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吧 关注:239,838贴子:7,783,278
  1、“襄半朝”小考
  张书申撰
  何为襄半朝?
  自明朝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至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襄城籍李敏、辛自修、姚继可在朝出任户、刑、工部尚书,占朝廷(中央政府)六部之半,故此而得名。
  朱元璋在一三六八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为直接控制全国军政财文大权,一反过去在朝中置宰相的制度,而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全国政务。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六部同时北迁。为纪念朱元璋建都之功,另设六部尚书于南京,为加以区别,官衔前冠以“南京”二字,实权则操在北京六部尚书之手。
  襄城,在明朝文风鼎盛,政坛文苑,人才济济。李敏,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进士,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任户部尚书,在部四年;辛自修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进士,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应该是万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任南京刑部尚书,后改任工部尚书;姚继可,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应该是万历三十年即公元1602年)任工部尚书,在部二年(应是三年)。三尚书锐意改革,多有建树。同时,为襄城百姓积资办学,兴利除弊,至今尚为人传颂。(另见2000年11月出版的《襄城文史资料第八辑》人物春秋王留柱先生编辑)
  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多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我后来收集“襄半朝”人物史料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2-10-20 10:30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2-10-20 10:32
    回复
      2025-08-30 19:03: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是的,前不久收到的史志有所记载,表述完整。


      IP属地:河南3楼2012-10-20 10:58
      回复
        坚决用户楼主发这样的好的史实资料


        4楼2012-10-20 11:10
        回复
          复制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2-10-20 11:22
          收起回复
            襄县人顶起!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2-10-20 11:23
            回复
              朱元璋授大理寺少卿;同年八月九日迁礼部侍郎(明朝首任);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初一日迁刑部尚书;十一月十八日坐事贬庐陵知县;不久,召还任兵马指挥使司副指挥;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九月改两浙盐运使司同知;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迁临安知府,秩满致仕;后召至京师,奉命赈广东兴宁、长乐二县饥民。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卒于家。葬于襄城东四十里蓦(mo)陵(麦岭)岗。
                2、古起都:(1318--?)明河南襄城人,前明刑部尚书(比世家宝稍后),为襄城古氏汉族一枝之五世祖。其子端,字执中,由国子监生仕前明四川道监察御史,崇祀乡贤。其父古从善,字遵道,元朝进士,仕翰林院编修,升学士。其祖启先,仕元朝礼部尚书,崇祀乡贤。其曾祖承宗,仕元朝湖广行枢密院知院,崇祀乡贤。其高祖奉宁,字敬先,元朝进士,仕至兵部尚书,敕封楚国公,崇祀乡贤。古氏一门五世三尚书,其他仕迹蝉联不断,可谓达官显贵,荣耀之至,史所罕见。在南阳唐河县北社旗南一带,有我襄古氏迁徙族人很多,在路上一连十三个村都是古姓,号称唐半县,可谓盛矣。起都葬令武山北麓古庄先茔之次,旧有碑刻,今不存。
