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埠湖
(2010-07-18 15:48:53)
转载▼ 标签: 杂谈
近半个世纪以前的草埠湖是个水窝子、血吸虫窝子。田少烟稀,芦苇似海野兽叫,荒湖一片太凄凉。
草埠湖,地处江汉平原西端,跨连当阳、枝江、江陵三市县边缘,面积97.87平方公里。
1954年2月12日,经政务院农林部批准,中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负责筹建。由草埠湖、菱角湖等37个荒湖围垦,命名为湖北省国营草埠湖机械农场。 1955年5月1日,《宜昌农民报》将草埠湖农场成立制成头条新闻,并将《十万亩草埠湖将要变成良田》的报导刊登在头版。迎来了全国18个省市的165个县十多个民族的干部、职工、知识青年、各行业技术骨干奔赴草埠湖垦荒造田。
当年草埠湖垦荒造田的实景
进军荒湖 开造良田
在毛主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下,全国广大知识青年和志愿者积极报名响应,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垦荒事业。
1958年元月6日,武汉华中师范学院200名教职员工来到草埠湖垦荒。同年3月6日,宜昌441名男女知青来到草埠湖插队落户。同年5月14日,一支由 450名知青组成垦荒队,宋菊根带队,从上海出发,打着上海团委赠送的“向草埠湖进军,把荒湖变良田”的队旗,22日到达草埠湖。垦荒队年龄最大的25 岁,最小的才16岁。同时,宜昌专署有关部门分配80名转业军人来到农场参加垦荒。沉睡几千年的草埠湖惊醒了。这批知青及各行的志愿者在此开始了国营农场的垦荒生涯。开荒,全凭铁锹和那五六斤重的大锄头,双手挥起铁锹把齐大腿深的淤泥筑成田埂,他们住着简易芦苇茅棚,睡的是木架床,垫的是自己编制的芦席,每天吃的是稀饭、野菜和黄豆叶,大家却干得生龙活虎。每天有下水砍芦苇的,有开荒造田的,有填湖修路的,有到几里外挖野菜的,还有到几里外县城里去背粮食的。
有一天,省领导来到知青点看望他们说:你们住得惯芦苇茅棚吗?大家说住得惯。有一个带队的年轻人说:“茅棚是我们亲手盖的,我们要永远住下去。”领导大声笑道:“为什么要永远住下去?茅棚是临时的,我们要建砖瓦房,以后还要建高楼大厦。”
知青们牢牢记住了他的话,并宣传到垦荒队伍中去。1958年,全场垦荒两千多亩,达到种植面积49820亩,粮食、棉花超过当地历年来最高产量。他们不但垦荒,而且治水修河、挖沟建渠,发展畜牧业等各方面的生产。
然而,通向光明前途的却绝非城市平坦之极的大马路。受“59事件”的影响,一位知青,因为批评上级领导挪用垦荒队资金,被打成右派。知青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围堤被洪水冲毁,自然洪水淹没了丰收在望的庄稼和新建家园,政治洪水淹没了不少人的信念,导致职工口粮下降到每月24斤,教员19.2斤,干部18斤,翌年由于营养不良,有不少人患浮肿病,有的女青年闭经,妇女子宫脱垂等。不少知青打起了退堂鼓。
此时,女知青费慧珠,一星期收到了爸妈从上海发出的几封信说:替她找到工作也找好对象。怎么办?
灾难磨练人也锤炼人。她没有回上海,而是勇敢地嫁给了知青队长宋菊根。相继成亲的一对对新人中,还有余梦仁和吴顺程、唐光庆和顾秀英等,那时唐光庆才20 岁,他们都是瞒着爸妈报名的。结婚时,他们全部家具是两个凳子、一块铺板两床被。新婚第二天就跳上拖拉机,驶向大水刚退的湖田,造田筑坝去了……
他们经历的灾难太多了:为了大炼钢铁,粮食丰产却不收,“共产风”又刮得食堂揭不开锅,每人一天只能分到半斤饭票;他们中有两位为了充饥食用野菜和野果中毒致死,82名因在布满钉螺的湖里垦荒患上血吸虫病。女知青张贵忠、徐荷卿、茅文伟、曹丹云、包冬生等在抗洪和生产自救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的因政治诬陷而自尽。有的垦荒者的孩子病死了,有的孩子没人带,队友们开拖拉机时常把孩子绑在背上,万不得已时把他捆在田埂边的树桩上;洪水一次次冲垮围堤,淹没房屋田地,他们又一次次重新修起围堤。然而,使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不改初衷的一腔赤诚。在艰苦搏斗中,他们发现不以副补农不行,就地利用芦苇资源办起了编织厂,编织各种各样的芦席销售到各大城镇。尽管是用最原始的手工作业,尽管他们的双手指被芦苇篾划伤和磨成血泡,他们毕竟看到了一线光明……
艰苦创业 势不可挡
就在编制厂给他们带来光明时,“文革”风暴竟也席卷了这批无辜的垦荒者们。他们中不少人遭到批斗、关押,戴上***帽子,使精神和肉体都受到残酷折磨。
知青的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浪漫,有位知青的爱子不幸病死,泪未哭干,丈夫又被打成走资派。有的上午被揪斗、游场,下午穿上缝着队旗的破棉袄,开着拖拉机照样开荒。


