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吧 关注:3,593贴子:53,301

晋国诸卿家族史:栾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1楼2012-07-16 13:58回复
    栾氏,为晋国公族,晋靖侯之后。栾枝是文公时代的重要辅臣,其孙栾书后来担任晋国正卿十余年(前587-前572年),栾书之孙栾盈为范氏驱逐出晋国,前550年潜回晋国复仇,事败后被灭族,退出晋国政坛


    2楼2012-07-16 14:01
    回复
      第一代
          A栾共叔(栾共子、共叔成):生三事一
      晋穆候生有两子,太子叫"仇",弟弟叫"成师",都是在战争中生的,"仇"这个名字取得似乎确实不如"成师"好,当时就有人预言要出乱子。前784年,晋穆候去世,仇即位,为晋文侯,在位35年。前745年,文侯子昭候即位,觉得成师叔叔不好大交道,就把他封到曲沃(后称曲沃桓叔,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这是比首都翼还要大的都市,麻烦来了:成师和他的子孙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始和晋侯争国君之位,斗争极其复杂的残忍。总之,直到前678年,经过长达67年的内战,成师的孙子晋武公终于消灭了"仇"的后代,晋国终于暂告安静。
        前745年成师被封到曲沃时,担任其"傅"(史记称"相",意思都是主要辅臣)的叫是栾宾,栾宾是晋国先君晋靖侯之孙(庶孙),按照辈份,成师还要喊他叔祖(当时的成师已经58岁了)。
      不知道为什么,栾宾的儿子栾共叔后来又辅佐了晋文侯的子孙,做了仇的曾孙(《史记》谓为玄孙)晋哀侯(倒不是仇的子孙身体多么不好,而是几代国君大都被成师父子杀害了)的大夫。
      前709年,仇的孙子称(曲沃武公)第N次攻击首都翼,追击并俘虏了晋哀侯,栾共叔也一并背被俘。
      以上是《左传》的记载,而《国语》则有些不同:武公伐翼,杀哀侯,或许念及栾共叔的父亲曾是曲沃的老臣,或许出于对栾共叔本人的欣赏,武公劝降止栾共叔道:"如果你能不为国君殉死,我可以带你去见天子,任命你为上卿,担任晋国的执政"。
      栾共叔拒绝:我听说,"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的生存靠的是君、父、师,他必须以同等的忠诚侍奉他们)。"父亲给了我们生命,老师给了我们教诲,国君给了我们衣食。没有父亲就没有生命,没有衣食就不能生存,没有教诲一个人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和宗族。所以,只要出于君、父、师的需要,一个人必须以死来报答。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养育之恩,用自己的努力来报答赏赐之惠,这就是做人的道义。如果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抛弃了做人的道义,您还封赏我,试问您今后还能还拿什么来教育自己的臣子呢?况且你只知道权我不要为旧主而死,而不知道如果我不死,到曲沃去辅佐您,就是违反了为臣之道。辅佐主人而不能从一而终,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呢?
      说罢,力战而死。
      


      3楼2012-07-16 14:03
      收起回复
        第三部分 文公时期
          一、进入六正行列
          前633年冬,晋文公决定出兵与楚国争霸,在被庐举行阅军仪式,选任三军将佐。出于
        赵衰的举荐(赵衰称其"贞慎"),栾枝担任下军主将。
          晋国第一任六正人选为:
        中军将:郤縠
          中军佐:郤溱
            上军将:狐毛
            上军佐:狐偃
            下军将:栾枝
            下军佐:先轸
            次年春,郤縠在军中去世,先轸担任中军将,胥臣任下军佐。
        二、城濮大战中的表现
          1,劝战
           前632年4月,晋、宋、齐、秦的军队在城濮与楚军对峙,此时文公对是否决战仍有
        疑虑。狐偃力劝:打吧!如果胜了,我们一定会得到诸侯拥护;万一败了,我们晋国"表里
        山河",地势险要,也没什么危险的。文公又问:我们流亡的时候得过楚国的照顾,现在和
        他们开打,合适吗?栾枝说:汉水以北的那么多姬姓(晋国也是姬姓)诸侯,已经被楚国灭
        亡干净了,现在您怎么能只想着他们的小恩惠而忘了姬姓的大耻辱呢?还是打吧!
          2,辞令
          楚国主将子玉派斗勃向文公请战:能否允许让我们和您的壮士们游戏一番?您在车上扶
        着车轼欣赏一下,让我子玉也开开眼?
            晋文公派栾枝回应:"我们的国君听到您的命令了。原先楚王给我们的恩惠我们至
        今不敢忘怀,所以才退到这里。您作为贵国的大臣我们尚且退让,如何敢与贵国的国君作对
        呢?既然实在得不到您和平的命令,就请麻烦你们统帅告诉他的战士们:准备好你们的战车,
        忠实执行您们国君的命令吧,,明天早晨见。
            --上面的作战辞令在《左传》中还不是属于特别好的,但是,其中的贵族风范同
        样跃然之上。一方的自负好胜和另一方的低调深沉,活灵活现。
          3,决战
          决战中,楚军左路面对的是晋军上军和下军的大部分兵力(狐毛、狐偃、栾枝),甫一
        交接,晋军即告"败退",狐毛的战车上插两杆大旗,跑起来呼呼啦啦,狼狈不堪,栾枝的战
        车后面拖着刚砍下来的树枝,逃跑起来尘土弥漫,一切几乎都超过了"逼真"的程度。子西大
        喜:哦,原来敌军是这样的,刚才右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陈、蔡的杂牌军根本不想打仗罢了。
        于是子西的左军疯狂追击。
          正追得起劲,子西遭到先轸、郤溱率领中军精锐的拦腰截击,正在"逃跑"的狐毛、狐偃
        也立即回头杀了过来,一切都在楚国人的意料之外,而一切有是在晋国人的设计之中。子西
        的左军彻底溃散,而楚军则全面失利。
          4,入郑结盟
          城濮大战之前,郑国还是楚国的追随者,楚国失败后,郑国害怕,派大臣子人九来讲和,
        文公派栾枝进入郑国都城,与之订立盟约。由于顺利完成任务,5月,晋文公与郑文公在衡
        雍正式会见并结盟。
        第四部分 襄公时期
          一、肴之战
          前628年冬,文公逝世,次年春,晋国探知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元帅先轸布置出兵伏
        击秦军,栾枝提出不同意见:我们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秦穆公曾帮助文公回国即位),
        而去攻击人家的部队,对得起死去的国君吗?但先轸坚决认为:秦国在我们国丧期间发兵,
        本来就是不尊重我们的先君了,是他们先无理的,我们有什么好讲的?况且,一朝放纵敌人,
        就可能是后代几代人的祸患,我们为后代谋虑,先君怎么能怪我们呢?于是,襄公正式发令
        出击,并联合姜戎部落,共同攻击秦军,大胜。
           二、职位升迁问题
           前627年8月,先轸在对狄箕之战中阵亡,其子先且居接替元帅职务,因此晋国六正
        职务应该有所调整,按照正常升迁,六正的人员应为:
          中军将:先且居
          中军佐:郤溱
            上军将:栾枝
            上军佐:胥臣
            下军将:箕郑父(?)
