、簋等及石斧、锛、铲及骨蚌器。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还有大汶口文化陶片、岳石文化陶片,另含商、周文化遗存。这里是苏、鲁、豫、皖交界处的淮河流域的重要遗址,很有学术价值。
    【李营遗址】
         位于城关镇西北李营村北。战国、汉。遗址略高于周围地表,面积约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出土有绳纹板瓦及罐、壶、豆等残陶片。上层有汉代空心砖墓。
    【孙楼遗址】
         位于郑家集乡孙楼村东。战国、汉。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出土有绳纹板瓦及罐、壶等陶片。上层有汉墓,出土有饰菱形纹的空心砖。
    【武平故城】
         位于邱集乡武平城村。汉代。仅存东北角一段夯筑城墙,高2.50米,宽8米,长62米。夯层厚20—30厘米。城墙内含有绳纹板瓦片,绳纹及素面灰、红陶片。据《鹿邑县志》记载,汉置武平县,献帝时曾封曹操为武平侯,即此城。
    【李楼遗址】
         位于郑家集乡李楼村西。汉代。面积30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系一处高台地,地面散见绳纹砖、瓦等。
    【涡河船闸陶窑址】
         位于县城东北涡河南岸船闸附近。汉代。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4座窑址。窑址平面为圆形,包括火道、火膛、火墙、烟囱和窑体等部分,单体面积约12平方米。出有绳纹砖、瓦片,陶罐、瓮、盆残片等。
    【后吴楼遗址】
         位于老庄乡(今涡北镇)后吴楼村西。唐、宋。面积近2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发现有灰布纹瓦、小砖以及白釉、黑釉、黄绿釉的瓷碗、罐、瓶等。
    【西关遗址】
         位于县城西关鹿(邑)太(康)公路以南。汉代。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发现有陶水管道、绳纹砖、陶瓮、罐等。这一带还发现有小砖墓和空心砖墓。出有陶罐、壶、仓、灶、鸡和五铢钱等。
    【鹿邑故城】
         位于试量镇鹿邑城村。隋、唐、宋。城墙全部掩于地表以下,面积不详。村南发现陶圈井3眼。出土有常平五铢、唐宋铜钱、唐代黄釉瓷碗等。据文献记载: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设鹿邑县,治所即今鹿邑城村。
    【普大庄墓群】
         位于王皮溜镇普大庄西北。西周。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皆土坑竖穴墓,曾出土西周鼎、鬲、罐等随葬器,并发现有牛坑。
    【孙庄墓群】      位于任集乡孙庄东北。汉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共13座封冢,皆汉代砖室墓。出土有空心砖、乳钉纹汉砖、灰陶罐、圜底罐等。现仅存中间大冢,高3米,面积1500平方米。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载,为东汉陈思王(淮阳王)刘钧墓地。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2-11-05 18:06
    回复
      2025-08-31 18:27: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田楼墓群】
           位于高集乡田楼村东南。汉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共3座封冢,二小一大。二小冢“文化大**”中被破坏,现存大冢墓区面积4500平方米。封土堆高5米,墓室呈“中”字形,出土有小石磨,陶盆、罐、壶,五铢等。墓前立有清光绪三十年“汉尚书讳诩字升卿虞公墓”碑1通。
      【小吴庄墓群】
           位于观堂乡小吴庄村东。汉代。县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一土丘,高2米,面积1.8万平方米。墓葬分布多有叠压。出土汉空心砖、素面和绳纹灰陶器、铜剑、铜戈、铁剑、铜镜、“大泉五十”等。
      【孙新楼墓群】
           位于贾滩乡孙新楼村。汉代。面积不详。发现大量空心砖墓。出土有空心砖,以菱形纹饰为主;陶器以素面和绳纹为主,有瓶、壶、罐、耳杯、仓、俑、灶、井圈等。
      【大韩庄墓群】
           位于赵村乡大韩庄村。汉代。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36万平方米。发现有汉墓空心砖。出土有泥质灰陶罐、瓶、鼎、壶、仓等,纹饰以素面和绳纹为主,并有铜剑、铁剑、铜镜等。
