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60贴子:329,611

孔子论孝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语中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大意是说父母活著的时候要按礼的规定侍奉他们,去世了要按礼的规定埋葬和祭祀他们。作父母的最担心子女生病。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说:现在所谓的孝,只要能养活父母就行了,狗和马也能饲养,如果不尊敬父母,这又有什麼区别呢?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是说:”经常惹父母生气,没有好脸色,不尊敬父母。即使有事为其代劳,有酒有饭长辈吃,也不能祘是孝。
二千五百年前,对孝道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只要给父母吃好,有事替父母去办,就是孝,孔子批评说这不能算孝,这和养狗马没有区别,他提出孝应该不惹父母生气,对父母要尊敬,顺从,在父母活在世上时要按礼的规定侍奉他们,去世了要按礼的规定埋葬和祭祀他们。另外他要求做为子女应知道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有病,要求子女爱护好身体,不生病,免得父母担心。总之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要想到。才是真孝。
自孔子及其弟子关於孝的语录流传下来后到现在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孝道经过多种演绎形成了中国的孝文化,在封建社会被统治者利用,加上了封建迷信色彩,特别二十四孝尤为突出,孝文化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核心即尊老爱幼的精神还是保留下来。
从当前来看,孔子提倡的:父母生前要按礼要求侍奉,去世后要按礼的规定埋葬和祭祀,被一些人演绎为三天不吃不喝守灵,豪华的葬礼,宏大的阴宅,三年住在父母的坟墓前守孝。薄养厚葬。本人认为这不是真孝,纯粹是败家子。应提倡厚养薄葬。
如前所述随著社会的发展,孝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孔子时代对孝道的论述多数是子女对父母应该怎样做才算孝,对父母怎样来爱护子女讲的很少,这样使孝道成了单方面的事,事实上孝道是孝者和被孝者两个方面,只强调一方是不行的,子女不孝敬父母是忘本,父母不爱护子女是断后。如果形成这样一个局面,父母不爱护子女,子女不孝敬父母,社会必然乱成一团。


IP属地:山东1楼2012-10-14 19:35回复
    此帖涉及学与问,大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2-10-14 19:39
    收起回复
      理论上
      如加重孝之论多於重慈
      是因人必能行孝却不见得有机会慈
      且二者根源於同一仁心
      真能行孝而不慈者,应是未之有也
      不然儒家的父父子子
      只要讲子子即可,父父可省矣


      3楼2012-10-14 20:16
      收起回复
        什么是孝?其实真正的孝核心是平等理解与尊重。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10-15 12:48
        收起回复
          楼主我有一个问题。以礼侍奉父母,和让父母开心〔不管怎样做〕那个更好?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10-23 09:44
          收起回复
            回复:七楼时杰儿。很高兴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我早已是为人父母了,如果让我选,我一定选择:让父母开心快乐这种做法,如果儿女选择以礼侍奉我,反而我觉得我们不是父子关系了。
            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礼治,做事讲的是仁义礼知信,做人要温良恭俭让,随著社会的发展,这些提法被仪式化了,形式化了,就像日本人,见了人就弯腰鞠躬,实际他们心里还不知想什麼呢!
            现在人们虽然不拘於形式,但其精髓还是继承下来了,家庭中尊老爱幼的孝道精神得到发扬光大,家庭和睦了,人人都开心快乐,尽孝不是给别人看的,是子女内心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真心的,无私的,是天生的,都不需要别人来知道,因此仪式或形式的东西就好像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那些薄养厚葬、父母死后三天不吃饭,大型送葬队伍,豪华阴宅、三年守孝,其实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孝敬父母,是给自己竖碑立传。
            我选择家庭的孝道方法是不拘形式,开心快乐的方法,不是说我反对一切的礼仪的、形式的表达,因为二千多年来有些礼仪和形式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这些必须尊守,否则是无知的表现。


            IP属地:山东8楼2012-10-23 17:29
            收起回复

              【原文】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事别人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原文】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明白这些情形,就会怜悯他们、就会不高兴。

              我的理解(17-19):
              曾参,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参也鲁,鲁是迟钝。
              关于丧,子张说丧思哀;子游说丧致哀。曾参却说:父母死时的感觉,就是哀!
              发乎情、止乎礼。丧时,我们不应该考虑悲哀、更不应该追求悲哀。相反,我们应该控制悲哀。这是曾参与子张、子游的区别。

              同时,悲哀就是孝了?守丧三年就是孝了?不是!真正的孝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孟庄子之孝,不在于哀,不在于守墓三年,在于“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前面,我们说过:守丧的实质,是个人对家族的付出(更准确地说是回报,因为父母养我们在前)。
              


              IP属地:江苏9楼2012-10-23 19:13
              收起回复
                孟庄子守丧,他保证了父亲的旧臣未散,他保证了父亲的基业未丢。这、就是他的孝!

