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手半手烧成品的透气性,一般是认为半手的透气性要好,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我简单介绍下全手半手的制作过程的区别,大家了解两者工艺流程的不同,就可以自己做出判断。
无论是全手还是半手,首先都是打泥条。泥条,是用类似木锤子的木搭子垂直用力,泥条受到挤压水平延展,达到一定的厚度(当然,还要均匀),就成为用来做身桶的泥片。相同的泥料(相同的材质、相同的干湿度),全手和半手的泥条,致密度是一样的(即使厚度不一样,致密度也是一样的)。
接下来,身桶的定型,两者工艺就不同了,这也是全手和半手制作工艺的区别所在。
全手,是围好泥条(筒状)后,放到转盘上,用类似炒菜用的木铲子的木拍子拍打成型(一边拍一边转)。这个过程,泥条的受力也与泥条面呈垂直状。着力分解为两部分,一小部分作用于继续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大部分力作用于使泥条改变形状,
半手,是将先围成大概形状的身桶放进用于定型的石膏模具内,放在转盘上,然后手伸进去,一边转一边用手和与模具弧度基本一致的硬橡胶刮板从内部用力挤压,处理完退下模具,就得到了精致度与模具完全一样的身桶。这个过程的用力也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大部分力是水平的,用于处理坯体平整,小部分力是与泥条垂直的,作用为挤压,继续提高泥条的致密度。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身桶成型过程的外力,会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垂直于泥片的部分作用于压,结果是导致致密度的提高,水平于泥片的部分,导致泥片平整,对致密度的改变没有作用。
全手工艺,力都是垂直的,但力被叠加性分解,大部分用于改变形状,小部分用于挤压泥片;半手工艺,力被水平和垂直方向分解,大部分用于可导致致密度提高的挤压,小部分作用于平整处理。综合用力的结果,是多余的泥料被处理下来。
不可否认,无论如何,全手和半手对可能导致泥片致密度改变的力是有所不同的,但这些区别是否就导致烧成品气孔大小的不同呢?我认为微乎其微。
A、用搭子拍打泥条成泥片的过程,泥料的致密度是否已经达到极限?或者,无论是全手的拍子拍还是半手的手挤刮子压,其力量是否大于打泥条时搭子的作用力?我的结论是否定的。这个结论也可得到验证:搭子砸到手上的疼痛感是否小于拍子拍打或手的挤压?
B、紫砂壶,最后都要经过烧制,合格的紫砂壶成品,气孔率都要在3%-5%之间(也有资料说为2%-6%之间,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研究,暂且引用这些结论)。烧制,就是继续提高坯体的致密度,以达到所需要的受外力的强度和通透性。这个过程,是融化泥料中的部分物质实现的。一定的物质,熔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全手还是半手,同样的泥料,同样的烧制温度,所融化的物质是一样的。合适的烧制,就是已经融化和尚未融化的物质比例恰当,未融化的部分成为器的骨架,已经融化的部分将骨架粘接起来。
假设上述A不成立,全手坯和半手坯封闭性气孔(气泡)不一致(全手多),气泡会阻碍对流热导,从而影响坯体的吃温,进而影响烧结程度,导致烧成品透气性不同,但这个情况也可排除:烧结过程,壶内是不存在对流导热的,只存在介质传导。也就是说,坯胎里面泥料与气泡的温度一样,所不同的是坯表与坯内,如果烧制时间不够长,会有内外烧结程度的差别。假如两者因致密度不同,如果烧成品要达到相同的气孔率,调节烧制温度,即可实现相同的气孔率。反证,如果两者致密度不同,那么两者的吃温就会不同,同样的器型、同样的大小、同样的烧制条件,两者烧成后的颜色就会有所不同。但这样的情况是否出现了呢?我的实验结果是没出现。
借助这个话题,顺便介绍下全手和半手壶的鉴别问题(呵呵,比较长,没耐心的朋友可以分段看、分时看)。
我说过,一切痕迹都可制造,一切痕迹都可掩盖,所以用痕迹来判断全手半手的成型方法,不是刻舟求剑就是误入歧途。但有一点无法掩盖,那就是做壶过程的用力。因为成型,无论是哪种工艺,同样的变化(弧度,平整性),都是同样大小外力作用的结果。
全手,成型是没有模具规制的,只能通过拍打(或镶接片)。拍打不到位,就会导致弧度不同,后期通过竹篦子篦平,就会导致致密度不同,即使生坯看起来很平整,烧制收缩后,凸凹也会显现出来。所以,假设泥片薄厚一致,拍身筒的环节就是最关键的了,力度、频率、轮盘转速都要很讲究,这又与泥料特点和干湿度(软硬度)相关,变量可谓最多,不是经验丰富、知识全面的高手,基本处理不好,只能靠后面的篦子、明针刮压补救。但即使壶坯看起来很平整,经过干燥和烧制收缩后,成品表面也会有微小的凸凹差别,在反光下,就会很清楚地显现(对光的折射角度不同)。
这个问题比较重要,所以单独成贴。特别感谢福将的提问。
没时间了,暂且写这么多,如有必要,继续补充解释。
学习永无止境 知识绝没定论
努力化繁为简 争取去伪存真
