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837,231贴子:12,665,127
  • 9回复贴,共1

万历朝鲜战争双方兵力对比《转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提交: 网上的蜘蛛
在现在不少网络文章中,对于万历朝鲜战争,有一些不恰当的看法,这些看法有的出现在文章中,有的则出现在网友的回帖中,现本文就其中一种错误的说法,进行一些说明。
这个错误的说法就是:“在明朝末年的抗日援朝战争中,日军没有动用精锐部队,而明军则是动用的全国最精锐的部队。”现在我就以我所掌握的资料来批驳一下这种说法。
介绍完日军后,现在开始介绍明军的兵力来源和组成。
明军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中,先后投入部队4.8万人,分两次,第一次为先遣队5000人,第二次为李如松将军率领的大部队4.3万。
先遣队5000人:大部为辽东一带的明军,正规军和地方军各2500人,其中有1000人为此前逃难到明朝的朝鲜义军。(韩国出版的《真实的壬辰倭乱》记载)
主要介绍李如松将军率领的大部队,这4.3万人的组成及来源:
辽东军一万人:这支部队是李如松的嫡系,刚刚参加完平定宁夏叛乱,常年在北方与蒙古人作战,是此次援朝战争中最精锐的部队,且全为骑兵,在战争中对日军有着极大的杀伤力。
蓟镇步兵五千人、保定步兵五千人:蓟镇保定历来为北方军事重镇,均为明廷九镇九边之一,明朝仅在蓟镇一地就常年驻军10万上下,此两地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要塞,本不能动用两地兵员,但考虑到朝鲜地处北方,气候与此两地类似,且这两地士兵骁勇善战,即各调5000人开赴朝鲜。
宣府、大同骑兵一共八千人:与蓟镇保定一样,此两地也均为明廷九镇九边之一,其中明朝仅仅在宣府的驻军,就达到八万三千三百零四人,明廷从这两地招兵,还颇有一些故事,正当明廷圣旨要从此地要兵入朝鲜之机,北方游牧民族部队刚好入侵,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这两地将领均不肯把自己的正规部队派到朝鲜,而是从中“搀假”,宣府守军只给了1000人的正规军,另外3000人,都是地方杂牌团练部队;大同守军情况更绝,只拨给正规军500人,剩下的4500人,有3000人的地方杂牌团练,另有1500人干脆就丢给地方官,让地方官想办法,结果临时招募了1500名民兵,配上马匹,就这样,这一路的8000名骑兵,其实正规明军只有1500人,大半是杂牌军和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
福建藤牌军三千人:在明朝时期,中国各省,要论藤牌军,以福建最好,河南、浙江次之。藤牌军顾名思义主要是武器是藤牌,此次派到朝鲜的这三千名福建藤牌军,主要是从福建福清一带招募的地方部队,别看是地方部队,但是这些士兵却久经沙场,战斗力很强,在朝鲜战场上,他们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他们的装备是每人有近2米高的藤牌,且都套在左手上,而右手是拿着长刀,腰间有十把飞刀,在战斗中排成队列慢慢前进,远看像一座移动的城堡,在远距离的时候用藤牌挡住身体,只是从藤牌前面的一个小口子看到前方,慢慢移动到敌人面前,当敌人在十米左右的距离时候,投出飞刀杀伤敌人,慢慢靠近后捡起飞刀,靠近敌人后用长刀砍杀敌人的士兵和骑兵的马腿,有时候2人密切配合,一人用藤牌掩护,另一人则砍杀敌人,这种藤牌是特制材料做成,完全可以挡住当时的任何一种火枪,只是难以挡住大炮(但是万历朝鲜战争中的日军是以火枪为主,就因为这点才使得日军在福建藤牌军面前吃了大亏)。
川军一万:调川军入朝鲜作战,也是有一些波折的,最初明廷是考虑到朝鲜北部多山,应该派适应山地作战的部队入朝,在当时,无论是步战还是山地丛林作战,最强的无非是广西的军队,其次到云南的军队,尤其是闻名天下的广西狼兵。但是明朝后来考虑到南部边疆不安定,安南和缅甸频频入侵,南方的叛乱也是此起彼伏,广西、云南的军队暂时不能动,明廷随即决定派川军入朝,这一万川军,一半为四川本地军队,一半为原先外省驻防四川的军队,战斗力也不算弱。