                3、许廓:(1377~1432)字文超,明河南襄城人。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考中举人,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授锦衣卫经历,未几迁工科给事中;复历鸿胪寺左右丞,皆能其职;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荐拜工部右侍郎,十二年文皇北征,廓都饷;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营建北京,廓提都神木厂;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掌交趾布政司事;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进工部左侍郎,授正议大夫资治尹;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河南民饥,流徒者甚众,廓往循附,廓至,旌廉黜贪,榜示有司,弗得复有科扰,于是复业者数万户。还朝,上慰劳甚至。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正月降敕奖谕,特升公为行在兵部尚书,复赐诰命,授资善大夫,并加增阕祖若父皆尚书;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六月十二日,卒于任上。年五十六。讣闻,上深悼惜,遣官赐祭。命有司治坟茔,给舟车归其丧,葬于襄城令武山南麓。
                4、李敏:(1425-1491),字公勉,明河南襄城人(被誉为“襄半朝”的领军人物)。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进士,历任湖广、山东道监察御史;天顺初(公元1457年),奉敕抚定贵州蛮;成化初(公元1465年),升浙江按察使;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回籍守制,创建紫云书院;服阕,改湖广按察使、山西右布政使、四川左布政使;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召为兵部右侍郎,逾四年(公元1483年)以病归乡;河南饥荒,上言救荒数事,复召以左副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提督紫荆等关;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总都漕运,巡抚风阳等府;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赋,在部四年;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正月得病乞休归,二月二十五日卒于途,年六十七,葬于襄城东三里沟。赠太子少保,谥恭靖。
                5、辛自修:(1534-1593),字子吉,号慎轩,明河南襄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进士,授山西阳曲知县;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任浙江海宁知县;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以循良征,选授吏科给事中;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升吏科右给事中、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升吏科左给事中;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升礼科都给事中;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擢太仆司少卿;旋因病归。万历六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2-10-20 11:28
              回复
                  老子修道紫云山
                  九宫山人
                  襄城县紫云山区有一令武山(或曰灵山、灵武山、灵龟山、东歧山、卧牛山、领悟山、梅山等),山之阳三道沟(九龙口)芙蓉涧有一个天然古洞。传说,春秋时老子(姓李,名耳,号髯。现河南鹿邑人)曾在此洞修炼,得道时,炼得一团紫光笼罩(按道家说法,紫气、紫光是最高境界,是高能量物质)。后来老子西出涵谷关时,该关太守伊喜,扫地四十里,迎接老子,并拜老子为师,听老子讲道。在伊喜的再三请求下,老子才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五千言,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道教兴起后,奉老子为教主,遵老子为太上老君,依道德经为道教经典。