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宜兴紫砂业掀起了制壶与陶刻的高潮。一些陶刻的名家高手们在紫砂茗壶上或书法或绘画,书画高雅刀法遒劲,山水人物法度严谨,茗壶名刻相得益彰,形成了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独特的民国紫砂艺术,增强了紫砂茗壶的艺术魅力,深得民国上层人士的青睐。“壶随字贵,字依壶传”,故当时名家刻陶的工价要比制作茗壶的壶坯价格高。
民国壶陶刻的落款一般要受到陶商与店号的制约。壶上署款以陶刻艺人的名号与店号为主,有些落款十分混乱,随意性很大,如一人用多款,几人共一款,故相当一部分署款现在无法考证具体作者。
民国壶中,署款最乱的有三款:=====“陶”、“石如”、“石生”,现说明如下:
在民国的吴德盛公司里,“陶”,“企陶”是几人共用名款,店主吴汉文用,蒋永西用,任淦庭也用;民国壶上的“石如”款原为陈和大的名号,但上世纪30年代陈经耕也用过“石如”款,40~50年代范泽林也用过;民国壶上的“石生”款原为蒋永西的名号,但民国的陈经耕、范泽林也用过“石生”款,建国以后至文革,赵炳生也用过“石生”款(赵炳生,1930年生,宜兴紫砂工艺厂陶刻班班长)。
民国壶陶刻的落款一般要受到陶商与店号的制约。壶上署款以陶刻艺人的名号与店号为主,有些落款十分混乱,随意性很大,如一人用多款,几人共一款,故相当一部分署款现在无法考证具体作者。
民国壶中,署款最乱的有三款:=====“陶”、“石如”、“石生”,现说明如下:
在民国的吴德盛公司里,“陶”,“企陶”是几人共用名款,店主吴汉文用,蒋永西用,任淦庭也用;民国壶上的“石如”款原为陈和大的名号,但上世纪30年代陈经耕也用过“石如”款,40~50年代范泽林也用过;民国壶上的“石生”款原为蒋永西的名号,但民国的陈经耕、范泽林也用过“石生”款,建国以后至文革,赵炳生也用过“石生”款(赵炳生,1930年生,宜兴紫砂工艺厂陶刻班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