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吧 关注:1,739贴子:16,032
  • 12回复贴,共1

苏州嘉应会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千里之外的吴越之地苏州,有座已经沐浴了200年历史风雨的嘉应会馆。
从沪宁高速公路下来,进入苏州,穿越老城区,古旧的街景匆匆映过眼帘,在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处处散发着水乡迷人的书卷气,显得温馨、宁静。
临近目的地,陆续出现了一大堆古色古香的名字:“闾门”、“胥江”、“枣市街”、“泰让桥”、“盘门”……嘉应会馆就位于胥江的尾段、泰让桥头——苏州市胥门外枣市街9号(搬迁前是22号)。


整体搬迁前的苏州嘉应会馆


苏州嘉应会馆全貌。
苏州嘉应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成于嘉庆十八年,距今已经200年历史。系广东嘉应州(现梅州市)所属程乡(现梅江区梅县)、兴宁平远、长乐(现五华县)、镇平(现蕉岭县)五县商贾集资建造,由当年旅居上海、苏州的邹敬邦、罗润琴等人牵头,参与集资的有600多人。建好后,除用于议事及方便往来寄宿外,还办有留医所、义冢等。每逢良辰佳节,众商则在此聚会欢庆,演戏酬神,饮宴作乐,以联络同乡情谊,同时作为嘉应贤学上京考试的据点。当时,人员往来频繁,活动不断,直至新中国成立。1954年根据有关政策,会馆移交苏州市政府,此后停止了活动。


苏州嘉应会馆正门


苏州嘉应会馆门外就是胥江
会馆附近为何会有那么多古色古香的名字呢?“泰让桥”是为纪念“泰伯让贤”而留下的名字。“泰伯让贤”、“泰伯奔吴”的动人故事让吴文化在苏州的生根更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而“闾门”、“胥门”、“胥江”、“盘门”这些名字则印证了苏州水乡的绮丽色彩。



1楼2012-10-24 10:19回复
    苏州嘉应会馆创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成于嘉庆十八年,系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所属兴宁、平远等五县城乡商贾集资建造。07年5月 佛光山再度为嘉应会馆整建, 在此开办美术馆,其江南传统建筑形式,苏州嘉应会馆成为美术馆中难得的江南人文之气。
    星云大师云:古迹,在建筑上有历史积淀的价值, 而其中展示的艺术品,则丰富了人文内涵的底蕴。此苏州古迹正名为“嘉应会馆美术馆”, 既是希望未来能结合苏州人文精神,以艺术 文化让广大民众体验“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之丰美人生。
    嘉应会馆美术馆内分三进, 一楼有五个展览厅,二楼恢复原有古戏台,专为表演艺术、雅集复原所设,并细心布置图书馆、阅览室等,更专设计参禅、 静坐之洞窟禅堂。馆内充满禅意的庭院、天井以及厅堂,增添古老会馆在现风华的活力气息。 遵循着台湾佛光山对文化艺术的重视与弘扬,更期许嘉应会馆能为秀美的苏州再添增丰富的艺术色彩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2-03 10:22
    回复
      2025-08-29 15:38: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会馆是我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会馆在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最多。苏州古城中的一些会馆作为文物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其中最为知名的有嘉应会馆、全晋会馆和武安会馆。
        嘉应会馆
        于胥门外枣市街22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嘉应会馆创建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成于嘉庆十八年,系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所属程乡、兴宁、平远、长乐、镇平五县商贾集资建造。除在此议事及方便往来寄宿外,还办有留医所、义冢等善举。每逢良辰佳节,众商则在此聚会欢庆,演戏酬神,饮宴作乐,以联络同乡情谊。会馆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其高墙门面朝南,石库门上嵌砖刻横额“嘉应会馆”,两侧原有石狮望柱一对,现已不存。隔枣市街临胥江,沿河砌有船埠踏步,东西两侧立照壁,其后各建货栈一间,以便水山货运进出。
        会馆内主要建筑为头门、戏台和大殿。头门面阔五间,上层即为戏台后台,向北伸出为前台,上覆卷棚歇山顶。大殿坐北朝南,与戏台隔庭院相望,面阔三间15米,进深15米,前檐配以满天星格子明瓦长窗12扇。殿北还有楼房三间,楼前有砖雕门楼。大殿东侧贯以长备弄,墙上嵌有大小碑刻18方,详细记述了会馆沿革和捐资名单等。备弄以东原系会馆所附办事和生活用房。整个会馆建筑布局仍较完整。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2-03 10:25
      回复
        苏州嘉应会馆举办宜兴陶艺精品展
        时间:2015-11-12 11:03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11月12日苏州讯 日前,“三阳和谐·善美陶都——宜兴陶艺精品展”在苏州嘉应会馆巡展,展览将持续到11月29日,共展出37件(套)陶艺精品。
          此次展览以“精思巧手·茶道禅心”为主题,以茶为媒,将宜兴的“陶元素”、佛光山的“禅元素”融合在一起,借助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的“善能量”,合力展示宜兴陶瓷艺术的魅力,丰富“茶禅四月到宜兴”主题活动内容,探寻“茶·禅·陶”文化融合模式,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苏州嘉应会馆创建于清嘉庆十四年,建成于嘉庆十八年,2007年由台湾星云大师出资重修会馆,成为佛光山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座美术馆。苏州嘉应会馆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弘扬艺术文化,为苏州市民带来丰富的艺术体验。(中国台湾网、江苏省台办联合报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12-03 10:29
        回复
          那一拨游移的客商背影
          2016年12月3日 10:13
          芒种已过,夏至将临,我们来到素有江南水乡之称的姑苏城外。尽管今日的苏州,早已是一座工业文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重要城市,但一眼望去,仿佛到处依旧尽是垂柳轻烟,粉墙黛瓦,给人气爽神清的感觉。
          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座城市,我们却始终感受着抱憾的美而陌生,因为无论我们如何打听,在今日苏州,在那些一片甜腻的吴侬软语中,都难于寻觅到一些重要客家商人的影子,甚至包括客家人今日在苏州生活的情形,都显得零落稀疏。而轻轻地拨开笼罩在苏州上空的历史雾幔,古嘉应州的客家商人,却早已在那里留下穿梭忙碌的身影。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间长距离的贸易十分频繁,全国性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嘉应商人适应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积极投身于商海潮流。商业会馆是明清时期商人在异地经营商业的重要活动基地,也是跨地域商贸往来的重要物证…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12-03 10:33
          回复
            会馆几经重修
            2009年10月10日 11:58
            [会馆逸闻]
            苏州嘉应会馆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始建、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成后,曾先后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过两次。