以上就是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军入朝作战的部队,正规军和杂牌军混合,辽东军一万和蓟镇、保定步兵各五千以及宣府、大同骑兵中的那1500人,算是明军正规军中的精锐部队,三千福建藤牌军算是杂牌军中的精锐部队,但是其他的部队,谈不上明军中的精锐部队。总体来说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明军部队的战斗力与日军相比还是要高出不少(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装备),这在平壤大捷、汉江等地追击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围困战中都可以看出了。
介绍完了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现在开始介绍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军的部队组成。


1楼2012-08-23 22:43回复
    (以下资料来自《明史》、《晚明史》、《朝鲜史》、《朝鲜李朝实录》、《日本史》、《日本战国史》这些正史,以及日本的野史:《丰臣家的一生》、《大和文禄庆长之役》、《樱花记事》、《大和魂之晨》等;以及韩国的野史:《真实的壬辰倭乱》、《朝鲜记事》、《璿源系谱》等等,另还参考了河北、山西等地地方志)
    首先来看一下日军方面的情况,日军第一次投入朝鲜战场的部队番号与第二次基本一样,只是各军团兵力数量两次战争有所不同,将领也有个别调整,其中日本方面对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日方称之为庆长之役)的兵力配置部署相对详细和全面,现先把第二次战争的兵力配置列举如下:
    第一军团 军团长:小西行长
    小西行长7000人、 宗义调5000人、 松浦镇信4000人、 大村纯忠2000 人、后藤信康700人
    总兵力:18700人。
    第二军团 军团长:加藤清正
    加藤清正8000人、 锅岛直茂12000人、 相良赖房800人
    总兵力:20800人
    第三军团 军团长:黑田长政
    黑田长政6000人、 大友义统6000人
    总兵力:12000人
    第四军团 军团长:岛津义弘(原为加藤光泰)
    岛津义弘1000人、 毛利秀元2000人、 高桥惟种2000人、 秋月种长1000人、 伊东佑兵1000人、 岛津丰久1000人
    总兵力:17000人
    第五军团 军团长:福岛正则
    福岛正则5000人、 户田胜成4000人、 蜂须贺家政7200人、 长宗我部盛亲3000人、 生驹亲正5500人
    总兵力:30000人
    第六军团 军团长: 小早川秀秋(原为其父小早川隆景)
    小早川秀秋10000人、 毛利秀赖1500人、 立花宗茂2500人、 高桥绍景800人、 吉弘统兴900人
    总兵力:15700人
    第七军团 军团长:毛利辉元
    毛利辉元23000人、 吉川广家7000人
    总兵力:30000人
    第八军团 军团长:宇喜多秀家
    宇喜多秀家10000人、 增田长盛3000人、 石田三成2000人、 加藤嘉明2000人、大谷吉继2200人
    总兵力:19200人
    第九军团 军团长:浅野长政
    浅野长政4000人、 宫部继润3000 人、木下胜俊1750人、 稻叶正成2000人
    总兵力:10750人
    第十军团 军团长:羽柴秀次(后该军团番号一度和第九军团调换)
    羽柴秀次13000人、 木村重成2000人、 小野木重次3000人、 龟井秀纲4000人
    总兵力:22000人
    日本陆军第二次战争投入的总兵力有190850人,根据日本史书《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日军另有水师各部22100人,另在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各处岛屿以及日本西部沿海,日本方面还集中了9.5万预备足轻(轻装步兵)。也就是说日军进入朝鲜的兵力,水陆军超过21万, 如果加上后备军,则达到30万人马之多。日本可谓倾全国之力,如此兵力,怎能说不是日军精锐?