此时的老子,已经是九五之尊、主握阴阳、无所不能的大神仙了。伊喜为什么不在朝中做高官,而请求到涵谷关当太守呢?据说伊喜也是一个很有道行的人,因他算出有一高人,要在某时通过涵谷关,而这一个高人成就的是,道家所说的一团紫气。这也就是后来中国人常说的紫气东来的原由。后人赞曰:“生在鹿邑修在襄,紫气东来传万邦;无始以来阴阳主,万古亿劫居中央。”九州中原的令武山,古时称歧山。公元前300年,秦攻楚襄城,两军战于山下,楚军败绩,伤亡三万人,楚将令武景缺战死,葬于该山,改名令武山。令武将军庙建于山巅,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诗、文、笔刻随处可见。“令武秋风”是襄城名胜八景之一。里人遇天灾等大事,到令武庙祷求辄应,故人们又称为灵山。因山形如青牛伏卧,又称卧牛山。山之阳西段有一个芙蓉涧(因涧中遍植芙蓉而得名),清洌的溪水常年不断,涧之断崖处有一天然古洞,就是传说的老子修道之所,里人称其为老君洞。据县志载:可能是一个古时避兵洞,深不可测。明代邑人副使张宁以石甃其门,挥笔写下“归云洞”三个大字。据说此洞历代都有人探险,由于条件所限,进出一昼夜均探不到底。据推测,该洞可能是一条干枯了的地下暗河。洞中有无数个大小耳室,有时狭窄,有时宽广,有水潭,有滴泉,有空气,有陡岩,另外可能还有出口。该洞后来被道家所居,洞口处大厅,原先修有八卦图像,八方分八门而入,主通道是东南西北向,耳室内摆有石桌、石凳日常用具等物。清朝末年,因大雨连绵,山体滑坡,该洞被埋入地下一百余年未见天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2-10-20 11:36
                回复
                  2025-08-30 18:57: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传说当年老子在令武山闭关修炼,长时间在洞中辟谷食气,不出洞府,不知日出日落,无法按定数修炼,因而天上派下一只硕大无比的金鸡,来到洞前,专司其时辰报晓。当老子得道后,此鸡仍留在洞前,不愿离去。据说,人们若能留在老君洞,夜半之时就能听到金鸡来回走动的声响,五更时分仍可听到金鸡报晓之声音。具备天眼的人,还可以看到数尺高大的金鸡走动的雄姿。
                    据县乘载,“紫云山因常有一团紫云笼罩,故名。”令武山位于紫云山区的中央,当然就常被紫云笼罩。此团紫云,不知是原来固有,还是老子在此修炼后留下的。也许归云洞(老君洞)是我们地球的一个出气孔,不断地吞吐着紫色的祥云,诉说着我这里是天下的正中心。按修炼界的说法,人若想得道、成正果,一方面要有好的根基,再一方面要有缘能得法,另一方面就是要有一个好场地,(就像是鸡蛋要孵出小鸡,必须要有适当的温度一样。)场强越大,成就的就越快。反过来,一个得道的大觉者,他所成就的地方,定会留下一个非常强的一个好场地。所以,紫云山区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好地方。总之,紫云是一个好字眼,是一个吉祥的象征。所以,我们的乡称紫云乡,镇称紫云镇,路称紫云路,商场称紫云商场,饭店称紫云饭店,寺庙称紫云寺……等等。我们的紫云山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2-10-20 11:37
                  回复
                    ,千百年来,孕育了众多的哲人先贤;引来过无数的圣人神仙;出产有许多的珍奇特产。这是我们紫云山人引为自豪的资本。(孙富兴口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2-10-20 11:38
                    回复
                        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被左丘明记载于《左传》之中,数千年来,这个故事被人们当做亲情孝道的典范,广为传诵。
                        春秋初期,郑国励精图治,成为诸侯强国。郑庄公即位后,因母亲姜氏和弟弟太叔段密谋叛乱,一怒之下立下了“不到黄泉,誓不相见”的誓言。郑国贤臣颍考叔英勇睿智,用妙计一举化解了郑庄公与母亲的矛盾,留下了一段广为传颂的经典故事——郑庄公“掘地见母”。
                        襄城县颍桥回族镇的西北部,这个地方就是古今闻名的春秋遗址——莲花寨,莲花寨就是春秋初期郑庄公囚禁自己的母亲——姜氏的地方,莲花寨的北面是望娘台遗址,东面有一条大深沟,叫阴司沟,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莲花寨名称的由来,据说是因为从俯视的角度观看,莲花寨所在的地方因为形状像朵莲花而得名。如今的莲花寨平平整整,四四方方,约有20亩地之大,先前莲花似的寨院早已被岁月的风雨冲刷得荡然无存,只有部分残留的寨墙依稀还能辨认出远古的痕迹,这座被自然风化的千年古寨,依然见证着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那段历史记忆。
