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区沿革 小史店镇已有千年历史,北宋时置闸山县,治所于寺门,元初而废。
1947年11月解放后即建立了小史店区政府,辖28个行政村,相应地建立了村政权。
1949年2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将小史店区撤销,划归治平区。
1951年9月30日,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治平区,重建了小史店区委会和区政府,为方城县第五区,辖贾沟、彭楼、二郎店、小史店、桂河、大李庄、陈楼、五龙庙、朱沟、冯庄、板桥、张庄、大林头、申营、刘洼、券桥十七个乡。
1955年5月,县委根据地委“关于整顿机构精简制的方案”,将小史店、杨楼二个区合并为治平区。
1956年3月,根据县委指示,又将治平区撤销建立小史店、桂河二个中心乡工作组,还有板桥、大林头、李楼三个小乡。同年12月,根据上级指示,撤销中心乡工作组,恢复小史店区,管辖裴河、治平、各口、梁城、吴沟、板桥、小史店、大林头、五龙庙、桂河、李楼11个乡。
1958年8月24日,在大跃进时期,又撤销了治平区,建立了小史店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建立大林头、板桥、小史店、尚庄、桂河、二郎店六个管理区,辖26个大队。
1961年5月20日,县委决定,将原人民公社撤销,建立治平区,原小史店、尚庄、魏岗管理区改为小公社,归治平区管辖。
1969年1月16日,撤区并社,恢复小史店人民公社,辖四个管理区,36个生产大队。1970年,公社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合并为25个大队。1981年调整为殿楼、魏岗、尚庄、桂河、二郎店五个管理区。
1983年12月,接县人民政府[1983]18号文件通知,撤销小史店人民公社,改称小史店乡,管理五个管理区,辖龙凤岗、贾沟、二郎店、舒庄、三岔口、联沟、张滹沱、桂河、陈滹沱、赵郎庄、河西、北园、彭楼、后魏楼、梁庄、林场、寺门、老庄、刁庄、殿楼、申营、强庄、水牛王、郝庄、魏庄、王楼、屈庄、山张、大林头、后刘庄、闫庄、五龙庙、大毛庄、东沟、徐冯庄、小殷庄、娄庄共37个村,沿用至1994年11月7日。
1994年11月8日,根据南阳地区民政局(宛民[1994]79号)精神,自1994年11月8日撤销小史店乡,设立小史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