    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日本方面称之为庆长之役),日军第一梯队为第一至第五军团外加辎重部队,十二万余人。(日本学者迁本侍零所写的《大和魂之晨》记载)
    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文禄之役)和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庆长之役),日军其实投入的总兵力差不多,但是一线投入部队却大不一样,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文禄之役)中,日军是水陆军20余万几乎全面进入朝鲜,妄图吞并朝鲜进而进攻中国;而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庆长之役),日军鉴于在文禄之役中伤亡惨重,尤其是其精锐的第一军团,在平壤之役中死伤大半,于是对兵力进行了从朝鲜半岛内外到日本西海岸的“三线配置”,朝鲜半岛内有水陆军12万,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各个岛屿上日军部署兵力10万上下,日本西海岸部署兵力9.5万,日军在庆长之役中之所以这样配置,是因为他们此次战争的目的没有文禄之役那么冒进,而是采取先占领朝鲜半岛南部,进而徐徐图朝鲜北部的稳妥打法。
    


    2楼2012-08-23 22:44
    回复
      2025-08-30 20:03: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国内的情况比第一次更糟糕,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仅湖南一地,就不下20次农民起义,另外缅甸军在南方不断进攻,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南下,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游牧土蛮炒花部更是在南下战争中打死了名将李如松将军。这一系列的客观原因决定了明朝根本无法派出像第一次战争那样的较为精锐的部队。
      明军在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中前后总共派出兵力大致在10万上下,其中陆军7万5千到8万之间,其兵力来源和组成如下:
      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后,明军留守朝鲜的部队为一万一千人:福建藤牌军三千、辽东骑兵三千、宣府、大同骑兵的地方团练军五千,部队的来源和第一次战争一样,在此不重复。
      在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爆发前,明军又调辽兵5千余人,蓟镇步兵四千余人,一共一万人入朝:这两支部队与前次不一样,虽然名义上也是辽东和蓟镇的兵,但是都不是正规军,都是地方民团和新招募的新兵,甚至有不少还是强拉来参军的。所以这支部队,战斗力不算高。
      当日军连克南原、水原等地后,明朝又再派原在东北蒙古前线的辽兵5千、浙江兵1万5千一共2万人增援朝鲜战场:这支增援部队成分也很复杂,辽东兵5千算是正规军,战斗力较强,但是浙江兵1.5万,除了五千是北驻的浙江部队外,其余的一万人,全是浙江各地的官府驻军,全部都毫无大兵团作战经验,战斗经验欠缺,战斗力也比较差。