                        公元前770年,西周王朝崩溃,周平王将都城由镐京(今西安附近)迁往洛邑(今洛阳),在东迁过程中,时方22岁的郑武公为保卫平王的安全,餐风露宿,左挡右杀,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平王褒奖功臣,封郑武公为周朝卿士。
                        郑武公就是郑庄公的父亲,当时,郑国励精图治,它的都城设在新郑,疆域一时北抵黄河,南达汝河北岸,西边护卫着东周都城洛邑(今洛阳),东邻许国,曹国,为诸候强国。
                      郑武公的夫人姜氏和武公生了两个儿子,姜氏在生大儿子寤生时难产而受尽了痛苦,这样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她对寤生非常憎恶,而对小儿子段却非常偏爱。姜夫人多次在丈夫面前称赞小儿子的种种好处,要武公立小儿子为世子,日后继承武公的爵位。郑武公亲眼目睹了周幽王废长子立次子所造成的身死国灭的悲剧,执意册立寤生为世子,并在郑国边陲选了一座叫共城的城邑作为小儿子段的封地,让他限期离开都城,去封地居住,没有召命,不许返回都城。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病逝,世子寤生继位,史称郑庄公。
                        同样是自己的儿子,武姜却只喜欢小儿子段,着实让人想不明白。寤生,也就是郑庄公即位后,姜夫人看到了最不愿看到的事实,那就是自己厌恶的大儿子威风凛凛,成了郑国的国君,而自己喜爱的小儿子段却居住在荒凉的边陲。她心里为段叫屈。好在她平时畏惧的丈夫郑武公已经去世了,她决定凭借母亲的权威向庄公施加影响,试图来改变段的命运。
                        郑庄公即位后,他的母亲姜氏逼迫庄公把郑国富庶繁华的城邑——京城(今荥阳附近)封给小儿子共叔段,姜氏还支持共叔段发展势力,企图夺取庄公王位。郑庄公可是个城府颇深的政治家,他虽然没对弟弟太叔段采取措施,但一直密切关注着段的一举一动。公元前722年,姜氏串通共叔段谋反,姜氏做内应,共叔段在都城外发兵反叛,然而郑庄公早有防备,他将计就计,欲擒故纵,最后一举粉碎了共叔段和姜氏的叛乱,共叔段事败后自刎而亡。郑庄公因恼恨于母亲对弟弟的纵容和偏袒,盛怒之下,把姜氏流放到城颍,交由颍谷封人颍考叔监管,与姜氏断绝母子关系,并发下誓言:“不及黄泉,誓不想见。”
                        据史料记载,颍桥,在春秋时期叫做城颍,当时的的莲花寨三面环水,郑庄公可能出于为了防止自己的母亲姜氏再生反叛之举的考虑,就把她流放到这里,与外界隔绝。那么囚禁生活使姜氏再也没有办法反对郑庄公了。郑庄公囚禁母亲后便后悔莫及,他在颍河岸边的郑国城池栎邑,建一高台,史称望娘台,与莲花寨南北相望,当时郑庄公想想自己身为国君,居于城池华堂,面生身之母却囚禁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寨受罪,只因自己一时恼怒了说了绝情的话,跟母亲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更不能将母亲接回身边尽孝,那种心情是何等后悔和感伤。每次到颍河岸边巡视,郑庄公都会站在高台上,眺望莲花寨,借此以解思母之情。而君无戏言,碍于面子,郑庄公无法违背自己的誓言。
                        正当郑庄公万分苦恼之时,镇守颍谷的郑国大臣颍考叔出面调解他们的母子怨恨,颍考叔以贡献野味为名见庄公,庄公设宴款待,颍考叔把好肉块直往袖子里塞,自己舍不得食用。庄公问他原因,考叔说要回家孝敬老母亲,不能忘掉养育之恩。郑庄公明白了颍考叔的用意,怎奈作为国君无法收回以前的誓言。颍考叔趁机巧妙地献上一个“使庄公不失君王体面、又不失诺言”的变通办法,命人在莲花寨东挖一条深沟,深长十多米,直到泉水涌出,在泉上搭架木室,用长梯与地面相通,取名阴司沟,意作“黄泉”处,让姜氏与郑庄公在此相见,使他们母子二人摒弃前嫌,互念骨肉亲情,恢复了正常的母子关系。
                        从郑庄公掘地见母这个历史故事当中,涵盖了许多文化现象,一种就是帝王文化;还有一种文化就是孝道文化。拂去历史的云烟,重新审视曾囚禁过姜氏的莲花寨,留给后人的是对她悲凉结局的感叹和凭吊,而郑庄公“黄泉认母”的做法成为匡正孝行的典范广为传颂,“颍谷孝隧”也成为文人骚客怀古凭吊的胜地。郑庄公非常感谢智勇忠孝的颍考叔,颍考叔英年早逝后,郑庄公把他厚葬于颍谷封地,后朝有人在游历颍谷孝隧和附近的颍考叔墓祠后,曾赋诗一首:
                          郑庄誓不见慈亲, 一念泯仁已汩真。
                          羹赐封人坚不食,养遗母氏欲全仁。
                          君心顿感忠应露,隧道应穿孝自伸。
                          名显春秋光宇宙,仰高祀立颍桥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2-10-20 12:05
                      回复
                          在襄城县范湖乡城上村,有一处三国时期汉魏古城——论城遗址,在经历千年的岁月变换、沧海桑田,论城已经淹没在田野与村庄之中,只留下一座高高的土台——这座土台被当地百姓俗称为“曹操练兵台”作为历史的产物,“曹操练兵台”承载了当时曹军居住、卫都、军演的诸多功能,这里不仅是魏武帝曹操雄霸中原、屯田练兵、聚贤论事的军事要地,也成为襄城历史中永久的记忆。