            下军佐:荀林父(?)
          因此,自此年后,栾枝似为上军主将,但《左传》并没有记载有这么一次阅军调整,史
        料记载模糊。又有人认为"栾氏世为下军将佐",不知是否可靠,按照这个说法,栾枝的职务
        应没有升迁。--总之,已经难以考证了。
          三、去世
          前622年,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都去世了,晋国的政局也开始了剧烈的大震荡。
        从所存事迹分析,栾枝应是一位人品端庄,稳重谦逊,擅长辞令外交,偏于保守的大臣,赵衰称其"贞慎",是准确传神的总结。


        5楼2012-07-16 14:06
        回复
          晚上,是左右近臣按次序轮流职夜,以防备以外。--这样的警惕更不能说它"无
          备"。
            第四,子良,是郑国的良臣。师叔,是楚国有很高地位的人。现在师叔进入
          郑国去盟,子良也正在楚军议和,可见楚国与郑国的关系已经比较牢固了。他们
          之所以劝我们和楚国作战,是想骑墙观望,我们胜了它就过来,我们败了它就过
          去--这是拿我们作战的结果来决定他们的立场,是想,见风使舵。所以,不能
          采纳他们的建议。
            --一席话,从内政、军事说外交,分析细腻,又充分体现出大将的大局观,
          引起很多人的赞叹。下军大夫荀首就感慨:栾伯善哉!照他的话去做,晋国一定
          会国运长久的!
            (三)战斗中
            此次决战进行得相当奇特,两之旗鼓相当的军队,成了一方的溃逃和另一方
          的追逐。即使如此,在晋国下军,赵家、荀家人都有很精彩的表现,而栾书则没
          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二、晋齐鞍之战中的栾书
             关于前589年的晋齐鞍之战,前面"郤克"的章节中的已经详细介绍。而
          在整个战役中,郤克、韩厥都有英勇突出的表现,虽然栾书参加了战役,但他除
          了凯旋后在国君面前的谦让,并没有在这次战役中留下一笔记载,可见没有什么
          值得交代的东西。
            但无论如何,栾书对郤克元帅的支持态度是客观存在的。
          三、走上执政之路
            前587年(冬之前),跛帅郤克去世。
            郤克之后,晋国12卿的人选为: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荀首
            上军将:荀庚 上军佐:士燮
            下军将:郤锜(郤克子) 下军佐:赵同
          新中军将:韩厥 新中军佐:赵括
            新上军将:巩朔 新上军佐:韩穿
            新下军将:荀骓 新下军佐:赵旃
          郤克选择栾书作为接班人,着实出乎常规:按照位次,当时栾书仅仅是下军
          将,排名第五,前面还有荀首、荀庚 、士燮三人。这样的超拔发生在战争时期
          还不那么让人意外,例如先轸就曾直接从下军佐做了元帅。但是在当下这样的年
          代,这种做法毕竟引起人们猜测。分析其中原因:
            或者是栾书象先前的郤缺一样,特别善于团结领导。在邲之战中,栾书坚定
          站在主帅荀林父一边,主张不与楚国争锋;而在8年后的晋齐鞍之战中,栾书又
          成为主帅郤克的坚定支持者。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前592年春郤克出使齐国的时
          候,他的助手叫栾京庐,应该也是栾书的族人,看来栾书对领导的支持是全方位
          的。究竟是因为因见正确而支持,还书因见领导而支持,的确不好断言,但栾书
          无疑能把把两种因素巧妙地融为一体,水乳齤交融,这种本事是很适合进步的。
            或者是郤克看上了栾书的才能。栾书在参加的邲之战与鞍之战中,就战斗过
          程而言,并没有什么惊人的表现,他的特长在对全局的把握和形势的判断,这才
          是一个大国执政最紧要的素质,他是具备的。
            或者是他与栾书达成了协议,必须在上台后安排自己的儿子郤锜进入六正行
          列。要知道,现在晋国有12卿,干部编制相当紧张。根据孔疏所引服虔说,栾
          书执政,以郤克之子郤锜代替了自己原来的位置,而原来的下军佐赵同并未得到
          顺序上的升迁,可见猜测郤克超拔栾书、栾书关照郤锜的协议存在,未必没有合
          理性。
            或者是以上三者都有?
