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行里甲制,县城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每坊、厢、里下各编10甲,每甲各编110户。
襄陵 明初分72里,崇祯年间并为54里。清顺治三年(1646)划分为崇仁南坊、兴义坊、明礼坊、广智坊、通信坊、南关南厢、北水关厢、东水关厢及通城、齐薛双、泉柴许、崖北、关戍、王陈、许贾、湖邓、刘柴、中徐、无姨、京安、东刘、燕鱼、赵曲、云山、柴邓、二梁、梁寺、安庄、张梁、张贾、张礼、席刘、西邓户、梁邓、东靳、二张、梁吉29个里。
汾城 明时分1坊、5厢、48里。清朝初年分德南坊,南贾厢、南康厢、东临厢、北南厢5个坊厢和北尉、中黄、西姚、安候、相李、仁和、永吉、万张、西王、贾新、曲北汾、柴史、赵定、万东、大柴、柴尉、上鲁、东沙、邓柴、北古、北连、景陈荀22个里。
1918年,实行区村建制,襄陵划为3个区,汾城划为4个区。
襄陵 第一区设于县城,辖城关及汾河以西的庄头、齐村、浪泉、太柴,汾河以东的张礼、温泉、令伯等39个村。第二区设于赵曲,辖邓庄、大邓、陶寺、土地殿、柴村等汾河以东的112个村镇。第三区设于南辛店,辖刘庄、北陈、司马、贾罕、京安、北关、黄崖等汾河以西的47个村庄。
汾城 第一区设于城内,辖城关、膏腴、尉村、贾岗、定兴、西村、西李等50个村镇。第二区设于南贾镇,辖西贾、东毛、连村、大柴、史村、伯虞等汾河两旁64个村镇。第三区设于赵康镇,辖汾阳、北王、丰盈、南王、史威、永固、北众等46个村镇。第四区设于古城镇,辖侯村、盘道、曹路、北李、景毛、北董、北古县等44个村镇。
1936年冬,山西省政府实行村本政治,区下增设编村,每一编村约为居民500户,设村长、文书、村警等脱产人员3~5人,治所设于村型较大而又居中的村寨。治所所在村为主村,周围所属村为附村。主,附村均设村副、文书等办事人员。居民5户为邻,5邻为闻,属村领导。襄陵划为21个编村,汾城划为32个编村。
襄陵
第一区:城关编村,辖东街、北街、中兴、南街、庄头、中和庄。齐村编村,辖齐村、浪泉、双凫、四柱、井头、浪泉堡。薛村编村,辖薛村、景村、西阳、许留、南太、北太、南柴。燕村编村,辖燕村、温泉、鱼池、东邓、上靳。东柴编村,辖东院、西阳、河北、古襄陵、屯大、屯南、胡村、李村等。
第二区:令伯编村,辖令伯、贾庄、辛建、鄢里等。邓庄编村,辖邓庄、南梁、北梁、下西梁、小郭、寺头、扈村、东侯等。大邓编村,辖大邓、赤邓、吉柴、上西梁等。安李编村,辖安李、陈庄、张相、崇实、张纂等。陶寺编村,辖陶寺、东坡沟、中梁、李庄和北四村等。东张编村,辖东张、安乐庄、周家庄、裴家庄、龙王庙一带。盘道编村,辖南山一带。夏梁编村,辖夏梁、宋村、南村、柴村、史家庄、荆村、狄家庄。赵曲编村,辖赵曲、赵店、城南、张槐、梁坡、古城庄、乔子沟。
第三区:北靳编村,辖北陈、中陈、大陈、南靳、文陈、司马。福寿编村,辖福寿、北关、西贾、南贾、北贾、无姨、东王。京安编村,辖京安、杜村、东关、西王、北沟、南梁、北梁。上北戍编村,辖上北戍、黄崖、北徐、西梁、梁段、贾朱。南辛店编村,辖南辛店、新民、南许、北吝、南吝、卫家沟、徐家堡。西徐编村,辖西徐、西邓、东徐、北陈、刘庄。崔村编村,辖崔村、贾罕、刘村、湖里、小陈。
汾城
第一区:城关编村,辖城内、长子头、西圪塔、南关、东关、纸巷、北关、东坡堡、东庄。西李编村,辖西李、西村、义顺、东南李、西南李、郭店、西薛庄、东薛庄、张高。膏腴编村,辖北膏腴、南膏腴、太常、西坡地、段家沟。尉村编村,辖尉村、三公村。中黄编村,辖西中黄、北中黄、南中黄、李果、程公。良陌编村,辖良陌、孝村、高家庄、吴兴庄。定兴编村,辖定兴、汾阳岭、定兴沟、单家庄、东彭、安成平。南贾岗编村,辖南贾岗、辛丰、高庄、兴平、南贾坊、绍平庄。北贾岗编村,辖北贾岗、南西城、峪口、北西城、车口、北贾坊、王家沟、大有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