                          曹操练兵台位于范湖乡北3公里处,这座历经千年风化的土丘,静卧于一片沃野之中,看似平凡无奇,却因有历史的牵绊,而彰显出虎视鹰扬的枭雄之气。如今登上这座三国古城遗址,那个年月的刀光剑影、战火硝烟,魏武帝曹操挥鞭督军、指点江山的那份从容、自信,仿佛浮现眼前,耳边也似乎传来阵阵号角声,夹杂着将士的喊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一卷漫长的历史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曹操练兵台所在地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这里地势平坦,沃野无际,理应是人们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一方乐土。然而东汉末年的战乱,各地军阀相互攻伐,却使这里成为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就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2月,曹操攻下许县(许昌市)之后,采纳谋士荀彧、枣祗等的建议,总结历史上“因军粮无济、军心不稳痛打败仗”的经验教训,决心以许昌以南的地区为试点基地,在中原地区强力推行屯田政策,着力解决事关军心民心、奠定一统霸业的粮食问题。
                          屯田包括民屯和军屯,曹操下令在许都周围招募流离失所的农民,让他们和士兵一起屯田。屯田政策的实施立竿见影,当年就获得了丰收。随后,曹操又下令在许都周围及各屯田区,疏浚旧河道、开挖新河渠,形成密如蛛网的运粮水系。从此,曹操统领的辖区内五谷丰登,运粮河道畅通无阻,曹军经济实力大增,这为曹操征伐四方,提供了雄厚了物质基础。此外,曹操还大量招募兵丁,每天演练布阵、训练兵卒,军事力量也空前壮大。在各路地方割据军阀中,曹操成为一个傲视天下的强大的军事集团。
                          同年9月,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宏大战略。不久,汉献帝擢升曹操为“大将军”、封 “武平侯”。这一抢占天时、盘活全局的绝妙棋局,使曹操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最初,曹操对汉献帝还算尊重,随着实力的日益强大,曹操对汉献帝的藐视,便不时地表现出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发生射鹿台下的故事。
                          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徐州斩杀吕布后,一天,曹操奏请汉献帝和刘关张三兄弟及文武大臣到许都东郊的许田射猎,其间,曹操用汉献帝的金令箭射中一只鹿,众人见鹿身上的金令箭,以为是汉献帝亲自所射,于是欢呼万岁庆贺汉献帝箭法高超。这时,曹操却纵马赶来,把汉献帝挡在身后,迎受众人的庆贺之声。关羽看到大怒,提刀拍马欲杀曹操,被刘备暗中阻止。清朝乾隆十二年,立在射鹿台上的碑文记载了这件事的始末。
                          曹操挟天子定都许县后,他雄霸天下的气势随着军事实力的激增而越发显现。当时的许都城,在今天的许昌市以东十多公里处。最初,曹操派人把许县老城旧时的官署加以修葺、扩建,作为朝廷的皇宫御殿,曹操则居住在城外的军营之中。这座老城很小,周长只有1.5公里,后来曹操又在老城外围修建了一座周长7.5公里的外城,并修建了百官府第,曹操也搬进了许都城内的丞相府第。
                          许都城内鱼龙混杂、人心各异,那些奉汉献帝为正统的文臣武将,对曹操欺凌天子、密谋篡权的行为深恶痛绝,曹操成为他们伺机诛杀的逆臣。曹操为了提高防御能力和将士的战斗力,需要寻找一处操练兵马的理想之地。再加上许都周围的屯田区都相对独立,需要设置治所,于是,曹操便派人勘察地形,决定在许都城外修筑城池。他最终选定的是‘典农中郎将’任峻的屯田区。
                          曹操选派士卒,召集附近的屯民,在这片沃野堆土为台,先修建了一座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50米的小城,城南边开设城门,城内修建楼台宫殿,主要供曹操和部将休息居住或讨论政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2-10-20 12:08
                        回复
                            在襄城县城南的仙翁山中,有一座规模不大的道观,人们称之为‘葛仙观’,它是为了纪念道教的理论家、炼丹家和医学家葛洪而修筑的。伴随着世事的纷扰和风云的变幻,‘葛仙观’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和光彩,但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它却成为道教兴衰发展的最好见证,永远地留在了襄城历史记忆之中。