近半个世纪以前的草埠湖是个水窝子、血吸虫窝子。田少烟稀,芦苇似海野兽叫,荒湖一片太凄凉。
草埠湖,地处江汉平原西端,跨连当阳、枝江、江陵三市县边缘,面积97.87平方公里。
1954年2月12日,经政务院农林部批准,中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负责筹建。由草埠湖、菱角湖等37个荒湖围垦,命名为湖北省国营草埠湖机械农场。 1955年5月1日,《宜昌农民报》将草埠湖农场成立制成头条新闻,并将《十万亩草埠湖将要变成良田》的报导刊登在头版。迎来了全国18个省市的165个县十多个民族的干部、职工、知识青年、各行业技术骨干奔赴草埠湖垦荒造田。
当年草埠湖垦荒造田的实景
进军荒湖 开造良田
在毛主席“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伟大号召下,全国广大知识青年和志愿者积极报名响应,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垦荒事业。
1958年元月6日,武汉华中师范学院200名教职员工来到草埠湖垦荒。同年3月6日,宜昌441名男女知青来到草埠湖插队落户。同年5月14日,一支由 450名知青组成垦荒队,宋菊根带队,从上海出发,打着上海团委赠送的“向草埠湖进军,把荒湖变良田”的队旗,22日到达草埠湖。垦荒队年龄最大的25 岁,最小的才16岁。同时,宜昌专署有关部门分配80名转业军人来到农场参加垦荒。沉睡几千年的草埠湖惊醒了。这批知青及各行的志愿者在此开始了国营农场的垦荒生涯。开荒,全凭铁锹和那五六斤重的大锄头,双手挥起铁锹把齐大腿深的淤泥筑成田埂,他们住着简易芦苇茅棚,睡的是木架床,垫的是自己编制的芦席,每天吃的是稀饭、野菜和黄豆叶,大家却干得生龙活虎。每天有下水砍芦苇的,有开荒造田的,有填湖修路的,有到几里外挖野菜的,还有到几里外县城里去背粮食的。
有一天,省领导来到知青点看望他们说:你们住得惯芦苇茅棚吗?大家说住得惯。有一个带队的年轻人说:“茅棚是我们亲手盖的,我们要永远住下去。”领导大声笑道:“为什么要永远住下去?茅棚是临时的,我们要建砖瓦房,以后还要建高楼大厦。”
知青们牢牢记住了他的话,并宣传到垦荒队伍中去。1958年,全场垦荒两千多亩,达到种植面积49820亩,粮食、棉花超过当地历年来最高产量。他们不但垦荒,而且治水修河、挖沟建渠,发展畜牧业等各方面的生产。
然而,通向光明前途的却绝非城市平坦之极的大马路。受“59事件”的影响,一位知青,因为批评上级领导挪用垦荒队资金,被打成右派。知青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围堤被洪水冲毁,自然洪水淹没了丰收在望的庄稼和新建家园,政治洪水淹没了不少人的信念,导致职工口粮下降到每月24斤,教员19.2斤,干部18斤,翌年由于营养不良,有不少人患浮肿病,有的女青年闭经,妇女子宫脱垂等。不少知青打起了退堂鼓。
此时,女知青费慧珠,一星期收到了爸妈从上海发出的几封信说:替她找到工作也找好对象。怎么办?
灾难磨练人也锤炼人。她没有回上海,而是勇敢地嫁给了知青队长宋菊根。相继成亲的一对对新人中,还有余梦仁和吴顺程、唐光庆和顾秀英等,那时唐光庆才20 岁,他们都是瞒着爸妈报名的。结婚时,他们全部家具是两个凳子、一块铺板两床被。新婚第二天就跳上拖拉机,驶向大水刚退的湖田,造田筑坝去了……
他们经历的灾难太多了:为了大炼钢铁,粮食丰产却不收,“共产风”又刮得食堂揭不开锅,每人一天只能分到半斤饭票;他们中有两位为了充饥食用野菜和野果中毒致死,82名因在布满钉螺的湖里垦荒患上血吸虫病。女知青张贵忠、徐荷卿、茅文伟、曹丹云、包冬生等在抗洪和生产自救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的因政治诬陷而自尽。有的垦荒者的孩子病死了,有的孩子没人带,队友们开拖拉机时常把孩子绑在背上,万不得已时把他捆在田埂边的树桩上;洪水一次次冲垮围堤,淹没房屋田地,他们又一次次重新修起围堤。然而,使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不改初衷的一腔赤诚。在艰苦搏斗中,他们发现不以副补农不行,就地利用芦苇资源办起了编织厂,编织各种各样的芦席销售到各大城镇。尽管是用最原始的手工作业,尽管他们的双手指被芦苇篾划伤和磨成血泡,他们毕竟看到了一线光明……
艰苦创业 势不可挡
就在编制厂给他们带来光明时,“文革”风暴竟也席卷了这批无辜的垦荒者们。他们中不少人遭到批斗、关押,戴上***帽子,使精神和肉体都受到残酷折磨。
知青的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浪漫,有位知青的爱子不幸病死,泪未哭干,丈夫又被打成走资派。有的上午被揪斗、游场,下午穿上缝着队旗的破棉袄,开着拖拉机照样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