            但一个不幸的事实是,仅仅在十多年后,郤克的家族就毁灭在栾书手中。


          8楼2012-07-16 14:08
          回复
            随时准备吞并。现在两国同是楚国联盟的成员,郑国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这个野心。
            而楚国为了协调集团内部的关系,努力使两国齤保持并立。这次楚国没有很好处理
            郑和许矛盾,导致了郑国背叛的不利局面。
              2,晋国救郑侵蔡
              前585年,楚国令尹子重攻打背叛的郑国,冬,栾书带领晋国六军救郑,在
            绕角(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南)与楚军相遇,子重一看对方来势强悍,主动退却,
            晋军顺便进攻楚国另一个盟友蔡国。楚国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个县的楚
            军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省确山县东)抵御晋军。当时晋军内部发生了一次争论。
              赵同、赵括主张与敌人开战,并积极向栾书请战,当时六军12帅,多数也
            都主张打,栾书也打算同意作战。但遭到荀首、士燮、韩厥三人反对,理由是:
            我们这次出兵是来救郑国的,现在楚军避开了我们,我们才进一步前来进攻蔡国,
            这叫做"迁戮"(转移了攻杀对象)。这样得寸进尺地不停攻杀不但已经疲惫,
            而且必然会激怒楚国,真打起来,不一定就能获胜。现在我们是用晋国全套人马
            和楚国两个县的兵力作战,打胜了也不光彩,万一败了,那将是多么丢人的事啊!
            不如见好就收,回去算了。栾书觉得很有道理,下令班师。
              有人问栾书:"圣人只有服从大众的欲望才能成事,您的下属有11个人,
            不愿意打的才3个,是少数,您为什么不采纳多数人的主张呢?"
              栾书回答:"如果双方的主张各有道理,的确应该听从多数一方。但合理性
            法则优先于多数法则,是多数法则的灵魂。荀首、士燮、韩厥三个人的主张更合
            理。听从他们,也就是听从多数了"
              栾书对形势的把握应该是准确的,即使打赢了楚国的偏师,由于远离本土,
            如果楚军主力再来决战,多半是要吃亏的。
              3,马陵之盟
              前584年秋,子重卷土重来,再次讨伐郑国,晋、齐、宋、鲁、卫、曹、莒、
            邾、杞九国组成联军救郑。郑国人有如此强大的后援,自然胆色大壮,共仲、侯
            羽攻击楚军一部,俘虏楚国的郧公钟仪(郧公:郧地的长官),献给晋国。
              8月,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杞十国君主在马陵(今河北
            省大名县)结盟,晋国又一次大占上风。
              楚国此次落败,关键是遭到东边的吴国从侧翼的猛烈进攻,后院起火,不得
            不狼狈退出战斗。在郑国前线,吴国突然袭击楚、巢、徐三国,威胁楚国后方,
            正在北边进攻郑国的子重顾不得郑国,慌忙回军救急。8月,晋国组织马陵盟,
            子重准备趁机袭击郑国,但吴国军队攻入州来(楚国的属国,在今安徽省凤台县),
            子重再次狼狈从郑国前线回去救火。一年内,楚国两位当权者子重、子反七次奔
            波于前后方。原来属于楚国的蛮夷小国,都被吴国占领,吴国实力大增,从此成
            为楚国劲敌。
              3,晋国侵蔡、侵楚
              前583年春,栾书帅军进攻蔡国,进而侵犯楚国本土,作战中俘虏了楚国大
            夫申骊。楚军撤退,晋国这次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附庸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
            揖初。郑国军队也趁机攻打许国,围攻其都城东门,俘获颇多。
              这次战役是晋国对楚攻势的顶峰,要知道,即使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期,
            中原诸侯也没有进入楚国本土。当时晋国舆论认为,这次胜利是因为栾书在前年
            采纳了荀首、士燮、韩厥三人的良言,并给栾书以"从善如流"的美誉。
            (二)吴国的崛起与楚国面临的致命威胁
              前584年秋,子重卷土重来,再次讨伐郑国,晋、齐、宋、鲁、卫、曹、莒、
            邾、杞九国组成联军救郑。郑国人有如此强大的后援,自然胆色大壮,共仲、侯
            羽攻击楚军一部,俘虏楚国的郧公钟仪(郧公:郧地的长官),献给晋国。
              8月,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杞十国君主在马陵(今河北
            省大名县)结盟,晋国又一次大占上风。
            


            11楼2012-07-16 17:29
            收起回复
              栾氏的灭亡很让人惋惜。。栾祁可以为了私情陷害自己的儿子,范匄也可以牺牲自己的外孙。着实令人称奇


              17楼2012-07-18 16:05
              收起回复
                第二阶段 晋楚第一次弭兵(前582年-前577年)
                晋楚弭兵,相当于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两个政治势力缔结和约。晋楚两国长期争霸,不仅
                自身损耗国力,中间小国更是屡屡遭到荼毒,而晋楚弭兵,虽然代价沉重,毕竟为天下带来
                可贵的和平。春秋时期晋楚弭兵有两次,第一次完全是由于两个超级大国都有掣肘的事务急
                于处理,是一个短暂停,是更激烈的一轮争霸斗争开预备,所以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双方
                诚意十分有限,特别是楚国;二是边打边谈,过程错综复杂。而且第一次和平条约只维持了
                短短的3年,即被楚国撕破。晋楚真正实现和平共处,要等到近40年之后,晋国由于各个
                家族内斗而无力对外、楚国被吴国折磨得狼狈不堪的时候。
                一、晋国谋求弭兵的内外因素
                  此次弭兵,是晋国首先抛出的橄榄枝,而楚国痛快接受了,在不损伤双方脸面的前提下
                和程序中实现了短暂和解。楚国同意弭兵,原因比较简单,就是被侧翼的吴国骚扰得实在要