                            这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便是仙翁山,山名的来历缘于晋朝惠帝太安年间(即公元302—304年)、著名道士葛洪来这里隐炼修道,如今的葛仙观就坐落在山东麓的槐树林中,隐秘于幽深僻静山林中的葛仙观建筑简陋,面目早已今非昔比,这座不起眼的道观让人很难想像这里曾是道教的胜地。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世人称“小仙翁”。 葛洪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不仅有较深的文学功底,还深得儒学的思想精髓。葛洪青少年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善交际,他对功名利禄和娱乐之术也不感兴趣,每天只是将自己封闭于门庭之内,洒扫庭院,研读书籍。
                            葛洪生活的年代,正是道教蓬勃兴盛时期。道教宣扬的修身养性的思想学说深得帝王将相推崇,社会上对于炼丹服食、延年益寿的道术也非常热崇,当时葛洪的堂爷爷葛玄也热衷修炼并传播道家仙术,这一切,都让葛洪从小就对神仙导养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葛洪成年后,决心拜师学道。葛洪先跟堂爷爷葛玄的徒弟郑隐学习了几年炼丹秘术,在掌握了炼丹的法术后,他又投拜时为南海太守的上党人鲍玄为师。鲍玄擅长占卜术,又精通民间医学。鲍玄不仅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还把女儿鲍姑许配给葛洪,鲍姑也懂一些医术和道术,她成了葛洪的得力助手。 
                            葛洪拜数位高人为师后,更加觉得道教理论的博大精深和学识的无有穷尽,他立志归隐山林,著书立说、修道炼丹。他一生奉行安分守己的处世哲学,并把这种哲学同修道结合起来,称其为“真知足”。把“真知足”看成是通往神仙境地的阶梯,提出“隐逸得道高于达官显宦”的新价值观念。为了宣扬道教的真义,葛洪辞别师父,不远千里、跋山涉水,访遍江南知名的道观,拜师求教,寻书问义。
                            正当葛洪醉心于道教的研究和实践时,南方发生了叛乱。本想逃避政治的葛洪,因祖辈名望和自身影响,被朝廷紧急召拜为“将兵都尉”,葛洪无奈只得应召,率军讨伐叛军。平叛胜利后,葛洪被升迁为“伏波将军”。葛洪虽然得到了朝廷的封赏,但他却并没有心思做官,他随后辞官北上,带了几名徒弟前往西晋都城洛阳,想借此增加学识,增长阅历。
                            葛洪由于不闻政治,并不了解江北的形势。葛洪北上之时,西晋宗族内部相互残杀的“八王之乱”已处在白炽化的阶段。京城洛阳不但成为相互攻守的主战场,连京畿四周也不太平。葛洪等人走到襄城南部的浅山区时,知道北上的交通已被阻断,葛洪只得暂时安顿下来,以待时事的变化再定去留。当时葛洪和他的徒弟们来到这里,他们发现,这座山脉是南北走向,山上林木茂密、郁郁葱葱。葛洪带着众人爬到山巅眺望,西边是蜿蜒连绵的群山,向东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山下有官道,脚下是密林,山花烂漫、鸟语花香,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葛洪和众人在山腰处找到一块平地,搭建窝棚,暂时住了下来。
                            葛洪和众人在这里一住数月。葛洪通过勘察地脉,让徒弟们在窝棚外挖凿水井,井深不足两丈,便冒出了清洌甘甜的泉水。山坡上浅浅的土层下,埋藏着各色矿石,这也是炼丹的原料之一,葛洪又让众人砌筑炉灶,教授弟子们炼丹之术。
                            为扩大道教的影响,葛洪利用掌握的医术,在山上采制草药、炼制药丹、熬制药汤,为患病的穷人问诊送药,同时宣传一些朴素的道教思想和学说。患者经他诊治后,病情大有好转,于是对他宣扬的理论都深信不疑。后来,知道葛洪医病送药的患者越来越多,每天上山求诊的病人络绎不绝。由于山路崎岖难行,葛洪还让弟子开辟了一条山路,便于病人和山民行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2-10-20 12:10
                          回复
                              葛洪在山中暂住的日子里,他闲暇之余也会到处走走。襄城古城、汝水沿岸、首山黄帝采铜处、七圣迷径处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样过了数月,葛洪派人打听,北方的战事仍没有穷期,于是便放弃了北上洛阳的念头,他在江淮地区漂泊数年后,最后回到了江南。
                            清心寡欲的葛洪,寻找一处僻静之地,开始了对自己大半生道教实践的理论思索和著述。葛洪的著述颇丰,著有《抱朴子》、《神仙传》、《隐逸传》和《金匮药方》等。这些著述,完成了道教由原始道教向神仙道教的里程碑式的转变,也使中国原始道教分化成神仙道教和符录道教两大派系。葛洪从理论高度为神仙道教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被后世称作道教的理论家、炼丹家和医学家。