                颜氏破家而葬、子游呕血三升,这就是孝了?不是。
                破家失父之基(基业),呕血伤父之子(民)。父刚死,其道就改,还美其名曰为“孝”!
                以己代父想一想:如果我们死了,我们会希望子女做些什么?是破家、是呕血、还是不改?
                现在的上位者呀,早就不知道真正的孝道是什么了?老百姓更是乱七八糟,只能按照各自理解去守丧。
                而我们,看到这乱七八糟的孝,感觉是什么?----哀矜而勿喜。
                关于丧,颜氏子夏,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子张子游,又过于追求内心的感觉。他们都忘了:真正的丧是什么!

                本段(17-19),谈曾子(),以及之一脉的特点。


                IP属地:江苏10楼2012-10-23 19:13
                收起回复
                  7楼之问,我到觉得以礼才是根本。让父母开心是表相,怎样让父母开心,核心内容是礼。为了让父母开心而开心,这就势必带来很多扭曲。事君尽礼,事父母也是尽礼,事父母有事父母的礼,礼是由内而外的,合礼了,就是对父母的尊重。
                  其实后来很多的问题,就出来是否是就『礼』上而讨论,把孝道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服从。很多人的这种理解,造成了很多文化上的弊习。


                  IP属地:广东11楼2012-10-24 22:32
                  回复
                    一楼所说,我觉得讲得很实在,分析也客观,原创内容,加精支持。
                    尤其其提出的,孝确有偏重单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IP属地:广东12楼2012-10-24 22:34
                    回复
                      ·楼主前面说的很不错·现在人们把孝演变成什么样了·完全不懂孝的真理·
                      ·但后面说孔子没像孝一样推行爱护子女的真理·
                      ·你自己内心应该清楚·爱护子女乃天性也·而孝顺父母乃后天性也·试问有谁生出来就会孝顺父母的?再试问有几个把孩子生出来就不疼爱的?
                      ·