                下决心解决了。而晋国谋求这次短暂停,原因十分复杂,从内到外,很多环节实在是需要修
                补了。
                  (一)晋国内部动荡
                  1,家族内斗的激烈化。前583年,赵庄姬(《国语》称赵孟姬)因为情人赵婴齐被赵同、
                赵括驱除,在晋景公面前诬告赵同、赵括有意谋反,栾、郤两家族因为与赵氏不和,出面为
                赵庄姬作证。6月,赵同、赵括被杀。只有赵武因为被母亲赵庄姬养在国君宫中,幸免于难。
                赵氏是50年来晋国地位显要、势力雄厚的望族,这次几乎被灭族,国内的动荡自然余波连
                连。
                  2,晋景公去世。前581年春,在位近20的景公身患重病,难以工作,而当时与楚国的
                斗争正在节骨眼上,5月,不得已提前立太子州蒲为国君(晋厉公),会合诸侯去攻打郑国。
                  病种之际,景公梦见一个厉鬼--头发披散到地、捶胸跳跃的厉鬼--对自己说:"你
                好恶毒,杀了我的孙,我要请求上帝为他们报仇!" 说罢,厉鬼摧毁宫门,闯入寝宫,景公
                自然知道这是先大夫赵夙(赵同、赵括之祖父)找自己索命来了,魂飞魄散,赶忙逃进卧室,
                厉鬼再次破门而入......景公醒来惊悸不已,赶紧从桑田(今河南省灵宝县)找来位著名的巫
                人问卜,而巫人居然丝毫不差地描绘了景公的噩梦,并预言:"您吃不到今年的新麦了。"
                自此,病情更加严重,向秦国请求良医。秦桓公派名医缓前来("秦伯使医缓为之":或者这
                个医生叫缓,或者是秦国使坏,故意让医生缓慢一点走路,把病给耽误了。两种都可通)。
                但是由于这个医生叫缓,或者他走地真的很慢。医生还在路上,景公又梦见鬼了,而且是两
                个--小鬼--在商量。一个说:坏了,秦国名医很厉害,这下我们完了。另一个说:没关
                系,我们躲在膏之下,肓之上,他也拿咱没办法。终于,名医到了,诊断完后叹气:"唉,
                对不起,您的病已经没治了。病已经侵入到膏肓之间,艾灼不能治,针灸够不到,药力也达
                不到,实在没办法了。"景公只好认命:"你真是个良医!"赏赐了医生并打发他回去,自己
                开始等死。
                  6月丙午日,可能是回光返照,景公忽然想吃麦饭,让主管公田的官员从地里取了麦子
                --麦子还没有正式收割,令厨师做好新麦饭,再把桑田的巫人找来:看,我不是吃上今年
                的新麦了吗?推出斩首!正要就餐,忽然感到肚子疼,又去更衣,谁知还是没有吃到新麦,
                掉进粪池就死掉了。早上,一个小太监曾对大家说,梦见自己背着国君升天了。于是,有关
                方面命令他把国君从粪池背了出来,并给国君殉葬。
                  3,栾、郤矛盾的滋长
                  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超拔栾书作为接班人,栾书执政初期,两家关系相当
                密切。如前583年陷害赵家,栾、郤两家就曾通力合作,并共同攻杀了赵同、赵括。但是没
                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依照"三郤"的性格和做派、栾书的性格和做派,两家产生
                


                18楼2012-07-22 12:43
                回复
                  二、第一次弭兵过程(前582-前579年)
                    晋、楚之间的第一次弭兵,完全是下一轮更剧烈争霸斗争开始前的短暂停。这次和谈的
                  过程呈现出边打边谈的错综局面,而且双方经验不足,诚意相当有限(尤其是楚国)。
                    (一)弭兵前的拉锯战
                    1,楚国的"三管齐下"
                    前587-前583年,晋国的战略攻势进行得有声有色,并且战果丰硕。不仅郑国投靠了对
                  方,陈国、许国不知什么时候也成了晋国集团的成员,楚国是由于受到吴国的骚扰而难以针
                  锋相对,但一旦腾出手,它是必然不能忍受、不能承认这样的局面的。前582年,楚国的一
                  轮精心设计的攻势开始了。说是精心设计,因为楚国人的这次行动具有手段丰富、维度多样、
                  视野开阔的显着特征,宛如一阵漂亮的组合拳,虽然没有完全实现既定目标,也着实让晋国
                  蒙了一下,手忙脚乱了一阵。
                    (1)收买郑国。
                    楚国失去郑国,不是因为武力不济,而是没有满足郑国的条件。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中间,
                  现在的郑国所想的,居然是左右逢源、从中牟利--这个商人性格浓厚的小国还没有意识到
                  自己的处境和面临的灾难。对楚国而言,失去郑国的支持,北上争霸的斗争基本是难以进行
                  的,既然你惟利是图,楚国人也就对症下药。前582年春,楚国人不惜血本,花重金(财物)
                  收买郑国。这招果然灵验,郑成公见钱眼开,马上投怀送抱,亲自与楚国的公子成在邓地结
                  盟。
                    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晋国人似乎嗅出了点味道,马上命令郑成公前来报到。也许还没
                  有下定最后背叛的决心,也许他真的想两头获利。秋,成公又来到晋国,愤怒的晋国人把扣
                  押了他,将其羁押在铜鞮(晋地,今山西沁县)。
                    栾书马上帅军讨伐郑国,郑国人派伯蠲来讲和,但栾书在愤怒中把他杀了。这样一来,
                  等于把本来骑墙的郑国彻底推给了对手。
                    (2)攻击陈、吕
                    兵不血刃就争取到郑国,楚国人自然不肯再把成果拱手相让。令尹子重来了个围魏救赵
                  (那时候还没有这两个国家呢),攻击陈国,以缓解郑国的压力。陈国是更在郑国南面,这
                  样一来,晋军不得不放开郑国,应付陈国的危机。
                    子重趁热打铁,在晋军无功而返后,继续北上中原。这年冬天,楚军进攻莒国。莒国位
                  于山东半岛,属于中原地区,从来也没想过大国争霸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城墙破了都