                              以后的日子里,葛洪为名声所累,也曾征召赴命,曾任司徒椽、咨议参军、句漏县令,被封为关内侯。但他没有始终兴趣参与政治。后来他坚辞不仕,到广州罗浮山修道,终成名家。葛洪最终卒于罗浮山中,享年八十一岁。
                              在葛洪去世后的数百年间,诸侯割据、战乱频繁,道、儒、佛三教为了确立各自教派的主导地位而明争暗斗,三教的地位也随着各朝帝王的爱好,时而崇佛抑道,时而又崇道抑佛。唐代,朝廷一度实行崇道抑佛的政策。在这个时候,襄城百姓为祭祀道教仙人葛洪,在南部山中葛洪筑庵暂住的地方修筑了“葛仙观”,以纪念葛洪对于道教所作出的贡献。此后,人们就把这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叫做仙翁山。
                              随着世事的纷扰和风云的变幻,“葛仙观”屡建屡毁。直到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外籍道士王守益率徒弟康志玄云游襄城,他们在仙翁山下,仰望仙翁山山势磅礴、灵气缭绕,并听襄城耆老宋弘道介绍了当年葛洪的故事和后来建庙的过程。这时的“葛仙观”已经坍塌,只有观前丹井还有迹可寻,宋弘道倾诉了百姓无处膜拜道家祖师的不便和渴望重修道观的心情。王守益和康志玄师徒被葛洪的精神和百姓的虔诚所感动,决定留在山中,为弘扬道教而重修道教门庭。
                              王守益、康志玄师徒在山下乡民的帮助下,披荆斩棘、不辞辛劳,建成老君殿三间,又重塑了道祖神像,以后,经邑人王志聪的帮助,又经过数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建成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葛仙观”。据记载,全部修建完毕的“葛仙观”,依着山势,座西朝东,占地三十多亩。由山门、乐台、丹井亭、钟鼓楼和主体建筑老君殿组成。整个庙观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气势恢宏。对此,明代户部尚书、襄城人李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王守益、王志聪等人修建道观的功绩应于葛洪等同。他应邀写下了《重修仙翁观碑记》,这篇碑文,使得重修葛仙观的那些人和事得以流芳千古。
                              道观建成后,引来许多善男信女,许多风流雅士、文人骚客也来游览,并留下了自唐至清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葛仙观”的诗文碑刻。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出任襄城知县的谭性教,曾为“葛仙观”写下一首诗,名字叫做《仙翁观》:
                              驱车问俗夕阳斜,仙翁深沉覆落花。
                              满谷绿阴晴带雨,临门丹井夜生霞。
                              云连海岱思千里,烟冷村原忆万家。
                              我亦惭为句漏令,救荒无计转灵砂。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2-10-20 12:10
                            回复
                              2025-08-30 18:51: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自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后,又加上粮饷充足,便不断地攻打周围那些不愿臣服的地方割据势力,有时候一年甚至发生多次战争,这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运粮食。当时,许都周围河流沟渠密布,水系发达。水路运输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曹操命人勘察水道,一方面疏通淤塞和浅滞的河渠床底,一方面开挖新渠,使原有的河渠能够相互连通。
                                曹操命人开挖河道,在许都四周形成了密如蛛网,并且相互沟通的河渠,屯田收获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相互运输,这些河渠便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运粮河”。