      【涡河大闸墓群】
           位于县城北涡河大闸东南。汉、唐、金。分布在紧邻涡河南岸2万余平方米范围内。东部已发掘26座汉墓,出土有玉蝉、陶罐、陶灶、陶井、陶鸡、陶狗、铁剑、青瓷罐等。唐墓1座,出土有瓷壶、瓮。西区已发掘金代方形砖室墓10余座,其中3座墓室为仿木结构,多二次葬,无随葬品。
      【宝堌堆墓群】
           位于赵村乡宝堌堆村东北。汉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地表原有前后两个大封土堆,今已夷平。发现有绳纹灰陶片,出土有空心砖和小砖等。
      【虞姬墓】
           位于城关镇郭庄村南。汉代。原有一大封土堆,已夷平。墓前原有庙宇,解放前已废。据显露砖券墓室形制推测为汉墓。而虞姬墓多年来误侍为李母(李耳之母)坟,经多方考证,此墓系虞姬之墓无疑,传为李母坟,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轩庄汉墓】
           位于赵村乡轩庄村西一带。汉代。为汉代小砖券墓,顶部已塌陷一洞。附近还发现有同类墓葬。
      【普大庄东墓群】
           位于王皮溜镇普大庄东。汉代。这一带墓葬较多,曾清理数座汉代小砖墓。出有陶壶、罐、仓、灶和五铢等。
      【太清集墓群】
           位于太清宫镇太清集南。汉、唐、宋。面积近1万平方米。发现有空心砖墓、小砖券墓。出有陶罐、壶、仓、灶和五铢等。也有少量唐、宋墓葬。出有瓷碗、瓷盏、铜镜等。
      


      IP属地:河南4楼2012-11-05 18:07
      回复
        【太清王庄墓群】
             位于太清宫镇王庄村南。汉代。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汉墓20余座,均为砖室墓。曾清理几座,出有陶壶、罐、仓、瓮、灶、猪、鸡、狗和五铢等。
        【赵园村汉墓】
             位于太清宫镇赵园村北。汉代。墓冢封土已**。经调查为1座大型砖券多室墓,面积近60平方米。封土内有汉代陶片。
        【王皮溜集墓群】
             位于王皮溜镇王皮溜集南。汉代。该处发现多座汉代空心砖墓和小砖墓。出有陶罐、鬲、案、灶、仓和铜镜、五铢等。
        【城关东北墓群】
             位于城关镇东北。汉、唐。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发现汉代小砖墓、空心砖墓,唐代砖室墓、土洞墓40余座。出有汉代陶壶、瓮、罐和铜洗、五铢;还有唐代瓷碗、瓷罐、“开元通宝”、石俑等。
        【黄王庄汉墓】
             位于太清宫镇黄王庄南。汉代。地面封土**,群众起土发现有墓葬。曾清理一座砖室墓,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构成。出有陶罐、陶瓮、铁刀、五铢钱等。
        【丁亮墓群】
             位于老庄乡(今涡北镇)丁亮村东。汉代。面积3万多平方米。发现很多空心砖墓和小砖墓。经调查有单室、双室和多室。曾出有陶罐、壶、瓮、鸡、狗,铁釜等。
        【大坟农场汉墓】
             位于枣集镇东大坟农场。汉代。俗称董家大坟,面积200余平方米。为东西并列两座土冢。冢高均5米。附近有汉代陶片。
        【孙于村墓群】
             位于赵村乡孙于村东北。汉代。面积3500平方米。发现一批汉代砖室墓。曾清理几座,多为单室墓。出有陶罐、豆、仓、灶、井及家畜、家禽模型与五铢钱等。
        【刘寨墓群】
             位于赵村乡刘寨村东。汉、宋。面积约3万平方米。发现一批墓葬。有汉代小砖墓、空心砖墓,也有宋代砖室墓。出有汉代陶瓮、陶壶、陶罐、铜洗、铁刀、五铢;还有宋代白瓷碗、盏等。
        【马庄墓群】
             位于王皮溜镇马庄村西。汉代。面积3000平方米。发现有一批小型砖室墓和空心砖墓。出土有陶罐、奁、盒、仓、灶、井及五铢等。
        【武庄墓群】
             位于王皮溜镇武庄村北。汉代。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10余座空心砖墓和小砖墓。出土有陶罐、瓮、壶、仓、鸡、狗等,还出有1面铜镜和五铢钱。
        【李墩墓群】
             位于王皮溜镇李墩村。汉代。村内有一墓冢,高3米余,面积60多平方米,附近有汉代罐、盆片。村北100米处发现一些小砖墓和空心砖墓。出土一把绿釉陶壶,还有罐、仓、灶、井及家畜、家禽模型。
        【王庄墓群】
             位于王皮溜镇王庄村东。唐代。这里发现几座唐墓,分砖室墓和土圹墓。曾清理1座,出有黄釉瓷碗、海兽葡萄镜和几枚“开元通宝”。
        【陇西夫人墓】
