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宰相张氏吧 关注:323贴子:4,249

民国时期桐城相府平面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图为十九世张泽士手绘。


1楼2012-11-02 00:28回复

    相府门庭

    记忆中的相府,大门朝南,门庭高大。两扇厚实的木门,高过二米,宽约一米二,厚约五公分,虽朱漆斑驳,亦不失相府气势。门框两侧下方是汉白玉的门礅,左右各有一只侧立的石鼓与门礅相连,另配有二米多长、四十余公分高的厚实木门坎。敞开大门时,门坎放置一旁,进出门的道路遂平坦。关门时,先要将门坎放入门礅两侧下端的竖槽里,再关上大门,上好门栓,顶上木柱。
    大门正面是花墙照壁。大门和照壁之间有一条宽约五米、东西向的青石板路。门庭前东西两侧各有两个雕有滚龙的汉白玉大石鼓。每个石鼓直径约一米,高约八十公分,内有一个直径约十几公分的圆洞,据说是上马石鼓。(中央电视台曾报道其被盗卖及追回的经历,该石鼓现存桐城市博物馆内。)我幼时每路过此处,总喜欢爬上跳下嬉耍。和每个大石鼓相对,靠花墙照壁的是四对旗杆夹。旗杆夹由花岗岩(麻石)凿成,每对两块,每块高约两米,宽约五十公分,厚约十公分,靠上端约十五公分处凿有方孔,以便夹着旗杆,钉上楔子加以固定。大门两侧是门房。门房东侧是一连六间帐房和仓库,西侧是一连十多间的杂屋。
    


    2楼2012-11-02 00:30
    回复
      2025-08-30 23:35: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住房院落

      每一进住房均可视为一个单元,是四合院“跑马楼”式(两层)布局。

      每进住房有上房五间,居中是堂屋,东西各两间为住屋(内外套间)。与上房隔院相对的是对厅和对屋,也是五间,对厅两侧各有对屋两间。上房与对屋之间则是通过小厅、厢房等连为一体。住房内地面铺设也很讲究,上房、对屋铺木地板,堂屋、对厅铺青方砖,走廊、厢房铺青砖。四合院的天井呈长方形,三间屋宽、两间屋长。天井的周围有一圈木栏杆,木栏杆和住房之间是绕天井一圈的走廊,楼上也有绕天井一圈的走廊,所以称为“跑马楼”。走廊边沿由青石条砌成,天井地面由青石板铺就。天井地面低于走廊约六寸,东西两侧有花台或花池,种有名贵花卉。如我所居住的家庙后面第一进住房的院子里就栽有两株腊梅,树的造型很美。每年冬季,腊梅盛开,黄花满枝,清香四溢。在排水系统设计上,沿天井房檐置一圈铁皮排水槽,天井四角的四根铁皮排水管与排水槽相连。下雨时,屋顶流下的水汇集于排水槽,经排水管流下,由阴沟(下水道)排走,非常流畅,院内从不积水。


      我居住的这一进住房,对厅向南开有一门,南面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有五间屋长、一间屋宽。院内最西头有一间小房(井房),房前有水井一口,是我家的饮水井。小院东头向南开有一小门,通向南面的花厅和小花园,与家庙毗连。花厅是三间通连的厅堂,前门是六扇雕花屏门。屏门外是一处小花园,园子的南端是牡丹花台,种有大红、水红牡丹花数株。每年春末,牡丹盛开,肥大的绿叶衬托着红色的花朵,显得雍容华贵。花台旁有一株绣球花树,白色的绣球花几乎和红色的牡丹同时开放,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园子里还有一株大枇杷树,结出的枇杷既大且甜,这在当年几乎都是我的“专利”。特别使我难忘的是对着厅门的那株大杏树,每年春夏,先是粉红色的杏花开满枝头,接着结出满树的杏子,由小变大、由青变黄。当杏子成熟时,用脚蹬树干,杏子就会像雨点般落下……


      


      4楼2012-11-02 00:32
      回复
        巷道连通

        相府里有三条有顶巷道,用来连通各路房院。每条巷道都留有两个天窗(靠墙留下窄长天井),用来采光和泄雨。三条巷道分别连通大花园与第一路住房,第二、三路住房,第四路住房和书房、船厅。每一路住房由大厅到后面各进住房都有中门一线直通,每进住房还有边门通向有顶巷道。每进住房只要关上中门,由通往巷道的边门进出,便成为独立的单元。第三、四路住房间不是由巷道相连的,而是一片较大的院子,同时也是第四路住房进出的通道。院子约五间屋宽,沙土覆地,内植数株白玉兰树和梧桐树。春天,白色的玉兰花香满院;秋天,成熟的梧桐籽随风飘落。梧桐籽拾回来炒着吃,比瓜子还香。