                  懒得修缮。楚军先是攻占城墙败坏的渠丘,进而攻入同样破败的莒国都城,还捎带攻陷了不
                  设防的郓(在今山东沂水县)。
                    (3)秦、狄伐晋
                    一切都表明,楚国的一系列攻势是精心策划的。对晋国人来说,南面的郑国叛变、陈国
                  被攻,东面的莒国几乎失陷,就在同时,西面的秦国人联合白狄,攻击晋国本土。
                    面对如此伶俐迅捷的攻势,晋国人想不蒙都难了。
                    2,晋国的针锋相对
                    蒙,只是暂时的。缓过劲来,晋国人自然不肯善罢罢休的,他们的矛头还是指向郑国。
                    山雨欲来,郑国内部一片恐慌,还是大臣公孙申出了个主意:现在国君在晋国人手里,
                  咱可以出兵攻击许国,让他们看看,我们并不拿国君当什么事,以为我们要改立君主,这样。
                  他们觉得把国君口着没什么意义,也许会把他放回来呢。于是,前582年冬,郑国出兵围许。
                    公元前581年刚一到来,郑国就遭到卫国的攻击--自然是为晋国干的。
                    3月,郑国的公子班(子如)立公子繻为国君,但是遭到反对;4月,郑国人杀掉公子
                  繻,改立髡顽为君。公子班事败,逃亡许国。
                    卫国的攻击看来效果不大,但是晋国的态度相当坚决。当时的晋景公已经卧病不起,干
                  脆提前立太子州蒲以为君。
                    5月,五月,晋、齐、宋、鲁、卫、曹六国国君亲自会兵伐郑。郑国由于国君在外,而
                  且内乱不已,只能求和。先是子罕以襄钟为礼物,送给对方赔罪。而后,子然在修泽(在今
                  


                  20楼2012-07-22 13:27
                  回复
                    河南省原阳县)与诸侯结盟,子驷到晋国做人质。辛巳,晋国把郑成公放回郑国。
                      一翻折腾之后,郑国又回到了晋国这边。
                      (二)拉锯战中的谋和
                      前582年秋,也就是被楚国人的联环攻势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晋景公假装视察,来到
                    关押楚国战俘钟仪(前584年被郑国俘虏,献给晋国)的地方,"偶然"看见钟仪,经过一番
                    询问考察,和范文子商量,范文子认为他是个仁、信、忠、敏的君子,建议把他放回去,促
                    成晋楚和好。于是赐给钟仪厚礼,放其回国,并作为晋国方面的使者前去谋和。
                      楚国人的反应积极而迅速,12月,楚共王派公子辰来晋国,作为钟仪"访楚"的回访,并
                    请求两国恢复友好,缔结盟约。
                      前581年春,晋景公再派大夫籴伐访楚,这次籴伐在楚国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两国
                    和好进行了漫长的磋商。
                      (三)宋国的关键作用
                      按说,两国都积极谋求和解,和平协议的签署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籴伐访楚一
                    年多还不能回国,说明距离真正的和平还缺点什么。晋、楚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又长期斗
                    争,现在要定和约,那么在形式上算谁正式提出的和平提议?和约在哪里签署?如何签署?
                    和约内容怎么写?都是大国,都有尊严,小小的技术性争端往往也会阻碍大事。这时双方都
                    需要一个第三者,搭个台阶,让双方都不难看。
                      而搭台阶的也适时地出现了--宋国。
                      原来,宋国的执政,右师华元和楚国的令尹子重关系密切,同时又与晋国正卿栾书交情
                    匪浅。前580年秋,听说籴伐访楚,楚国人已经答应和平提议,籴伐也已回国复命。当年冬
                    天,华元先南下楚,再北上晋,以自己优异的办事能力,最终促成了晋、楚的第一次弭兵。
                      和平协议由宋国最终促成绝非偶然,要知道,30多年后的第二次晋楚弭兵,撮合者还
                    是宋国人,签约地还是宋国。宋国能在如此重大的国际事齤件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其因有
                    三:
                      第一,地理位置。宋国,郑国都是地处中原,是晋国、楚国争霸的要冲。两个大国拉锯
                    争夺,大都发生在这两个国家。因此他们作为南北战争的直接受害,对于和平的希望无疑是
                    最强烈的。而宋国由于位置稍微偏东,不象郑国那样是晋国、楚国直接对面、到那儿就想眼
                    红动手的地方,其地理位置最适合作为和平的发起者与和约的签署地;
                      第二,国家形象。当时的宋、郑是晋国、楚国争霸的要冲。"郑昭宋聋"是当时流行的依
                    据话,也常常被一些弄春秋史的人当成证据引用。说郑国眼睛亮,懂得随时变化,策略灵活;
                    宋国则态度死板,很愚蠢。其实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浅薄见解。我觉得,"郑昭宋聋"这句话
                    是当时楚国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的:郑国善于首鼠两端,容易征服,而宋国坚决站在晋国
                    一边(不论当时楚国是否压过晋国),工作很难做,在楚国人看来确实"傻"的可恨。例如前
                    595年,宋国认为楚国使者不履行"借道"手续就通过宋国,相当于把宋国作为了楚国的领土,
                    宋毅然杀楚国使者,楚庄王伐宋。当时晋国刚刚战败,无力救援,宋国被楚国攻击长达9个
                    月,城里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交换孩子来吃,用人骨做柴烧)的地步,但是宋
