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片子,仅用一个名字就让我激动不已。而这个名字就是“贝多芬”。
我实在是很喜欢这个片子,可是我的思路是如此混乱,那么请允许我先讲讲贝多芬。
作为一个弹钢琴的人,我对贝多芬的了解少得让人脸红。初学钢琴,就会弹《欢乐颂》,两只手弹一样的旋律。不过,你能指望那时候的我知道些什么?这首伟大的曲子和其他练习曲似乎并没有不同。大了一些,知道音乐之美了,翻出一本名曲集,赶时髦地练《献给爱丽丝》,新鲜了一阵,可是转眼间又不屑于这样容易的曲子了。何况,它显得如此轻贱,被到处改编,不分场合地滥用,如同一支俗气的流行歌曲。
终于,老师让我练奏鸣曲了,厚厚一本莫扎特。曲子大多比较简单,不过要静下心来练这些繁复的调子亦不容易。最终没有练完莫扎特,而是“不务正业”地挖出《月光奏鸣曲》。很小的时候就试着弹过,不过那时仅仅是为了给爱看柯南的同学制造所谓“恐怖气氛”,弹个大概。繁复的调号对当时的我是有点吓人。时隔几年,连更复杂的肖邦都已驾轻就熟,《月光》逐渐成为消遣。
你看到了,我几乎没怎么认真对待过贝多芬。直到前段日子,病中无聊,不做作业不看片,于是索性耐着性子听了一张贝多芬,其中自然有《第九交响曲》的最终乐章。我不是个很有耐心的人,连《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也是慕名听过了事。比起长长的交响乐,我宁愿守着我的Tori Amos, Nirvana。可这一次,20多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选段,让我连听了五遍。
然后我知道,一个不怎么亲近古典的小姑娘被贝多芬害了。
再之后我疯了似的翻出这盘早年的VCD,Immortal Beloved。
好了,有耐心听我唠叨的人,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剧情了。用他的音乐来进行吧。
《月光奏鸣曲》。一个满头黑发的贝多芬,一个平凡少女的初恋。一个尚有着正常听力的贝多芬,激动地说要为拿破仑写音乐。他年轻傲气,挽着钟情女孩的手,自由行走上流社会。只要他愿意,没有人会拒绝他的来访。
在女孩的家中,他把头贴在钢琴上,忘情地演奏着《月光奏鸣曲》。淡淡的哀伤,一点微露端倪的痛苦,他和他的钢琴,音乐是他无法抗拒的诱惑。
然而女孩不知道,她爱人的听力正在丧失。她满以为骗他说家中无人,他就可以尽情演奏。而只要他还能演奏,父亲就会应允他们的婚事。可事实是,没有父亲会愿意女儿嫁给一个聋了的音乐家。贝多芬也不会容忍他们父女俩这样的欺骗和试探。尽管是因为爱。
《第五交响曲》。他听不见自己写的音乐,他的指挥没了章法。乐队不再看他脸色,观众对他报以嘲笑。他像个彻头彻尾的傻子,只能自言自语“从头开始”,“从头开始”。
一个女人扶着他走下舞台,从此走进他的生活。
我很喜欢这个脸上有着沧桑味道的女人。她爱上的不是年轻时候春风得意的他,亦不是艺术巅峰时伟大深邃的他,而是在他最迷茫困惑的时候,毅然决然爱上他的灵魂。
这是两个因战争而受伤的灵魂。她失去了两个孩子,他则失去了心中的英雄,拿破仑。伴随着《第五交响曲》的有力音符,炮火掩盖了维也纳一切的音乐。他失去了听力,失去了引以为傲的创作才华,失去了人们曾经的追捧欢呼,现在,连信仰也破碎了。
《献给爱丽丝》。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出现在他脾气最乖戾的时期。他为了讨回草稿和弟弟大干一架,病弱的弟弟不久死去。美丽的弟媳也难逃折磨,他指其行为不检,带走了她的儿子。
初到他家的小侄子,收到了一件美丽的礼物,《献给爱丽丝》。他难得温柔地为侄子示范这首凄美的乐曲,是的,凄美,因为他最爱的女人正是他美丽的弟媳。
不要告诉我你早听过一百遍《献给爱丽丝》了,相信我,把它找出来再听一遍吧。然后想想那段错过的爱情,那段互相坚守,互相伤害的爱情。想想一个激愤一生的伟才,用双臂环拥着他只能称其为“侄子”的儿子,弹这首哀伤的曲子。无论它有多大程度的虚构,无论你觉得这故事有多俗套,都请你再听一遍,再听一遍吧。
他伤害着他得不到的爱人,法庭上,她买通证人,指责她的挚爱,为了夺回他们的孩子。而他毫不客气地买通法官,为的是同样的目的。她的怨毒斗不过他的他的神经质,可他的神经质最终让孩子也离弃了自己。两败俱伤的爱,甚至伤及孩子。