             位于城关镇土谷堆洼村南。唐代。面积750平方米。冢高5米,上部被夷平。据清光绪年间《鹿邑县志》记载,墓主姓李,唐宗室女,父任真源县丞。随父任居此,殁后葬于城内东南角。明代修城时,其墓被挖出,乡人哀其外籍,又以瓦棺迁葬于此。
        【涡河船闸金墓】
              位于县城东北涡河南岸船闸一带。金代。在船闸施工过程中发现了3座墓葬,墓地南面有神道,自南向北置神道碑1、石虎2、石羊2、武官1、文吏1。在神道东侧24米处又探出1座墓。均为单室砖券墓,均无随葬品,仅最北的1座墓内,出有墓志1方,为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所刻。而神道碑立碑时间为金泰和三年(1203年)。墓志和神道碑虽相错23年,但均为丁仝、丁朗、丁益等立石,表明这里是金代中期丁氏家族墓地。
        


        IP属地:河南5楼2012-11-05 18:09
        回复
          【太清宫】
               位于太清宫镇。清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清宫即前宫,为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祠庙。据载始建于汉延熹八年(165年),唐初宫阙殿宇如帝者居,当时有午门、御道、太极殿,两侧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元殿,盛极一时。后代屡毁屡建。现存太极殿,清代建筑,面阔五问,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檐下施五踩斗拱,明间槅扇门,次间及梢间设坎窗。殿内梁、柱、枋上施彩绘,墙上绘壁画。大殿建于高1米的台基之上,前有宽敞月台,南面设踏跺以供上下。1997年在前宫今太极殿之北,发掘两座建筑基址,其中包括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中门。中门南北分为前区和后区,并有踏道下行,与其两侧对称的建筑相通,中门前区两侧出土有金代石碑2通。一是天德二年(1150年)“亳州彩绘太清宫圣德像记”,二是正隆四年(1159年)“亳州驻扎军义社献送记”,记载当地官绅军士捐资捐物维修太清宫的情况。
          【洞霄宫】
               位于太清宫镇北。清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祀老子母而建。始建于唐武后年间,历代重修。现存三圣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灰筒瓦顶;娃娃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筒瓦顶。保存尚好。在后宫发掘4000平方米,发现有大殿、中门、东西及北回廊、东西院墙、西配殿、踏道、砖铺道路和石柱、石柱础、各种建筑构件等,这些建筑为宋、金时期,其下还见有唐代建筑基址。建筑构件为唐、宋时期,其中一件直径16厘米的龙纹瓦当较为罕见。还出土唐、宋时期精美瓷器。表明这里规模大、建筑等级高。还有一些历代碑刻。
          【老君台】
               位于县城老君台后街。清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称“升仙台”,传老子于此成仙飞升,故筑台以示纪念。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清代重建。台高8米,台顶面积706平方米,大砖垒砌,中实以土,台前石阶33级,喻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台上四周筑有女墙,上立24垛口,当为八卦图中24方之象征。台顶有山门、东西厢房、大殿。大殿面阔三间,硬山琉璃瓦顶,内有老子造像碑1通。
          【永安寺】
               位于辛集镇辛集西南。清代。据传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山门、厢房等均已改观,今存大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式硬山灰瓦顶。有脊饰,梁枋上有彩绘。建于砖石台基之上。
          【文庙】
               位于鹿邑县城内紫气大道北县委院内。清代。县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现仅存大成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有繁缛脊饰,梁枋施彩绘。殿前有方形月台。现保存较好。
          【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
