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是内黄县特有的地方风味小吃,它是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所制成。灌肠起源在清咸丰年间,由县城邱姓屠户发明,流传至今。灌肠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可以凉调,叫筲灌肠;可以煎食,叫煎灌肠。味美可口、风味独特,且有补血、健脾、壮筋骨、消滞之功效,很受群众欢迎。有民谣《内黄灌肠》曰:“肠子猪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盘,小铲儿一翻撮一碗,肚里不饥能解谗。”
所谓灌肠,就是将猪肠子洗净,用40%的面粉、60%的猪血,拌成汁灌入肠内,将肠子两头用细绳子扎紧,然后将其放入锅内煮熟的一种食品。煮肠子时最关键的是要边煮边用锥子扎肠子排气,这样肠衣就不会被煮裂。把煮好的灌肠放在保温桶里摆摊卖,这种灌肠叫筲灌肠。筲灌肠只需把剥好的蒜加上少许盐捣成蒜汁,把灌肠切成片,浇上蒜汁就可以吃了。筲灌肠要趁热吃,吃起来感觉入口光滑、软而烂,且辣中带香、香而不腻。内黄人为什么把盛在保温桶中的灌肠称作“筲灌肠”呢?据说,以前卖灌肠的人,把灌肠煮好以后放在筲(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桶)里,担着沿街去卖,所以叫做筲灌肠。现在,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就把筲换成了保温桶,可仍管它叫筲灌肠。筲灌肠是内黄现在最流行的小吃,无论早、中、晚,无论春夏秋冬,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摆小摊卖灌肠的。看那些灌肠摊前,一个个吃灌肠的人的吃相,就是不饿也会忍不住前去来一碗!“老板,来一碗肥点类。”一口地道的内黄话加一碗热腾腾的筲灌肠就是一个内黄人典型的形象!
街头卖的另一种是将灌肠切成片煎着吃,叫煎灌肠。用猪油煎出来的灌肠是最好吃的,只见一片片灌肠煎成了金黄色,让人看上去很有食欲,吃起来外焦里嫩,香味扑鼻。煎灌肠在内黄也是比较受欢迎的小吃。煎灌肠的起源要比筲灌肠早,在内黄的乡村比较流行,在县城比较少,如果去乡下赶庙会,就能吃到纯正的煎灌肠了。
筲灌肠


二、鸡蛋布袋
“姑姑来,姥姥来,拿鸡蛋,炸布袋。布袋焦,布袋香,炸多炸少全吃光……”这是内黄县儿童们常唱的一首歌谣。歌谣中的“布袋”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油炸食品,全名叫“气布袋”或“鸡蛋布袋”。在内黄县城镇和乡村的街旁、路边、胡同口经营鸡蛋布袋的摊点比比皆是,而且生意都很红火。
鸡蛋布袋外焦里嫩,营养丰富,口感极佳,因此人人爱吃,且常吃不厌。
其制作过程是:取面粉适量,将碱面、明矾、食盐三种作料用温水化开,谓之“料水”——三种作料的用量比例是“一份碱,两份矾,然后再抓一把盐”。用料水把面粉和成软面团,而后放置一段时间,此谓“饧面”。饧面的目的是让面稍微发酵和出筋,以便于拉长和鼓胀。饧面的时间应根据气温而定,夏天60分钟即可,冬天要延长一些时间。面饧好后切下一条放在抹过花生油的木制案板上,用特制的枣木擀杖将其擀成面皮,并用刀在面皮上端剁一小孔,以便鸡蛋布袋炸好后可以穿进麻绳或柳条方便掂提。将面皮放进沸腾的油锅里,用加长的木筷轻轻挤压面皮,待其胀起来时出锅,稍冷却后在底部用手撕开一小口,将两只鸡蛋的蛋清、蛋黄(个人非常喜欢往里面加韭菜)一并倒进去,用手压匀、压平,然后用蛋清封口,重新放进油锅里炸,同时来回翻动待里面的鸡蛋熟透后捞出即可。
鸡蛋布袋趁热吃外皮焦香酥脆,内容蛋香宜人,滋味妙不可言。前些年,鸡蛋布袋是招待稀客贵人的美食佳肴,眼下鸡蛋布袋不仅成了寻常百姓的普通早点和正餐,而且成了内黄县的风味名吃,周边县流传的顺口溜便是佐证:“吃布袋,到内黄,三天不吃想得慌!”“到内黄,吃布袋,昨儿来罢今儿来!” 此品种被收入《中国烹饪百科全书》。因形状似团鱼,又称“鸡蛋鳖”。为油炸的面蛋合一的早点、夜宵食品,现炸现吃,外酥里嫩。1978年被认定为“名产风味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