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河南理工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学校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焦作市。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在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曾10次迁址,辗转4省,9易其名,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 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地质学家翁文灏、工矿泰斗孙越崎和张仲鲁、张清涟、丁观海、张伯声、邓曰谟、李钟美等众多留美学者先后出任学校领导职务或教授,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学校铸炼形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办学理念、“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严慈,严谨,严格”教风、“勤勉求是”学风和“勤奋务实,爱国爱校”办学传统等核心价值理念,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为中南五省以及华北、西北地区煤炭工业发展输送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煤炭工业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赢得“关内看焦作”之美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学校在强化为地矿服务的同时,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实现由行业院校向通用工科及多科性院校的根本转变。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学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相继成为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办学层次、水平、实力和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已成为安全、地矿特色鲜明,理学、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名师荟萃,鸿儒云集,拥有专任教师1718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长江学者、省特聘教授等一大批领军人物;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8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3人;外聘20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专家、院士担任兼职教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和“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品德”的教育教学思想,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在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本科教学工作新体系,教学基本建设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7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0个,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设有19个学院,以及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高等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后备军官学院和万方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70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法、经、教、艺术、医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全日制在校生规模45000人。
百年沧桑,十万芬芳。河南理工大学的沃土已为国家培育了13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以张沛霖、李恒德、师昌绪、刘广志、傅恒志、张铁岗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以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武胡景和郭洪祥、陈学斌、钟力生、尚海涛、李金明、王明义、宋德福、赵铁锤等为代表的1000多名省(部)、市(厅)级领导干部,以陈祥恩、武豫鲁、王社平、杨建国、郭金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特大型国有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等杰出企业家。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学校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特色学科品牌,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29个,拥有9个省一级重点学科、37个省二级重点学科。建有安全技术工程、直线电机理论及应用、精密工程、应用数学等31个校级研究所。 学校在国际上首创瓦斯地质学科,在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和矿井瓦斯灾害治理领域内取得一系列独创性成果,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负责组织编制中国煤矿瓦斯地质图;创建中国陆相痕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模式,奠定我国痕迹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最早在国内开展永磁直线电机垂直运输系统研究,创立分段式永磁直线同步电机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并建成永磁直线电机驱动无绳提升试验系统;“瓦斯预测与治理”教育部创新团队在瓦斯地质与瓦斯预测、瓦斯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同时,在井下防灭火、数字签名算法等方面研究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为中南五省以及华北、西北地区煤炭工业发展输送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煤炭工业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赢得“关内看焦作”之美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学校在强化为地矿服务的同时,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实现由行业院校向通用工科及多科性院校的根本转变。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学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相继成为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办学层次、水平、实力和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已成为安全、地矿特色鲜明,理学、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名师荟萃,鸿儒云集,拥有专任教师1718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长江学者、省特聘教授等一大批领军人物;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8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3人;外聘20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专家、院士担任兼职教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和“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品德”的教育教学思想,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在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本科教学工作新体系,教学基本建设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7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0个,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设有19个学院,以及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高等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后备军官学院和万方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70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法、经、教、艺术、医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全日制在校生规模45000人。
百年沧桑,十万芬芳。河南理工大学的沃土已为国家培育了13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以张沛霖、李恒德、师昌绪、刘广志、傅恒志、张铁岗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以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武胡景和郭洪祥、陈学斌、钟力生、尚海涛、李金明、王明义、宋德福、赵铁锤等为代表的1000多名省(部)、市(厅)级领导干部,以陈祥恩、武豫鲁、王社平、杨建国、郭金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特大型国有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等杰出企业家。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学校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特色学科品牌,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29个,拥有9个省一级重点学科、37个省二级重点学科。建有安全技术工程、直线电机理论及应用、精密工程、应用数学等31个校级研究所。 学校在国际上首创瓦斯地质学科,在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和矿井瓦斯灾害治理领域内取得一系列独创性成果,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负责组织编制中国煤矿瓦斯地质图;创建中国陆相痕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模式,奠定我国痕迹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最早在国内开展永磁直线电机垂直运输系统研究,创立分段式永磁直线同步电机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并建成永磁直线电机驱动无绳提升试验系统;“瓦斯预测与治理”教育部创新团队在瓦斯地质与瓦斯预测、瓦斯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同时,在井下防灭火、数字签名算法等方面研究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