                    国人宁可亡国也不签署"城下之盟",最后还是楚军后退30里,两国结盟:"我无尔诈,尔无
                    我虞"。--内容基本平等的和约。后来楚国也不十分敢于碰宋国这个"愚蠢"的对手,而是
                    看准了郑国这个软骨头的"聪明"人,屡屡出兵征讨,晋国也恨郑国的骑墙,经常攻击。前600
                    年到前570年间,郑国被楚国、晋国相继攻打不下二三十次,甚至有一年里三次被两国攻打,
                    三次改换门庭的记录,国家几乎灭亡,后来不得不采取"自残"式的方法,彻底投入了实力更
                    强的晋国的阵营里,这时候的郑国与宋国简直是天壤之别,直到几十年后子产执政,郑国的
                    


                    21楼2012-07-22 13:27
                    回复
                      一直攻击到侯丽,晋厉公亲自来到秦国的新楚,示威而去。
                        (二)安抚中原诸侯
                        晋景公晚年由于强横和骄奢,中原诸侯已经对晋国表现出严重的离心倾向,晋景公下葬
                      期间,各国国君都没有前来,只有扣留在晋国的鲁成公被迫参加藏历。厉公即位以来,在外
                      交上追求与各国和谐共处,对于中原各国也采取有效措施安抚、团结,取得不错的实效。
                        1,协调卫国君臣矛盾
                        卫国向来是晋国铁杆盟友,其执政孙林父是亲晋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前584年,由于与
                      卫定公关系恶劣,君臣无法共处。 前584年冬,孙林父出奔晋国,并且把自己的封地戚也"带
                      到"了晋国。卫定公害怕孙林父在晋国面前说自己坏话,也来到晋国辩解。晋景公对此事的
                      处理还算精明,一方面继续为孙林父提供庇护,同时也把戚返还给了卫国。 这样,卫国君
                      臣的诉求都得到部分实现,既维护了晋卫联盟关系,又保护了亲晋的个人。
                         前577年春,卫定公出访晋国,晋厉公力劝其恢复孙林父在国内的地位,但卫定公相
                      当坚决,不肯相见。夏,厉公干脆派郤犨把送孙林送回国,强令卫定公接纳。卫定公还准备
                      拒绝,夫人定姜劝道:"不要在坚持了,他的父亲(孙连夫)就是先君穆公的宗卿(与国君
                      同宗的卿),孙家在国内很有势力,现在霸主又强烈为其请求,你还要拒绝,恐怕就该我们
                      去流亡了。你纵然讨厌和他相处,总比出去流亡要强吧?你还是忍了吧!自己忍了,可以让
                      国民安定,宗卿得到宽恕,也可以了。"--所谓"家有贤妻,夫无横祸",卫定公最终还是
                      答应和孙林父见面,并恢复其执政地位。
                        2,平息曹国内乱
                        在前578年诸侯伐秦的麻隧之战中,曹宣公不幸去世,曹国安排公子负刍负责国内事务,
                      公子欣时(子臧)到前线迎回曹宣公的尸体(二人都是曹宣公庶子)。秋,公子负刍发动政
                      变,杀死太齤子,自立为国君(是为曹成公)。诸侯请求讨伐负刍,晋国人因为战争刚结束,
                      军队疲乏,没有马上行动。这年冬天,参加完父亲曹成公的葬礼,子臧不愿再呆在国内,准
                      备出国流亡。子臧是曹国著名的贤公子,听说他要流亡,国人也都要跟着流亡,公子负刍--
                      现在的曹成公害怕了,赶紧找到子臧,向兄弟承认错误,请他不要走。为了国家的安定,子
                      臧只好暂时留下,但把自己的封地上缴给成公。
                        前576年春,晋厉公召集、卫、郑、曹三国国君,以及宋国、齐国、邾国代表在戚(卫
                      地,孙林父封地)会盟。晋厉公拒捕前来会盟的曹成公,押送到京师洛阳,请周天子处理。
                      诸侯们准备把子臧引见给天子并立为曹国国君,但子臧坚决拒绝:《前志》说:"圣达节,次
                      守节,下失节(圣人通达节操,次者坚守节操,下等丧失节操)"。做国君,不符合我个人
                      的节操齤。我虽然不是圣人,但也不敢失节!"为了省去纠葛,子臧干脆逃跑,到宋国流亡去
                      了。
                        --这个故事比吴国的季札让君来毫不逊色,时间还要早了几十年。


                      24楼2012-07-22 14:10
                      回复
                        第三阶段 楚攻晋守时期(前576-前573年)
                        晋楚第一次弭兵仅仅维持了三年的和平,前576年6月,楚国的司马子反再一次挥军北
                        进,开启了新一轮的争霸斗争。晋国虽然在前575年的鄢陵大战中获胜,但并没有取得实质
                        上的优势,到前573年,郑国依然在楚国的控制之下。晋国的守势源于其国内矛盾的激化,
                        晋厉公与各大家族的矛盾、栾氏与郤氏的矛盾在前574年最终爆发为内乱,最终郤氏与厉公
                        在内乱中败亡,栾书迎晋悼公回国即位后,随即于当年死去。悼公的即位开启了晋国新的强
                        盛时代,再后来,经过一番激烈斗争,晋国霸权重新确立。
                        一、晋楚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是继城濮之战(前632年)、邲之战(前597年)后,晋楚两国的第三次大
                        会战。而且,城濮之战是晋君对楚臣,邲之战是晋臣对楚君,鄢陵之战则是两国国君均亲自
                        参加的最高规格的决战。此后,两个超级大国这样的正面对决就难见再上演了。
                          (一)楚国背盟
                          1,楚师北上
                          到前576年6月,晋楚之间的和平刚刚维持了三年,楚国司马子反决定重新拉开争霸斗
                        争的序幕。有人质疑:"刚刚和晋国结盟就要违约,恐怕不太合适吧?"子反答:"敌人有机
                        可乘就进攻,盟约算什么!"