               位于太清宫镇。唐代。高3.70米,宽1.20米,厚0.36米。圆首,四面刻字。碑首1米余露出地面,风化严重,额题早已不存。碑身及座全部淤于土中。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载,此系奉大唐开武皇帝玄宗李隆基敕命而刻立,立于天宝元年(742年)。碑两面隶书,每面22行,满行51字。内容为对老子《道德经》的注释。左中两侧为行楷书,皆后人题咏。
          【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
                位于太清宫镇。宋代。通高3.60米,宽1.50米,厚0.50米。螭首。碑文风化严重,额篆可辨“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九字。先天太后之赞碑位于太清官镇北。宋代。通高8.00米,宽2.00米,厚0.67米。圆首,高浮雕二龙戏珠,龟趺。额题“先天太后之赞”六字,边框阳刻菊花图案。宋真宗赵恒御书并篆刻。楷书21行,满行41字。已建碑亭保护。
          【孔子问礼处碑】
               位于县城西大街。明代。高1米,宽0.45米。明代立,具体年代字迹被毁。圆首。阳面刻“孔子问礼处”五字。
          【武平城新建送子白衣菩萨祠并买地记碑】
               位于邱集乡武平城村。清代。碑高1.40米,宽0.45米;厚0.10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5年)立。碑圆首,刻二龙戏珠,额题“皇帝万岁”,两侧饰花卉图案。樊辛逢撰文,其弟樊北南书丹,碑文简述武平城庙宇旧制及新建送子白衣菩萨祠之缘起。
          【陈抟福寿刻石】
               位于县城东南隅(陈抟公园)白衣庵。民国(仿刻)。陈抟,鹿邑人,宋初隐士,书法家。“福”“寿”二字石为其书法刻石。二石均高1.60米,宽0.87米,厚0.22米。民国初年鹿邑县知事王光第据拓片仿刻,“文化大**”中遭破坏。“寿”字石缺右上角且中断,字迹亦大部被凿。
          【冯桥天主教堂】
               位于涡北镇冯桥村。清代。清末外国传教士所建。有主堂、配房、过堂等砖材结构建筑20余间,面积约500平方米。堂内设讲坛,有夹室,梁椽上施彩绘,整体呈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新四军六支队司令部旧址】
               位于王皮溜镇刘大庄村东南角。1938年。1938年秋,彭雪枫等率新四军六支队赴皖北抗日前线,部队进驻鹿邑,司令部、军需处等军政机关驻刘大庄。旧址本为普通民宅数十间,今部分翻新改建。
          【白佛寺烈士墓】
               位于枣集镇白佛寺学校。1946年~1948年。县文物保护单位。安葬着1946—1948年中共为开辟鹿(邑)柘(城)商(丘)毫(县)根据地时牺牲的烈士遗骨。计9座墓,东西排列3行,墓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试量集烈士墓】
                位于试量镇东门外。1947年。县文物保护单位。安葬着1947年解放战争中牺牲在此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遗骨。计烈士墓9座,东西排列2行。其间栽植松柏等,面积约160平方米。
          【商鹿县烈士纪念碑】
               位于枣集镇(今宋河镇)枣集东门里。1948年。为纪念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在商(邱)亳(县)鹿(邑)柘(城)地区的**烈士,中共商鹿县委和县政府特建碑。碑高2.40米。碑阳额题“浩气凌云”,碑阴额题“英灵不死”,左右两边刻挽联,中间为230位烈士英名。并建六角形碑亭保护。
          【赵园烈士墓】
               位于太清宫镇赵园村。1948年。县文物保护单位。安葬着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遗骨。计26座墓,分3行排列,中植松柏,面积416平方米。
          【前梁烈士墓】
               位于太清官镇前梁村。1948年。县文物保护单位。安葬着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遗骨。计73座,分6行排列,面积1000余平方米。


          IP属地:河南6楼2012-11-05 18:11
          回复



            IP属地:河南7楼2012-11-05 18:14
            回复


              8楼2012-11-05 18:19
              回复
                鹿邑的骄傲!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2-11-05 1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