      蔚山会战后,明军再次派1万云南士兵和2万浙江义乌新兵入朝参战:??当地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但是这些部队都不是云南前线的精锐部队,因为当时缅甸军也集结在云南前线,所以明军驻守云南的精锐部队无法调往朝鲜战场,只好派些次等的部队上朝鲜,所以这支部队,战斗力算一般。2万浙江义乌新兵的招募,主要是由于该地有抗击倭寇的传统,当年的戚家军就是以该地士兵为主。这些义乌新兵,也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但是由于此地有一定的尚武精神,所以这支部队在朝鲜表现得还是很英勇,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同样是蔚山会战后,明朝虽然已经派了援兵,但是为了更好是消灭日军,明军前线指挥官要求再派增援部队尤其是水军一定要参战,明朝又调川军1万和水师2万入朝作战:1万川军为四川本地地方杂牌部队,到朝鲜后大部归明将刘铤指挥,这支部队常年与四川境内的叛军作战,经验丰富,但士兵组成复杂,有些是镇压叛军的地方团练,有些的叛军投诚后过来的,各部战斗力不一,有高有低,内部也不太团结。2万水师是从东南沿海各地招募的水手组成,由于明军水师的装备远强于日本水师,所以水军基本上都是打胜仗。
      以上就是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明军部队的来源和组成,我们可以看出,明军在第二次派到朝鲜的,大部分都是些二流甚至三流部队,也就因为如此,明军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打得比较艰苦,中日双方在第二次战争中很多时候几乎成胶着状态。
      综观两次万历朝鲜战争,日军人数均占优势,而且派出的均为国内最精锐的部队,反观明军,第一次派出的部队还象点样,第二次派出的部队,杂牌军、新兵一大堆,给人看了简直认为明朝就是敷衍了事而已!所以我认为,“抗日援朝战争中,日军没有动用精锐部队,而明军则是动用的全国最精锐的部队”这样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来源“中国战略论坛”


      3楼2012-08-23 22:45
      回复
        剑桥明代史中对朝鲜之役的描述
        朝鲜战役 朝鲜战争和上述两个战役不同,是在外国土地上作战。丰臣秀吉在准备侵略时,据说动员了大约300000人。此数一半左右参加了1592年在朝鲜的战斗。1597年的第二次侵略涉及差不多同样数目的人。这些数目使明军不可能具有它常有的那种数量上的优势。因为丰臣秀吉的真实动机仍不清楚,历史学家们不可能十分肯定地论述这次国际冲突。他在宣告征服中国是他公开的目的后,甚至没有进入朝鲜以落实他野心勃勃的计划。他1592年的第一次突袭使朝鲜人大吃一惊。日军在1592年5月晚期在朝鲜半岛登陆,在两个月内便把汉城和平壤都占领了。到了1592年秋天,两支先头部队已抵达鸭绿江和图门江。没有做出努力越过这两条江前进,以至侵入中国境内。没有利用这最初的优势可以归因于朝鲜水军和朝鲜的非正规军,他们骚扰日本人,威胁他们的后方。但丰臣秀吉,和他愿意承认的或资料所透露的相比,可能持有不那么雄心勃勃的战争目标。乔治·桑塞姆怀疑他了解大陆战争的一些难题,或预料到严重的中国的介入。①碰巧,统率一支18000人的先头部队,并和中国人打了大部分的仗的小西行长这个日本的“基督大名(Christian daimyo)”也在战地上进行了大部分和谈。这种双重任务要求他时而战斗时而友好地拜访中国将领们。休战很可能起了对明军比对日本人更有利的作用。中国人考虑到他们派往朝鲜的象征性军队在1592年被日本人消灭,在这年晚些时候开始动员。**了一支规定兵力为42000人的远征军,部队由北方五个军区提供。一支精通火器用法的3000名士兵的部队来自南中国。整个帝国奉命战时警戒。所有沿东海岸的海港都被关闭,以免16世纪50年代的海盗入侵可能重演。东方的访问者证明了对外国人的普遍怀疑。既然事已至此,万历皇帝发布命令调集一支由100000人(有的来自遥远的暹罗和琉球群岛)组成的远征军以夺回朝鲜,并最后侵袭日本。①和一般的做法一致,文官宋应昌被任命为经略,同时李如松被委任为提督。这支远征军于1593年1月渡过鸭绿江。它的第一次战斗旨在收复平壤,是中国人的一次明显胜利。但20天以后,李如松在一次勇敢的追击中,亲自率领1000骑兵走在他的军队主力的前头,却遭到了灾祸。在汉城以北约15英里,他被一个三倍于他自己部队兵力的日本战斗队列所阻。中国人被击溃;提督本人好不容易才免于被俘。这次战斗结束了这次战争第一阶段的敌对行动,接着进行了和平谈判。