                          子反决定这时候北上,或许是他已经暂时挫败了吴国的挑衅(此三年并无楚吴作战的记
                        载,但是吴国此年冬天与中原联络,按照其习惯做法,很可能是吃了楚国的亏),或许是考
                        虑到晋国1年多前刚刚组织了对秦的战争,或者是因为晋国的坚定盟友宋共公刚刚去世,国
                        内呈现出动齤乱的趋势。
                          攻击点还是郑国。6月,楚共王亲自帅军攻打郑国,到达暴隧(进河南省原阳县西)。
                        接着进犯卫国,攻到首止。但是马上遭到反击,郑国的子罕出击楚国,攻取了新石(在今河
                        南叶县)。这次楚国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栾书想报复楚国,韩厥劝阻,认为楚国这样不讲
                        信义,必然会遭到国民的背弃。
                          2,郑国背晋
                          如果郑国坚决抵抗,楚国的争霸是十分困难的,这毕竟是一个具有一定战斗力的中等国
                        家,即使楚军下大力气解决了郑国,恐怕也没有勇气再去面对以逸待劳的晋军的。因此只有
                        取得郑国支持,楚国才能在争霸斗争中打个旗鼓相当。可现在的郑国似乎很坚定。怎么办呢?
                        还是老办法最有效--收买。
                          可巧,前576年冬,许国再也难以忍受郑国的常年蹂躏,向楚请求搬家。楚国就将许国
                        南迁到叶(在今河南叶县)。这样,反而退一步海阔天空了:郑国原来的背叛,就是因为楚
                        国不允许它伐许,现在许国已经南迁,腾出来的土地正好满足郑国,楚、郑产生矛盾的物质
                        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前575年春,楚王派人到郑国,以赠予汝阴之田(汝水以南之田)为诱饵,征求郑国是
                        归附。这一招对郑实在是太见效了,郑国马上派子驷到武城与楚王结盟,再次背叛晋国。
                          楚郑结盟完全是利益的交换。4月,郑国立刻派子罕伐宋,被宋国的将鉏、乐惧战败,
                        但胜利后的宋军麻痹大意,又被郑军偷袭得手,将鉏、乐惧双双被郑军俘虏。
                          针锋相对,卫国立即为晋国伐郑。
                          (二)鄢陵决战
                          1,晋国南下
                          这样轻易失去郑国,当然难以容忍,晋厉公决定亲自伐郑。范文子依然是和平老人的态
                        度:"要我说,如果诸侯都背叛晋国,我们的内部危机或许可以缓解;如果只有郑国背叛,
                        我们晋国的忧患就离的不远了"。栾书:"决不能在我们的时代失去诸侯拥戴,一定要打郑国!"
                        国君与执政态度都这么坚决,事情自然就这么定了。
                          当时晋国四军八卿人选为: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士燮(荀庚已死)
                          上军将:郤锜 上军佐:荀偃(荀庚之子)
                          下军将:韩厥 下军佐:荀罃
                          新军将:郤犨(赵旃已死) 新军佐:郤至
                        


                        25楼2012-07-22 14:20
                        回复
                            --4月戊寅日,除了留下荀罃看家,郤犨到卫、齐两国搬兵(栾书之子栾黡也到鲁国
                          搬兵),厉公带领其他六卿,几乎是倾国而出,南下伐郑。
                            2,楚国救郑
                            听到风声,郑国人赶紧到楚国告急。不敢怠慢,楚王也立刻亲自带队,北上救郑。楚国
                          三军的将领为:司马子反帅中军,令尹子重帅左军,右尹子辛帅右军。
                            行军途中,子反顺路拜访了楚国德高望重、智慧卓著的贤臣申叔时,询问此次出兵的前
                          途,申叔时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的楚国对内抛弃国民,对外断绝盟友,亵渎盟约,言而无信,
                          违反时令出兵(春耕期间),以疲惫人民为乐。上蹭没有信用,老百姓进退都是罪。百姓都
                          在担心自身的命运,谁给你卖命?你好好去吧,我再难看见你了!"--闹得子反带着一肚
                          子晦气继续进军。
                            郑国搬兵的人回国,大臣子驷问楚军的情况,回答是:楚军行军很快,经过险要地段行
                          列不整。行军太快就缺乏考虑,队列不齐就难以摆阵。这样的军队恐怕靠不住啊。
                            3,争论
                            进退之争
                            5月,晋军渡过黄河。听说楚国军队即将到来,晋军内部再次出现争议,反战声音还是
                          来自范文子(士燮),认为晋国的要害在于内部矛盾,而不在于与楚国争胜,因此主张退却。
                            栾书只说了两个字:不可!
                            6月,两军在鄢陵对垒,士燮又主张撤退。
                            这时反驳他的是郤至:当初的韩之战,先君惠公溃败(并被俘);箕之役,先轸战死;
                          邲之战,荀林父溃逃--这些都是我国的耻辱,您也都清楚。现在我们再回避楚国军队,我
                          国历史上就增添了一条耻辱了!
                            出击、待援之争
                            此次作战,楚军相当坚决,因为自己这边有郑军和蛮人的部队共同作战,而对方只是晋
                          国一国的军队,齐国、鲁国、卫国的援军还没有赶到。5月甲午这一天是晦日(月底),依
                          照当时的观点是不宜作战的,但是机不可失,也顾不得这些了。一大早,楚、郑联军就在晋
                          军营前摆出战阵。并且军阵尽量压迫晋营,这样,晋军连出营摆阵都成了问题。面对如此气
                          势汹汹的对手,晋军将士多感到压抑和恐惧。这时候,士燮的儿子士匄从中下层军官的行列
                          快步出来,对国君和将佐们建议:"我们可以把水井填上,灶台推掉,就在营中列阵,这样,
                          行列间的距离就可以摆得足够开阔了。晋、楚打仗,输赢只有天知道,我们怕什么!"
                            气得士燮(范文子)操起把戈就打,边追边骂:国家存亡的大事,你小孩子懂什么!