《第九交响曲》。我最喜欢的段落。爱情一一远去,他一满头白发。他的生活如同终乐章的前奏,暗无天日,沉闷压抑。可是,我们听到不同的声音,那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欢乐颂》,无论声音有多么低,那都是《欢乐颂》。是救赎,是挣脱,是新生。从地狱的泥沼里挣脱,逃离,仿佛脚上还沾着泥土,然而顷刻来到天堂。
贝多芬站到台上,他的眼前出现儿时的幻影:父亲酗酒回家。年少的他穿着睡袍,仰望星空,然后爬出窗子,飞快地跑出这个家。他穿越树林,在仿佛混战一样的乐声中逃离。最终来到湖边,他平躺在湖面上,湖面变成了天幕,他的周围闪烁着他曾经仰望的群星,而他渐渐成为其中一颗。此刻,合唱《欢乐颂》如同天籁。
没有看过《四百下》,不知道有没有致敬的意思。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个片段,挣脱尘世,欢乐永存,生命生生不息。
此刻,我多希望你的口中哼着《欢乐颂》啊。
Es muss sein. 非如此不可。很惭愧地承认,我是因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才认识这句话的,生命也许偶然,但被偶然决定的生命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
贝多芬病重,他的爱人终于来看他了。他写了字条,把孩子交还给她。在乐谱上,他写下一行字问她:
Muss es sein?
她回答:Es muss sein.
爱情的错过是偶然,可既然错过,便是非如此不可。正如贝多芬的命运,自我救赎,是“非如此不可”!
于是在他的最后一部四重奏里,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Es muss sein?
他坚决回答:
Es muss sein!
非如此不可。因为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因为史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我必须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即使你凑巧不喜欢贝多芬。他也许被说得太滥了,但最终我们发现,任何一个时代他都是永恒的经典。因为他是不朽的,他是Immortal Beloved.
我实在是很喜欢这个片子,可是我的思路是如此混乱,那么请允许我先讲讲贝多芬。
作为一个弹钢琴的人,我对贝多芬的了解少得让人脸红。初学钢琴,就会弹《欢乐颂》,两只手弹一样的旋律。不过,你能指望那时候的我知道些什么?这首伟大的曲子和其他练习曲似乎并没有不同。大了一些,知道音乐之美了,翻出一本名曲集,赶时髦地练《献给爱丽丝》,新鲜了一阵,可是转眼间又不屑于这样容易的曲子了。何况,它显得如此轻贱,被到处改编,不分场合地滥用,如同一支俗气的流行歌曲。
终于,老师让我练奏鸣曲了,厚厚一本莫扎特。曲子大多比较简单,不过要静下心来练这些繁复的调子亦不容易。最终没有练完莫扎特,而是“不务正业”地挖出《月光奏鸣曲》。很小的时候就试着弹过,不过那时仅仅是为了给爱看柯南的同学制造所谓“恐怖气氛”,弹个大概。繁复的调号对当时的我是有点吓人。时隔几年,连更复杂的肖邦都已驾轻就熟,《月光》逐渐成为消遣。
你看到了,我几乎没怎么认真对待过贝多芬。直到前段日子,病中无聊,不做作业不看片,于是索性耐着性子听了一张贝多芬,其中自然有《第九交响曲》的最终乐章。我不是个很有耐心的人,连《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也是慕名听过了事。比起长长的交响乐,我宁愿守着我的Tori Amos, Nirvana。可这一次,20多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选段,让我连听了五遍。
然后我知道,一个不怎么亲近古典的小姑娘被贝多芬害了。
再之后我疯了似的翻出这盘早年的VCD,Immortal Beloved。
好了,有耐心听我唠叨的人,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剧情了。用他的音乐来进行吧。
《月光奏鸣曲》。一个满头黑发的贝多芬,一个平凡少女的初恋。一个尚有着正常听力的贝多芬,激动地说要为拿破仑写音乐。他年轻傲气,挽着钟情女孩的手,自由行走上流社会。只要他愿意,没有人会拒绝他的来访。