            上:1920年代,苏州嘉应会馆附近的盘江景象。

            上:1932年的胥江枣市街。
            建国前,会馆为上海嘉应公所所有和管理,该公所位于上海天潼路340号。1954年由苏州市民政局、财政局和房管局联合接管,大殿租给单位使用,房间租给居民居住。
            整个会馆建筑布局虽然完整,但历经近200年的风雨已令她伤痕累累,特别是近数十年来只有使用而缺乏维修保护。在2000年前后,该会馆二层的松木楼板已局部坍塌,大部腐化,置于戏楼底层的楼梯已腐朽断裂,二层的戏台东、西、北三面漏空,原有的吴王靠也踪迹全无,木质风化、变腐,屏风及门窗已基本没有,屋面碎化严重,檐口花边点水已基本跌落无存,脊头、脊背已风化、塌落,大厅、正厅、后厅的“伤势”也同样触目惊心,整个会馆破旧不堪,面临倒塌的危险。
            2003年,经过苏州文管部门的斟酌研究,按照原有风格,对嘉应会馆在东移10米的基础上进行原材原建,施工人员对拆除落地的木构件逐一检查,一旦发现有蛀腐断裂的木料则全部按原结构形状的老杉木料更换,松木楼板因有虫蛀则被花旗松取代,整体搬迁后的嘉应会馆得到了保护,原有面貌基本得以保存。
            2007年,由台湾佛教人士星云大师出资重修会馆,并经政府允诺冠名为“嘉应会馆美术馆”。经过数次重修,一次整体搬迁,苏州嘉应会馆遂成目前的模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12-03 10:34
            回复
              当前位置>>苏台交流
              苏州市姑苏区台办主任毛泉兴走访嘉应会馆
              http://www.huaxia.com/js-tw/stjl/2016/03/4786538.html
              2016-03-30 12:50:47华夏经纬网
                日前,姑苏区台办主任毛泉兴与姑苏台协秘书长戴书平,执行秘书长刘长钧一行走访苏州嘉应会馆。
                会馆主持有勤法师热情接待,在叙谈中,从有勤法师介绍得知,嘉应会馆创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已有200年历史,07年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再度整建会馆,在此开办美术馆。馆内建筑江南风格,成为美术馆中难得的江南人文仙境。
                美术馆自开馆以来进行了多次文化、美术、书法展览和交流,并一直从事文化教育、艺术培训等方面,目前因场地受限已不敷使用,希望能在姑苏区另寻一方宝地让佛光山文化艺术得以更好的发展和弘扬。
                毛泉兴在听取有勤法师的介绍后,希望会馆做好书面规划方案提交,区台办会全力配合给予支持,相信经过大家的一起努力,新的嘉应会馆一定会在姑苏宝地落成。
                (姑苏区台协徐群)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12-03 11:20
              回复