                                现在还尚有遗迹的运粮河,有一条北起清潩河、南经樊河、辗上村,最后注入颍河。如今这条运粮河已经成为许昌市区西部的一条市内河流了,还有一条著名的枣祗运粮河,是当年枣祗在自己的屯田区内开挖的一条人工河流,它西起许昌县蒋官池乡的辛集村,东经临颍县王岗乡的潩水而达颍河,最后注入淮河。另外还有邓艾在自己的屯田地区开挖的艾城河,也是注入颍河。再有一条灌河,是一条连接白河和玛瑙河的人工河渠。而襄城玛瑙河被开挖成运粮河,就是源于屯田制的实行。
                                当时有一个典农中郎将名叫任峻,他在襄城县东北部和许昌县南部的交接处,屯田种粮。那个地方本是沃野千里,一马平川,土地也是闲置了多年的无主地,经垦荒耕种,年年都有好收成,田野里码垛着一堆堆的秸杆,可以用作喂马的上等草料,还有许多粮囤。任峻带人勘察自己屯田辖区的地形,发现只有玛瑙河这一条较大的河流,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蜿蜒流过,耕民们用这河水灌溉着两岸的农田,但要用于运粮,却是河水浅淤泥多,不能成行。为了能够在玛瑙河中通运粮船,任峻组织屯田区内的耕农,在深秋初冬的季节,在玛瑙河中清挖淤泥,加深加宽河床。
                                数月内,疏浚工程按期完工,宽阔通畅的河道内,帆樯林立,橹声咿呀,玛瑙河也就有了运粮河的别称。因为玛瑙河的土质有些特别,浅表层为长年耕种的熟土,呈黄色,深层为生土层,颜色是黑色。被清淤疏浚后,河床西岸的颜色为黄色,河床底部的颜色为黑色,于是,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之为“铜帮铁底运粮河”,“铜帮铁底”既是对河床颜色的形象称呼,似乎也暗含了运粮河铜铸铁打,万年不废的含义。
                                许昌地区属于淮河流域,许多开挖的运粮河的走向,都是西北——东南走向,最后的归宿,都是先汇入颍河,再流入淮河,这为曹操在东南和孙权对峙,为战场上的士兵运输粮饷,提供了稳定安全的运输通道。但在许都周围,各运粮河之间却没有进行相互连接,造成许多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各运粮河陆续竣工后,曹操又组织人员,在玛瑙河的下游,临颍县境内县城以西二十华里的地方,南北开挖了一条人工河流——灌河。
                                灌河的开挖,不仅仅是农耕灌溉的需要,也是在玛瑙河自然流入颍河前,在其上游打通一条南北连接颍河的便捷运输水道。任峻屯田区和其它屯田区的粮食和其它物资,除了可以顺水东下,抵达淮河,辗转运往东南方前线战场,也可以运抵许都或许都周围其它地区。形成了纵横交织,相互贯通的水运体系,并且在这众多的运粮河中,玛瑙河的位置也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了。
                                关于这条由玛瑙河疏浚成的铜帮铁底运粮河,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当年运粮河挖成后,为便于行人通行,当地便在河上修建了一座八墩九孔的大石桥,桥高出水面一丈五尺,桥下可以通行船只。桥两端各雕刻一只雌雄石青蛙,于是这桥也被称为‘金肚石蛙桥’。雄石蛙下的底座上刻有‘黄金珍宝蛙内藏,仨活人头取宝囊’的谶语,雌石蛙前刻的是‘劝君莫贪不义金,小人狂妄自伤身’的诫语。传说当时附近住有一个贪婪成性的老财主,他绞尽脑汁,仔细地研究这两条谜语般的联文,自以为悟出了其中的含义。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这个财主来到了石桥上,他跪倒在雄石蛙前,磕了三个响头,忽见雄石蛙跳跃而起,翻身躺在石桥上,果真从石蛙的肚子里流出黄灿灿的金子来,老财主高兴得不得了,他赶紧收拾起金子。贪婪的他并不满足,转身又跪拜在雌石蛙的跟前,想再求一些金子出来,可是雌石蛙却丝纹不动,他就拿出钻子和铁锤去凿打石蛙,谁知刚一落锤,就从雌石蛙口里飞出一只利箭,正射中财主的心窝,当场毙命,从雄石蛙那里求来的的金子也不翼而飞。第二天,当行人看到横尸桥头的老财主,都知道他是为贪财而亡的。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来盗宝了。
                                这则故事既是民间传说,我们便不必对它进行认真地考证。但它既然流传了数千年,便拥有一定的教化民风的教育意义。“金肚石蛙桥”这个桥名在运粮河畔家喻户晓,它和“铜帮铁底运粮河”一样,曾经承载着不凡的历史使命。
                                如今,运粮河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它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默默的守望着这片土地,滋养着生息在这里的子民们,经历了近两千年风雨沧桑的古道运粮河,在襄城浓郁的地域文化中,又增添了一块厚重的基石。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2-10-20 1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