        


        5楼2012-11-02 00:33
        回复
          五亩塘边

          相府大门对面花墙照壁的南边是五亩塘。五亩塘由东边大塘和西边小塘两个相连的姊妹塘组成。大塘约一千平米,小塘约四百平米,两塘间有约二米宽的通道,通道上架有石板桥。说是“五亩塘”,实际面积并没有五亩,可能是缘于五亩园之故吧。
          大塘里种有荷花。夏天荷花盛开时,绿色的荷叶衬着红色的荷花,随风摇曳,美丽动人。每当莲蓬成熟的时候,我便坐在木澡盆里,在塘中划游着摘莲蓬,非常有趣!

          大塘北岸沿花墙照壁是长廊,长廊中段向塘中伸出部分建有四角凉亭一座。亭子三面环水,雕梁画栋,飞檐尖顶。亭内四周是带座椅的栏杆,十分精致。据说这亭子是老宰相张英读书写作的处所。


          大塘的东岸是一处住宅,格局和相府一进房子相似,只是天井略大些,对厅也大些。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此处住宅曾租给尹宝善开名菜馆“百花村”。
          1946年,著名文学评论家舒芜(方管)就在这家菜馆里举行婚礼的。我参加了他的婚礼。舒芜的母亲和我大奶奶同是马家姊妹,我称舒芜母亲“六姨奶奶”,所以我应该称舒芜为“表舅”。


          小塘北岸有一处住房,结构也与相府内一进住房相似,但要狭窄得多,也没有楼。小塘西,沿城墙脚有七、八间小屋。在小塘和这些房屋之间有一片空地,空地上有一株皂角树和一株油树。前年返乡,看到这两株饱经沧桑的高大树木还幸存下来,如今五亩塘已经干涸、毁坏,只有它们默默地见证着五亩塘的历史。

          五亩塘南岸“丰城县”,是家骧二爷爷、家駫八爷爷和家駬毛爷爷的住所,因他们的祖父张师亮曾任江西丰城县知县而得名。毛爷爷家駬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老师,退休后一直居上海,至今还健在,巳经九十多岁了。八爷爷等兄弟们由于和我伯父、父亲年龄相近,又都是小宰相的后代,所以他们小时候都到相府里和我伯父、父亲一起读私塾,关系非常亲密。八爷爷喜欢种花和养鸽子,我小时候也爱养鸽子。他弄到一只好鸽子时,总是叫我去欣赏。有时,我毫不客气地说:“八爷爷,这鸽子给我吧!”他总是笑嘻嘻地说:“你想要就捉去吧!”非常爽快,毫不吝啬。


          7楼2012-11-02 00:35
          回复
            以上文字节选自文和公讳廷玉十世孙张泽士所著《家世忆述》一书。反复读之,口角生香,令人怀想。


            8楼2012-11-02 00:37
            回复

              此图为随斋公讳廷瓒十世孙张其绶先生生前所绘,系张泽士所绘整体图的右上角局部。两图均标注有张其弧住宅,可为实据。本图系其绶先生子“五亩园”提供。


              10楼2012-11-02 01:11
              回复

                旋转一下角度,可看见“五亩园”祖父先声先生住宅,标注“詹事府”。令人回味的地名,从京城里带回来的。


                11楼2012-11-02 01:15
                回复
                  2025-08-30 23:29: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昨日同誉妹问起广州陈家祠,感概颇多!


                  IP属地:上海12楼2012-11-02 09:38
                  收起回复
                    当时我父画那图给我不以为然,现在看来多少能派点用场,我已将此图交与“桐城三街一巷”工程顾问。


                    13楼2012-11-12 15:52
                    收起回复

                      这是我父亲生前描述解放前“六尺巷”及相府内居住情况。


                      14楼2012-11-12 16:22
                      回复
                        本帖是好帖,看帖不回帖不是好人。


                        15楼2012-11-12 17:24
                        回复
                          大观园?我们是不是也是地主阶级后代,哈哈,笑话,宗长们别削我!


                          16楼2012-11-13 00: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