                山塘街古戏台

                山塘雕花楼仿古戏台
                嘉应会馆古戏台
                嘉应会馆原来在胥门外枣市街22号,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嘉应会馆由广东程乡、兴宁、平远、长乐、镇平五地的旅苏商贾集资建造。因这五地皆属嘉应州(今梅州市)管辖,故称为“嘉应会馆”。其全盛时期规模恢宏,有大小屋宇三十余间。会馆从南至北,依次为门厅、戏台、大殿和后楼。会馆内的戏台,常常有戏班前来演出昆曲和京剧。剧目脍炙人口,有《牡丹亭》、《麻姑献寿》等。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地处低洼地区,加上年久失修,老态龙钟的嘉应会馆已经破旧不堪,戏台濒临坍塌。对此,沧浪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对低洼地区分片实施改造,将会馆按原样东移十余米,在开发的“写意空间”住宅小区内,奇迹般地再现。
                现在,易地重建的嘉应会馆,在枣市街9号,由星云美术馆保护并使用。会馆头门的上层,即为戏台的后台,向北通过两侧厢房延伸为戏台的前台,构成一个“回”字形格局。戏台的前台,飞檐翘角,饰龙吻脊。戏台三面围栏杆。栏杆下斗拱错落有致挑出,蔚为壮观。后台辟为图书阅览室。书橱内,摆放美术和佛教类书籍。一些泥塑佛像,系当代著名工艺师朱文茜所塑。戏台两侧连通的厢房,为观戏之处。现在,会馆利用戏台、两侧厢房和大殿,辟为星云美术馆。







                拜访百岁老人张宜诗
                苏州嘉应会馆在200年的风风雨雨中,历尽了沧桑,其中有两位健在的老者,是其见证人。一位是85岁高龄的彭志坚,祖籍兴宁,系原会馆的管理员。另一位是101岁的老人张宜诗,祖籍梅县桃尧大塘尾村,系原会馆的理事。
                我们前往苏州时,由于彭志坚老人身体欠佳没能见到,记者一行只与张宜诗老人见了面。
                张宜诗老人1909年9月19日出生于桃尧大塘尾村,后曾在梅州中学念书。因当年在清朝南京大理院担任推事的叔父张孝琳的推荐,22岁前往苏州谋生,后成为嘉应会馆的理事。1954年,会馆收归苏州市政府管理后,张宜诗曾在医院等单位工作过。
                张宜诗退休后,与彭志坚老人一直关心着嘉应会馆的命运,对于会馆能够完整保存至今感到欣慰。现在张宜诗老人与儿子、女儿住在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水香村的一个小区里,其儿子张益民也已退休。
                异地他乡历史悠久的客家会馆,与经历风霜的百岁老人,写下了一段让人难忘的人生故事。张宜诗老人虽已101岁,但身体健康,能正常饮食,自己行走,只是听力稍差,记忆不全,未能对会馆回忆更多的情形。


                10楼2017-09-15 12:48
                收起回复
                  2025-08-29 15:32: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苏州出生的客家人——京剧大师李世济女士
                  http://tieba.baidu.com/p/4942851432
                  京剧大师原来出身梅州名门
                  2016-05-16 08:45 来源: 南方网


                  11楼2017-09-15 12:54
                  回复
                    在苏州出生的客家人
                    最高人民检察院首任副检察长——蓝公武
                    http://tieba.baidu.com/p/5034625953


                    12楼2017-09-15 12:55
                    回复
                      太平天国时期清军苏州守将——李文炳
                      李文炳(?--1862)又名绍照,字少卿。清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曾在上海经营茶栈,捐纳为候补县丞,又被推为嘉应公所董事。1853年.参加上海小刀会起义。次年,投降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后为候补道,参加攻打太平军。1860年太平军进军苏州,他奉江苏巡抚徐有壬命守城,随即开城投诚。太平天国任为江南文将帅,守昆山,旋又谋降清,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杀。


                      13楼2017-09-15 12:58
                      回复
                        苏州昆山市人民政府http://www.ks.gov.cn/zrgk?id=1119&status=1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昆山县置新阳县,两县同城分治。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将江南文将帅李文炳取昆山、新阳两县,改昆山名昆珊,两县同属太平天国苏福省。同治二年(1864年)四月,太平军退走,复名昆山,与新阳县同属苏州府。


                        14楼2017-09-15 1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