抛砖只为引玉 说理才能服人
笑对匿名谩骂 赐教不吝登门
不惧现实面对 争议请附身份
首先,我简单介绍下全手半手的制作过程的区别,大家了解两者工艺流程的不同,就可以自己做出判断。
无论是全手还是半手,首先都是打泥条。泥条,是用类似木锤子的木搭子垂直用力,泥条受到挤压水平延展,达到一定的厚度(当然,还要均匀),就成为用来做身桶的泥片。相同的泥料(相同的材质、相同的干湿度),全手和半手的泥条,致密度是一样的(即使厚度不一样,致密度也是一样的)。
接下来,身桶的定型,两者工艺就不同了,这也是全手和半手制作工艺的区别所在。
全手,是围好泥条(筒状)后,放到转盘上,用类似炒菜用的木铲子的木拍子拍打成型(一边拍一边转)。这个过程,泥条的受力也与泥条面呈垂直状。着力分解为两部分,一小部分作用于继续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大部分力作用于使泥条改变形状,
半手,是将先围成大概形状的身桶放进用于定型的石膏模具内,放在转盘上,然后手伸进去,一边转一边用手和与模具弧度基本一致的硬橡胶刮板从内部用力挤压,处理完退下模具,就得到了精致度与模具完全一样的身桶。这个过程的用力也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大部分力是水平的,用于处理坯体平整,小部分力是与泥条垂直的,作用为挤压,继续提高泥条的致密度。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身桶成型过程的外力,会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垂直于泥片的部分作用于压,结果是导致致密度的提高,水平于泥片的部分,导致泥片平整,对致密度的改变没有作用。
全手工艺,力都是垂直的,但力被叠加性分解,大部分用于改变形状,小部分用于挤压泥片;半手工艺,力被水平和垂直方向分解,大部分用于可导致致密度提高的挤压,小部分作用于平整处理。综合用力的结果,是多余的泥料被处理下来。
不可否认,无论如何,全手和半手对可能导致泥片致密度改变的力是有所不同的,但这些区别是否就导致烧成品气孔大小的不同呢?我认为微乎其微。
A、用搭子拍打泥条成泥片的过程,泥料的致密度是否已经达到极限?或者,无论是全手的拍子拍还是半手的手挤刮子压,其力量是否大于打泥条时搭子的作用力?我的结论是否定的。这个结论也可得到验证:搭子砸到手上的疼痛感是否小于拍子拍打或手的挤压?
B、紫砂壶,最后都要经过烧制,合格的紫砂壶成品,气孔率都要在3%-5%之间(也有资料说为2%-6%之间,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研究,暂且引用这些结论)。烧制,就是继续提高坯体的致密度,以达到所需要的受外力的强度和通透性。这个过程,是融化泥料中的部分物质实现的。一定的物质,熔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全手还是半手,同样的泥料,同样的烧制温度,所融化的物质是一样的。合适的烧制,就是已经融化和尚未融化的物质比例恰当,未融化的部分成为器的骨架,已经融化的部分将骨架粘接起来。
假设上述A不成立,全手坯和半手坯封闭性气孔(气泡)不一致(全手多),气泡会阻碍对流热导,从而影响坯体的吃温,进而影响烧结程度,导致烧成品透气性不同,但这个情况也可排除:烧结过程,壶内是不存在对流导热的,只存在介质传导。也就是说,坯胎里面泥料与气泡的温度一样,所不同的是坯表与坯内,如果烧制时间不够长,会有内外烧结程度的差别。假如两者因致密度不同,如果烧成品要达到相同的气孔率,调节烧制温度,即可实现相同的气孔率。反证,如果两者致密度不同,那么两者的吃温就会不同,同样的器型、同样的大小、同样的烧制条件,两者烧成后的颜色就会有所不同。但这样的情况是否出现了呢?我的实验结果是没出现。
借助这个话题,顺便介绍下全手和半手壶的鉴别问题(呵呵,比较长,没耐心的朋友可以分段看、分时看)。
我说过,一切痕迹都可制造,一切痕迹都可掩盖,所以用痕迹来判断全手半手的成型方法,不是刻舟求剑就是误入歧途。但有一点无法掩盖,那就是做壶过程的用力。因为成型,无论是哪种工艺,同样的变化(弧度,平整性),都是同样大小外力作用的结果。
全手,成型是没有模具规制的,只能通过拍打(或镶接片)。拍打不到位,就会导致弧度不同,后期通过竹篦子篦平,就会导致致密度不同,即使生坯看起来很平整,烧制收缩后,凸凹也会显现出来。所以,假设泥片薄厚一致,拍身筒的环节就是最关键的了,力度、频率、轮盘转速都要很讲究,这又与泥料特点和干湿度(软硬度)相关,变量可谓最多,不是经验丰富、知识全面的高手,基本处理不好,只能靠后面的篦子、明针刮压补救。但即使壶坯看起来很平整,经过干燥和烧制收缩后,成品表面也会有微小的凸凹差别,在反光下,就会很清楚地显现(对光的折射角度不同)。
这个问题比较重要,所以单独成贴。特别感谢福将的提问。
没时间了,暂且写这么多,如有必要,继续补充解释。
学习永无止境 知识绝没定论
努力化繁为简 争取去伪存真
抛砖只为引玉 说理才能服人
笑对匿名谩骂 赐教不吝登门
不惧现实面对 争议请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