        中国谈判代表团由沈惟敬率领。很奇怪,他既不是文官的一员,也不是一个军队的官员。他由兵部尚书推荐,轻率地被委以战斗的职责,作为游击去和日本的战地指挥官们面谈。他和敌方的谈判被认为为日本人于5月撤出汉城作好了准备。撤退背后的真实问题是,侵略者面临严重的后勤难题,他们已经遭受了一个大粮库的损失,它是被中国-朝鲜的代理人烧毁的。丰臣秀吉命令日本人在釜山附近建立他们的阵地。中国人没有所需的力量以摧毁这个桥头堡。僵局就这样出现,随之而来的休战持续了将近四年。这种拖长了的解决难题的外交努力和处理谈判及其连带的礼仪的缓慢步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化因素造成的。但是,一个好奇的读者很可能怀疑在起作用的丰臣秀吉的心计。这个日本的新霸主知道,如果他过分坚持这个争端(他供应他的军队已经有困难),可能跟着发生严重后果;他愿意等待时机。此外,如果在朝鲜受到挫折,他在日本掌权就不可能仍然是牢固的。 1593年夏天,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了日本,沈惟敬在代表团充当顾问。丰臣秀吉于6月接见了代表团,代表团在他的宫廷停留了一个多月。这一轮谈判毫无结果,但朝鲜局势的紧张程度减轻了。中国人决定在半岛上保留16000人以维护这种武装休战;撤回了其余的远征军。证据表明,已先倾向于和平解决的日本人在他们自己之间不能就条件取得一致意见。丰臣秀吉到中国的使节小西如安(中国人叫小西飞)首先必须在釜山和代表侵略军的将领们讨论。②他和中国谈判者的讨论也在北京引发了一次类似的争论。大多数意见赞成战争。结果是,这个使节在朝鲜和满洲滞留了一年多。但是,兵部尚书极力主张和平解决,列举了继续战争的财政困难。这得到皇帝的亲自干预以使他的论点占上风。一个低级官员被查明是吵嚷得最凶的应对阻挠和平解决负责的人,被免去了行政机构中的职务并被逮捕。这时这个使节小西飞才被护送到京师,他在那里停留了一个多月。北京朝廷满足于日本的提议,派出一个使节去授予丰臣秀吉以日本王的称号。和解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日本在朝鲜的军队完全撤退,这遇到了某些阻力。漫长的讨价还价随之出现。中国使节从1595年5月到1596年7月,先是滞留在汉城(在中国占领之下),然后是在釜山(在日本占领之下超过一年)。应该转交给日本那位霸主的皇帝的册文和绸袍变得很脏,以致都不再合用,必须从北京赶紧送来新的。在谈判期间,主要的中国使者担心他的性命,放弃使命并逃走了。他的职位只好由他的副手填补,只是在日本军的主力渡过朝鲜海峡以后,他才渡过朝鲜海峡到了日本。釜山的侵略者还是留下了一小支驻军。 1596年10月丰臣秀吉应允的对明使节的接见,是所有时代最大的外交大错之一。这个日本霸主认为自己在战争中是胜利者,愤怒地发现他将被置于向中国皇帝承担纳贡义务的附庸地位,并将保证决不再进行对朝鲜的另一次侵略。


        4楼2012-08-23 22:47
        回复
          他曾指望分割朝鲜,送来一个朝鲜王子作为人质,和与一个明公主结婚。只要这样说就够了:日本已经发展得不适合于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念,以及它的从天朝京师放射到边缘地区的突出的文化影响。不难理解,谁都不敢把这一新的发展上报万历皇帝。220年以后,即使在一个异己的满族统治者之下,当英国国王的阿美士德使团于1816年被派往中国时,中国朝廷仍然紧紧地抱住它的世界帝国的特殊观念不放,这种观念对它的意识形态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问题的费解方面是,丰臣秀吉见过沈惟敬不只一次,他的代表们也和中国人保持联系多年,直到册封的册文实际放在他的眼前时,他对争论的是什么仍然一无所知。无论什么可能导致这一误会,其结果是和平谈判停止,而战争进入了它的第二阶段。1597年早期,双方恢复了敌对行动。在中国使节被给予回国通行证之后不久,据报200艘运载军队的日本船已抵达朝鲜海岸。夏季期间,另外1000艘这种军队运输船停泊在釜山。北京朝廷任命杨镐为一支新军的经理。控制满洲和北京附近地区的总督担任后方梯队总部和后勤的指挥官。这个官员邢玠作为防御的协调者,最后行使了高于经理的权力。同时,那些先前主张和平解决的官员被贬黜。