                      IP属地:广西13楼2012-11-04 09:18
                      回复
                        13楼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孝和爱是人类天性,这的确是客观存在。但有一问题需探讨,即先天性与后天性的问题。
                        13楼提出爱孩子是天性,孝是后天性,为证明此论点的正确性,提出谁生出来会孝敬父母,有几个把孩子生出来不疼爱的。
                        天性,亦称本性。”天性者,生之固有也。”本能是天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说本能一出生就有。什麼是人的本能,吃喝拉撒睡,人一生下来就会,并且得不到満足时会发出信号,要求满足,否则会哭。这是人类遗传基因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个基因,早就和地球上千千万万种已经消亡的物种一样,从地球上灭亡了。
                        作为一个人生下来,因年龄小无能力孝敬父母,是通过一个成长过程,才把自己固有的天性孝顺父母的本能表现出来,按13楼的说法是后天性的,那麼还是这个人,因年龄小,不成熟,不能生孩子,成熟后才能生孩子,按13楼的逻辑爱孩子是先天性,他本人就很小没有孩子怎麼爱,看来爱孩子也是后天性。
                        先天性与后天性这两个词,现演绎为先天是固有的属性,后天是后来通过实践学来的。不论怎样理解,13楼提出的论点都较混乱。
                        13楼提出有几个把孩子生出来不疼爱的,诚然,爱者多於不爱者,但不是说不爱者不存在,这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去教敬父母,又如何去爱孩子,这必然提出祖先们在这两个方面的做法,那些要継承發揚光大,那些方面在現在的環境中應加強。
                        我早己是古稀的老朽,对祖先们的孝道,在论语中、孝经中、子弟规中、增广贤文中、以及新旧二十四孝中⋯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特别在现实中看到的更多,体会最深,我也思考过中国的孝道—尊老爱幼的来龙去脉,我的确发现社会对老人很宽厚,对尊老提的多,不仅提倡,而且有法律规定,但对爱幼提的少,特别在过去,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父母握有生杀大权,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一切要孝顺,否则是逆天不孝。孝道发展到现在,上述情况大有改进,但人们受老思想的影响还存在,最现实的问题,你认为你的父母有没有不良的家长做风。对你成长有没有害处。
                        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 有一个最普通的道理应明白,凡是提倡的赞扬的事物都是社会上缺少的,凡是反对的抛弃的东西都是社会多余的。有人会说既然不爱幼的人不多,不尊老的也很少,不用提倡和反对,事实是,就是因为这少数的存在,把一个社会搞的乱七八糟。
                        新二十四孝标准出台是针对年轻人说的,做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我说句公道话,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容易,特别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压力特别大,如果我们这些老人不体谅他们,帮助他们,扶上马,送一程,我们会瞑目吗?针对这一点我提出下边的几点爱幼意见,请广大网友指正,修改。更希望老年人学会上网,发表自己高 。
                        1、不遗弃、疟待、买卖孩子,对子女的养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2,养不教父母过,不采用”狼妈虎爸”的教育方法。
                        3,在子女婚姻、择业方面,当好参谋,不干涉,不包办。
                        4,不忘在子女生日时送礼物,开pat,过年给压岁钱,成人后给一份孝心纪录或成长备忘录。
                        5,在子女有重大疾病时,不言放弃,在条件允许时移植器官给子女,给其第二次生命。
                        6,送子女一份教育储蓄金。
                        7,支持子女创业,在精神和物力上协助,做其后盾。
                        8,对子女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不要姓别歧视。
                        9,不偷看子女日记、短信,偷听电话、偷拆亇人信件。尊重个人隐私权。
                        10,不争夺子女监护权,尊重子女的个人选择,,支持子女孝敬自己的亲生父母,或养父母。
                        11,多表扬,少批评,不唠叨。
                        12,主动邀请子女全家吃饭。同娱乐,共享天伦之乐。
                        13,主动通过电话、信件、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达到相互沟通。
                        14,子女应该知道的家中事情,一定要告知,重要事情一定与其商量决定。
                        15,不要家长作风,独断专行,听不进子女的意见。
                        16,不在子女的同学、朋友、同事、领导面前批评孩子。
                        17,通过言传身教,使孝道发扬光大,将孝道当成传家宝留给后代。
                        18,不能苛求孝顺的多少与形式,只要子女尽心尽力应满足。
                        19,不要以达到新二十四孝多少条来衡量孝心的大小,更不能与别人的子女相比较。
                        20,经常与子女谈心。
                        21,努力克服经验主义、固步自封、处事守旧、爱动肝火等缺点。
                        22,力所能及帮助子女接送入托上学的孩子。
                        23,对子女的孝心要广而告之。
                        24,分配自己的财产时,要公平、公正,遗嘱要明确易执行。


                        IP属地:山东14楼2012-11-07 11:19
                        收起回复
                          “孝”其实不算做《论语》中的大课题,它摄于“仁”中,显为礼表。其实理解了孔子学说之内在系统性格,“孝”也就很好理解了。
                          孔子学说之性格牟宗三先生开出“觉”、“键”、重主体性。
                          1)“觉”即有“仁觉”。有悱恻之感、不安,这样就不是麻木不仁的。推升一步就是一切都有个情性。尽孝不是表面的遵守孝节礼仪,而是内心的尊敬,对父母的敬爱,这就是“觉”。而“觉”最好的展露就是人的脸色,所以孔子点出“色难”。没有“觉”,没有这种内心的敬爱的情感,你做得再好,“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键”取法《周易·卜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仁的功课是无穷的,孔子鲜许人以仁,自己亦不敢自居,只说颜回三月不违仁,就是说仁的境界是持续的,很容易被打破,不是一个突然降临的,而是要一辈子去修行的。诸德为仁的发显,孝敬是其一。所以孔子的这个“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除了是丧礼的规定,其根本情由要看到,就是孝敬这个观念不是你父母死后就终止的,仁也不是你做了一件善事就圆满的。
                          3)重主体性,这里更好理解。孔子对仁孝的开示都是针对个人之行为,这就是重视人的主体性,而不是客观的论述。当然这一特质有更多内涵,只是在孝方面上体现得不多。


                          IP属地:湖南15楼2012-11-07 13:05
                          收起回复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管理国家要实行仁政,希望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顺序理顺国家秩序,要求臣要忠君,子要孝父,谈的较明确,但君如何爱臣,父如何爱子,提的不够明确。


                            IP属地:山东16楼2012-11-12 1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