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指出的是,本文所涉及的仅限于战略层面,本文之一切论述皆是在历史上对抗双方不变的框架下得到的,至于德国是否应该,是否可以分化协约国阵营(如避免英国参战)乃至阻止大战爆发,已属于大战略之范畴,本文不予讨论。
此外,德奥意一度以“三国同盟”压制“法俄协约”,但事实上意大利却拥有不与英国为敌的豁免权——则随着英国对德宣战,同盟国已缩水为德奥,即日尔曼同盟——李德哈特则更倾向于称之为“中欧强权”。——————前言。
一战史是一个迷人而陌生的世界。
很多德派军迷之所以与日尔曼战车结缘,皆因纳粹德国——第三帝国——的种种。而从制服到闪电战,纳粹德国也确实拥有足够闪亮的招牌——但于我,我却更沉溺于德皇治下的第二帝国——因为它更强大,更可能走出威廉,夏依勒口中“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毁灭”。而相比于流星般划过天际的第三帝国,第二帝国也有着更厚重的沉淀。自然地,其陨落也就更加让人叹息。
整整4年,德国在陆地,海洋与天空同世界5大洲作战,公然对抗。它的军队支撑着破裂的同盟,成功地介入每一个战区,驻守在被他征服的每一寸土地上,并使敌方蒙受比己方大一倍以上的损失。为了打破德军的力量与科学,为了制止它的狂暴,必需动员世界上所有的大国到战场上来反对他。压倒多数的人口,无限的资源,难以估量的牺牲,海上封锁,在50个月里都没能战胜它。在这场搏斗中小国被践踏,大国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直到刀剑从那可怕的手中被夺走之前,近2000万人为之流血——与第三帝国相比,第二帝国没有闪电战天才的光辉。但却有着更坚实的基础。
也正因其在一战中让人瞠目的表现,我无数思考:第二帝国是否可以,如何可以用战场上的成功换来全身而退乃至胜利?
这种问题显然有无数种潜在答案:1918年米迦勒攻势应该重点攻击亚眠;1917在东线应该更坚决;1916年凡尔登战役中应同时进击默兹河两岸;1915年华沙战役中应采用鲁登道夫的“大方案”……但相较于漫无目的地无限架空,我更青睐于因循**奇的话:在战役一开始犯的错是无法弥补的。我始终坚信,无论日后德军作出多少战役级的补救,都无法弥补1914年的失败带来的战略亏蚀。而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在决定命运的1914,德国该当何去何从?
此外,德奥意一度以“三国同盟”压制“法俄协约”,但事实上意大利却拥有不与英国为敌的豁免权——则随着英国对德宣战,同盟国已缩水为德奥,即日尔曼同盟——李德哈特则更倾向于称之为“中欧强权”。——————前言。
一战史是一个迷人而陌生的世界。
很多德派军迷之所以与日尔曼战车结缘,皆因纳粹德国——第三帝国——的种种。而从制服到闪电战,纳粹德国也确实拥有足够闪亮的招牌——但于我,我却更沉溺于德皇治下的第二帝国——因为它更强大,更可能走出威廉,夏依勒口中“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毁灭”。而相比于流星般划过天际的第三帝国,第二帝国也有着更厚重的沉淀。自然地,其陨落也就更加让人叹息。
整整4年,德国在陆地,海洋与天空同世界5大洲作战,公然对抗。它的军队支撑着破裂的同盟,成功地介入每一个战区,驻守在被他征服的每一寸土地上,并使敌方蒙受比己方大一倍以上的损失。为了打破德军的力量与科学,为了制止它的狂暴,必需动员世界上所有的大国到战场上来反对他。压倒多数的人口,无限的资源,难以估量的牺牲,海上封锁,在50个月里都没能战胜它。在这场搏斗中小国被践踏,大国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直到刀剑从那可怕的手中被夺走之前,近2000万人为之流血——与第三帝国相比,第二帝国没有闪电战天才的光辉。但却有着更坚实的基础。
也正因其在一战中让人瞠目的表现,我无数思考:第二帝国是否可以,如何可以用战场上的成功换来全身而退乃至胜利?
这种问题显然有无数种潜在答案:1918年米迦勒攻势应该重点攻击亚眠;1917在东线应该更坚决;1916年凡尔登战役中应同时进击默兹河两岸;1915年华沙战役中应采用鲁登道夫的“大方案”……但相较于漫无目的地无限架空,我更青睐于因循**奇的话:在战役一开始犯的错是无法弥补的。我始终坚信,无论日后德军作出多少战役级的补救,都无法弥补1914年的失败带来的战略亏蚀。而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在决定命运的1914,德国该当何去何从?