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宏
一、引言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三月庚辰(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於东突厥苏尼失部的沙钵罗设营擒获东突厥君长颉利可汗(Ilig Qaghan,620-630在位),[1]并於同月甲午(二十九日)将颉利可汗执送长安,东突厥灭亡。[2]四月戊戌(初三),唐太宗登长安宫城正南顺天门见颉利可汗,[3]西域、北荒诸蕃君长,上尊太宗为「天可汗」(T?ngri Qaghan)。自此,唐太宗一人身兼两职,对内称「皇帝」,对外称「天可汗」,大唐皇帝成为兼具西域以及北荒突厥、铁勒等诸民族共同的君长。[4]
自唐太宗被上尊为「天可汗」号后,汉文史籍文献中,不乏北亚游牧民族或西域粟特民族(Scythe),尊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之记载。[5]然而在西元八世纪,突厥民族所留下的石刻碑铭中,却未曾发现该民族以「天可汗」一词称呼唐朝皇帝。其原因为何?再者,十三世纪初,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前往中亚,其后由长春真人弟子李志常将其途经所见所闻编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内有:「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6]何以中亚民族称呼汉人为「桃花石」?「桃花石」一词,源起於何?其中的意涵又是什 ?
本文探讨问题有四:一是,突厥石刻碑铭对中国的称呼;二是,西方史籍文献对中国的称呼;三是,「桃花石」释义;四是,为何在突厥石刻碑铭中不见以「天可汗」称呼唐朝皇帝。
一、引言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三月庚辰(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於东突厥苏尼失部的沙钵罗设营擒获东突厥君长颉利可汗(Ilig Qaghan,620-630在位),[1]并於同月甲午(二十九日)将颉利可汗执送长安,东突厥灭亡。[2]四月戊戌(初三),唐太宗登长安宫城正南顺天门见颉利可汗,[3]西域、北荒诸蕃君长,上尊太宗为「天可汗」(T?ngri Qaghan)。自此,唐太宗一人身兼两职,对内称「皇帝」,对外称「天可汗」,大唐皇帝成为兼具西域以及北荒突厥、铁勒等诸民族共同的君长。[4]
自唐太宗被上尊为「天可汗」号后,汉文史籍文献中,不乏北亚游牧民族或西域粟特民族(Scythe),尊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之记载。[5]然而在西元八世纪,突厥民族所留下的石刻碑铭中,却未曾发现该民族以「天可汗」一词称呼唐朝皇帝。其原因为何?再者,十三世纪初,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前往中亚,其后由长春真人弟子李志常将其途经所见所闻编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内有:「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6]何以中亚民族称呼汉人为「桃花石」?「桃花石」一词,源起於何?其中的意涵又是什 ?
本文探讨问题有四:一是,突厥石刻碑铭对中国的称呼;二是,西方史籍文献对中国的称呼;三是,「桃花石」释义;四是,为何在突厥石刻碑铭中不见以「天可汗」称呼唐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