沈惟敬到死被搁置一边。早些时候很得皇帝信任的兵部尚书因皇帝坚持而被处死刑。在执行死刑前据报他死于狱中。中国文献指出,为这第二次战役起初调集了38000人的部队。它们由一支21000人的水师协助。邢玠说他计划了动用100000人的冬季攻势,但似乎是,他的军队的总数是这个数量的一半左右。一个近代日本学者认为,明的兵力和丰臣秀吉140000人的侵略军相等,但这似乎是太不可能了。③中国军队是靠在全帝国调动现役部队和招募而组成的。涉及所有的边境地区,有些士兵还来自遥远的四川、浙江、湖广、福建和广东。一个现实的估计可能是把明在战役高峰期间的陆军和水师加起来的兵力估量为75000人。第二次战役在几个方面和第一次不同。这一次,几乎整个战役都在纬线36°以南,而不是沿南北延伸的战线进行。1597年8月,日本人推进到离汉城50英里以内;但是当明的援军到达时,战线变得稳定了。当冬季到来时,侵略者不得不撤回南方。此后他们便取守势。在第一次战役中已经认为重要的水师的军事行动,对第二次战役的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朝鲜人起初把水师将领李舜臣投入了监狱,并委任一个不胜任的军官指挥他的舰队;他们很快把闲山岛上的基地丢给了敌人。这个错误被纠正了。在这一年结束之前,水师将领李舜臣回来了,由于他的返回,朝鲜人很快恢复了对海峡水道的控制。他的成功迫使日本陆军沿东部蔚山到西部顺天海岸采取守势。中国人也没有忽视海军力量的重要性。按照大学士沈一贯的建议,万历皇帝下令筹办一支舰队,并派往朝鲜领海。它被置于中国水师指挥官、炮术专家陈璘之下,于1598年5月到达朝鲜海域。①天津的港口和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的港口被利用来运送给养。这支水师最后在和朝鲜人的联合部署或者在和中国陆军的配合进攻中加入了战斗。尽管有这些战略上的优势,陆上的军事行动也决不是容易而顺利的。伤亡的巨大数字证实了战争的激烈。这次战役的中国一方还开始了党派性的争论,尤其是在战斗部队面临不利局面的时候。例如,1598年2月围攻蔚山,据说已接近于成功的结局。但是一支日本3000人的救援部队在最后时刻的出现引起了中国攻击部队的溃逃。经理杨镐因这次失败而受到指责。他因制止最后的攻击和其后逃命而受到批评。虽然他承认几百中国士兵死于战斗,他的对手却坚决认为这次损失很可能超过20000人。他和有很多敌人的大学士沈一贯的密切接触和这次批评有联系。这导致了杨镐的免职。 1598年春小西行长警告说,日本在朝鲜的阵地是守不住的。日本人依次下令撤退将近半数的侵略军,在朝鲜主要留下岛津氏族成员的指挥官们隶属的萨摩军人。这些人打仗很凶猛。在10月后期之前,丰臣秀吉于1598年9月18日死去的消息没有传到日本营地。那时,他们已在顺天和泗川打退了中国人的进攻。顺天之战是严重的失败,这在中国官员集团内是被承认的,虽然日本人声称他们斩首38700级,似乎是显著地夸大了。这最后的挫折将北京朝廷(它还不知道丰臣秀吉之死)置于困境。提出了停止攻击和采取守势的建议。皇帝已经召集了主要大臣的会议以商议这个问题。就在这时福建巡抚向朝廷报告了丰臣秀吉之死。这个消息作为谁也不想继续的七年战争(日本人认为这次战争是“龙头蛇尾”)事实上的结束而受到了欢迎。


          5楼2012-08-23 22:47
          回复


            6楼2012-08-23 22:53
            回复
              挽尊


              7楼2012-08-23 22:54
              收起回复
                有意思的评价
                明军在朝鲜至少维持了把倭寇驱逐出去的任务
                虽然死伤确实严重
                遗憾的是,没有打死一些著名的倭人头领
                这给胜利带来了瑕疵
                不过,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IP属地:四川8楼2015-03-04 2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