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吧 关注:44,457贴子:552,920
  • 5回复贴,共1

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研究之现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研究之现状
中国化石网 杨毅
2011年12月24日 10:36
马圈沟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最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正是它的发现与研究,将泥河湾乃至东北亚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前到距今175万年之前。1992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泥河湾盆地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随后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马圈沟遗址自发现之日起,就被认为是泥河湾盆地内最为古老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因之倍受关注和重视,而围绕该遗址的考古调查几乎没有间断过。直到2000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基本认定了在该遗址文化层之下,还存在两个包含文化遗物的层位。2001年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配合东谷坨遗址发掘的同时,在马圈沟遗址切制了地层剖面,试掘了第二文化层,获得一批石制品和动物遗骨。同年9~10月,又对第三文化层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了大批石制品和动物遗骨,揭露出一组罕见的原始人类进餐遗迹。这次发掘和初步研究的重要收获,发表在2001年11月2日的中国文物报头版,并将其命名为马圈沟遗址第一、第二和第三文化层。这一成果还被收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01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中。
在中国乃至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如此重要的考古新发现,考古遗址的年代学研究及其各个文化层年龄的确定,显得异常重要。2001年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展对马圈沟遗址的年代学研究工作。双方议定,在工作过程中,磁性地层学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主,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至今,合作双方气氛融洽,成绩斐然。
2002年初,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学与地质年代学实验室在马圈沟遗址及其周围地区展开了第四纪地质与古地磁测年工作。2002年3月,为采集马圈沟沟谷地面以下的古地磁样品,该实验室野外考察队在马圈沟遗址第三文化层发掘坑位东南方向约20米处侧挖掘探井一个。该探井长1.2米、宽1米、深11米,地层主要由灰色、灰绿色粉砂组成。在挖掘取样过程中,古地磁学与地质年代学实验室野外考察队在该探井中发现了一些可疑的砾石、石块和少量动物遗骨,受野外考察队之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曾两次到现场考察,并将全部标本带到石家庄进行观察分析。
对于这批标本人工性质的确定,我们极为慎重,因为它涉及到泥河湾盆地最早人类活动历史的重大问题。在反复研究对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暂不急于定性,待考古发掘证实较为稳妥,这一想法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对此,我们在《泥河湾旧石器文化》一书中作出了交代:“通过我们室内观察分析,认为三个层位中所发现的石块人工性质难以确定,有些‘石片’似有加工使用痕迹,实际上是自然营力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还没有理由将其作为古人类文化遗物来考虑。但是,这毕竟是一条十分引人注目的重要线索,只有通过下一步的科学发掘,才能得出最终的科学结论。”
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学与地质年代学实验室野外考察队又在马圈沟遗址第三文化层发掘坑位西北方向约50米处挖掘了另一个探井,该探井长1.2米、宽1.0米,深20.4米,地层主要由灰色、灰绿色粉砂组成。在挖掘采样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与古人类有关的文化遗物和动物遗骨。
2004年9月,马圈沟遗址的第四纪地质与年代地层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科学分析测定,分别得到马圈沟遗址第一、第二和第三文化层的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这一研究成果以《人类最早出现在东北亚高纬度地区的新证据》为题在《自然》杂志第431卷发表,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被广泛引用。



1楼2012-09-27 14:35回复
    《文章》称,“标本存放在泥河湾博物馆。”据初步调查,泥河湾博物馆的管理者,阳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证实,自2003年以来,既没有接受任何单位或个人移交或馈赠产自泥河湾的旧石器标本,更不知《文章》所描述的那件石制品的下落。
    关于“发现”的地层问题:《文章》对那件标本出土地层、层位、海拔高度、距地表深度及采样记录数据,都有详详细细的交代,似无任何纰漏。实际上,野外考察队没有向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过任何该探井的挖掘资料。
    据《文章》第一作者告知,这件标本是某人在探井发掘出的散乱堆积中找到的,如果此言成立的话,如此详尽的地层、层位及测量数据又是怎样得来,如何核准的呢?
    综上所述,对于《文章》所报道的那件标本出土的地点和层位,主持该项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单位毫不知情,也无从得到权威部门的认定和支持,标本的去向又存有疑问。那么,这一“发现”客观上就失去了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此,这篇《文章》提到的所谓“发现”也就没有任何事实根据了。
    关于马圈沟遗址的命名问题:通常,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者享有该遗址的命名权,所确立的考古遗址的名称应该得到学术界的尊重,马圈沟遗址当不例外。在马圈沟一带,最先发现的是半山遗址,之后发现了马圈沟遗址。此前,两个遗址的名称未见任何异议。2001年,当马圈沟遗址发现另外两个文化层之后,研究者经过审慎考虑,将其命名为马圈沟遗址第一、第二和第三文化层,并率先予以公布。当2005年的考古发掘证实了古地磁测年工作中的新发现后,我们又确立了马圈沟遗址第四、第五和第六文化层。
    《文章》列举了马圈沟遗址,特别是对第三文化层另外一些名称,根据旧石器考古遗址的命名原则,这是很不严谨的治学态度。
    《文章》还试图对马圈沟遗址各个文化层次进行从新排列,并将半山遗址也编排在马圈沟遗址的序列中。我们认为,半山遗址的名称早已确立,并有高水平论文公布于世,应当受到科学界的充分尊重,尽管其与马圈沟遗址关系十分密切,随意更改其名称也显得不够科学。马圈沟遗址各文化层的名称及表述方式已经确定,再行排序,更换符号,没有任何科学意义。

    网络照片


    3楼2012-09-27 14:35
    收起回复
      2025-08-20 12:05: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4楼2012-10-01 06:39
      回复
        我去都点土克拉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2-10-01 22:52
        回复


          6楼2012-10-22 1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