                            究竟怎么办,君臣们还是难以统一。
                            栾书主张后发制人:"楚师轻窕,我们固守营寨不出,三天内他们肯定撤退,那时候我
                          们从后面掩杀,一定能获胜(《左传》)。"国君已经派阿黡去齐、鲁搬兵了,还是等待援军一
                          并作战比较有把握。"(《国语》)
                            郤至则主张主动出击:楚军有六个缺点,我们不能错失良机:第一,他们的两个大臣不
                          和(子反与子重);第二,楚王的亲兵都是自己的老卒;第三,郑国(当时从楚)的部队列
                          阵而不整齐;第四,蛮人的部队组不成阵势;第五,作战不避晦日(当时认为月底日不宜作
                          战);第六,敌人士兵已经在军中喧哗,一开战就会更加喧闹。-- 虽然敌人是联军,但是
                          一作战就会互相张望,缺乏斗志。现在马上出击,一定可以取胜!
                            4,高级顾问
                            两军交战,知己知彼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可巧,这次晋楚营中,分别有一位来自对方的
                          高级顾问。
                            楚共王登上巢车(眺望车),观察晋军。侍立在身后的是伯州犁--晋国大夫伯宗之子,
                          去年,伯宗被"三郤"杀害,伯州犁流亡楚国,被任命为大宰,现在令尹子重让他跟着楚共王,
                          随时顾问。
                            楚王:那边战车左右驰骋,在干什么呢?
                            伯州犁:在召集军吏。
                            楚王:人都聚集到中军去了。
                            伯州犁:在议事。
                          


                          26楼2012-07-22 14:20
                          回复
                            (三)南进受挫
                              1,沙随之会
                              这年初秋,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人在沙随(今河南省宁陵县)聚会,谋划讨
                            伐郑国,但联盟内部又发生了不快,鲁成公没有得到晋厉公的接见。
                               原来,鲁国叔孙侨如(宣伯)与鲁成公的母亲穆姜私通,两人谋划让鲁成公驱逐季孙
                            氏、孟孙氏,进而掌握鲁国。就在鲁国接到晋国参加鄢陵之战的通知,准备出兵时,穆姜对
                            成公提出驱逐季孙氏、孟孙氏的要求,而鲁成公并不支持这一计划,穆姜就发出政变威胁。
                            成公小心防备,连发兵援助晋国的事情也耽搁迟到了。叔孙侨如与穆姜又行贿给当时主管东
                            方诸侯的郤犨,让他对晋厉公报告:"鲁国之所以来晚,是因为鲁成公骑墙观望,不想帮助
                            晋国"。因而,晋厉公拒绝接见成公。
                              同时,曹国人也有意见,原来他们的国君曹成公还被晋国押解在周王城,曹国人请求晋
                            国放回国君,并唤回他们的贤公子--流亡宋国的子臧。
                              2,联军战败
                              7月,晋厉公会合鲁成公、齐国执政国佐和邾人,这次还叫上了周天子的代表尹子,以
                            章显出兵的正义性,但战果惨淡。鲁国军队十分怯懦,根本不敢穿越郑国郊区和诸侯会合,
                            还要诸侯来迎接,十分难堪。这次是下军佐荀罃率领诸侯军队作战,郑国似乎难于征服,于
                            是联军转换目标,攻打南边的陈国和蔡国。但在班师之前遭到郑国军队的夜间袭击,宋、齐、
                            卫三国军队溃散,联军黯然返回。
                              这次,季文子跟着鲁成公参加战斗。叔孙侨如再次派人告诉郤犨:"鲁国的季氏、孟氏
                            就好比晋国的栾氏和范氏,他们掌握着国家大权。现在他们在谋划背叛晋国。晋国如果想让
                            鲁国服从晋国,就请你们拘捕季孙行父并杀了他,我在国内杀了仲孙蔑(孟孙氏),这样鲁
                            国问题就搞定了。不然,季孙回国就会背叛晋国的。"郤犨自然乐意帮忙,9月,晋国拘捕
                            季文子。鲁成公派大夫子叔声伯(婴齐)来交涉。郤犨利声伯同谋,但对方是季孙的人,不
                            受诱惑。还是范文子(士燮)劝栾书:"季孙已经辅佐了两任国君,依然简朴得妾不穿丝绸,
                            马不吃小米,能说他不是个忠臣吗?如果我们听信奸邪而抛弃贤良,如何向诸侯交代呢?婴
                            齐接受使命而没有私心,为国家打算忠诚不二,为自己打算不忘国君,如果拒绝他的请求,
                            就是丢弃善人啊!你好好考虑考虑吧。"最终,栾书决定支持季文子。于是季文子回国,叔
                            孙侨如被驱逐到齐国。
                              曹国的事情也得到了处理,晋厉公派人告诉子臧:如果你回国,就放了你们国君。于是,
                            子臧从宋国返回,曹成公也被释。子臧依然澹泊如初,辞去自己的卿位,并把封地(前面已
                            经上交了一次,可能成公又赐其土地)全部上交,坚决不再出仕。
                              3,伐郑受挫
                              楚国撑腰的郑国居然丧心病狂到了敢于侵略晋国的程度。
                              前574年初,出兵侵犯晋国本土,攻打的虚、滑(在今河南偃师)。而卫国马上出兵,
                            攻击郑国,到达高氏(在今河南禹县)。
                              郑成公当然知道晋军的厉害,赶紧和楚国加强联系,5月,派太子髡顽和侯孺到楚做人
                            质,楚国则派公子成、公子寅领兵一起戍守郑国。夏,周王派尹子、单子,会合晋侯、齐侯、
                            宋公、鲁公、卫侯、曹伯、邾人共同伐郑,联军虽然没有攻破郑国都城,但是横行郑国国土,
                            从戏童(在今河南巩县)一直打到曲洧(在今河南扶沟县)。6月,诸侯同盟于柯陵(在今
                            河南许昌)。不久,楚国令尹子重帅军救郑,联军撤退。
                              初冬,晋侯、宋公、卫侯、鲁公、曹伯、齐人、邾人再次伐郑。10月庚午,围困郑都。
                            楚国公子申救郑,11月,诸侯再次撤退。


                            29楼2012-07-22 14: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