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历史文献中的传说和观点
《淮南子·精神训》:“视龙犹蝘蜓。”(蝘蜓就是石龙子科的蜥蜴)
王充《论衡·龙虚》:“龙,马蛇之类也。”(马蛇不是指马和蛇,而是蜥蜴的别名,今天华北某些地方的方言仍有称蜥蜴为马蛇的。)
《戎幕杂记》:“茅山龙池中,其龙如蜥蜴,而五色。贞观中敕取龙子以观,御制歌送归。黄冠之徒,竟诧其神。李德裕恐其惑世,尝捕而脯之。龙亦竟不能神也。”
《本草纲目》卷三十四“石龙子”和“守宫”目:“石龙子[释名]:山龙子、泉龙、石蜴、蜥蜴、猪婆蛇、守宫。”“时珍曰:此物生山石间,能吐雾,可祈雨,故得龙子之名。蜥蜴本作析易。许慎云:易字篆文象形。陆佃云:蜥蜴善变异,吐雹,有阴阳,周易之名盖取於此。今俗呼为猪婆蛇是矣。”
《渊鉴类函》引《倦游杂录》中所记载的古代祈雨方法:“熙宁中,京师大旱。按古法,令坊巷以罋储水,插柳枝,泛蜥蜴。小儿呼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降雨滂沱,放汝归去。’”
《本草纲目》引《夷坚志》记载:“刘居中见山中大蜥蜴百枚,长三四尺,光腻如脂,吐雹如弹丸。俄倾风雷作而雨雹也。有人见蜥蜴从石罅中出,饮水数十次。石下有冰雹一二升。行未数里,雨雹大作。今祈雨盖取此义。”
《太平广记》引《酉阳杂俎》记载的唐代求雨法术如下:“取蜥蜴四头,十石缶二。每缶实以水,浮二蜥蜴,覆以木盖,分置於闹处。缶前设席烧香,选小儿十岁以下十余,令执小青竹,昼夜更击其缶,不得少辍。如其言试之,一日两度雨,大注数百里。旧说:‘龙与蜥蜴为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