在女孩的家中,他把头贴在钢琴上,忘情地演奏着《月光奏鸣曲》。淡淡的哀伤,一点微露端倪的痛苦,他和他的钢琴,音乐是他无法抗拒的诱惑。
然而女孩不知道,她爱人的听力正在丧失。她满以为骗他说家中无人,他就可以尽情演奏。而只要他还能演奏,父亲就会应允他们的婚事。可事实是,没有父亲会愿意女儿嫁给一个聋了的音乐家。贝多芬也不会容忍他们父女俩这样的欺骗和试探。尽管是因为爱。
《第五交响曲》。他听不见自己写的音乐,他的指挥没了章法。乐队不再看他脸色,观众对他报以嘲笑。他像个彻头彻尾的傻子,只能自言自语“从头开始”,“从头开始”。
一个女人扶着他走下舞台,从此走进他的生活。
我很喜欢这个脸上有着沧桑味道的女人。她爱上的不是年轻时候春风得意的他,亦不是艺术巅峰时伟大深邃的他,而是在他最迷茫困惑的时候,毅然决然爱上他的灵魂。
这是两个因战争而受伤的灵魂。她失去了两个孩子,他则失去了心中的英雄,拿破仑。伴随着《第五交响曲》的有力音符,炮火掩盖了维也纳一切的音乐。他失去了听力,失去了引以为傲的创作才华,失去了人们曾经的追捧欢呼,现在,连信仰也破碎了。
《献给爱丽丝》。这首优美动人的曲子出现在他脾气最乖戾的时期。他为了讨回草稿和弟弟大干一架,病弱的弟弟不久死去。美丽的弟媳也难逃折磨,他指其行为不检,带走了她的儿子。
初到他家的小侄子,收到了一件美丽的礼物,《献给爱丽丝》。他难得温柔地为侄子示范这首凄美的乐曲,是的,凄美,因为他最爱的女人正是他美丽的弟媳。
不要告诉我你早听过一百遍《献给爱丽丝》了,相信我,把它找出来再听一遍吧。然后想想那段错过的爱情,那段互相坚守,互相伤害的爱情。想想一个激愤一生的伟才,用双臂环拥着他只能称其为“侄子”的儿子,弹这首哀伤的曲子。无论它有多大程度的虚构,无论你觉得这故事有多俗套,都请你再听一遍,再听一遍吧。
他伤害着他得不到的爱人,法庭上,她买通证人,指责她的挚爱,为了夺回他们的孩子。而他毫不客气地买通法官,为的是同样的目的。她的怨毒斗不过他的他的神经质,可他的神经质最终让孩子也离弃了自己。两败俱伤的爱,甚至伤及孩子。
《第九交响曲》。我最喜欢的段落。爱情一一远去,他一满头白发。他的生活如同终乐章的前奏,暗无天日,沉闷压抑。可是,我们听到不同的声音,那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欢乐颂》,无论声音有多么低,那都是《欢乐颂》。是救赎,是挣脱,是新生。从地狱的泥沼里挣脱,逃离,仿佛脚上还沾着泥土,然而顷刻来到天堂。
贝多芬站到台上,他的眼前出现儿时的幻影:父亲酗酒回家。年少的他穿着睡袍,仰望星空,然后爬出窗子,飞快地跑出这个家。他穿越树林,在仿佛混战一样的乐声中逃离。最终来到湖边,他平躺在湖面上,湖面变成了天幕,他的周围闪烁着他曾经仰望的群星,而他渐渐成为其中一颗。此刻,合唱《欢乐颂》如同天籁。
没有看过《四百下》,不知道有没有致敬的意思。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个片段,挣脱尘世,欢乐永存,生命生生不息。
此刻,我多希望你的口中哼着《欢乐颂》啊。
Es muss sein. 非如此不可。很惭愧地承认,我是因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才认识这句话的,生命也许偶然,但被偶然决定的生命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
贝多芬病重,他的爱人终于来看他了。他写了字条,把孩子交还给她。在乐谱上,他写下一行字问她:
Muss es sein?
她回答:Es muss sein.
爱情的错过是偶然,可既然错过,便是非如此不可。正如贝多芬的命运,自我救赎,是“非如此不可”!
于是在他的最后一部四重奏里,出现了这样的句子:
Es muss sein?
他坚决回答:
Es muss sein!
非如此不可。因为世上只有一个贝多芬,因为史上只有一个贝多芬。
我必须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即使你凑巧不喜欢贝多芬。他也许被说得太滥了,但最终我们发现,任何一个时代他都是永恒的经典。因为他是不朽的,他是Immortal Belo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